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作者:唐汶-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苛求自己
完美的人生永远只是个诱惑,人生永远充满辩证,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
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中,有一期是访谈演艺界惟一的女少将王晓棠女士。这位拥有美丽与智慧,事业取得成功的坚强女性在回顾所走的路后最想说的是这样一句:“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简单的四个字,其中包含多少深刻的人生意义。我不知她真正想放弃的是什么?只是感觉到她在拥有让人羡慕的成就时也留下一些深深的遗憾。也不知这样的感悟是否因为人已到了花甲之年。我想她曾斗争过,该不该放弃,而当时的答案肯定是不能。因为给这个答案的并不是只由她的本我决定,还有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我们的传统理念在施加影响。
记得有位心理学研究者给我们分析中外不同的外倾现象: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追求人性,如果一个很优秀的人没有缺点,认为是不真实,如果他犯一点小过错,心里一下子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而中国,追求完美主义,如果发现一个很优秀的人有某个缺点或弱点,他的美好形象顿时一落千丈。
所以,在中国要想成为众人的榜样,必须要做完人,事事必为先,时时身为范。这样不累才怪呢,累倒是应该的,谁让你是榜样呢?曾有人戏言:“中国的榜样大多是悲剧人物。”而我们的凡夫俗子虽无意成为榜样,但透过这些榜样的遗憾,可以感悟到完美的人生永远只是个诱惑,人生永远充满辩证,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对自己太苛刻。
人性的致命弱点
有舍,才有得。先舍,后得。不能没有主见,不能人云我云,不能短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
在人生的许多特定或关键的时刻,只有下定决心,果断选择,善于舍弃,你才能把握住获得更长远利益的机会。
即便是在面临无法避免的挫折时,你也应该是三思而后行,选择最佳的方式,把失败降到最低点。
少年时住在乡下外婆家,我遇到过一件刻骨铭心的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常常对家人和朋友说起。
第55节:人性的致命弱点
一天,我同表哥一起上山去砍柴。没想到草丛中藏匿的一条毒蛇像箭一样,“唰”的一声扑向表哥,狠狠地在他脚上咬了一口。他痛苦不堪,满头大汗,被咬的那个脚趾迅即肿了起来,变得乌黑,就在这时,只见表哥咬咬牙,果断地用柴刀剁断了这个脚趾。看着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我吓得目瞪口呆。表哥接着草草地包扎了一下伤口,在我的搀扶下下山,到了医院。后来,表哥虽然少了一个脚趾头,但短暂的痛苦却保住了他的一条命。
获取从舍弃中来,表哥的性命正是在失去一个脚趾后才得以捡回来的。的确,在人生的许多特定或关键的时刻,只有下定决心,敢于舍弃,才能把握住获取更长远利益的机会。在面临无法避免的挫折时,应该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取舍往往决定成败。作为一名成功者,他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果敢的舍弃来抓住往往被别人忽视的机遇,从而为自己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失败者的致命弱点是难以割舍小利,固守着眼前的好处,最终舍弃了更加长远的目标。
古代著名文人柳宗元曾写过一篇题为《赖撇传》的文章,它寓意深刻,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赖撇是一种昆虫,长得十分弱小。它本来应该有自知之明,知足常乐,可是却因为贪心太重,而给活活累死。
赖撇在爬行的时候,贪婪的双眼四处张望,只要是看到了自己的中意之物,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驮在背上。而它所喜欢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结果身体不堪负重,最后一命呜呼。
不愿舍弃,到头来为物所累而丢了性命,人财两空,岂不悲哉。
没有上锁的门
“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象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像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像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妈!”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时把她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上,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
老外买柿子
明智的人总会在放弃微小利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美国的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某地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000个柿子给160元人民币,折合20美元。
这位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他找来一个帮手,一人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看准长得好的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一个人就从草丛里把柿子找了出来,捡到一个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不断地捡到竹筐里,同时还不忘高声大嗓地和树上的人拉着家常。在一边的美国人觉得这很有趣,自然全都拍了下来。接着又拍了他们贮存柿子的过程。
美国人付了钱就准备离开,那位收了钱的柿农却一把拉住他们说:“你们怎么不把买的柿子带走呢?”美国人说不好带,也不需要带,他们买这些柿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些柿子还是请他自己留着。
天底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呢?那位柿农心里想。于是他很生气地说:“我的柿子很棒呢,质量好得很,你们没理由瞧不起它们。”美国人耸耸肩,摊开双手笑了。他们就让翻译耐心地跟他解释,说他们丝毫没有瞧不起他这些柿子的意思。
翻译解释了半天,柿农才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同意让他们走。但他却在背后摇摇头感叹说:“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瓜!”
那位柿农不知道,他的1000个柿子虽然原地没动地就卖了20美元,但那几位美国人拍的他们采摘和贮存柿子的纪录片,拿到美国去却可以卖更多更多的钱。
那位柿农不知道,在那几个美国人眼里,他的那些柿子并不值钱,值钱的是他们的那种独特有趣的采摘、贮存柿子的生产生活方式。
那位柿农不知道,一个柿子在市场上只能卖一次,但如果将柿子制成“信息产品”,一个柿子就可以卖一千次一万次甚至千千万万次。
那位柿农很地道,很质朴,很可爱,但他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就断定别人是傻瓜,他的可爱也就大打折扣了。
柿农的蝇头小利比起那几个美国人的利益来说实在不算什么,故事看来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对我们的企业决策者同样有教育意义。在企业的投资构成中,我们的决策者是像文中的柿农一样只看到眼前的比较直接的“小利益”,还是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发现更大,但可能比较隐蔽的“大利益”呢?这可是个很大的学问。
明智的人总会在放弃微小利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选择越多越好吗
在征求意见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坚定的信念,要明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在众多的声音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金玉良言。
有选择好,选择愈多愈好,这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识。但是最近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表明:选项太多反而可能造成负面结果。科学家们曾经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有一个让一组被测试者在6种巧克力中选择自己想买的,另外一组被测试者在30种巧克力中选择。结果,后一组中有更多人感到所选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
第56节: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另一个实验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以食品种类繁多闻名的超市进行的。工作人员在超市里设置了两个吃摊,一个有6种口味,另一个有24种口味。结果显示有24种口味的摊位吸引的顾客较多:242位经过的客人中,60%会停下试吃;而260个经过6种口味的摊位的客人中,停下试吃的只有40%。不过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在有6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的顾客30%都至少买了一瓶果酱,而在有24种口味摊位前的试吃者中只有3%的人购买东西。
太多的东西容易让人游移不定,拿不准主意,同理,对于管理者,太多的意见也会混淆视听。不要以为越多的人给出越多的意见就是好事,其实往往适得其反,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给出意见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所以太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容易让自己拿不定主意。在征求意见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坚定的信念,要明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在众多的声音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金玉良言。
“伤人十指,不如断人一指”,把资源集中于适应市场机会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将产生更大的效益。相反,盲目地平均使用资源,盲目地多样化,犹如狗熊掰棒子,终将一无所得。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只有努力创新,才会有前途,墨守成规或一味模仿他人,到最后一定会失败。
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因此,苍蝇得以最终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这个世界变化太大,我们需要张开双臂,全身心地投入这一时代,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我们要加快速度前进。
只有努力创新,才会有前途,墨守成规或一味模仿他人,到最后一定会失败。
失而复得
真正的学问在于放弃什么,怎样放弃,所以说需要“学会放弃”。有得必有失的说法太无奈了,学会放弃,是要使“失”本身成为“得”,成为对“得”的享受。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获得,而不习惯于放弃。呱呱堕地以后,我们便不断地获得,从父母那里获得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获得:获得爱情、配偶和孩子,获得金钱、财产、名誉、地位,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然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有“取”便有“舍”;有“得”便有“失”。客观事物不可能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转移,“心想事成”只是美好的愿望。但我们往往容易把获得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不免感到痛苦和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痛苦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如此这般,就使我们陷入了叔本华所说的那个怪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欲望的过程,欲望不满足时痛苦,满足了无聊,于是我们就在痛苦与无聊的摇摆间度日。
那么,我们能不能摆脱这种尴尬的人生境地呢?我想应当是可以的,这就是必须学会放弃。道理本来很简单:我们与其去“追求”一个根本就无法得到的东西,不如“退而求其次”,干脆“放弃”它就算了。
选择“放弃”看似消极,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放弃恰恰是对“追求”目标的重新选择,使我们能够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去享受人生其它的乐趣。
“放弃”是一种人生境界。在一个快速发展、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如能保持一份纯真,能不随波逐流,耐住清贫和寂寞,则是需要“放弃”的。因为放弃能使人生进入一个很清新的境界,你会感到生活因为单纯而显得十分美好。
再进一步说,人生的艺术只是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对这些礼物最终的弃绝。正如先师们所说:人生一世,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如果我们能够看破这一点,学会放弃一些东西,对功名利禄,不刻意追求,不过于执著,不和自己“叫劲”。怀着一种“达观”的态度,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甚至不等到失去时就主动放弃,我们或许就能摆脱痛苦和无聊,活得就自在多了。
自我放弃的最大诀窍就是追求休闲宁静,尤其不要心里总装着一大堆事。当你真正撇开事务,为自己活一会儿的时候,整个世界就是你的。这是阿Q精神?那不过是一种说法,毕竟时间在每一瞬间对人都是平等的,而这平等公允与否就看你自己了。即使我想推广一种懒汉哲学,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听从的,真正的学问在于放弃什么,怎样放弃,所以说需要“学会放弃”。有得必有失的说法太无奈了,学会放弃,是要使“失”本身成为“得”,成为对“得”的享受。
为自己而活
幸福的感觉其实只是一种选择,一个人如果能够学会选择幸福,则人生处处亮光。
秋天的阳光那么明媚灿烂,她却坐在马路边抱头痛哭。行人匆匆,素不相识的人们很快就把那绝望的哭声扔在身后。看不清她的面庞,只看到她消瘦的背影,那消瘦的背影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