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 >

第26章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第26章

小说: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侯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此土是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讲到佛法师承,六祖说:「古佛应世,数量无法计算。」六祖从七佛算起。释迦牟尼佛传法给大迦叶尊者,迦叶是第一代祖师。由迦叶传给阿难尊者,二十八传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到中国来,就是中国的初祖。菩提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为五祖。弘忍传惠能,这是六祖。从大迦叶尊者算起,惠能大师是第三十三代祖师,若从中国算起,从达摩祖师算起,他是第六代祖师。这一段是说佛法的承传,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师承。师承在世出世法非常重要,古今中外这些学者皆有师承而成就。今天无论世出世间的修学,往往对於师承疏忽,这是很大的错误。
  【大师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三日,於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开元元年八月初三,中午斋罢之后,大师向大众告别:「我要走了。」他就是在当天走的。学生们请求老师最后的遗教,特别是关怀后代迷人如何能见性。这个请求实在是太重要了,若是为自己,大师未必会说,因为平时说得太多了;为后代修学之人,大师不能不说。大师说:「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这两句话是纲领。何谓「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能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就见到佛性;换句话说,这是明心见性的门槛。「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特别注意「自心」两个字,如果迷失自心,这是凡夫;觉悟自心,就是佛菩萨。「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你一念平等正直,你就是众生成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一番话重覆两次,可见非常重要。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最后,大师说了八首偈,叫做「自性真佛偈」。第一首偈,是辨别佛与魔。告诉我们:「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第二首偈,说明佛魔本来不二。为什么?都是从本性显现。本性觉是佛,本性迷是魔,佛与魔并不是两样东西,只是迷悟说一个不同的名词而已。第三首偈,说明三身原本是一身。第四首偈,说明「一」与「三」是不一不异。第五首偈,教导我们要想明心见性,一定要除障,除障才能见性。第六、第七首偈,是顿教成佛。第八首偈是劝修。这八首偈是大师最后的遗教,句子不多,表面上看起来很浅显,实际含有很深的道理,要我们自己去悟。同时更难得,他教导我们最初下手入门之处;换句话说,不但是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性的人,真正发心修行,也能得莫大的功德利益。这是大师的善巧开示。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大师告诉大众:「你们好好的安住,我灭度之后,不要做世间人情这种悲泣流泪,接受别人的吊问,或者身穿孝服,这都不是我的真正弟子,也不是正法。」大师交代说:「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两句话就是教导我们,重要的是要明心见性。《大集经》云:「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既然是本净,烦恼诸结不能染著,心就像虚空一样」。「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这五句都是形容真性的样子。凡夫心迷,在境界里看到似乎是有动有静、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这些虚妄的境界相。因此,大师在此地特别做最后的开导,一再嘱咐,教导我们见性。这些道理,在此地说得少,说得多、说得详细无过於《楞严经》。《楞严经》十番显见,全是说这些道理,有很长的经文,再加上古德详细的注解,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受用,真正是古人所说开智慧的《楞严经》。我们若不悟,在境界里确实无法修正错误的行为,怎能成就道果?所以,大师一再嘱咐我们,要以见性为修行的第一个目标。「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就如同大师在面前一样。「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你若是不遵守老师的这些教训,老师就是在你面前也没用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我们能够真正通达《坛经》的义理,依教修行,六祖大师就在我们的身边。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兀兀不修善」,「兀」是不动,心里不动。善要不要修?要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修一切善,心不动。诸位读了「兀兀不修善」这句话,一切善事都不做了,你就不懂大师的意思。这是教你心里不能有修善的心,可是修善的事情要做。「腾腾不造恶」,「腾腾」是自在的意思,自在坦然,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四句话实在是说尽修行人的本色,是我们应当要学的。「荡荡心无著」就是诚敬之心,心中坦然、平等、清净、慈悲一切。「寂寂」是安静的意思。「断见闻」,就是在一切见闻中,心是清净的,心是不染著,这样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在一切见闻中不生分别、不生执著;今人所谓是客观的看,实际上客观还落在意识;这是完全离心意识接触、见闻,心地才能真正达到平等、清净、慈悲一切。这是大师末后的教诫。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於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於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到半夜三更,大师忽然对门人说:「我走了。」就奄然迁化。说去就去,这是何等的自在!六祖大师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大师降生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六百三十八年),圆寂在玄宗开元元年(七百一十三年),春秋七十有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