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孔炤要求湖广总兵左良玉派遣大军驰援襄阳府城,左良玉派遣了两万大军进入襄阳,加上襄阳原有的守备衙门的两千军士,以及襄阳水师,看起来这样的兵力防御很不错了,可我断定,襄阳府城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要失守。”
“调查署从襄阳方面得到了不少的情报,左良玉麾下的两万军士进入到襄阳府城之后,胡作非为,欺男霸女,强买强卖,引发了老百姓的痛恨,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一旦危险来临,跑得比兔子还快,去年后金鞑子入关侵袭,北直隶卫所大军的表现,你们都知道,我可以判定,左良玉麾下的军士,素质还不如北直隶卫所的大军。”
“襄阳府城地形特殊,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若是兵力部署得当,依照流寇的战斗力,根本不可能攻陷,可惜张献忠的运气不错啊。”
“这里有一个情报,经过了三次的核实,那就是襄阳水师的情况,襄阳水师有战船三百余艘,军士的数量应该是五千人,可实际的情况,水师军士不足两千人,不知道这个水师指挥使胆子为何如此之大,吃空饷到了疯狂的地步,眼睛里面看到的只有银子。”
“两相比较,守卫襄阳府城的力量就非常清楚了,水师失去了战斗力,这等于是丢弃了襄阳府城最为坚固的防守优势,城内的军士胡作非为,根本没有战斗力,也不会拼死守卫襄阳府城,襄阳府城能够依靠的就是守备衙门的两千军士,这两全军士,面对近十万的流寇,就算是个个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无济于事。”
“从这个层面分析,襄阳府城失陷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皇上和朝廷不可能知道这些,朝廷甚至没有在早朝专门讨论剿灭流寇的事宜,如此的疏忽大意,不出大问题才怪了。”
“一旦襄阳府城被张献忠拿下,湖广、河南、四川和山西等地的局势将出现重大的变化,孙传庭麾下的大军,无力抗衡李自成或者是张献忠任何一路的流寇,如此情况之下,换做是我,必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扩大战果。”
郑勋睿的手指向了地图。
“这上面的红线和蓝线,分别代表了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的流寇,以及他们下一步可能攻打的城池,可能占据的范围。”
众人的目光同时看向了地图。
徐望华的脸色变化很快,红里透白。
“大人的意思是,张献忠攻下襄阳府城之后,接下来会进攻郧阳,占据了襄阳和郧阳两地,就连通了四川,如此其活动的范围将扩大,李自成则是进攻南阳、洛阳等地,最终进攻河南的开封府城。”
郑勋睿笑着点头。
“我说过一场大戏已经来开了帷幕,襄阳府城一旦失陷,兵部必定能够想到这种可能性,到时候兵部着急,皇上更是坐立不安,兵部恐怕会调遣大军,彻底剿灭流寇了。”
“大人的意思,在湖广与河南等地,将有大规模的战斗厮杀出现。”
“不错,朝廷将会倾尽全力剿灭流寇,不过此番大规模作战,结局到底如何,还不好说,孙传庭作战的能力不错,也能够治理好地方,不过他可能没有那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朝廷对我已经是忌讳非常,怎么可能让孙传庭独自率领大军作战。”
说到这里,郑勋睿提高了声音。
“一旦大战开始,我们就要全面动作,开始彻底掌控南直隶和山东的行动了。”
第六百三十三章掣肘
崇祯十三年,正月十六,身在武昌府的孙传庭接到了圣旨,陕西、山西、湖广、河南以及四川五省总兵,悉数归其节制,南直隶松江府总兵刘良佐,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其麾下大军全数进入湖广,归孙传庭节制,司礼监太监王永吉为监军。
圣旨要求五省总督孙传庭和监军王永吉半年时间之内,必须彻底剿灭流寇。
这一道的圣旨,可以说是震惊上下。
从兵力上面来看,孙传庭掌控的兵力,号称超过了三十万,其中刘良佐麾下十万人,其余五省总兵掌控的兵力,数目上至少有四万到五万人,以这样雄厚的兵力剿灭流寇,可见朝廷是下定了决心的,以往从未出现过这样的规模。
从重视的程度上面来看,也是绝不一般的,要知道集中这么多的大军,粮草消耗也是巨大的,不说五省总兵各自掌控的军队,就是调到湖广参与剿灭流寇的刘良佐麾下的大军,消耗都是不少的,这必须要朝廷拿出来银子,依靠地方上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
朝廷拿出来多少银子,其他人不知道,但大家可以猜测,不过有一个事实众人也是清楚的,那就是所有拨付的银两,都是监军王永吉掌控的,这是朝廷的规矩。
孙传庭在南阳府和汝宁府稳定民生,征收赋税,以稳定麾下大军的事宜,得到了皇上的赞誉,可是两个府的老百姓,无论如何都无法承担十余万大军的开销,所以说军饷和粮草方面的开销,还是要依靠朝廷的拨付。
南京,兵部。
郑勋睿看着朝廷的邸报。脸上带着讥笑的神情。
徐望华已经进入南京兵部做事情,其身份是郑勋睿的幕僚,马祝葵和李岩成为了郑勋睿得力的助手,尽管马祝葵是南京兵部左侍郎,但在诸多的事情方面,还是要征询徐望华的意见。李岩身为兵部郎中,一般都是跟随在徐望华的身边。
此时还在春假期间,南京六部和其他衙门一样,看不见什么人。
看见郑勋睿的神情,徐望华首先开口了。
“大人,属下觉得孙大人日子并不好过。”
郑勋睿扭头看着徐望华,没有马上开口说话。
“朝廷将松江总兵刘良佐调遣到湖广,参与到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刘良佐麾下号称十万大军。调查署实际掌握到的情况,其麾下只有五万多人,也就是说孙大人能够直接掌控的大军,人数最多就是十万人左右,至于五省总兵掌控的大军,根本不可能参与到剿灭流寇的事宜之中,他们必须要守卫城池。”
“皇上这道圣旨,看似是赋予了孙大人重任。其实不然,真正掌控大军的是监军王永吉。一道圣旨就控制了五省大军,还有刘良佐麾下的大军,想必有很多人不舒服。”
徐望华的分析,得到了郑勋睿的赞许,看着郑勋睿频频点头,徐望华再次开口。
“属下也是受到大人的指点和齐启发。才有了这番判断的,大人早就预料到襄阳府城的失陷,属下是佩服之至,若是不能够做出有用的分析,也愧在大人身边了。”
“徐先生可不要有这等的想法。好了,你说说皇上圣旨对南直隶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属下觉得是好事情,正如大人分析的一样,朝廷的主要注意力,已经集中到剿灭流寇的事宜上面去了,皇上这道圣旨,就是最好的体现,松江总兵刘良佐被调离,南直隶之军队,也就是南京京营和淮安卫漕兵丁了,卫漕兵丁还是从南京京营抽调的,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是人心惶惶,毕竟维持军队需要开销的,甘大人拿不出来那么多的银子,故而卫漕兵丁怨气冲天,没有丝毫战斗力,不值得考虑,剩下就是南京京营的近五万军士。”
徐望华说到这里的时候,发现郑勋睿的面容异常的平静。
徐望华重点考虑的是南直隶的事宜,其所有的思维,基本都是倾向于南直隶的,在他看来,朝廷调遣驻扎在松江的军队进入到湖广,减轻了郑家军的压力,都是大明的军队,采用强制进攻的方式掌控南直隶,还是不合适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朝廷不断的调遣驻扎在南直隶的大军,这样才能够避免冲突。
南京京营是不可能调遣的,除非是京城遭遇到巨大的危险,卫漕兵丁本就是从南京京营抽调过去的,这一万五千人的队伍,目前很不稳定,关键是饷银一时间难以到位,想想也是,漕运都无法维持正常,就不要说挣到饷银了,卫漕兵丁的饷银基本是依靠漕运获得。
嘴上说得再好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关键还是依靠实力,郑家军进驻南京,驻扎在秣陵镇之后,南京的局面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就连南京京营的总兵贺人龙,也曾经两次到秣陵镇的军营拜访,而南京兵部尚书郑勋睿,更是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尽管大家表面上不会说什么,但谁都清楚,凭借郑家军的骁勇,想要掌控南京城,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洪门钱庄更是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南京城内开始大规模流通洪门钱庄的票额以及票根,就连南京各级官吏以及南京京营的军士,也开始使用了。
一切的情形都预示着,郑勋睿在南京的根基开始稳固,在这个拓展权力的关键过程之中,流寇开始大动干戈,对于郑勋睿来说,当然是好事情。
“徐先生,你的分析很不错,朝廷耗费如此大的气力来剿灭流寇,应该能够取得一些胜利,不过不要想着能够彻底剿灭流寇,稍微不注意,此次剿灭流寇的战役,就有可能给朝廷造成沉重的打击。”
武昌府,五省总督孙传庭没有到京城去接旨,而是留在了武昌府城,等候皇上的圣旨和兵部的敕书,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前来宣旨的正是监军王永吉。
朝廷如此大手笔,出乎了孙传庭的预料,他认为剿灭流寇的事宜,终于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如此说来流寇攻陷襄阳府城,还是好事情,引发了朝廷的警戒,特别是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的重视,故而朝廷耗费如此大的气力来剿灭流寇。
司礼监太监王永吉出任监军,让孙传庭的心有些下沉,按照规矩来说,以前剿灭流寇,从未派遣过监军,毕竟作战的流动性很大,补给也大都是地方上负责的,而且五省总督麾下没有特别固定的大军,临时拼凑的居多,这不同于蓟辽总督,有着固定的军队。
一方面壮大了剿灭流寇的力量,一方面派遣监军,朝廷的确是重视,但是掣肘的态度也是异常明显的,今后剿灭流寇的战斗,孙传庭必须和王永吉商议,个人不可能做出决定。
接旨之后,湖广巡抚方孔炤设宴款待王永吉。
吃饭很快结束,王永吉长途奔袭,很是劳累,吃过几口饭之后,推脱要歇息。
王永吉离开之后,孙传庭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方孔炤的脸上则是写着担忧。
孙传庭和王永吉还需要在武昌府逗留几天的时间,等候刘良佐率领大军赶赴湖广。
孙传庭认为大军应该进入河南的汝宁府,以汝宁府为中心,分别向湖广、河南、山西以及四川等地扩展,至于说陕西不需要考虑,湖广、河南、山西和四川等地的总兵,一方面需要护卫要城池,另外也需要服从统一的调遣,参与到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
但这仅仅是孙传庭的想法,不知道监军王永吉究竟是什么想法。
正月二十二,刘良佐率领的大军赶到了武昌府。
这期间,孙传庭几次和王永吉商议下一步的作战事宜,都被王永吉岔开了,这让孙传庭很是着急,流寇在襄阳和南阳等地休整了不短时间了,有可能马上就要行动了,从襄阳和南阳传来的消息都很不好,张献忠麾下的流寇,以襄阳府城为中心,开始进攻周遭的城池,李自成则是从新野朝着西面和北面的方向进攻,攻破了一些县城。
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动作来看,他们显然是想着彻底占据襄阳和南阳两地,并且以这两个地方为据点,图谋下一步的发展。
终于,在刘良佐抵达武昌府城之后,王永吉主动找到了孙传庭,商议大军的作战部署。
王永吉的意见,大军驻扎在武昌府城,以武昌府城为重心,首先收复襄阳府城。
孙传庭明确表示不同意,从地理位置开,汝宁府紧靠襄阳府和南阳府,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最好的,武昌府距离远了,再说大军首要的任务并非是收复襄阳府城,而且对流寇造成合围与威慑的局势,迫使流寇收缩兵力,接下来才是组织大军决战的时候。
一开始就拿出收复襄阳府城的姿态,很有可能导致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联合,那样大军很有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王永吉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改变,认定大军必须驻扎在武昌府城,首要的任务就是收复襄阳府城,至于说李自成和张献忠可能联合作战,那就命令湖广、河南、陕西、山西和四川的总兵,率领大军进入襄阳府作战,一鼓作气剿灭流寇。
孙传庭无奈,只能够同意。
第六百三十四章蠢蠢欲动
张溥、张采、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五人,在京城就有着不小的名气,张溥是复社的领袖,受到很多读书人的追捧,其他人都是复社和应社的骨干,也逐渐成为东林党人之中的骨干,这几人普遍都年轻,大有前途,也逐渐被钱士升等人当作了未来力量培养。
五人同时调到了淮北,可见东林党人是想着彻底打垮郑勋睿的,郑勋睿已经成为东林党人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这一点东林党人与皇上的想法倒是一致。
到淮北来当官,张溥等人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在漕运总督甘学阔的带领之下,彻底改变淮北的局势,让淮北成为东林党人另外一个大本营。
初到淮安,张溥还是很谨慎的,一切都依照甘学阔的要求做事情,但一段时间过去,甘学阔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漕运总督府的事情依旧按照原来的模式运行,这就令张溥很不满意了,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对于甘学阔的消极产生了意见。
尽管分部在淮北各地,张溥平日里只能够与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经常见面,张采在凤阳,杨彝在扬州,不过他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的频繁,时常互相通报情况。
张采和杨彝在凤阳和扬州遇到了大麻烦。
两人上任之后,洪门不再给凤阳和扬州的府州县衙门缴纳银两,这就意味着各级官吏的收入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官吏队伍肯定是出现了波动,张采和杨彝知道了情况之后,马上给甘学阔和张溥写信,禀明了情况。同时下决心整治洪门,可惜他们的建议,没有得到回应,因为漕运总督甘学阔一直都没有明确的态度。
张溥的性格可不一般,自视甚高,同时长期担任复社的领袖。举手投足之间有了上位者的气势,他本就是五人之首,来到淮安之前,钱士升和侯询等人也专门和他商谈了,看见甘学阔消极应对,张溥准备绕过甘学阔,大胆动手了。
张溥对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淮安府知府吴伟业、同知顾梦麟和陈子龙。
张溥对吴伟业是恨得咬牙切齿,当初他给与了吴伟业无限的信任,在吴伟业出现动摇、杨彝等人质疑的时候。还出面护卫吴伟业,毕竟两人是师生关系,私交也是不错的,可吴伟业最终还是投靠了郑勋睿,让张溥备受打击,也让他从内心里面生出了恨意。
顾梦麟本也是复社的成员,同样是投靠了郑勋睿,顾梦麟和杨彝之间的关系相当好。曾经被并成为杨顾,两人在苏州以及南直隶的读书人之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后来顾梦麟突然投奔郑勋睿,在苏州和南直隶形成了很大的震动,影响到了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加上前面有杨廷枢脱离应社,让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在南直隶力量大幅度的削弱。
陈子龙就更不用说了,被张溥等人看作重要力量的陈子龙。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之下,也投奔到了郑勋睿这边。
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之后,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在淮北的力量,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没有了商贾的支持。没有了官府的支持,根本无法维持,被迫全部搬离,而曾经跟随的那些读书人,也逐渐转向了郑勋睿的一边。
张溥等人需要做的事情,首先就是在淮北恢复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想要恢复东林书院等,那就要找到突破口,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