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梦中闻折柳-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青璃夜未央
古代官品
更新2011…12…239:57:53字数:7177
有的童鞋猜得不错,折柳里的神都卫就是模仿的明朝的锦衣卫。至于官品,大姜是大部分官品是按照明朝制度来的,但是由于是几国并存,所以别的国家可能是承袭的唐宋制度。
给大家补充点知识:
明代官品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明代仅封侯、伯。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明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
'经略安抚使'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丵件的官员称为钦差。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官服制度
官服也叫做服章,根据《辞源》的解释:“是指表示官吏身份品秩的服饰。”具体而言,官服是指等级社会中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级官员在内的,籍以明辨官品等级的服饰。因此,官服制度,就是指辨明官吏身份的特定服饰的相关制度。明代官服主要包括皇帝冠服、皇后冠服、文武官冠服、命妇冠服。此处专指文武官冠服。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礼制。他废弃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在严格的等级观念指导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初步制定出一套官服制度。明代服饰恢复了传统的特色,以袍衫为尚。职官朝服,依然承袭古制,用冠冕衣裳。文武官员凡遇大祀、庆成、冬至等重要礼节,不论职位高低,都要戴梁冠,穿赤罗衣裳。官员的品位以服色、冠上的梁数、所持场板以及所佩的绶带作区分。官员平日在本署衙门办理公务,着常服。洪武二十三年定制,文官衣自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氵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即御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又令品官常服用杂色纻丝、绫罗、彩绣。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违者罪及染造之人。朝见人员,四时并用色衣,不许纯素。三十年,令致仕官服色与见任同,若朝贺、谢恩、见辞,一体具服。
景泰四年,令锦衣卫指挥侍卫者,得衣麒麟。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花样,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弘治十三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正德十一年设东、西两官厅,将士悉衣黄罩甲。中外化之。金绯盛服者,亦必加此于上。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