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游方道仙 >

第200章

游方道仙-第200章

小说: 游方道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往上,则是凝炼大道金丹,自此超凡脱俗,成就地仙。居于尘世者,修行到了这等地步,也有了打破虚空,飞升上界的本事。

而仙家境界亦有划分,便是金丹及内胎。

练气,罡煞,龙虎,金丹,内胎。

此五大境界便是修道上的划分,但五大境界的划分,终究是较为粗陋。细细论来,尚有许多划分。

练气境界者,有气感。真气,以及真气外放三境,然而,从真气凝炼,到真气外放期间,又是一个积累。至于罡煞境界,亦分有地煞。天罡这两大境界,分别有三十六窍穴,七十二窍穴。至于龙虎境界。则有移炉换鼎,复返先天这一说法,此后,还有感应寻找体内水火阴阳。使之凝炼的步骤。再有这其中凝炼水火阴阳的步骤中,又分作伏虎及降龙两个境界。当降龙伏虎过后,则该尝试龙虎交汇,诞下金汤玉液,只是这金汤玉液从初时诞生,到溢满丹田,又是一个积累。

龙虎圆满者,以天地为炉鼎。以金汤玉液为根本,以自身大道为底蕴。熬炼大道金丹。

金丹若成,即是地仙。

而地仙之境,便是温养体内大道金丹。这大道金丹从初时诞生开始,到温养至大成,亦是一个极为漫长的积累。各宗门派别的传承,对于温养金丹都有不同的方法,但大抵脱不过九转七返的范畴,故而大道金丹便分作九转之境。

九转金丹,即为金丹大成。所谓九转功成,内蕴元胎,便是说金丹大成后,内中便会孕育出一尊胎仙。

而这一尊尚在金丹之中孕育的胎仙,便唤作元胎。

元胎入道,便是金丹化去,内中胎仙现世,从此化作一具道胎,此境界又唤作道境。凡道境者皆有大神通,天地共尊,敬为道祖。

道胎化圣,则是圣胎。修成此境者,即为仙圣,有圣祖之称,为天地圣人,古来罕见。

圣胎化仙,便是圣胎化作了仙胎,而仙胎又称道果,此境界唤作羽化,达到这等程度,便是得了天道,乃是羽化天仙。

古往今来,以羽化二字最高。

羽化者,即为天仙,当可飞升而去。

……

“原以为羽化飞升,便是修成大道金丹,成就地仙,自此飞升上界。”

秦先羽低声笑道:“原来飞升二字,乃是天仙。”

对于凝炼大道金丹的典籍,秦先羽已经不是初次观看,但他这一年来,自知积累不足,故而从未尝试凝炼大道,只在巩固自身。倒是诸般理论学识习得不少,比如中州燕地对于温养金丹的手段,他亦已知晓。

中州燕地温养金丹的手段,亦是多种,而秦先羽挑选的一种,名作《海中玉蟾炼丹十九诀要》,其中分作采药、烹炼、固济、武火、文火、沐浴、丹砂、过关、凝丹,温养、防厄、工夫、交媾、九转、大还、元胎、换鼎等诸般法决。

虽然步骤繁多,但总体而言,仍是金丹九转的境界。

《海中玉蟾炼丹十九诀要》上面所记载的温养金丹的手段,却是山河观仙图中那青衫秀士所不及的,比之他在《紫府神庭混元祖气真诀》上面添加的温养金丹手法,中州燕地的法门明显更为玄奥,且高了不止一筹。

护法长老就在身后,上前一步,低声说道:“这里的书籍,都是本门的秘典,只能在这里翻阅,不能带出。但小师叔又自不同,您老人家若是需要,可以拓印一本,在外可以时时研读,只是不要外传他人便好。若是可以,还请记下之后,将之毁去。”

当初这一本《海中玉蟾炼丹十九诀要》,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才让秦先羽挑中的。

藏书库中存有无数各类温养金丹的手段,亦有高下之分,但中州燕地藏书库的典籍,要寻出最为上等的温养金丹诀要,还是有不少的,而这一本《海中玉蟾炼丹十九诀要》便位列上乘。

根据八脉首座的建议,这一本《海中玉蟾炼丹十九诀要》应当是最为适合秦先羽的法门。

“如此甚好。”

秦先羽没有推辞,任这护法长老去拓印一本。

其实这位护法长老也是跨过二重仙凡壁障,金丹五转的修为,只是年岁也已不低了。

大道金丹分作九转境界,实则是温养金丹的步骤,却并非是在积蓄真气,也并非是在积蓄金汤玉液。因此金丹转动,不会如同真气和金汤玉液那般随着打坐练功而渐渐增长,只能十分艰难地突破,若是未能推动金丹,便是原地踏步,修为无法寸进。

而金丹九转期间,每过三转,又有极为难以跨越的障碍,这个障碍,唤作仙凡壁障,俗称地境。

以龙虎真人修成大道金丹,属第一重仙凡壁障。

从金丹三转,到金丹四转,便有第二重壁障。传闻,金丹三转之后,要再推动第四转,并非简简单单推动一转,还要在此同时破除地境,此中难度不亚于从一介凡人,修成大道金丹。

金丹六转,到金丹七转,亦有同样的艰难障碍,唤作第三重仙凡壁障,也即是第三重地境,比之前面的仙凡壁障,更为艰难。待到过了第三重壁障之后,从金丹七转到金丹八转,乃至于金丹九转,每过一转,都不亚于踏破仙凡壁障。

其实二代弟子当中,基本都已经超出第二重地境,达到金丹四转以上的修为,绝大多数都是金丹五转乃至六转,极少数惊艳者,已入金丹七转,甚至金丹第八转。而三代弟子中,成仙得道者不少,然而都在金丹三转以下徘徊,只有最为杰出的两三名弟子,才跨过了二重地境,达到了金丹四转。

至于四代弟子,最为年长的也未满六十,因为中州燕地对于门下弟子的底子看得极重,根基不定者,不容许轻易突破,因此中州燕地得道成仙的四代弟子,尚不足一手之数。而这几位成就地仙的四代弟子,也都是善字辈中最为年长的。

说来,似乎每一代弟子,都比上一代稍微逊色,但细细想来,却非如此。

毕竟上代弟子随着岁月,而人数渐少,可当今后辈弟子,却还是繁华鼎盛之时。

人数之所以随着岁月流逝而渐少,一来是因为各类缘故,比如争斗厮杀,在外游历遇险之类,而最重要的,还是被寿数所限。

纵为仙人,也有寿数大限。

二代弟子中,未能达到金丹五转的,基本都已寿数耗尽而亡,而金丹四转的二代弟子则是极少,要么有些奇遇而导致寿元绵长,要么则是二代弟子中排行末尾的辈分,比之前面字辈的师兄稍显年轻,故而还未寿尽。

而三代弟子中,排行字辈靠前的,若不能成仙得道,基本也都寿数耗尽而亡,只有景字辈的弟子,寿元还算绵长。

根据秦先羽所知,龙虎真人寿至二百六十而终,而一旦凝炼大道金丹,即是地仙。

仙寿者,当能得见五百寒暑,即是五百岁数。

地仙就是五百之寿,而金丹温养期间,每当把金丹推动一转,就能添上一世人寿,也即是百年。

但是对于地仙而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则是极难,更何况,金丹每当推动一转,道行增进更是以数倍而计,每一转都难以轻易推动。要在百年之内,将金丹推动一转,着实难之有难,再算上号称仙凡壁障的地境作为阻隔,更是令人为之叹息。

故此,修成地仙者,亦觉时日紧迫,时常会有地仙因未能成功推转金丹,无法添寿,从而寿尽而亡。纵为地仙者,亦是只得长生,而未得永生。

每一位地仙,都试图在百年之内,将金丹推动一转,增添百岁,但能够做到这一步的,都是难之有难。而每逢地境作为阻隔,突破的希望则愈发渺茫。

金丹九转,到了这一步,内蕴元胎,寿至一千三百岁。

而元胎入道,成就道祖之后,寿增过千,可享两千三百岁。

道胎入圣,又是增寿过千,享三千三百岁。

圣胎化仙,此仙胎即是道果,号曰羽化之境,当能飞升而去,成就天仙。传闻这等境界,已得了天道,从此便是永恒不朽,寿数无穷。

四百三十二章诸般手段

剑道真解,记载的乃是道剑。

但之前的那本剑道初解,记载的却是一种练剑之法。

这种练剑之法,其实只算是一种基本功,对于寻常武林中人而言,都是常有的练习方式。但秦先羽却以此练成一式秘剑,能将自身体魄气力,内中法力,尽数经由一剑而出。

即便只是随手一剑,也不亚于同等修为的一记道术。

以往只觉此剑不凡,但因为已经习成,顺手一挥即是秘剑,自身便觉习以为常。

如今来到中州燕地,秦先羽身作剑仙圣地十脉首座,经由听音阁教导,可自由出入藏书库,眼界阅历再也非同往昔。而这一式秘剑的来历,也并非秘密。

秘剑来自于剑道初解,而道剑来自于剑道真解,按秦先羽的想法,这应当是一脉相承的剑术,属中州燕地所有。但翻阅典籍之后,他便发现,这是源自于临州禁地的一式秘剑,甚至并非旁支分流的剑宗,而是临州禁地本身的一道秘法。

此后,对于这秘剑的许多疑惑,也都随之解开。

一种不断挥剑的基本功,在武学里面,也算最为基本的手段,但为何是一式能够将自身本领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秘剑?

其实秘剑看似修炼一个使自身挥剑变得熟练细致的结果,但秦先羽翻阅典籍时发现,秘剑练习的实则是一道剑意。

这种剑意,需要不断挥剑,摒弃招式。从最为简单的一剑开始。寻求一种韵味。一种暗合天地的韵味。当他得到了这种韵味,便算是习得了秘剑。

根据记载,这类秘剑须得经过多年习练,多年感悟。

资质愚钝者,一生挥剑不断,也无法习得。资质非凡之人,也许辛勤努力,从千万次的挥剑当中。寻求那一种韵味,得到这一种剑意。

但秦先羽修成秘剑,则耗时极短。

他心中思忖,这种无比枯燥的挥剑,千万次简单熟练的动作当中,寻找出韵味,对于心境要求极高。

如此说来,天生的清净境占了便宜,当初玉丹龙珠的灵水,或者自身幼时的仙丹药浴。都脱不了关系。但真正使他把秘剑修成,彻底入门。恐怕还是因为修炼了先天混元祖气这等本源之气。

“此法无招式,不繁杂,执一剑,以一式劈落,至熟练,再至顺手捏来。”

“至初成时,一剑斩出,大有妙用。”

“此剑并非单求一个熟练,更非求取一个细致,而是一道剑意。”

“彻底修成此秘剑后,能将自身体魄气力,体内法力,尽数挥出,发挥得淋漓尽致。随手一剑出去,亦不亚于寻常道术之威。”

秦先羽略微沉吟。

他曾询问过护法长老,得知这一道剑法乃是禁地秘传。

虽然同属仙宗,甚至同为剑仙圣地,但毕竟派别不同,门中秘法玄奥之处自是绝密。

而根据禁地以往剑仙的记载,这一式秘剑修得至高境界时,便是如同山河观仙图内那个青衫秀士的评语:一剑恰如雪中啸。

人在雪中呐喊,声音在空旷之地回旋,反而震荡山谷,引下雪崩。

寻常人的一声呐喊,在天地之间何其渺小?

然而引下来后果,却是雪山崩塌,震彻天地。

这就是秘剑真谛!

在禁地之中,将此剑修至登峰造极的,实也不多,但每一个修成秘剑的人物,都非寻常。

天地间,一位仙人已是能够搬山填海的人物,但以他的本领来引动天地间的威能,如啸音引起雪崩,威能又是何等浩大?

几乎是超出本身的界限,这才是秘剑的真传。

“禁地的秘传……看来我所得的剑道初解,果然只是初解,未有后续真传。如此看来,我应是无望将秘剑修得至高境界了。”

秦先羽颇有遗憾之意,但细细想来,如今秘剑挥出,堪比一记道术,已经是极为不凡的手段了。

各宗秘法,断然不可能外传出去。

且同为仙宗,又是三大剑仙圣地,不免会有攀比。

如此,秦先羽自也绝了心思,再无将秘剑修成“一剑恰如雪中啸”的指望。

……

这些日子以来,秦先羽为了融合自身斗法方式,可谓苦思冥想,亦是翻阅诸多典籍,寻找各类配合之法。

比如掌心雷,乃是山河观仙图的传承,无须学习。但到了仙家级数,仙人所施展的道术,亦是极为玄奥,入仙术之列,更为玄奥奇妙,威能更是惊人,不亚于天威雷法。

这般一来,秦先羽的掌心雷,在与人斗法时,便没有以往那等远胜同等道术的优势了。

于是,他为了补足掌心雷的威力,特地寻得一种融合之法。

以不同雷法,各自叠加,威能倍增。

左手掌心传承雷印,唤作掌心雷。

而秦先羽如今学习的一种雷法,则是五雷正法。

五雷正法品阶不凡,极为厉害,但燕地弟子多为剑仙,甚少修习雷法,故而才无这类名气。

“根据明风的说法,掌心雷辅以五雷正法,倘如融合起来,就是一种赫赫有名的仙法,唤作六阳至境神雷。”

秦先羽沉吟思索,“此雷名声不响,但威能之盛,不亚于九大仙宗之一浩然宗的乾坤正气元雷,以及道德仙宗的神霄法雷。”

五雷正法修习至今两月,勉强入门,食指末端的商阳穴之处,已能打出商阳雷,尽管威能远比不得掌心雷,但却能够增长掌心雷的威力。

待到五雷正法大成,即可尝试融合,一旦有成,六阳至境神雷或许便是秦先羽手中的又一种底气。

“可惜触地印到了如今的修为,用处不大,也毕竟不属仙术之类。”

如今秦先羽将秘剑修至这般程度,后续真传还在禁地,得到真传的希望十分渺茫。他开始着手修炼五雷正法,于此同时,也为触地印感到遗憾。

触地印原是钦天监袁守风的看家本事,后来借助秋官正唐玄礼之手,送与秦先羽。

自从得到触地印以来,虽然威能不比掌心雷,但用处特异,以震荡杀人,可以触地崩山,威能无穷。这道触地印实也算是秦先羽手中另外一道杀手锏,一种底气。

可修为到了仙家境地,举手抬足间都有这等威能,触地印的效用便显得低弱了些。毕竟触地印属于寻常道术,较之于仙术,不论威能还是运功的路线,修炼的方法,都显得粗浅,同样,也难以承受仙家法力,故而威能有限,远不如仙术。

再者说,仙人随手一挥即可崩山裂地,施展出触地印后,或许可以将这崩山裂地的力量增强,但毕竟粗浅,不属仙术,有所增进补益,却也不会太大。

“不单是触地印,即便是同类的道法,甚至能够达到仙术的行列,也都属鸡肋了。”

秦先羽颇有叹息。

毕竟仙人,并非是能简单震杀的。

除非他道行之深,远胜于对方。

但如此以来,随手即可打杀,何必施展触地印?

四百三十三章一气化三清

仙人斗法,多在九霄云上,腾云驾雾,脚下不履大地,而触地印须得借物传力,因此无法伤之。

再者说,即便立身在地,任触地印震荡,以仙人的道行,又能如何?

除非施展触地印之人,道行远胜对方,否则单凭震荡之力,便想震杀仙家,实属妄想。可道行相差若是过于悬殊,顺手即可抹杀对方,根本不必施展此类道术了。

这类道法的唯一用处,就是把震荡之力变得更强,且将崩山裂地的范围扩大。但在仙人眼里,不能用以对敌,便显得毫无用处,至于要毁山裂地,不过跺一跺脚,抬一抬手的事情,而施展了触地印这一类相似的道术,不过是多毁去一片山,把脚下的大地震得更为粉碎一些,却也不能有更大的用处。

类似触地印的道法,即便是仙术的品阶,其实也用处不广了。

“触地印自此,算是无用了罢……”

秦先羽叹了声。

细细数来,触地印用处已然不大,而秘剑至了如今,已算到了顶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