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超级霸主 >

第38章

三国之超级霸主-第38章

小说: 三国之超级霸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周和程绪齐施礼道,“方才知晓。”

“主公,援军虽被拦截,或许有走脱之人到别处再搬援兵也未可知。谅幽州之众未必都生悖逆之心,若别处军马听闻此事,必定赶来救护主公。”程绪接着道。

刘虞看了程绪一眼,把头转向齐周。

齐周再施礼道,“主公,非是属下危言耸听。城中军民心存誓死保护主公之心,此事绝无虚言。若时间一久,援军不至,城中军民死伤殆尽,若再想护卫主公亦成空话。如此情形还是叛军未破此城,未有援军的情形之下。若方才所说二者不幸居其一,则主公危矣。依属下之见,不若趁军民未尽之时,我等护卫主公杀出一条血路,退往右北平。纵是我等战死,亦要报答主公知遇之恩。”

说着话,齐周用大袖子擦了擦眼睛,左擦了一下,右擦了一下,有没有眼泪不知道。

刘虞上前几步,将齐周扶起,叹了一声,“唉,身为汉室宗亲,本公早将一身托付汉室。今贼子忤逆,本公又岂能眼看着众军民为本公死战。”

齐周忙跪倒在地,“主公,若主公脱离险境,实为汉室之幸,黎民之幸。不然贼子当道,苍生荼毒,百姓失所。主公此去,非是偷生之举,乃是为汉祚挑起千斤重担,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万望主公不要以一己之私,而置大局于不顾,望主公听从属下之言,速速准备离去。”

说着话,齐周倒真伏在地上哭了几声。

程绪听了齐周一番话,暗骂自己猪脑袋,这些话让人家一说,立刻黑白颠倒,主公逃跑转眼变成了为汉室承担重任。

当下他也跪在地上,“主公,子元所说极是,先前属下目光短浅,心思鲁钝,望主公以大局为重,听从属下之言吧!”

刘虞把二人一并扶起,道,“二位所说令本公茅塞顿开,如此就依了二位。今日我等为汉室杀出一条血路,等来日子元与仲林亦要不辞辛劳,为汉室江山多多操劳。”

说了半天,他等的就是这些话,想跑出去靠他自己肯定不行。如没有军士死命掩护,要安然离开昌平难于登天。想要军士拼命得人家自愿,若军士不心甘情愿,于乱军之中根本无法约束。

于是他就着齐周和程绪的话来了一个顺水推舟,顺便许诺他们来日予以重用。

齐周和程绪道谢之后,站了起来。刘虞吩咐二人几句,便让他们到外面进行突围准备。

随后。刘虞将亲兵叫了进来,和对方换了衣服,出了大堂飞身上马,带着亲兵直奔昌平北门。平谷和潞县均位于昌平的东方,李甘与魏辰在半路拦截,他们的人马肯定在东面。若去右北平郡,惟有走北门可行。

这还幸亏当初离开蓟县时,刘虞让从事鲜于辅将其家眷护送去了右北平,否则突围更多了许多困难。

此时天色已经大明,一夜未睡的刘虞坐在马上感觉有些轻飘飘的。但生死攸关之际,他却毫无睡意。

昌平城不大,快马加鞭,用不多时一行人来到北门。

齐周、程绪已先一步来到此处,他们现身说法向军士们做了思想工作,因为他们的精彩演说,军士们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要不说文官动动嘴,武将跑断腿,在此完全可以得到验证。

鲜于银是刘虞的嫡系,他的忠心自不必说,齐周和程绪来了之后,他便开始谋划突围之策。

单经的人马经过一夜的攻城,现在已疲惫不堪,暂时退了下去在城外埋锅造饭。

鲜于银的计划是等对方饭将熟之时再实施突围计划,那时的叛军刚好歇息了一点时间,却又没歇好。恹恹欲睡之时,很难爆发出战斗力,他这边的人马趁此时间做好准备,然后一举突围。

仅存的四千军士分两部,每部各两千人,一部由鲜于银带领,掩护那名扮做刘虞的军士由东门突围。另一部由齐周和程绪随同刘虞从北门实施突围。两部人马各自突围之后根据各自情况撤往右北平。

在顺序上,刘虞这边先打开城门行动,随后东门开始动作。所谓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到时后出发的那伙肯定被对方重点拦截,就会给刘虞一部减轻压力。

鲜于银的计划不可谓不周密,然而计划总没有变化快。

单经那边的军灶刚刚冒出炊烟,北面城墙上的刘虞便看到远处来了数千步军。起初他还以为是他的援军,等那支人马和单经的人合兵一处后,刘虞才暗暗叫苦。

经过仔细辨认,从军旗上他看出来了,正是平原相刘备的人马。

知道刘备前来相助判军,刘虞恨得直跺脚。他指着刘备大军方向对齐周说道,“若早知此子是反复无常之小人,心存大逆之奸贼,本公必早杀之。可惜昔日此贼投入本公帐下,本公念在同为汉室宗亲,极尽礼遇,待之甚厚,当真是养虎为患啊!”

若说别人叛乱,还有情可原,那些人都是公孙瓒的嫡系,其官职也是公孙瓒任命的。可刘虞对刘备的确不薄,见此时他不思相救,反倒落井下石,怎能不心生气愤。

这件事刘虞倒是有些冤枉了刘备,刘备心中确有些感念刘虞的恩德,当初他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之时,便是来投了刘虞。

他所看中的不仅仅是刘虞的地位和权势,更看重刘虞的汉室宗亲身份。

在渔阳接到单经的军令,刘备知是公孙瓒的意思,不敢违背。却在行动上故意慢了一些。本来他带着近四千骑军,担心骑军赶路太快,便让关羽张飞各领两千分别支援李甘和魏辰。

而后他带着四千步军慢慢赶路,只希望抵达昌平之时,单经已经破城。那样他便不用担下围杀刘虞的名声。

刘虞在幽州威望极高,又是汉室宗亲。对他动手,公孙瓒有顾忌,刘备的顾忌更大,弄不好便是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以后为世人所唾弃,再难成大事。

但偏偏单经一夜之间竟未能破城,刘备磨磨蹭蹭挪到这儿还是赶上了这锅烫手的山芋。

从渔阳到昌平路途并不远,别说是步军,一白天带一晚上的时间,就是爬也能爬到了。

见到刘备,刘虞是心中怒极。而见到昌平尚未攻破,刘备则是心中着急,此刻他已到此,骑虎之势已成,上不去下不来,一时间脑袋都大了。

刘虞不知道刘备心中所想,所以才有了误解。既然人家增兵了,城破更是近在眼前,突围的事不能更改,要死也得死在突围的路上,一切听天由命吧!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刘虞通知鲜于银,火光为号,见火光,东门突围。又派人分别到西城和南城,调集军士快马赶奔北门和东门。

而后,刘虞走下城墙,翻身上马,准备到齐后便让人打开城门突围。

时间不长,其他两面的军士接到军令,火速驰来。就在刘虞闭上眼睛,准备把心一横下令时,忽然城墙上有军士喊道,“主公,北面又来了一哨人马。”

第六十六章一波三折

听到军士的喊声,刘虞在马上栽了几栽,晃了几晃,险些掉了下来。幸亏旁边的军士扶住,他才又坐得安稳了一些。

“快,扶我下马,到城上看看。”随着吩咐,军士小心地把刘虞扶到地面。昨天一夜未睡,平日养尊处优的刘虞还算能坚持住。如今坏消息不断,好消息一个没有,再强健的心脏也禁不住这么折腾。

先前刘备来时,刘虞还没太过担心。毕竟刘备带来的都是步军,他这边都是骑军,只要冲破包围圈,步军根本构不成威胁。而且鲜于银在东面能吸引大部分叛军。按常理,刘虞若要突围,必然有鲜于银随行保护。现在他与鲜于银分开,东面又有他的替身,虽说此次突围冒着极大的危险,但就北门这面来说,成功的希望还是有的。

若叛军再增加援兵,对方兵力得到补充,恐怕对方会不管突围的是谁,通通都会重点劫杀。那样的话只怕打开城门便是九死一生。刘虞想到城墙上看看,毕竟他的心里还存有一些希望,或许来的兵马不是叛军而是自己这边的援军呢。

如若真是对方的人马,刘虞便考虑从南门出去,在昌平与蓟县之间转道向东。但如此一来,他可能受到单经与蓟县兵马的两面夹击,而后在东面还有遇到魏辰和李甘的危险。即便这样也比从北门突围或者在城内等死要强一些。至于从西城门突围,刘虞根本不考虑,从西面出昌平,南是上谷郡,北是范阳郡,直接逃进公孙瓒的大本营了,还能有他的好?

下一步怎么安排,或者说他的命运如何,只能看来的这支人马是哪边的。刘虞虽然觉得这些人不太可能是来支援自己的,毕竟在心里还存有一线希望。

登上城头,从垛口向远处观望,果然如军士所说,北方极远处依稀能看到一队步军。从军服颜色上看与幽州军相同,应该是幽州军,但旗号却无法看清。

刘虞手扶墙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支队伍,但步军行进速度再快也是有限度的,怎么都比不上骑军。而且那支人马似乎并未进行急行军,只是普通行进速度。持续看了一会儿,那支军队的影子只不过在刘虞的眼中大了一点而已。

刘虞心情焦虑地把目光转向城外的叛军,军灶的炊烟越来越浓,叛军多数就地休息,后面是零星的几顶军帐,估计是给将官休息之用。看来叛军是想一举破城,连营寨都没搭建。只在后方圈出一块地方,一些军士看管着大批战马。

那支兵马的到来并没给叛军造成什么影响,只不过是几名军士上了战马向北方迎了过去。

刘虞越看心里越凉,此时他已断定来的这支步军肯定是叛军一方的。北方来的兵马必然是渔阳城方向,而渔阳城是人家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如果这支步军是自己这方的,救人如救火,他们定然不会行进得如此之慢。从叛军的反应上看,更加断定这是对方的援军。

虽然刘虞心中想得条理清楚,头头是道,但心里的希望之火却没有完全熄灭。人就这样,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黄河不死心。刘虞也不例外,曾经他的妾室给她生了一女,人家都告诉他是女儿了,他非要打开襁褓看一下才死心。

刘虞把最后一丝希望都落在那几名迎上去的叛军身上,过了一会儿,他彻底绝望了。

那几名叛军策马来到那支步军跟前,似乎与对方说了几句话,而后和那支步军合到一处,一起向叛军大营行来。

刘虞叹了口气,转身看着四周沉默的军士道,“东门突围计划不变,北门人马改为南门突围。”

下完军令,刘虞又回头看了一眼北方,那支步军所打的军旗已经依稀可辨,正是渔阳城的旗号。

他强打精神走下城墙,被亲兵搀扶着上了战马,除城墙上留下的少数军士外,其余人也都跟着上了马。留下来的军士自然都不会等死,按齐周的吩咐,等主公突围开始后,他们可放弃城墙,穿上百姓衣服伺机回右北平郡。

时间紧急,刘虞见军士准备就绪,挥舞着马鞭下令道,“出发,去南门。”

一批骑军立刻快马加鞭飞驰开路,刘虞也加了一鞭子,跟在后面。

没等他跑出多远,马蹄奔腾间隐约听到城墙上有许多军士高喊主公,后面的话便听不清了。

刘虞皱了皱眉头,停住战马向城墙上观望。这时从后面赶过来几名军士,到刘虞马前拱手道,“禀主公,城上军士说城外的叛军互相打起来了。”

刘虞闻言,先是一楞,而后心中一阵狂喜,急忙令那几人赶快追赶前军,让他们返回北门待命。

随后刘虞策马向北门疾驰,叛军互相打起来了,那就说明有人来救他。再不济也是叛军内讧,他刚好趁乱从北门突围。南门就象鬼门关,能不走最好。

虽然这样想,刘虞不亲眼看一看绝对不会放心。或许这是叛军设下的圈套,但对方兵力如此强大,这样做毫无道理可言。

刘虞似乎身上多了许多气力,快速登上城头向外观望。

果然如军士说的那样,两支大军相互打了起来。一支是刘备和单经的联军,另一支则是刚刚赶到的那支步军。

那支步军在叛军的北方,前面的弓箭手一字排开,手中的长弓连续张合,如蝗的箭矢向叛军阵营倾泻。眼下叛军已经出现了大量伤亡,似乎他们没有准备,招架不住对方的箭雨,正不断后退,一路上留下许多尸体。而那支步军正跟在后面稳步追击,边追边射,俨然占据了上风。

刘虞又看了两眼,他确信这绝不是叛军的圈套,没有这样设圈套的,真刀真枪见血的阵势还能有假?

虽然他不知道这支步军是哪支人马,但他能确定对方肯定是来支援自己的。或许渔阳的旗号是假,只为了迷惑叛军,很快刘虞想到了这层。

不管是谁,大好战机绝对不能错过。刘虞再次走下城墙,翻身上马,先前奔向南门的军士也已被追了回来,就在城下待命。

刘虞现在有了底气,高声命令军士打开城门,而后放下吊桥,大军一举突围。下完令,他忍不住向城墙上看了一眼。前两次,都是他在这里下完命令后上面有人报告他新的消息,每次都弄得一惊一乍的。幸好这次城上的军士并没再喊什么,有的看着外面,有的盯着他这边。

刘虞知道军士心中所想,他们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当下他再次下令,城上的留守军士立刻上马随军一起突围,反正是在北门突围,不需要留人迷惑叛军。

此时大门已被打开,吊桥正缓缓落下,等吊桥在护城河上放稳,刘虞混在军士中策马向外冲去。

城外地面上,横七竖八,层层叠叠都是双方军士的尸体。战马无法放开速度奔驰,叛军人数众多,一部分抵挡那支步军,另一部分则向刘虞等人杀来。眼看刘虞的两千多人马就要被堵在北门附近。

这时叛军中一阵骚动,随即围上来的叛军分出一部分向东门驰去。

刘虞知道东门的鲜于银已经行动,便在军士的拼死保护中向外杀去。

这次围上来的都是骑军,领兵主将是上次被凌云打败的范阳郡校尉赵青。因为考虑到刘虞有可能在东门突围,单经便亲自在东门坐阵,而把北门交给了赵青。

赵青此次围攻昌平是以戴罪之身来的,上次到居庸城运粮,不但折损了人马,连糠都没弄回去。田楷大怒之下要杀了他,幸亏有人求情,他才免得一死。这次前来若再失利,恐怕田楷会杀他个二罪归一。所以赵青绝不敢让里面的人在北门突围出去。

先前发现那支步军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他听刘备说曾把兵马分出两路,而在东面又有李甘和魏辰的人马,便以为是这几路之一。刘备说的也不详细,赵青根本就没往援兵方面想,只派了几人前去询问。

谁知道派去的人被凌云给忽悠住了,又是军旗,又是军服的,怎么看都是幽州军。凌云只说奉了公孙瓒的密令前来,那几名军士自是不疑。凌云怕那几名军士回去之后说漏了,让公孙瓒的人有所准备,便借口了解军情把那几人拉着一起赶路。这样他既了解了战况又实现了目的,等到了弓箭射程之外,他立刻翻脸,将那几人处理后,立刻展开攻击。

赵青和刘备这边突然遭到袭击,一时不及抵挡,立即大乱。等赵青止住了乱军才发现对方箭法精准,杀伤力极大,让他一下就想到了在居庸城的那个噩梦了。

而此时恰巧刘虞放下吊桥突围,赵青便让刘备抵挡凌云的军士,他则率兵上了战马拦截突围的骑军。

刘备眼看着对方战斗力如此强悍,便派从渔阳带来的军士上前冲杀,他则暗中动了别的心思。

渔阳的军士哪是那些弓箭手的对手,他们那边刚搭上弓,对方的箭便射到了。谁拿弓谁先死,血的教训就摆在了眼前,那些渔阳军索性虚张声势节节溃败。

刘备的私心岂能瞒得住渔阳军,好事不会找到他们身上,送死的事都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