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欢乐道士 >

第203章

欢乐道士-第203章

小说: 欢乐道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这时,一名仆人急匆匆跑进来叫道:“伯爷,契丹人来了!”

正喝茶聊天的众人为之一静。

秦行之迷惑:“什么契丹人?”

“门外来了五十个契丹汉子,说是要拜见伯爷,都在外面等着哩。”仆人回答。

秦行之看向孙蒙:“京城还有契丹人?”

孙蒙摇头:“朕也不清楚,天牢里倒是关了耶律乞买他们。不过他们又不是恨天宫人,肯定跑不出来,就算越狱,他也不敢过来自投罗网啊。”

赵辉祖走到两人身边,低声道:“陛下,前些天确实有一群契丹人来到京城。这些人一路上都十分规矩,问他们要做什么,却又不说。可大齐一向不禁止周边国家的人进入,人家又没惹事,咱也不好拒之门外。”

孙蒙大奇:“还有这种事?”

守规矩的契丹人,可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

秦行之给了孙蒙一个鄙视的眼神:“做皇帝做得一问三不知,也是没谁了。”

“废话,朕如果什么都知道,还要大臣干嘛?”孙蒙毫无愧色,“还等什么,赶紧让人进来呀。”

秦行之冲仆人点了点头。

仆人跑出去,不一会儿带进一群壮汉。

众人再次感到十分意外。

如果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光看外表,还真看不出他们是契丹人,顶多也就是比普通人壮点,大热天一身皮袍子怪异点。个个行走间规规矩矩,完全不具备大家印象中契丹人那种嚣张跋扈的风采。

为首的契丹人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居然挺帅。

秦行之惊呼:“不是吧,难道耶律宗全的改革如此迅速,这么短时间,契丹人已经变成文明人了?”

见到秦行之,契丹人呼啦一下全部单膝跪倒。

文良纯等人看傻了眼,契丹人竟然会主动给汉人跪下,这可太少见了。

郭常愤愤然哼了一声:“诸位别忘了,咱们这位恨天伯,还是契丹都林牙。”

众人恍然大悟,也对,你别管契丹环境多恶劣,都林牙也是相当于大齐六部尚书的高官,大齐人不在乎,不等于契丹人敢忽视。

就听五十名契丹人跟事先排练好一样,齐声叫道:

“属下拜见大王!”

嘶——

文良纯等人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大王?

这……从何说起?

秦行之也愣住了:“你们叫贫道什么?”

为首的契丹人抬起头,恭敬道:“回禀大王,属下叫您大王啊……”

“不准说车轱辘话!贫道怎么就成大王了?”

“您已被陛下封为契丹南院大王。”

孙蒙叫道:“哈,这个朕知道!小道士你说过,你建议耶律宗全在契丹分南北而治,南院大王专管汉人,和北院大王并列为皇帝之下最高官员。”

为首的契丹人看了眼孙蒙:“好叫大齐皇帝陛下知道,您说得不完全对。南院大王确实只在契丹皇帝之下,但它不仅仅是一个官职,也是爵位……嗯,按大齐的说法,它相当于王爵。”

文良纯等人又是一愣。

孙蒙不服气:“欺负朕不懂?你们契丹根本没有爵位一说。”

“那是从前。我们陛下正在改革契丹,所以如今契丹也有爵位了。而我家南院大王,正是契丹仅有的两位大王之一,分管南人,权柄只在皇帝之下。”

这家伙边解释,边得意洋洋的扫视众人。

为何一路都不透露风声,正是为了现在这个效果。你们大齐不是封秦行之伯爵么,咱契丹封他王爵!让小道士看看,谁更重视他,谁舍得花本钱。

当然,这些人上路时,秦行之还没被封爵,耶律宗全也不可能事先知道秦行之会被降为伯爵。可契丹也不是没有明白人,阿朵儿就非常清楚,大齐绝不可能给小道士封王。

总之,南院大王绝对能击败大齐给的爵位。

震撼效果也确实不错。

从众人不敢置信的表情上就能看出来。

第334章拉风冒烟双爵爷

为首的契丹人还不罢休,继续道:“我等五十人,乃陛下给大王派来的亲卫,负责贴身保护大王。不过,诸位不要误会,身为南院大王,我家大王的亲卫可不止五十个,在临潢还有五千勇士随时可为大王赴死。”

嘶——

整齐的吸气声。

“不仅如此,大王还有权组建自己的兵马,这在契丹是常例,各位可能并不奇怪。但大王和别人不同,他的兵马没有人数上限!”

嘶——

吸气声继续。

“陛下已将白马山周边和大齐接界的所有牧场,全部赐给大王,并已分派牧民和奴隶替大王打理。”

这次倒是没有吸气声,也不知是众人相对来说比较不在乎钱财,还是已经麻木了。

孙蒙回头,郁闷地看文良纯:“文大人,朕这次可被耶律宗全给比下去了……”

文良纯把心中的惊讶压下,笑道:“陛下切不可这么讲,国家实力不同,岂能简单对比?我们大齐一个伯爵,不见得就比契丹王爵差。”

大臣们反应过来,纷纷附和。

秦行之不服,人家耶律宗全给道爷面子,封我南院大王,道爷虽然不在乎,可你们也不能信口雌黄吧?

伯爵不见得比契丹王爵差……你这是睁眼说瞎话。

论权力,南院大王能组建军队,而且耶律宗全已经给准备好了五千人的亲卫,大齐的伯爵能么?

秦行之也明白,耶律宗全是看穿了他不喜欢管事,封多大爵位都是白搭。而且反正契丹暂时也反抗不了恨天宫,不允许他组建军队也得罪不起他,还限制什么人数?那根本没用。

可收入不是假的呀。白马山周边牧场,怎么着也能吊打大齐伯爵的食邑。

不过秦行之并不想和文良纯争辩。

再怎么说,这种赤裸裸的对比,胖子脸上都不好看。为朋友着想,小道士决定保持沉默。再说了,道爷淡泊名利,跟你斗嘴显得好像我多在乎似的。

“都起来吧。”秦行之招呼地上的契丹人。

契丹人站起身。

秦行之亲切地拍拍为首之人的肩膀:“老哥贵姓?”

对方连忙躬身,以方便秦行之拍打,嘴里说道:“不敢,属下姓萧,萧峰。”

秦行之大吃一惊:“乔帮主?”

“哈?”

“萧兄,你才应该是南院大王呐。”

扑通,萧峰吓得又跪下了。没法不害怕,契丹虽然在改革,耶律宗全肯定不会把自己的权力改没了。奴隶制仍然存在,得罪上位者的后果,照旧是全族团灭。

秦行之只是顺口吐槽一句而已。

既然段誉没有泡妞本命神通,那么这个萧峰自然也不是自己想的那个人。

让战战兢兢的萧峰站起,小道士奇怪的问:“上次薅八根说,契丹人的姓氏和大齐不是一回事,他很难解释清楚。今天你又说你姓萧,这是为什么?”

萧峰脸上露出鄙夷之色:“薅八根是嫌丢人不好意思说而已。契丹只有两个姓氏,皇族的耶律,还有后族的萧姓,除此之外,其他人并无资格拥有姓氏。”

“原来如此。”秦行之不无担忧,“皇族、后族……这么说皇帝只能娶姓萧的皇后喽?可这么玩儿,最后岂不是成了近亲结婚?这不利于优生优育啊。”

萧峰不懂什么叫优生优育,但秦行之的意思他还是听懂了,摇头道:“大王有所不知,所谓后族,并非单指一个部族,而是当初帮皇族打天下的所有部族。况且后族是可以娶其他部族女子为妻的,因此,大王担心的事并不会发生。”

秦行之这才完全理解。

薅八根没姓,却能做到契丹都林牙,这说明所谓后族,也不见得就一定比其他部族混得好。可能在被皇帝信任方面,后族有更多的优势。

小道士左右看看,问萧峰:“萧兄,方便的话,不妨给贫道说说,陛下都是如何改革的。”

包括孙蒙,所有人顿时竖起耳朵。

孙蒙纯粹是好奇,文良纯等人则急需了解契丹的变化。虽然密谍一直在传递消息,可毕竟不是第一手资料,再者说通过萧峰的讲述互相验证也是好的。

契丹要改革的事,秦行之并没有隐瞒朝廷。

秦行之给契丹造字,又建议耶律宗全分南北而治,后来耶律宗全从恨天宫离开就决心改革,不夸张的说,这一切都和小道士有关。

对此,大臣们基本分为两派。

以文良纯为代表的大臣认为,契丹往文明人进化,对大齐是有利的。游牧民族不事生产,以抢劫为生,破坏大于建设,就跟毒瘤一样。若是能改得和大齐差不多,以后有矛盾大家可以靠讲道理解决,岂不是很美?

郭常为首的另一派则坚决谴责小道士,认为契丹本来武力强于大齐,若是在文化方面追上大齐,以后大齐还怎么混?小道士把汉人精华传给契丹,这是对大齐的背叛。

但无论哪一派都明白,契丹的改革,必然对周边国家,特别是大齐,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时秦行之主动问萧峰,大臣们不由得暗中点头。

很明显,他是替大家问的。

连郭常都不得不承认,小道士虽然贪财无节操,在大是大非上却不含糊。看来也不能把秦行之的行为简单归结为背叛,也许他根本不清楚契丹改革的严重性,只是习惯性装逼显摆吧。

问题是,萧峰会回答么?

或者说,小道士的这个南院大王,到底是耶律宗全敷衍他封的一个虚职,还是确实如萧峰描述的那样,真正拥有大权。而萧峰这些亲卫,是监督小道士,还是真心诚意效忠于他。

萧峰躬身道:“大王问,属下自然知无不言。”

真要说了!

文良纯等人十分惊讶,也就是说,小道士的南院大王并非虚职。凭良心说,这可真的把大齐给比下去了。奇哉怪也,小道士除了能闹腾些,也没什么真本事,耶律宗全未免太大方了吧?

萧峰确实忠于南院大王。

除了阿朵儿,耶律宗全很少和人沟通,因为他不信任别人。所以,即使耶律宗全有什么想法,他也不会告诉萧峰。五千亲卫实实在在效忠于秦行之。

但这并非萧峰肯回答的主要原因。

和耶律乞买一样,萧峰也是有心机的人,正常情况下,这种契丹国事即使大王问,他也会单独回禀,而不是当着这么多大齐官员说。

然而契丹实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让耶律宗全下定决心改革的,不是小道士的建议,而是对高人的渴求。

他需要让天下人知道,契丹和从前不一样了,不再是文明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凶地,而是欢迎僧道高人前来传教弘法的乐土。

所以,即使秦行之不问,萧峰也会主动宣扬。

“自陛下从恨天宫归来……”

萧峰娓娓道来。

真正的僧道高人几乎都是汉人,因此耶律宗全的第一步改革,就是提高汉人的地位。简单说,就是汉人享有和契丹人平等的权利。

这项改革的阻力不大,原先就已经宣布过汉人不是奴隶,只要别把其他奴隶一起废除,贵族们能接受。汉人普遍体弱,干活本来也没什么优势。

第二项改革,则是推广汉字。

不是小道士用简化字冒充的所谓“契丹字”,而是正儿八经的汉字,大齐和周边许多国家都在使用的汉字。

这是为今后契丹人学习道法做准备。

耶律宗全也明白,成年契丹人很难学会文字,这项改革只针对未成年人。老牌权贵一听不需要自己学写字,也就没什么话可说了。

推广汉字,势必重用契丹境内的汉人,相应的也提高了汉人的地位。耶律宗全私下里经常佩服自己,这一环套一环的一般人真想不到,朕果然睿智呐。

第三项改革,就是分南北而治了。

所谓南北,指的不是地域,而是南人(汉人)和北人(契丹人)。

汉人善于耕种和建设,而契丹是马上民族,耶律宗全不认为大家全部下马种地是个好主意。改革固然重要,民族特色也不能轻易丢弃啊。

分南北而治就十分重要了。契丹人继续骑马放牧,专门给汉人划分出一片疆域,用来开荒耕种。这听起来和先前似乎差不多,但先前只是个临时性措施,现在却是国策,意义完全不同。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汉人可以自由行动。

既然汉人和契丹人地位相同,当然不能再限制汉人的活动范围,更不能规定汉人只准耕种。若是有汉人偏偏喜欢放牧,他也有权那么做。

相应的,有喜欢种地建房子的契丹人,更应该给予鼓励——这正是耶律宗全改革的根本目的!

只有出现汉化的契丹人,以后才有可能跟随道士学本事。如果只是分南北而治,契丹人还像现在一样,全体以放牧和抢劫为生,即便忽悠来高人,估计人家也不肯收野蛮人兼强盗为徒。

至于设立南北大王,学大齐搞爵位制,这都是附带的。

听完萧峰的讲述,大臣们陷入沉思。

孙蒙对思考国家大事没兴趣,他在意的是不能被别人比下去,即使对方是契丹皇帝也不成。

“小道士,朕决定了!”孙蒙忽然叫道,“这些大内侍卫,朕要赐给你做护卫。”

秦行之糊涂了:“这话说的,他们本来就打算投靠贫道,用得着你赐给我?”

“不一样,朕的意思是,他们仍然算大内侍卫,属宫廷编制,由朝廷发饷,朕特旨赏赐他们负责护卫恨天伯。咱这可都是武林高手,人数少点,可随便一个对付十个八个契丹人很轻松,长脸呐!”

“这不合适吧?”秦行之看向文良纯。

皇帝的大内侍卫,赐给臣子做护卫,即使小道士懂得不多,也知道与礼法不合,恐怕大臣们不会同意。

谁知文良纯却捻须点头:“陛下睿智。”

大臣们从沉思中惊醒,纷纷表示赞同。

这件事得分从什么角度看。它固然不合规矩,但说有悖礼法就夸张了。皇帝派侍卫保护大臣,特殊情况下历史上也不是没发生过,道理上说得过去。

最重要的是,由皇家发饷的侍卫必然忠于皇帝。

这就像大齐兵马,发饷时首先必须强调饷银来自皇帝陛下,长官只是过把手的执行者。如此士兵感激的只能是皇帝,谁想带他们造反,根本不可能。

这群大内高手投靠小道士,大家还要担心小道士依靠他们作乱呢——虽然这基本不会发生。

皇帝赐大内高手给小道士,就完全避免了这个可能。

于是秦行之得意了。

契丹南院大王,大齐恨天伯,双料爵爷史上绝无仅有。更是一下子拥有了七十多名亲卫,有大内高手,有契丹勇士,这要是拉出去溜,绝对拉风到冒烟。

第十四卷吞吐记

第335章恨不能生米做成熟饭

杭州府东城,沈府。

沈半城喝了口茶,烫得呲牙咧嘴,却并没有动怒。喝热茶是他的一大爱好,若是下人准备的茶水不烫,那才会让他生气。

放下茶杯,沈半城瞅瞅下首坐着的沈怜儿。

“女儿呀,听为父一句劝,你去小道士府上看一眼,能有多大关系?”

沈怜儿轻轻摇头。

“也怪我,从小把你教得贤良淑德,却没教你大户人家生存之道……怜儿,以前为父确实看不上小道士,然而他如今是真发达了。我派人打听过,陛下竟然封他为恨天伯。伯爵啊,这可是能传给子孙的富贵!”

沈怜儿微微一怔:“爹此话当真?”

“为父何时骗过你?我终于明白,为何朝廷要收回赐婚圣旨,换个日期重新下一次。不瞒你说,当时朝廷收回圣旨,为父担心得都睡不着觉。”

秦行之出使契丹属于临时决定,按行程推算,势必耽误成亲。文良纯一直关注着这件事,眼看日期将至,和大家一商议,决定重新选个黄道吉日。

凭良心说,这是在帮秦行之。

出使契丹是皇帝的决定,即便秦行之错过成亲的日子,丢人的是他,怪不到大臣们头上。

文良纯等人那时正是感激小道士救回皇帝、挽回朝廷脸面的时刻,不忍看他丢人,更不想他回京之后跳着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