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作者:唐汶-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镆环智裁换ǎ沟玫搅艘惶酌夥言偷某档妫�
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机会呢?卡姆普特不知道出现这种机会的可能性有多少,但是,他相信,如果那个家伙告诉他得换一台发动机时他放弃了,那么可能性就是零。
但是,事情并未结束。第二天早上,卡姆普特睡醒时意识到当时自己过于兴奋以至于忘了一个事实:他留给汽车商的是一辆不中用的汽车,一台发动机已经坏了的汽车。卡姆普特知道他不能就这样开始自己的新事业一种需要他向人们大谈正直和品格的事业。
卡姆普特起床,开车回到经销处,走到销售经理面前,把车钥匙递给他,对他说:“先生,昨天我太兴奋了,以致我忘了我留下的那辆车的发动机有毛病。我把新车退回来了。我要为因此给您造成的不便向您道歉。请给我的旧车开一张里程单吧。”
销售经理惊呆了,他说:“真不敢相信,你又回来了!无法相信!朋友,我对你回来换车表示感谢,但这是没有必要的。瞧,你那辆车的发动机并没坏……它只是需要上点油!”
不求最好
人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贪欲可能也是最大的,明明幸福就握在手上,却不着边际地遐想,可能还有更好的,于是便放弃已握在手的幸福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幸福。我们必须要记住:最爱就是最好。
小平与女友小尹交往了一段时间,他感觉自己已找到了一株能温馨他生命的芳草,于是便郑重地向亲朋好友宣告自己要结婚了。
不料,这时许多人站了出来,严肃而庄重地对他说:“婚姻可是关系一辈子的事,你怎么可以刚交第一个就仓促地下结论;应该进行多项选择,挑选最好的。你呀……那最后一声无限惋惜又无可奈何的长叹,似乎确认他这个执迷不悟的‘情痴’日后定将后悔。”
但是,小平没有听信这些,他从一位朋友身上得到了一些启示。小平的一位朋友,谈了不下一打的女朋友,至今仍在苦苦寻觅,说一定要找一个最好的。但是,5年过去了,他至今仍是孑然一人。
因此,小平决定,在婚恋问题上,自己“不求最好”,他认为,不求最好,才能真心实意深爱一个人,如果成天向自己的恋人表白自己爱得如何深,而脑子里却时刻幻想着一天在某个地点与一个更美妙的女子邂逅,这种爱能称其为爱吗?不过是一粒干瘪的种子,永远不会得到爱的土壤青睐。
不求最好,才能平静而坦然地接受所爱的人。这种爱,平淡但深沉,虽承认不是最好,可仍然去爱,这本身不就体现出爱的质朴与纯洁吗?
不求最好,也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志,宁静方能致远;这种心志中包含的爱才会伴你走过一生的风雨。
用态度去改变命运
如果你背对着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也会背对着你。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然而,只要我们能够以恰当的态度对待命运,命运也就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了。
第18节:天使的回答
唐迈16岁那年夏天,他心爱的哥哥死于车祸。顷刻,他的大脑里一片空白;自此精神崩溃了,失去亲人的痛感压迫着他的心,他沉默寡言,不再有欢容笑颜。在他看来,欢乐是别人的,悲伤哀苦如栅栏一样,牢牢地圈定自己;孤寂如同衣衫一样裹着他。他没有朋友,没有任何与人交往的欲望。在静默中,他想到过死。
终于有一天,他蓦然回首,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得如此累,如此苦。这一切又是多么幼稚。逝者如斯,对待死者最深切的慰念,除了在坟上哭哑喉咙,还有更重要的,那绝不是人为地构筑堡垒,制造忧伤,而是躬身前行。
后来,他交上了女朋友,不久又分手了。唐迈没有痛不欲生的感觉,他已经学会了不再封闭自己的感情,不再封闭自己的世界。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诸如亲人不幸死亡、朋友分手、身患重病……你一定要注意,这一切于你都不重要,于你都不会构成致命的创伤。
最致命的创伤来自我们自己心灵深处,是我们的心灵导致我们绝望。只要我们放弃绝望的思想,而是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亲情阻断黄泉路,难道还能寻回来么?
有情有缘而不能相伴终生,莫若及早走开,痛碎心也没必要。
无缘是路人,迟早要分手,为什么要死守不放?
这样想,就会豁达起来,发现阳光依旧照耀着你,月光仍然抚爱着你。
天使的回答
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很久很久以前,在挪威某个小村庄有一个年轻人,他正当大好青春年华,却终日愁眉不展,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福的人。他向上天祈求指点,好让他找到幸福。他的虔诚感动了上天,给他派来一位天使。
天使把这位青年带到一个峡谷,告诉他:“这里就是幸福峡谷,也是人间天堂”。
当时是夏天,北欧国家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峡谷中丛林茂盛,野花盛开,归来的候鸟在无垠的晴空下飞翔,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流下山去。青年的心豁然开朗,被峡谷的风景迷住。他还来不及表示感激,天使说道:“每个人的一生中只能来两次,你要珍惜你的机会啊!”说完,天使就消失了。暮色降临时,青年恋恋不舍地离开峡谷。
从此青年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观,因为他知道幸福峡谷在哪里,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幸福的方向。他也一直牢记天使的告诫,不想轻易动用他的机会。他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尝试解决问题,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到峡谷去。奇怪的是,在他的努力下,问题都迎刃而解。
到了老年,他已是著名的成功人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独自回到幸福峡谷。
他跪在峡谷中祈祷,感激上天对他的厚爱,赐予他无限的幸福。这时,天使出现在他的面前,告诉他幸福全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上天只会帮助有志者。
他不大相信,说:“可这里不是有魔力的幸福峡谷么?”
天使笑了,反问道:“难道你真的以为这里同别处的峡谷有什么不同吗?”
当年的青年愣住了,似乎是头一次认真观察眼前的峡谷,过了好长时间才恍然大悟。
农田里的广阔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熏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中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洞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地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音乐大师的创作
舒伯特看着孩子边跑边不住地回头冲自己挥手,一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雾渐起的小街深处。
第19节:音乐大师的创作
维也纳的冬天,从阿尔卑斯山上袭来的寒风锋利如刀。
那一个夜晚,舒伯特(1797…1828)从小学校里练完钢琴回家。舒伯特很穷,家里没有钢琴,每天只好到小学校练琴。走在寂静的路上,只听到风响,只看见路灯闪烁,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凄清。路过一家旧货店的时候,舒伯特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舒伯特认识这个小男孩,他跟自己学过音乐,和自己一样,是个穷孩子,甚至比自己还要一贫如洗。夜这么深了,小男孩没有回家,还站在寒冷的街头干什么?舒伯特一眼看见了小男孩手里拿着什么东西,那是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舒伯特立刻明白了,小男孩是要卖这两样东西,可是站到现在还没有卖出去。谁会买一件太破旧的衣服和一本没什么用的旧书呢?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他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舒伯特望着这个小男孩。小男孩正抬起头,那双充满忧郁和无奈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撞,他看见孩子的眼睛里噙满泪水。枯寂的街头、浓重的夜色和凄凉的寒风,把他们两人吞没了。
舒伯特弯腰将自己的衣兜掏了个遍,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可惜并没有多少古尔盾。舒伯特是个贫穷的音乐家,他作的曲子卖不了多少钱,只好靠教授音乐谋生。他自己甚至连一件外衣都没有,只好和同伴合穿一件,谁外出办事谁穿。有时候,连买纸的钱都没有,他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我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他确实穷得出名。
舒伯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将那些古尔盾交给小男孩,对孩子说:“那本书卖给老师吧!”说罢,他拍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看看手中的钱,他知道那本书值不了那么多的古尔盾。他又望望舒伯特,一时说不出话来。
舒伯特安慰这孩子:“快回家吧,夜已经很深了。”孩子转身跑了,寒风撩起他的衣襟,像鸟儿扑扇着快乐的翅膀。他很快又回过头冲舒伯特喊道:“谢谢你,老师!”舒伯特看着孩子边跑边不住地回头冲自己挥手,一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雾渐起的小街深处。舒伯特也要回家了,他边走边随手翻看着那本旧书。忽然,他看到书中的一首诗,立刻被吸引住了,禁不住站在路灯下仔细读起来,居然情不自禁地朗诵出了声儿:
少年看见红玫瑰,
原野上的红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
原野上的红玫瑰。
少年说我要摘你回去,
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
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粗暴少年动手摘,
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刺痛他的手,
悲伤叹息没有用,
只得任他摧残去。
玫瑰,玫瑰,
原野上的红玫瑰。
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不知怎么搞的,蓦然之间,寒冷的风和漆黑的夜,都不存在了,连周围的世界都不存在了,舒伯特的眼前只有那盛开的野玫瑰。他似乎闻到了野玫瑰浓郁的芳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一段清新而亲切的旋律,就这样从浓重的夜色中,从苍茫的夜空中,从寒冷的夜风中飘来,在舒伯特的心里泛起如花的涟漪。他的心中充满芬芳和一天的星光灿烂。舒伯特加快了步伐,向家中走去,走着走着,被这旋律激动裹挟着,禁不住跑了起来,飞似的跑回家,立刻拿起笔和五线谱,把这段美妙的旋律写了下来。
这就是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那一年,舒伯特才18岁。现在,这首歌曲的手稿已经价值连城。但当时舒伯特的手稿并不值钱。他的不朽名曲《流浪者》,当时只卖了两个古尔盾,他的《摇篮曲》只换来一份土豆;而前者在他死后40年出版商就赚了2700古尔盾,后者的手稿一百余年之后被拍卖了50万法郎。
如果当年舒伯特的音乐就卖得如此大的价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我常常这样想。舒伯特一生和贫穷与疾病为伍。小时候,他一个极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一个苹果,他16岁起就离开家自己谋生。正是因为穷,他所爱的一个漂亮的姑娘无法忍受,在艺术和金钱中,选择了金钱,嫁给了一个富商,颇似今天眼眶子比眉毛高的姑娘傍大款,给舒伯特同时也给他所敬仰的艺术沉重的打击……舒伯特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的心是永远痛苦的,我永远、永远也不能恢复了。”
我有时会这样替舒伯特设想,如果突然之间舒伯特发了大财,再不用为两个人穿一件外衣或苹果的问题发愁了,大款舒伯特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舒伯特一个人会面临,每一个艺术家都有可能面临。人生处处充满着种种诱惑,艺术是一种诱惑,金钱也是一种诱惑,但当我想起这个问题,我为自己这一设想感到害怕。处于灯红酒绿美女鲜花包围之中的舒伯特,还会有那么多时间那么多激情那么多敏感善良的念头和灵感,捕捉到那么美丽的七彩音符,为我们创造出那么多无与伦比的音乐吗?我还会想,腰缠万贯的舒伯特在寒冷的冬夜街头路遇那个小男孩,还会如此富有同情心掏尽衣袋中所有的古尔盾给那个小男孩吗?不,那时的舒伯特根本不会自己一个人走在寒冷的街头,起码他会有人陪伴着(当然很可能是一位妙龄女郎),起码他会坐一辆豪华的马车,他根本不会有和那个小男孩在街头相遇的可能。那么,舒伯特还会给我们留下如此美妙的《野玫瑰》吗?
中篇
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当你总是在问自己:我能成功吗?这时,你还难以摘取成功的花朵。当你满怀信心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够成功。这时,人生收获的季节离你已不太遥远了。
自信与自卑
自信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目标,自卑的人则只有凭借侥幸。
美国是移民的天堂,但天堂里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