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曹贼 >

第151章

曹贼-第151章

小说: 曹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是些低贱的东西,能什么见不得人?”

说着,他侧身让开路,请曹朋一同进屋。

这房间的面积不大,一张木榻坐床,两张蒲席,一副简陋的书案,除此之外,再无什么家具。

屋子中间有一个小炉子,上面摆放着一个陶罐。

看得出,阚泽正在烹煮。曹朋连忙凑过去,往里面看了一眼,却见那陶罐里盛着糊状的东西,也看不出来,究竟是什么材料做成。古怪的味道,就是从这个罐子里发出,冒着热气。

“这是什么?”

“呃……这个叫荼粥,是我家乡的一种苦菜,混了些粮米和蔬菜,可以充饥,还能解渴。”

“荼…粥?”

“就是这个。”

阚泽说着,用工具挑出一枚菜叶似地东西。

黑乎乎的煮的很烂。曹朋眯着眼睛看了好半天,才疑惑的问道:“这个,是荼?”

他认得这东西!

那里是什么荼,而是后世的茶叶。

只不过,后世烹茶,煮茶,阚泽却把它用来做饭。

“这东西,能吃吗?”

曹朋看着那黑乎乎的杂糊状,轻声问道。

阚泽道:“怎么不能吃?荼粥很能充饥,而且生津止渴,用处很大。我有时候读书到半夜,困了的时候,就煮上一碗荼粥,立刻就能精神起来。你要是不相信,我给你盛一碗尝尝?”

这应该算是三国时期的江浙菜?

曹朋好奇的吃了一碗,不过那味道……

后世有龙井虾仁,也是用茶叶烹制菜肴。但眼前这一碗荼粥的味道,实在是没法子去比较。

只是,曹朋也知道,阚泽也是好意。

三国时期,茶叶并没有炒制的工艺,大多数时候,都是合着食物或者其他东西,进行烹煮。

甚至还会放盐巴,放酒水。

更甚者,如匈奴人用牛奶、马奶煮茶。

直到唐后期,炒茶技术的出现,人们才开始从煮茶,转变为泡茶。

可惜了,曹朋不会炒茶……

强忍着那种古怪的味道,曹朋吃了一小碗,便再也吃不下去。

屋子里有些闷热,所以两人便坐在驿馆的门阶上,说起了话。曹朋发现阚泽似乎有特异功能: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一边说话……而且是井井有条,丝毫没有半点的差错,令他无比惊奇。

“平日里事情多,可这书却不能不读。

所以慢慢的,我就练出这一手一边做事,一边看书的本事……呵呵,阿福你不用羡慕,你也不可能学会。”

阚泽说这番话的时候,颇有些自得。

曹朋也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与他争辩……

“阚大哥,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吗?”

“打算?”

“就是……你难道想一辈子在这里,做一个驿丁?”

阚泽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他叹了一口气,“不做驿丁,难道回去种田吗?”

他看左右没有人,压低了声音道:“家里现在也没有多少田地。我几位兄长根本不够田地,甚至还要去帮人家种田。我就算是回去,也没有田地可以耕种,倒不如留在这里,说不定能碰到机会。而且,山阴那边如今打得很凶,此前王景兴信誓旦旦与吴侯交锋,结果被打得狼狈而逃。随后又有侯官长商升作乱,联合了山越人张雅詹强,和吴侯对峙。去年,南部都尉韩晏被杀,吴侯又换上了贺公苗……打了两仗后,商升要投降,又被张雅詹强杀死。

而今,贺公苗手中兵力不足,也难以征讨张雅詹强。

两边现在对对峙着……总之,山阴现在不是很太平,倒不如留在吴县,至少不用担心温饱。”

曹朋发现,阚泽说这番话的时候,口气似充满了无奈。

可是那双眼睛里,却灼灼放光。

犹豫了一下,曹朋轻声问道:“兄长,你以为这贺公苗,能打赢吗?”

如果换做是本地人,说不得会啐曹朋一脸唾沫。

贺公苗,名贺齐,也是会稽郡山阴人。不过他和阚泽的出身不同,贺齐是道地的会稽士家子弟。

所以年纪轻轻,便被选为郡吏,后来太担任假剡长。

剡城,位于曹娥江上游,因剡溪而得名,也就是后世浙江嵊县西南。当时剡城有一个县吏非常傲慢,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贺齐便准备收拾这县吏。不过主簿劝她说,斯从(县吏之名)是剡城大族子弟,不可以动。结果贺齐听说后,勃然大怒,当即就看了斯从首级。

斯从的族人知道后,便立刻聚集了千余人,攻打剡城。

哪知道贺齐非但没有逃跑,反而带着几百人,开城与之交锋,将那千余族人,杀得血流成河。

此后,贺齐之名,威震山越。

太末、奉浦两地曾有反贼,贺齐为太末长,仅用了一个月,便把反贼清剿一空。

曹朋不是本地人,而且三国演义里,贺齐也没有登场。以至于阚泽提起贺齐时,他茫然不知。

不过当他了解了贺齐的状况,也不由得暗自赞叹。

江东出人杰,这话是一点都不假。且不说那些耳熟能详的江东虎臣们,这贺齐看起来也是个能文能武的豪勇之士……该死的罗大忽悠,为什么没有谈及这个人呢?害得我在这里丢脸。

“贺公苗如今按兵不动,乃上策。”

“按兵不动,是上策?”

曹朋疑惑的看着阚泽,有些不太明白他的意思。

阚泽笑道:“其实,张雅和詹强之间,并非一心。若贺公苗攻的太急,此二人必然齐心协力。然他按兵不动,久而久之,必令张雅詹强二人生出间隙,早晚必有火并。只要他二人内讧一起,贺公苗可一举破之,不费吹灰之力……呵呵,若换做是我,也一定会按兵不动。”

这个计策,三国演义里,好像出现过。

具体是哪一场战役?曹朋已记得不太清楚,好像是出自郭嘉手笔,但并没有被曹操采纳……

柳城,好像就是柳城!

而今贺齐能有此谋略,而阚泽能看得一清二楚。

曹朋也说不上是什么原因,突然间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

“阚大哥,不如你过来帮我吧。”

他鬼使神差似地说出这一句话后,旋即便激灵灵打了个寒蝉。

我这是怎么了?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来?

脸,刷的一下子惨白,曹朋下意识握紧了拳头……

第181章绾青丝(二)

已经多久没有犯过这种低级的错误了?

曹朋自己都想不起来。重生以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行进。虽说不上是完美,但至少没有出过大问题。可今天也不知是怎么了,居然……曹朋出了一身冷汗,偷偷的打量阚泽。

他,现在是荀衍的小书童。

可那句话一出口,岂不是告诉阚泽,他是个假书僮吗?

不过阚泽的反应,有些出乎曹朋的预料之外。似乎没有任何激动,也没有任何惊讶的反应,而是呵呵笑起来。

“阿福,你终于说漏嘴了!”

阚泽侧着头,笑眯眯道:“我就觉得奇怪,荀先生当世大才,又怎可能让你做他的小书童?

你不用这么吃惊,其实从第一天,我就看出了破绽。”

“看出什么?”

“还记得收拾那些书吗?”

曹朋立刻回忆起来,前天晚上刚到吴县的时候,由于书箱损坏,他曾收拾荀衍的书籍。

阚泽轻声道:“分门别类,是书僮的必修课。

一个常年跟随荀先生的书僮,又怎可能连怎么收整书卷都不知道?所以那天晚上,我就看出不对劲。虽然我还不能确定你的来头,但我可以肯定,你绝非荀先生的书僮。荀先生身边扈从十二人,论身手,应该是荀兰最强吧。可是我发现,荀兰对你言听计从……这本就不太正常。还有,你二人显然和其他扈从泾渭分明,相互间并无太多交集,这更让我产生怀疑。”

曹朋沉默了!

半晌后,他问道:“既然发现这许多破绽,为何不禀报吴侯?”

“告诉了又能如何?”阚泽伸了一个懒腰,懒洋洋的靠在门阶上,“我若告诉了,谁给我书看?再者说了,荀先生找什么人做书僮是他的事情,我一个小小驿丁,又怎可能管得到?”

很显然,阚泽如今还没有效忠于孙策。

他目光游离,自言自语道:“我虽出身贫贱,但却不能卑贱。

你赠我书卷,待我更如朋友,我焉能做那卖友求荣之事?只不过……我能看出,早晚必有人能看出。阿福,江东能人不少,你想在江东做事,务必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小觑了江东俊杰。”

“阚大哥,多谢你……”

阚泽呵呵一笑,闭上眼睛,沐浴着初夏阳光,神情显得极为惬意。

曹朋也没有再赘言,并排和阚泽躺在门阶之上。只不过心里面,却在想着,该如何使阚泽归心?

看得出来,阚泽目前还没有确定未来的方向。

这也就使得曹朋,增添了许多机会……

就如同阚泽说的那样,江东士家盘踞,能人辈出。

似阚泽这样出身卑微的人,想要出人头地,会非常困难。

十年后,赤壁之战爆发。时已三十多岁的阚泽,还只是孙权帐下一个小小的谋士,根本就算不得起眼。至于苦肉计,天晓得是不是罗大忽悠杜撰出来。但是从一点能看出阚泽当时的地位:诸葛亮舌辩群儒的时候,聚集了江东一流人才,偏偏阚泽没有出现在那些人之中。

由此可以判定:阚泽在十年后,哪怕是成为谋士,也不是太受重用。

很有可能,他是黄盖这种人的参军或者司马,甚至没有机会,和孙权直接面对面的说上话。

而对曹朋来说,阚泽这样的人,才是他招揽的对象!

他如今身边谋臣,不过步骘一人而已。

步骘长于内政,不擅运筹帷幄。阚泽呢,博古通今,有着极强的观察力,胆大心细,正可以弥补步骘的缺失。越想,就越是觉得不能放过阚泽。但想要让他跟随自己,怕也非易事。

……

三天后,孙策带十数随从,离开吴县,赶赴溧阳,和大军汇合。

同时,豫章太守孙贲,自柴桑水路进发,攻占春谷,切断了丹阳和庐江、九江两郡的联系。

丹徒长孙河领兵攻破句容、湖熟和秣陵三县,直逼丹阳县。

三面环敌,一面临江,而水路又被切断。

丹阳宗帅祖郎,顿时陷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而之前信誓旦旦,表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会全力支持祖郎的袁术,此事悄无声息。甚至连一兵一卒的支援都未提供。

孙策临行前,周瑜献出一计。

“丹阳乃江东西北门户,必须要完好接收过来。

祖郎不过是受袁术的蛊惑,才会起兵造反。今吴侯得朝廷册封,自当晓之以理。能兵不刃血,最好还是兵不刃血。想必祖郎此刻也正在后悔。吴侯这时候只需派人劝降,祖郎必然心动……若祖郎愿降,则太史子义也难成气候。吴侯爱太史子义之勇,何不将他收服过来?”

孙策对周瑜,几乎是言听计从,当下表示,一定会尽量避免丹阳战火。

他离开吴县之后,将吴郡交由张昭打理。文武之事,尽托付于张昭,也显示出他对张昭的信任。

临行时,他又恳切挽留荀衍。

“待丹阳战事了结,我定和伯阳一同返还。

到时候可商定婚期……我仰慕曹公已久,自然也很愿意,和曹公成为一家,还请先生海涵。”

话说到这个份上,王朗荀衍也不好再说什么。

孙策离开吴县之后,王朗时常和张昭,泛舟太湖;而荀衍则领着夏侯兰和曹朋,在吴郡访友。

荀衍当今名士,又是荀淑之后,声名响亮。

加之他才学过人,文采飞扬。所以在当地士家中,颇为称道。

今儿个到这家做客,明天与那家饮宴。才几天的时间,荀衍便走访了吴县城中好几个士家,双方均是相谈甚欢。一时间,荀衍之名,在吴县传扬开来,吴县人皆知,中原来了一位名士,才学出众。

曹朋一直在观察荀衍,可是却没有发现荀衍单独,或者私下里和什么人接触。

整天介吆五喝六的拜访本地缙绅,但他想要做什么?曹朋却有些看不出来。

为此,他私下里请教荀衍:“先生不是说要加剧吴侯和江东士家的矛盾,为何不见行动呢?”

荀衍呵呵笑了,轻摇蒲扇,却不肯回答。

这也使得曹朋更一头雾水……

……

这一天,荀衍让夏侯兰套上马车,带着曹朋,驶出吴县。

“先生,咱们今天又去拜访什么人?”

坐在车上,曹朋忍不住问道。

荀衍笑呵呵说:“怎么,有些耐不住了?”

这些天,带着曹朋到处走访,也着实有些难为了曹朋。

从本质上,曹朋并不是一个很喜欢凑热闹,很喜欢交际的人。否则他前世也不会是单枪匹马的去闯荡,最后被最信任的朋友杀害。今生,曹朋已经尽力改掉这毛病,尝试着和人接触,主动应酬交际。可这骨子里,还是不喜欢这样的事情。一两天还好,可一连四五天都如此,曹朋心里不免生出厌烦的感受。对于曹朋的这种情绪,荀衍当然也能够感觉出来……

“今天咱们不是去饮宴,而是要去拜访一位故友的后人。”

“哦!”

曹朋应了一声,却没有去问,那位故友是什么人。

“先生,怎么走?”

“华亭,咱们去华亭!”

荀衍在车中,看着书,轻声回答。

夏侯兰扬鞭催马,赶着马车,沿官道急行而去。

来吴县这么多日子,夏侯兰对吴县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华亭,位于太湖流域碟形洼地的底部,距离吴县,大约有半天的路程。其地势地平,东南高而西北低,境内有十二座小山,成西南、东北走向。依次是小昆山,横山,机山,天马山……

慢着慢着,小昆山?

曹朋聆听着荀衍的介绍,心里突然间一动。

华亭,莫非就是后世的上海吗?

“先生,您在华亭的故友,是谁啊。”

“我那故友,与荀家三世而交。呵呵,说起来你可能也不知道,名声并不是特别响亮。不过他家中乃江东望族,在吴县颇有名声。你可知道前庐江太守陆康吗?呵呵,就是他们家。”

华亭、陆家……陆康?

曹朋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个人名。

就听荀衍接着道:“华亭陆氏,也是百年望族。当年城门校尉陆纤,与家父交好。熹平年间,因得罪了人,所以便罢官回乡,郁郁而终。陆纤之子陆骏,曾是九江都尉,在五年前故去。我这次来,就是想要探望一下他的孩子。陆康一死,陆家的声势远不是当初可比拟喽。”

“对了,陆骏之子,据说和你同岁哦。”

“啊?”

“他儿子叫什么名字来着?我有些记不太清楚了……陆议据说也是少年俊杰,才华横溢……而且他和你很相似!”

“和我相似?”

“同样少年老成,同样有才华,同样小小年纪,便独当一面。

说起来,那孩子也挺可怜。他爹走的早,所以小时候便随他从祖父陆康,在庐江生活……只是三年前,袁术命吴侯攻伐庐江,陆康死战,但最终被吴侯所破。陆季宁兵卒,陆氏族人,更惨遭屠戮。好在陆康把陆议等兄弟提前送回华亭,才免于灾祸……之前我听人说,陆议要成亲了。我作为长辈,总要来探望一下,看一看能不能帮上忙,顺便出一分力。”

是陆议吗?

没听说过……

曹朋旋即放下念头,不再思虑此事。

一路上,荀衍一改早先那慎言的姿态,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好像变成了一个话唠。

所说的内容,无非是陆议怎么出色,怎么难得……十二岁便纲纪门户,担负起了整个家族。

“陆氏一门如今虽不比从前,但终究有传承。

我听人说,陆季宁的儿子陆绩,今年十一岁,非常聪慧;陆议的兄弟陆瑁,同样有才学……他日待他们成人之后,必然会有大前程。”

陆绩?

这个我知道!

袁术席上,怀橘陆郎嘛。

舌辩群儒时,这陆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