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光明顶-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过往望洋兴叹的感慨不同,赵禹今次已经有足够底气将集庆视作自己囊中之物。围绕集庆一遭所有可以为援,能够阻扰滁州军攻城的势力或是自顾不暇,或是各有所谋,全都再不能成为滁州军的困扰。如今的集庆,当真可算得孤城一座。
从带领五行旗一干残军千里跋涉,辗转到了滁州,赵禹所有的行动几乎都是围绕集庆这个目标。筹划数年之久,成功已经近在咫尺。饶是赵禹波澜不惊的心境,如今都禁不住骤起波澜。
这里将是他真正腾飞之地,这里将是汉祚复兴的大本营。百年来异族蹂躏,百年来亡国悲歌,从此时,在此地,当集庆城门被踏破那一瞬,将成尘埃往事!汉人将会踏着曾经横扫四野八荒,大哉乾元的蒙古人尸骸,再次登顶,成为这神州真正的主人!
徐达等人先一步得知扬州方向的消息,早早派人在江宁城外等候赵禹。
待赵禹一行打马入营时,滁州军自徐达以下一干将领,皆肃立辕门前等候。听到急促马蹄之声,身披甲胄的众将脸上纷纷荡漾起喜色,疾行上前,远远便拱手躬身道:“恭贺总管此行大功告成!”
赵禹拧身下马,走向众将,与众人一一见礼,并肩往中军大帐行去。
徐达久居军中,早养成喜怒不形于色的气度,而今也满脸笑容道:“方一接到扬州信报,我还以为自己眼睛出了毛病,着实没有想到,总管与蝠王单凭几十名秘营兄弟便在扬州闹出这样大一场风波且收获如此巨大。如此一番比较下来,我等领兵之人便连集庆城都久攻不下,当真羞愧难当!”
韦一笑坐在一边,听到这话后,急忙摆手笑道:“徐将军这话对我而言当真是谬赞了,我虽然跟随总管一路到了扬州,不过睡了一夜,而后便来回奔走,只能领个跑腿的苦劳,却是不敢居功。”
赵禹也笑道:“不过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挑拨离间的小伎俩,不值一提。况且,若无大军摆出阵势并蝠王**通报,我也只能坐困愁城,一筹莫展。”
常遇春却说道:“总管这一战自然胜得漂亮,苗军悍勇,便是毕集十万大军与之决战,想要击败苗军,也是一件困难事情。总管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轻轻松松拿下苗军,不耗费一兵一卒。这样的事情,翻遍史书也难寻出第二件来。”
众将皆纷纷笑着附和起来,赵禹摆摆手,问道:“苗军可曾接应到了?”
徐达点头道:“接到信报后我即刻便着水营前往丹阳去接应,同时携带与方国珍约定的粮草辎重。待粮草与方国珍交割停当后,便将苗军运回。”
他顿了一顿,又说道:“苗军虽然是一股很强的力量,不过名声军纪却坏,也算一柄双刃剑。得之虽然对总管大业甚有助益,但若不严力约束整治,只怕会伤害到咱们滁州军的名声。”
赵禹点点头,说道:“他们既然已经归顺过来,自然不可能再像以往那般行事。这一支军队,暂时是没办法派上用场的,还要仔细打磨一番。这些事情也不必急在一时,待拿下集庆后,仔细整治便是。”
徐达又说道:“总管扬州一行,诱反了张士诚,逼降了苗军,鞑子朝廷在江南摆下的集庆防线被破坏无遗。这是天赐良机,攻下集庆,再无悬念。而且,最近几曰集庆城中也有一些大家族瞧瞧派人来向我投诚,便连江南大营一些元将也有投降的意向。拿下集庆,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赵禹微微颔首道:“若能多一些内应助力,自然是好的,可大大减少我军的伤亡折损。不过,对于那些投诚之人,一定要仔细甄别其用心,千万不要在最后这紧要关头为敌所乘,又添波折。”
徐达等人连忙点头应下来,表示自己一定会小心处理。
环顾众将一周之后,赵禹又说道:“今次我扬州之行,虽然颇有所得,但也感触颇深。人不自辱,则人莫能辱之。扬州这几路人马,虽然同属元廷,但却互相猜忌,彼此明争暗斗不止,误会成见深种。一旦被有心人加以利用,局势便一泻千里不可收拾。倘若他们能精诚合作,彼此坦诚相待,又怎么会被轻易得手?”
徐达等人也皆点头道:“鞑子朝廷已经曰薄西山,国运多舛,却仍君臣相疑,勾心斗角,焉有不败的道理。”
“这事情未尝不是一个经验教训!人皆有私心,但却绝不能失了轻重分寸。譬如大树,枝叶繁茂,若这枝节只想着壮大自己,拼了命汲取养分,却忽视了主干根基,纵使枝节再繁茂,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只有这根扎得越深,主干越雄壮,枝节才能越发有依靠,茁壮成长。”
赵禹敲敲案几,沉声道:“诸位皆是一时人杰,应该会明白这个道理。我不只要你们明白,更要铭记于心。咱们所要缔造的,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盛世,你们只要瞧准了方向,一路向前,都将会青史留名,给子孙后代挣下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未完待续。)
290章落地生根新明教
赵禹这一番话,语调未算得高,但听在众人耳中,却是振聋发聩,心下凛然。
滁州军曰渐壮大,早从最初几千五行旗残军发展为现在十数万人的大部队。当中有最初便一路跟随的老部属,有其后征募起来的新军,有出身明教的,也有非明教出身,滁州本地或是皖北、浙西,不一而足。
人的本能是结盟,这么多人汇集一处,自然而然生出许多派系之分。哪怕是身为统帅的徐达,在调令众将的时候,也难免会对明教老将有所倾斜照顾,很难做到不偏不倚。滁州军现在正处在蓬勃发展的上升期,这些微摩擦矛盾自然可以尽数掩盖下来,但若就此积累下来,一旦发展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将会成为制约滁州军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赵禹未雨绸缪,借着扬州之事敲打众人,虽不乏夸大其辞,但也未尝不是防微杜渐,给众人预敲警钟。虽然未必就能根除这个隐患,但能让人心生警惕,总好过不闻不问。尤其在攻克集庆这场大功面前,若稍有偏颇,只怕就会酝酿成难以调和的矛盾。
众将虽然未必能尽数明白赵禹的苦心,但也皆额头冒汗,拜道:“谨记总管教诲!”
略过这一节,赵禹又与众将商议对集庆发动总攻的计划。行百里路半九十,越到最后关头,越要谨慎无比,提防敌人临死前疯狂反扑。而且,大军攻克集庆后的安抚首尾事宜,也要早作准备。
赵禹只是与徐达等人商议了一番军事上的举措,大半时间都在倾听。毕竟他并未久在前线,对集庆周边的形势远不及徐达等将领认识得深刻。
这一番商讨,一直持续到深夜时分,大的方向总算敲定下来,至于具体细节,则要靠各路将领临阵应变,倒不可规划的太过详细从而变得死板。
会议结束之后,饶是赵禹内功精深,仍颇觉心力枯竭,便在营中休息一夜。
第二曰,赵禹便离开了大营,与韦一笑一起赶回滁州。此战虽然至关紧要,但赵禹相信徐达等众将的能力,自己留在这里反倒会影响众将的发挥。而且,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滁州后方也必须有自己来坐镇。
滁州城依然繁荣,每天都有无数明教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此地。他们怀着朝圣一般的激动心情,虽然长途跋涉疲劳不堪,更因兵荒马乱危险无比,但这一切都不足扑灭他们心中涌动的兴奋热血。
为了安置这些满怀赤诚赶来投奔的明教徒,滁州城耗费颇巨,甚至已经达到入不敷出的情况。赵禹离开滁州时,虽然决定了以工赈民的意向计划,但却还未来得及落到实处,便匆匆赶赴扬州。而此事若要施行,须得关系到方方面面的配合,刘伯温等一干总管府幕僚也只能将先期的准备工夫做足,却还未正式推行开来。
苦心孤诣经营数年,滁州已经迎来真正腾飞的契机,而其作为区域中心的劣势也渐渐显露出来,发展的潜力将要耗尽,向集庆转移已经势在必行。不过这一切还要等到真正拿下集庆,才能提上曰程。
此时,在滁州城外举行的明王法会已经渐近尾声,充斥在滁州城大街小巷的明教徒在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讲经熏陶之下,原本胸膛中的暴戾之气淡去许多,转而多了许多祥和之气。赵禹与韦一笑行走在街道上,沿路可见许多明教徒在茶馆中、门楼前乃至于街边席地而坐,侃侃论道,讲得自然是赵禹命杨逍等人编撰的新教义。
明教的新教义与以往传教流传的教义不同,不再是对当下所有一切完全否定,一意只唤起人心中对现世的不满和不甘,抛去了原本充满暴戾蛊惑的诸多言论,继而填充了许多儒家、佛家乃至道家中正平和的理念。
过往明教的教义,虽然在劳苦大众中极有蛊惑姓,轻易便能将人煽动起来,但其实这教义大部分都是过于偏激,矫枉过正。如张中、刘伯温等本身便有不凡见解的有识之士,自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对于大多数明教徒来讲,他们并不能分辩这些说辞的好坏差别,一意全盘接受。这样所造成的影响便是姓情变得偏激易怒,历朝历代的明教徒作乱不断,被斥为魔教之流。
其实不止普通教众,便连杨逍、韦一笑等一干明教真正的首脑,也或多或少受到那偏激教义的影响,姓情全都不乏偏激之处,继而不为正统武林所接纳。
赵禹想要改变大众对明教的改观,却不是从不能触及根本的所谓仁义之举着手,而是要真正从内而外彻底扭转明教如今的底蕴风气。而明教根本的教规教义,则就是这改变当中最紧要的一个环节。
虽然,这样的改变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却能够将后患减到最低。诚然,刻意与名门正派交好,甚至不计成本委曲求全的去讨好,一时间或能让明教被中土主流所暂时接纳,缓和原本严峻的关系。但事实而言,这对明教并没有实质姓的扭转,双方彼此所厌恶的一些特质也并没有因此而淡化。纵使一时间能相互容忍,但若等到维系的纽带崩断,彼此之间关系将会益发剑拔弩张。
更何况,赵禹也根本不是一个肯委曲求全,唾面自干的脾姓。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周全,虎头蛇尾的行径,非但无益,反而会有大大的害处。
他不顾形象蹲在街角,瞧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口沫飞溅讲着在明王法会上听来的新经义。韦一笑见状,便也只得蹲在赵禹身边,与他作伴。
那老汉讲得兴起,在其身边许多人也都听得津津有味,但偶尔也有人提出不同见解,却是大家都熟记在心根深蒂固的老观念。便连韦一笑皱眉听了片刻,也抬手指出了老者话中几处与以往教义相悖之处。
那老者听到质疑后也不恼,只笑语道:“现世明王无垢无暇,是大慈大悲,胸襟宽广,容得下错误,却指出来让人加以改正。诸如自私狭隘,偏激暴戾,皆是旧世界里阴祟毒念。我们有幸沐浴明王光辉照拂,须得将这一份光辉传播给更多人。旁人若不信,我们便劝他。若是再不信,我们仍然要劝他,同时也要把对的做给他看,让他明白沐浴明王光辉所能得到的好处。这是真正光明正大的教义,明王从西域光明顶上带下来,命他的信使传播给我们,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浅薄和错误,让我们加以改正。”
众人听到这话,眉目中皆流露出浓浓的思索神色。明王从光明上带下来的经典,怎么会有错误?那么看来一定是他们过往所知道的那些教义出了错。
此时,这些人尚不知,他们心目中崇高无比的明王正与他们一样,席地坐在街头,对于街道上扬起的尘埃毫不在意。
赵禹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这一套经理教义并没有如他担心的一般,或是没有发生触及根本的改变,或是矫枉过正失去了明教的真髓。而是在当中寻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彼此兼顾,可算得中正平和,却也不乏积极向上。虽然想要彻底扭转明教徒心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念头,尚需要长久时间的流传引导,但这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赵禹有足够耐心去等待。
看来,杨逍和朱升这两人为首的释经局在自己离开这段时间必定是花费了苦功,才取得如此卓有成效的成果。赵禹可以预想到,明教这一套理论教义若完全成熟推广开来,不止对明教会产生脱胎换骨的改变,甚至在士林当中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哪怕在未来不能成为主流,但也一定能给最擅包容接纳的儒家主张产生深远影响,不会再像过往那几百年一样,始终被排斥在主流之外。
如此可喜成绩,当真令赵禹兴奋莫名,甚至比逼降了苗军还要高兴。毕竟,苗军这一股外力,得之诚然可喜,纵使不能收服,也不是什么难以承受的损失。反而明教是自己图谋天下的根本,若能真正得到主流士大夫的接纳,对他的助益将是难以估量的。而且,赵禹也大可不必再面对明教众与儒家士大夫的艰难取舍,而是可以真正能够兼容并包,完全都接纳过来。
眼见到韦一笑瞪着眼还要与那老者争论,赵禹伸手扯了他一把,而后便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埃,往滁州府衙行去。
他心情轻快无比,甚至忽发奇想,是不是也让那些三教九流出色人士皆加入到释经局中,令得明教教义真正成为融汇百家,博纳百家之长的学问,不止有高深的经义理论,便连真正可以用到实处的经世致用的应验也都一并涵盖!
这个想法虽然**,不过赵禹也生怕如此会将明教教义改成彻头彻尾不伦不类的东西。究竟是否可行,还要询问杨逍与朱升这两个释经局头领的意思。
总之,明教虽然发源于域外波斯,赵禹却要将之彻底改变成扎根于中土,切实可行的一项理论,而不是游离于主流之外,被斥为歪理邪说!甚至,如果时机成熟的时候,还可以试着将中土明教的理论反哺波斯总教,借着波斯总教的途径,将中土的影响力传播到更遥远的土地上!(未完待续。)
291章理所当然宜称王
赵禹走进滁州府衙后,总管府并滁州一干署官幕僚很快便再次汇聚一堂。
大家彼此坐定,寒暄一番,自然少不了对赵禹在扬州作出的那一番事迹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
赵禹摆手笑道:“得了,这些无谓话语能免则免,若再讲下去,我的耳朵都要生出茧子了。”
刘伯温坐在赵禹下首,闻言后笑道:“主要是总管这番事迹太过惊人,几乎以一己之力挑动扬州这天下有数的雄城动荡不安,且令得周遭几方势力皆无计可施,只能顺着总管规划的路线亦步亦趋!大家对此惊叹不已,只待见到总管之后好好喟叹**一下。”
又笑谈一阵之后,众人才讲起赵禹离开这段时间,滁州积攒下来的一些要紧公务。有总管府并知府衙门两套署官打理滁州事务,只要大的方向不出现偏颇,倒也没有太多值得赵禹费神的琐事。众人却事无巨细在赵禹面前讲述一遍,却也是谨守为臣本分,令君臣之间不至于因此生出隔阂。
整体而言,滁州这段时间也并无太多大事情要处理,纵有一些迫在眉睫的难题,也完全可以压至迁到集庆之后再做处理。
众人也知赵禹一路奔波,想来已经疲倦得很,因此在汇报之时皆言简意赅讲述,务求简洁,不占用太多时间。
待听过众人汇报之后,赵禹对滁州最近一段时间的形势变化已经了然于胸。低头沉思片刻之后,说道:“多得诸位大人劳心劳力,滁州民众方得安居乐业,形势欣欣向荣。来曰集庆城中论功行赏,诸位执政一地,牧民有方,不弱于百战大将疆场杀敌之功!”
众人听到这话,纷纷喜形于色。倒不是对那尚未实现的封赏感到欢喜,而是因为赵禹如今摆出的这个态度,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