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275章

明末传奇-第275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要一个人的本性发生完全的改变,可能性不是很大的,吴伟业的本性是洒脱的,这方面与李岩有些相似,也正是这种本性洒脱的人,有可能对自身的追求产生怀疑,并且愿意接受新生的事物,接受更加先进的理论。

吴伟业说完之后,郑勋睿没有完全予以肯定。

“吴大人,你可否想过,若是违背了朝中某些大人的意思,会是什么后果。”

吴伟业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了笑容。

“大人提醒的是,下官差点忘记这一点了,想想东林书院的那么多前辈,为了理想和追求,可以抛却身家性命,下官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

吴伟业说出这句话,显然是下定决心了。

郑勋睿的说法也就不一样了,他需要揭露东林党的弊端,致命的弊端。

“吴大人,你既然这样说了,那我也要开诚布公了,当年我读书的时候,东林书院顾宪成老先生之警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也曾经让我思索,不过我后来耳闻目睹,发现东林书院之理念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而且其理念之中的致命问题,就是没有关注百姓之利益。”

“这么多年,东林党人与阉党做斗争,争取自身之利益,嘴里说的,实际上做的,都是冲着权力去的,都是想着通过自身之理念,影响甚至是控制皇上,他们可曾真正的为百姓谋福祉,在他们看来,掌握权力之后,再来为百姓做事情,也是不错的。”

“崇祯元年,皇上清除阉党,大量重用东林党人,可他们做了什么,清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不管不顾各地遭受灾荒之事实,不管不顾百姓卖儿卖女、根本活不下去的现实,将征收农业赋税作为考校各地官吏之标准,可另外一方面,富得流油的士大夫和商贾,却什么都不承受不负担,东林党人反而要求减免甚至是废除商贸赋税,说什么藏富于民,结果导致了什么,流寇蜂拥而起,造反的老百姓越来越多。”

“去年,东林党人再次提出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至于说造成了什么后果,这是众所皆知的事情,我不用多说了。”

“我出任漕运总督之后,看到了太多的事实,东林党人与士大夫和商贾勾结起来,一心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北方遭遇那么多的灾荒,老百姓活不下去,甚至是人吃人,南方的士大夫和商贾,大量的囤积粮食,趁着灾荒高价卖出,牟取暴利,当朝廷要求南方士大夫和商贾救援北方的时候,还是这些东林党人,再次提出了藏富于民的说法,不允许朝廷调集南方的粮食救援北方。”

“再看看朝廷之中的那些东林党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凡是他们不能够吸纳的仁人志士,要么采取打压的方式,要么就是百般的算计,他们哪里想到了大明天下。”

“嘴里标榜仁义道德,做出来的却是人神共愤的事情,这就是我看见的东林党人。”

“我不否认东林党人之中有清廉之士,可惜绝大部分的东林党人,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品性,眼里看到的就是权势和钱财。”

。。。

郑勋睿的话语,让吴伟业的脸色发白,有些事情他想到了,只不过没有想的那么深刻,此番郑勋睿说出来,可谓是入木三分,揭开了很多东林党人的面皮,让其本性**裸的暴露出来了,吴伟业无法反驳,因为郑勋睿说的就是事实。

“吴大人,你本就是东林党人之中的一员,想必朝廷里面的东林党人,对你是寄予厚望的,我不会勉强你做任何的事情,这不是我的习惯,但有一点我可以告诉你,我一心为了大明天下,为了全天下的百姓,凡是那些阻碍百姓利益的势力,那些整日里想着算计他人、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之势力,我都是要彻底铲除的,不管他身居什么样的位置,也不管他曾经是多么的显赫。”

“有句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罪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最后的一句话,郑勋睿说的很慢,但说的斩钉截铁。

这个时候的吴伟业,如坐针毡,尽管他知道郑勋睿这些话,并不是针对他所说的,不过想想以往所做的那些事情,羞愧的感觉是特别明显的,他也更加的明白,不要以为郑勋睿没有和张溥等人计较,是人家软弱的表现,恐怕等到郑勋睿真正动手的时候,张溥等人根本无法抵挡,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大人的话语,下官铭记在心,不管何时何地,下官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铭记大人的教诲。”

第四百八十七章轩然大波

八月中旬,吴伟业回到了京城。

吴伟业回到京城的事宜,立刻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吴伟业住进了官驿,没有去拜访任何人,其做法与张溥明显不同,而且在张溥等人来问候的时候,也就是简单的寒暄,绝口不提巡按淮北的事宜,就是张溥等人不死心询问的时候,吴伟业回答会在禀报皇上的时候,才会禀明一切的情形。

钱士升和侯询等着吴伟业前来禀报,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人,他们坐不住了,派遣管家到官驿去打探口风,同样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吴伟业这样做,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巡按淮北的事宜,按照规矩来说,应该在乾清宫禀报给皇上,此前任何人都不得询问,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样的规矩因为党争,几乎不复存在了。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隐隐感觉到不妙,但也无法挑剔,只能够等着在乾清宫的时候,看看吴伟业究竟会说些什么。当然他们还是想到了一些办法,毕竟巡按淮北不是吴伟业一个人,可惜的是,随同吴伟业到淮北的官吏,根本就不知道内情。

吴伟业回到京城仅仅两天的时间,就得到了皇上的召见,前往乾清宫议事。

吴伟业进入乾清宫的时候,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以及左右都御史都在这里,吴伟业低着头,没有看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热切的眼光。

禀报开始了。

吴伟业拿出了奏折,开始禀报。

奏折写的很详尽。吴伟业的文采本来就非常不错,在朝廷之中得到公认的,这封奏折显然是用了很多的心思。写的文情并茂。

听着听着,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脸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刚开始是没有任何的表情,接着是眯起了眼睛,最后竟然变得铁青。

张至发的脸上一直都没有任何的表情。

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的脸上,则是露出了笑容。

足足半个多时辰。吴伟业禀报完毕,其最后的结论非常的明确: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一心为了朝廷。稳定淮北的局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尽管其有些事情,做的是不大符合规矩。但都是结合淮北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整顿漕运事宜、关心百姓疾苦方面,做的异常突出,值得满朝文武学习,至于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进过调查也是非常清楚的,李岩和红娘子归顺之后,做了大量的事宜,其中策反牛金星和宋献策。就是其贡献之一,而且李岩早就写出了关于流寇相关的情况。交给了五省总督熊文灿大人,只是其驻守洛阳府城,对流寇的具体部署不是很清楚,但在文书之中,已经点名流寇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对付流寇的办法。

皇上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不知道想些什么。

吴伟业禀报完毕之后,乾清宫沉默,不过这种沉默的局面没有保持多长的时间。

很快张至发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吴大人巡按淮北,其调查的情况是清楚的,有关李岩和红娘子事情的争议,可以告一段落,此外朝廷亦可以启用牛金星和宋献策等人,如此的做法,能够瓦解流寇的斗志,让更多人明白朝廷是兼怀天下的。。。”

张至发这话说的非常巧妙,一方面照顾了吴伟业等人的情绪,一方面也不忘记帮着张溥等人说话,毕竟牛金星和宋献策是投奔张溥的,至今无名无份,有些说不过去。

张至发说完之后,钱士升很快跟着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吴大人的巡按,还有一些疑点,需要进一步核实,不管怎么说,郑大人违背圣旨,没有按照皇上之要求去做,这就是不合适的,若是各地的总督巡抚都不按照皇上的旨意做事情,都各自为政,这与唐末藩镇割据有何区别。”

乾清宫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了,钱士升居然搬出唐末藩镇割据的例子,这已经说的非常严重了,这预示这郑勋睿有造反和颠覆大明王朝的迹象了。

皇上的脸上依旧没有表情。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开口的是吴伟业。

“皇上,臣奉旨巡按淮北,不敢辜负皇上之期盼,在淮北各地都看了,淮北四府三州,百姓安居乐业,拥戴官府,感恩皇上,臣以为,郑勋睿大人一心为民,一心为了大明之天下,就算是有些地方没有按照圣旨办理,但都是有情可原的,若是生搬硬套,不管不顾地方上的实际情况,那臣就要询问一些事情了,北方多年遭遇灾荒,百姓生活无着,挣扎在死亡线上,当初皇上决定调集南方的粮食救济北方,却有大人觉得南北情况不一样,不能够因为南方富裕,就盘剥百姓,这等的建议,居然被称之为是藏富于民,不知道此刻为什么能够结合实际来执行圣旨了。”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脸色再次变得铁青,但吴伟业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就说这征收历年拖欠农业赋税事宜,山西、河南、湖广和四川等地,都是遵照执行了,结局是什么,流寇在这些地方愈发的嚣张,朝廷消耗了大量的钱粮,剿灭流寇,陕西没有遵照圣旨,没有征收赋税,异常平静,根本无人造反,要知道陕西乃是流寇之大本营,李自成、张献忠乃至于刘宗敏、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等人,悉数都是出自于陕西,可他们却不敢回到陕西去,因为他们很明白,陕西百姓生活过的平稳,他们若是进入到陕西,根本没有机会,说不定会遭遇百姓的痛击。”

“臣如此说,就是想着证明,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执行皇上的圣旨以及朝廷的敕书,这是完全可行的,臣还有一个认识,在官吏的任命方面,淮北并未抗拒圣旨,故而说郑勋睿大人有着藩镇割据之行为,乃是无稽之谈。”

吴伟业如此的反驳钱士升,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就连皇上都想不到,看了吴伟业好一会。

钱士升已经气的身体微微颤抖,却说不出话来了。

争论无法进行下去了,吴伟业是代表皇上和朝廷巡按淮北,其做出的结论,是不可能被推翻的,更何况吴伟业是东林党人,本就是郑勋睿的对手,其做出的结论,就应该更加的公正了。

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也相继开口了,认为吴伟业代表朝廷巡按淮北,秉公调查,做的是非常不错的,其调查也是非常仔细和认真的,结论值得信服。

这一次,皇上没有将奏折推给内阁商议,开口说这件事情到此为止。

这等于是这一次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辛辛苦苦的谋划,却因为吴伟业的一个调查的文书,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不过钱士升等人是有苦说不出,吴伟业是他们举荐的,张溥也是他们举荐的,总不能说调查的结论不符合要求,就是错误的,他们不可能这样做,那样怕是会引发皇上的怀疑了,东林党人是不是做的太过分、想要掌控朝政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吴伟业,吴伟业此举可谓是临阵倒戈。

乾清宫商议巡按淮北的事宜,很快传出去了,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吴伟业的文书在朝廷之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就是等着看热闹的,以为这一次郑勋睿和张溥、吴伟业等人肯定是要互掐的,而且这种相互的博弈,还会直接影响到内阁,想不到这件事情轻易的就消失了,甚至没有引发任何的波澜。

皇上对此事没有任何的评价,仅仅说到此为止,不允许任何人朝会的时候再次提及,这个态度也让人琢磨,按说皇上总是要断出个是非曲直的,如此的含糊,明显就是不合适的,不过皇上的态度,大家只是猜测,不敢妄加评论,当然也有人敏感的察觉到,皇上实际上是不高兴的,为什么不高兴,不会有人说出其中原因。

钱士升和侯询离开乾清宫的时候,没有掩饰暴怒的神情,据说他们看向吴伟业的眼神,是凌冽的,那是对待敌人才有的眼神。

至于说吴伟业,好像是无所谓,离开乾清宫之后,居然还到礼部去点卯了。

内阁首辅张至发的态度,与皇上差不多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明显是高兴的,但高兴之中也带着一些担忧。

反应最大的就是张溥、张采、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了,他们毫不掩饰愤怒的情绪,甚至会在公开的场合对吴伟业破口大骂,要知道张溥和吴伟业之间是师生关系,张溥辛辛苦苦巡按河南,不知道做了多少的工作,才有了弹劾郑勋睿的基础,可关键时刻,一切都被吴伟业葬送了,而且吴伟业在乾清宫的时候,公开的顶撞钱士升,为郑勋睿辩解,这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要遭遇到唾弃的。

性格暴躁的张采,甚至要直接去找吴伟业的麻烦,但钱士升和侯询阻止了他们的行为,这个时候,朝廷里面很多大人都看着,包括皇上肯定都在看着,任何过激的行为,都可能遭遇到想象不到的麻烦。

第四百八十八章机会

京城里面发生的一切,郑勋睿很快得到了消息。

徐望华等人都表示了庆贺,而且礼部的敕书也很快下来了,李岩出任山阴县县令,这等于是郑勋睿获得了全胜,张溥等人处心积虑策划的一场阴谋,无果而终。

这个时候,徐望华想到了郑勋睿曾经说过的事宜,那就是开始清理淮北的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这件事情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说淮北各地,东林书院已经非常低调,甚至平日里看不见什么踪迹,但彻底打消东林党人在淮北的影响,才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没有等到郑勋睿布置,徐望华就开始思考应该怎么做了。

徐望华的身边,已经有好几个人了,文坤和李攀龙是其中最为突出之人,两人的学识不算是很高,李攀龙是庠生,也就是可以享受禀粮的生员,文坤虽然也是生员,但没有资格享受禀粮,但两人都非常灵活,做事情也有着特别的手段,不管多么困难的事情,他们总是能够想到解决的办法,特别是文坤,大事小事都能够处理。

这让徐望华特别的感慨,有些时候学识不能够代表一切,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学识不够可以通过学习弥补,更可以通过处理诸多的事宜增长见识,但能力不足,尽管有着一肚子的学问,那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如何的撵走东林书院,让复社和应社在淮北无法开展任何的活动,这是有着不小难度的,官府肯定不能够公开的动手,那就处于劣势了,京城里面的钱士升等人,一旦知晓淮北官府动手了。肯定是要掀起波浪的。

文坤想到了办法,他是从钱粮方面出发的。

不管是东林书院,还是复社和应社,想要开展活动,或者是教书育人,总是需要消耗钱粮的。只要从钱粮方面做文章,那就可以断绝其经济来源,一旦没有钱了,其自然是难以维持下去的,至于说支持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主要还是商贾,其次是士大夫,官府不能够直接动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但可以动商贾。甚至是士大夫。

文坤提到了这个办法,得到了徐望华的赞许,一旦商贾和士大夫都不提供钱粮方面的支持了,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肯定无法维持了。

淮北的老百姓,对于官府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