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国地方军阀大结局 >

第4章

中国地方军阀大结局-第4章

小说: 中国地方军阀大结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此时,人们都私下议论,八路军的代表对国际形势的分析真对!阎锡山在9日的朝会上也无精打采地宣称:“这次时局的变化,实在没有料到……”对降日才暂缓行动。但在日军逼迫下,他又把什么“生存”的问题提出来了,并诡辩说:“与日军来往是策略,并非真投降”。次年2月,日军为了逼阎投降,扬言要进攻晋西。他感到“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乃于4月初发动所谓“晋西大保卫战”,动员所有力量开赴前线,奖励部下每打死一个日军给赏洋100元,并给士兵娶老婆,企图鼓舞士气,改变过去恐日降日的想法。日军根据过去老经验,对阎军十分轻视,公开扬言:“阎锡山的军队根本用不着打,只要在枪头上顶一顶军帽就吓跑了。”结果日军与阎军在孝义县苏宋庄、汾城县华灵庙作战中受挫。日军后悔不该逼阎过急,于4月2日派人邀阎到太原谈判。阎派赵承绶到太原会见日军山西驻军参谋长花谷正。花对赵说:“阎锡山把中国人都骗遍了,派谁当代表,都当不了他的家,必须与阎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5月,阎锡山亲自与日方在吉县安平村举行会谈,阎提议内容为:(一)申述亚洲同盟与中日两国之利益;(二)在彼此互相需要的合理条件内进行合作;(三)请日方表明此项合作,是否日本的国策,抑或地方的意见,及对待与中国的方针等等。 
            
      第11节:地方军阀大结局(11)       
        日方提议内容:(一)强调东亚共荣圈的胜利,促阎早日投降;(二)向阎提出“觉书”,促其通电脱离蒋政权,如当时发表通电,立即交付联币300万元,步枪1000支;(三)关于汾阳协定应允之武器、物资、款项等,因数目太大,须陆续交付。因阎以一切准备尚未完成为借口,表示脱离蒋政府和降日,须再加考虑,会谈未获结果,日方将联币、枪支原物带走。日军见阎的态度已发生变化,不肯就范,便将《汾阳协定》及“安平会议”开会所拍照片印刷,用飞机投撒西安,公布于世,并对阎军发动进攻,在晋南消灭王乾元一个军。但阎驻太原、汾阳、临汾的办事处,仍与日军继续联系,一直到日本投降。 
        
        阎、日“安平会谈”后,由于解放区日益扩展,日军感到交通线无力维护,各个据点不断被八路军摧毁,曾向阎驻太原办事处表示:“我们在作战方面,比较有办法,在政治方面,实在无法应付”,“现在不妨重来一个政治、经济的试办合作”。并于1943年秋,正式提出此项合作办法。阎锡山同意这个办法,于次年派出一批人到太原,由日伪政权委任为局长、县长、县保安团长,配合日军对人民进行残酷屠杀。1945年夏,阎又与日军勾结。派遣人到太原,准备担任日伪厅长、道尹等职,以备加强对八路军的抗拒。日本决定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夕,阎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参谋长高桥等,在孝义县的瑶圃密谈,向日方提出“寄存武力”的问题,企图借助日军武力,作反共反人民之挣扎。 
        
        四、铁心肠疯狂反共“我决心死守太原,与城共存亡,太原如果不守,我就和这些小瓶同归于尽。”   
        阎锡山获悉日本帝国主义将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在其正式宣布投降的前五天,在孝义开了一夜的军事会议,部署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同时,派赵承绶赶到太原,与日本山西派遣司令官澄田目来四郎商定:日军在原地堵击八路军。如八路军接收太原,由阎日双方共同负责。阎随即调集五万兵力强占太原。30日,阎锡山在日军保护下返回太原。当晚,他就委任大汉奸苏体仁等为高级顾问,汉奸省长王骧等为高级参议。次日晨,他在太原市各级机构的大小汉奸召开的欢迎会上,竟反复强调:“行者”(由晋西回来的人民)、“居者”(当汉奸的)一样有功。要精诚合作,紧密团结,高举枪杆,共同对付共产党。 
        
        与此同时,阎锡山任意践踏同盟国订定的受降办法,以留用技术人员作掩护,留用日军战俘与技术人员5000余人,其中有战斗力的3000余人,编为六个大队。为了安定战俘,他一面加以利诱,对留用日俘晋升两级,薪饷加倍发放;一面又提出组织“亚洲民族革命同志会”,加以拉拢,他对日俘说:“日本和中国同文同种,如能密切合作,就可以增加反共的力量,对中、日两国,都有很大利益。”动员所留日俘参加这一组织,以便控制,为他卖命。接着,他又将日伪军改编为五个“省防军”,以加强其反动实力,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 
        
        9月,阎锡山抽调重兵,抢夺上党地区。以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十九县地区,是共产党、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位于晋鲁豫边区内,在抗战的战略上起过重要作用。阎锡山一直想把该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中,这次,他把上党作为抢占的一个重要目标。令其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等率十三个师,分左、右两路,向上党解放区进犯。八路军和解放区人民奋起自卫,经四十余天激战,歼灭阎军精锐三万余人,击毙第七军团副司令彭毓斌,史泽波等被生俘。当时人们讥刺阎锡山:“上党一战,实力损失了一半。”在这期间,阎锡山为抢夺胜利果实,极力推行各种暴政,加强特务统治,扩大其反共反人民的种种罪恶活动。他一回到太原,就成立了“特种警宪指挥处”,接收了日军在太原设立的特务机关和一切杀人的技术工具。这个有几千人的严密特务网,遍布太原市的组织、行政、军事、经济、教育各机关,以及工厂、铁路、学校、帮会、道门、商号、饭馆、旅店,规模庞大,权力无限,生杀予夺,任所欲为,成为阎锡山“对内控制,对外斗争”的一个忠实工具。 
            
      第12节:地方军阀大结局(12)       
        1946年初,阎锡山向统治区的县、市派出25个“解救团”,强化“兵农合一”的暴政,把兵农互助小组由3人改为6人,1人当常备兵,5人领种分地,当国民兵。 
        
        仅半年时间,通过这种“编组”手续,各县共抽出常备兵2万多人,国民兵在10万人以上。他指令其部下:“实行兵农合一,要用河塌式一村一村的开展。”他所说的所谓“河塌”。就是想把解放区一小块一小块地变成他的管辖区;“开展”,就是要向解放区进攻。 
        
        同年,阎锡山又提出了以太原为中心,实行“百里开展”,采取向四周扩张的办法,以求巩固太原老巢。他把各县逃到太原的地主、富农分子组织成“还乡团”,随着军队各返原籍,对广大农民进行反攻。还由太原绥靖公署统一组织“解救团”、“复仇奋斗团”,实行“自清”、“自卫”、“自治”的“三自传训”法,对人民、革命人士采取活埋、刺刀刺死、铡刀铡死、乱棍打死和乱石砸死等惨无人道的手段。阎说:“处理人越是惨无人道,越残忍,就越能解救人,因大家看到害怕,便不敢去接近共产党,那就是把更多的人救下来了。”紧接着,又是“自白转生斗争”运动,提出“十除一、一变九”的大屠杀计划,并下令各区、县加紧实行,造成晋中各县“三自传训”杀人竞赛的浪潮。1947年11月8日,阎军七十二师二一五团一营包围了文水县云周村,将共产党员石三槐等六人抓捕,用乱棍打死,并以威胁、利诱的手段,要刘胡兰交出共产党员名单。刘胡兰大义凛然,不为所动,最后被阎军用铡刀铡死。根据阎锡山政府这年的最低估计,在晋中各县,受“三自传训”暴政毒打、杀害的人就有八九万人之多。这是阎锡山在山西留下的一笔大血债。 
        
        在这期间,阎锡山对山西人民的经济剥削显得格外残酷。为了解决兵源和粮食问题,他实行所谓“兵农合一”政策,打起仗来要人民群众为他充当炮灰,不打仗为他生产财富。他还推行“平民经济”政策,弄得私商倒闭,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竟在饭摊上的碗里发现小孩的指头,小贩的提篮里,摆着卤煮的人肉。而阎锡山却从人民身上榨取大量财富,供其挥霍与进行反革命战争。 
        
        尽管阎锡山玩弄各种阴谋,实行各种暴政,但挽救不了其崩溃的命运。从1946年11月底开始,陈赓将军和王震将军集中兵力,在广大人民的支援下,相继解放晋西各县。1948年夏,徐向前指挥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攻取晋南重镇临汾,接着又在榆次地区将阎军主力及其改编的日伪军武装大部歼灭。这时,阎锡山只占据太原、大同两座孤城,为挽救垂亡命运,他进行所谓“总体战”,提出建立“战斗城”的措施,规定了十二条行动纲领,叫嚣“巩固太原,战斗到恢复全省”,并把太原30万人民一律按年龄编为甲级参战队、乙级参战队、老年助战队、少年助战队、儿童助战队、妇女助战队,驱使市民充当他的炮灰。 
        
        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兵临太原外围,为了减少战争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多次倡议和平谈判。阎锡山仍然坚持反人民的立场,拒绝和平谈判。次年初,阎在招待几个外国记者时,在桌子上安置了一些装有毒药的小瓶,谈话中间指着这些小瓶对记者说:“我决心死守太原,与城共存亡,太原如果不守,我就和这些小瓶同归于尽。”11月,其所属三十军军长黄樵松与人民解放军某部参谋处长商谈和平起义,阎锡山设计将二人抓捕,押送南京交蒋介石枪杀。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徐向前兵团将太原铁桶般地包围起来。阎锡山看到灭亡只在旦夕,但为了稳定同伙,与人民为敌到底,他还狂妄地说,要与太原共存亡,暗地里却加紧图谋逃离太原。他指使其亲信在蒋介石、李宗仁面前活动,建议李宗仁电邀他到南京“讨论国事”,以为脱身之计。1949年3月,他假借开会之机,仓皇逃往南京。4月24日,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太原,阎锡山在山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统治彻底覆灭。 
            
      第13节:地方军阀大结局(13)       
        阎锡山逃出太原不久,又担任了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10月,他与李宗仁逃窜重庆,在四川推行所谓“总体战”,制定了“军政一元化”的作战方案。重庆解放后,他又逃到成都,兼任了国民党教育部成立的“反共救国战斗团”团长。12月8日,人民解放军以不可阻挡之势威逼成都,他见已无立身之所,只得飞往台湾。 
        
        1950年,阎锡山任“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继续著书进行反共宣传,直到临死前还叫嚣要重返太原。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病死于台北。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原名冯基善,曾是西北军阀,后来成为著名爱国进步将军。原籍安徽巢县,1882年11月6日出生于河北青县兴集镇。父亲冯有茂是淮军中职位低下的哨官。 
        
        冯玉祥少时家境窘困,11岁时,其父所在营的管带(相当营长)为他补了一名恩饷,1896后正式入练军当兵。6年后,他看到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教练方面比练军先进,于是抛弃通过苦练得来的教习职位,投靠新军。在新军中,冯玉祥由于体格魁伟健壮,勤学苦练,颇得赏识,仅3年便由正目升至排长。不久他与协统(相当旅长)陆建章的内侄女成婚,得陆提拔,不过几年便升为管带。 
        
        1911年前后,他受进步思想影响,投入辛亥革命,参加了滦州起义。起义失败,他被拘禁,随后递解回籍。1912年重被陆建章启用,授任营长。1914年陆部奉命围剿白朗,冯玉祥升任第七师十四旅旅长,同年10月,十四旅改为第十六混成旅。从这时起,冯玉祥逐渐在中国军界和政界发达起来。 
        
        一、起行伍练兵有方冯玉祥把军队训练看得极为重要,无论在冯玉祥军事集团形成前还是形成后,他都始终如一地抓教育训练早在练军时,有几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使冯玉祥深深感到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的重要性。 
        
        有一次,冯玉祥所在部队与义和团一同攻打保定城南外的一处天主教堂。队伍离教堂还有两里,教堂里冲着他们放了两枪,结果几百号人马炸窝似地溃散了,一退就是二十里。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有十几个士兵用刀将一个华贵少妇的手臂砍下来,抢走了两副赤金手镯。为了这金手镯,士兵们互相争夺残杀,加上后来各处奉命盘查,枪决嫌疑犯,前后有千余人丧命。军人没有纪律约束便会成为虎狼之辈,“治军须严”的思想牢牢扎根在冯玉祥脑中。 
        
        冯玉祥的练兵和治军是从兵员质量抓起的。他曾经多次亲自下去招募士兵,曹福林、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冯治安、孙连仲、吉鸿昌这些曾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都是冯玉祥亲自招募来的。他的招兵取录标准是:农工良民,身无暗疾,年龄18岁至25岁,身高四尺八至五尺;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者,体高不足者都不要。另外决不要“二流子”、“营混子”。为了保证兵员质量,冯玉祥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他派下级军官回家乡招募亲戚、乡亲、朋友及其子弟入伍,一旦招来,即编入这些军官所辖部队。由于招收兵员的质量直接影响部队的训练成绩和战斗力,并影响这些军官的职位升迁,所以他们在征募时都很认真严格,不敢马马虎虎,应付差事。 
        
        冯玉祥认为:“治军最要紧的是要得兵心”,“与士卒共甘苦,是治军最重要的一个信条。”他在袁世凯的新军任副目时,他的正目是个为人尖刻的家伙,经常虐待士兵。有一次两个兵得了伤寒病,正目不但不抚慰,反倒恶声恶气地乱骂。 
        
        冯玉祥一气之下,将其按倒在地,狠揍了几十拳。此后两个月,冯玉祥亲自给两个士兵端屎端尿,照应料理到他们病愈为止。冯玉祥对下级士兵都很熟,不但能叫他们的大名,而且记得很多人的小名,因此士兵感到他平易亲切。在担任陆军检阅使时,他曾给一个得败血病的士兵献过血。他手下的残疾、阵亡官兵和军人眷属也受着多方优待。为了搞好官兵关系,冯玉祥特意在军中立了“八不打”戒条:(一)官长生气时,不许打士兵;(二)士兵劳碌太过时不许打;(三)对新兵不许打;(四)初次犯过者不许打;(五)有病者不许打;(六)天气过热过冷时不许打;(七)饱饭后及饥饿时不许打;(八)哀愁落泪时不许打。他还规定了“连排长有为自己的士兵代写家书的义务”。另外,为了杜绝上司敛财、下级行贿和低层官兵忍痛送礼、出份子的风气,保护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经济利益,冯玉祥特地规定:只准上级请下级吃饭,不准下级请上级吃饭;只准上级给下级送礼,不准下级给上级送礼。 
            
      第14节:地方军阀大结局(14)       
        冯玉祥关心士兵,不准官长侵犯士兵利益,是从军队的特性来考虑的。他说:“打仗是拼性命的事,官兵之间共生死,同患难的精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