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三花聚顶 >

第23章

三花聚顶-第23章

小说: 三花聚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宵道派顾然是人间仙境,只是道派如此之大,但弟子却没有多少。大都弟子,都是一人独处一座山头。看起来气派,但多少有些冷清。现在李长安来到世俗,观这俗世之风情,人意喜然,好不热闹。

李长安手付于背中,走了过去。在湖边一石桌上,停了下来。感受着白鹿洞书院的学子之气,李长安跟着朗读起来。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这是诗经,卫风,里的一首诗歌。

做为君子,要有青铜器般的精坚,玉礼器般的庄严。

而命功修炼,同样要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

只一瞬间,伴随着朗读之声,李长安就已入定。随后,李长安进入了内视境界。

所谓内视,也称为内观,是从外观内的一种修炼法门。

如果按照基础的步骤来做的话,先要抛开杂念,双目聚于身躯的某个部位。比如肺部,双目聚于肺处。练至深处,那么在修炼者脑海之中,就可以看到自己身躯之内的肺之形状。

当然,区区凡人是不可能进入内视境界的。人之内脏反映最是缓慢,往往内脏受到损伤也不能当天就可以看得出来。有的可能停留在一个月后发病,有的是一年。更长者,直到几十年后。随着身体的瘦弱,这时,内脏之病就表现的越厉害。

对于修真之人来说,达到了内视境界,那就可以更好的检查自己的肉身是否有所损坏。只要进入内视,探查着各个器官的运行情况。若发现哪里出了问题,则依法修补。

李长安伴随着古诗经义,进入到了内视之中。不过,李长安的内视境界却比其他修真之人要高的多。大都修炼者,只能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观看体内器官。但李长安只是一眼,体内所有器官全都立立在目。

左下角之心脏,在李长安打通心轮之后,心脏的跳动明显慢了许多,但现在每一次的跳动都更为有力。李长安甚至感觉到,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能暴发出无与伦力的杀伤力。这些力气惯输在手,脚之中。只要李长安心意一动,心脏就能从不断跳动当中,传递于力量。

其次是喉,气魄所在的位置。

李长安现在的喉之呼吸,比之前大了无数倍。表面中,李长安并不能感觉到喉口的变化。但他却隐隐有些觉得,喉口之内,似乎自成了一个空间。

这个空间似乎就像一个“引气池”,只要李长安轻轻呼吸吐呐,“引气池”就可以无穷尽的吸收天地元气。然后,通过喉口传递至李长安身躯各处。

除了喉轮与心轮之外,最先打通的是为“生殖轮”与“海底轮”。这两大脉轮主管着肉身的坚固程度,如果李长安探察,只要观察身躯之血肉是否结实坚固,就可以明白。

吾日三省吾身,除了身心上的自省,还得细细的查看肉体的精细。

这样才能做到表里如一,无不坚韧。

慢慢的查看,突然,李长安发现自己的肉身出了一丝丝变化。

“血肉合一。”

一块块肌肉与体内之鲜血慢慢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此时李长安的血就是肉,肉就是血。血肉再也不能分开,达到了“血肉合一”地境界。

这种现象初时还并不明显,在神宵道派之时,李长安也没注意到。但是,直到昨天李长安突破气轮与心轮时,血肉就开始合二为一。

如果李长安继续练就下去,血肉合一之后,那就是灵肉合一,意思是自己的魂魄与肉体合二为一。对于修炼命功来说,灵肉合一,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境界。但是,对于修真来说,灵肉合一,就是修真尽头。

“我早做好了准备。”

待李长安看到自身“血肉合一”之时,心中并没有惊慌。退出内视境界,李长安睁开了双眼,吐出了一口浊气。

这一次的内视,李长安发现自身的肉体成长的非常好。不仅是“肾”与“肺”得到了加强,其他一些内脏,虽然并没有开始修炼。但在肾与肺的带动下,慢慢的跟上了脚步。

为了表现的与常人一样,李长安在退出“内视”之后。离开了湖边,在白鹿洞书院外面,买了一点早餐,草草吃掉。然后,收拾好书籍,笔墨,来到了昨日那位管事的老者处。老者摸了摸胡须,写了一个条子,带着他,来到了一处学堂。

“今后的文科,你就在这间学堂学习。嗯,你到这个位置座下。至于下午的武科,你拿着这张条子走到那处“习武场”,然后教给那里的教头。到时,他自会安排你学习相应的武艺。”

老者说完之后,就已离开。李长安将笔墨书本之类放于桌上,然后,开始打量起学堂起来。

学堂大概有二十几人,皆和李长安差不多年岁。个个正禁危坐,只偶尔描了李长安一眼,随后就做起自己的事来。想来,对于这种新进的学子,他们已然习惯。谁叫白鹿洞书院乃大楚国四大书院之一,普天之下,个个都都想进入这个书院。所以,不时就有新入的学子。

不过,一般中途插进来的学子,大都是官宦子弟,胸无点墨,但家里却有些势力。白鹿洞书院不好得罪,只好给他们随便安排一个位置。只要这些人不打扰各位同窗,主管书院之人,就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众人猜测,这位刚进来的俊俏学子,指不定又是出至宦官之家。

暂且不管这些学子的猜测,没过多久,讲习夫子就已进入学堂。

李长安抬头看了看这位夫子,夫子长的甚是年轻,大概三十岁的样子。为了给自己增加些成熟气质。于是,这位夫子留了点八字胡。

年轻夫子手拿戒尺,轻轻敲了下课台,然后缓缓开口念道。

“读书讲究的是为悟性,然悟性最为重要的就是入静。我辈读书人,若能在闹市中听而不闻,在街区中视而不见。入得静来,则万千之书,皆可通之。今日我之所述,只是一个静字。”

然后,夫子吩咐各位学子,拿出笔墨,各写几个字出来。

“修真,炼武,读书最先开始的,都是入静法门,原来天下间的法门,都是殊途同归。”

李长安所学宽广,将修真,炼武与读书相联系,也就明白。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想后,李长安执起笔。在未写出字时,进入到了意静之中。此之意静,虽然明为“不知有我”,但并不是真正的不知有我。而是身心没有任何的杂念,将自己放于一片虚无之中。

但如果,练到这个层次,什么也做不了,那意静又有何用?

其实,将自己放于虚无之中,仍可以超脱出来。就是说,自身是在虚无之中,但心中的本能反映可以命令自己完成某件事情。

就如天道一样,天将自己融入进了道的怀抱之中。于是,上天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暗合道之意思。天道的本能反应到了此时,就谓之道也。

天意,在有的时候,就是道意。

为何将“天道”视为“道”的代表,正是因为“天道”已经融入到了虚无之中。

于是,一切有违天道之意的存在,就是违反了道之本意。违反了道,自然会受到“天道”的惩罚。

顺者凡,逆者仙。

如果顺着天意来走,那就是凡人。如果逆着天意求“道”,就会受到天道的惩罚,因为天意就是道意,天道并不容许超越他的存在。

正如李和安现在进入“意静”之中,在他的心里,已经产生了要写出“不知我有,谓之意静”这八个字的本能反应。

于是,李长安在意静之中,写下了这八个大字。

这八个字的写出,就是“道”让他这样做的。

只是李长安现在远远没有明白这一点,一切的一切,还要他自己去领悟。

“好一个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夫子走到李长安身前,只见桌上已然写出了八个大字。

八字飘逸出尘,灵动不凡。夫子只是看了一眼,就感觉能明心去念,退魔止乱。一瞬间,夫了竟然斩断了自己的念头,进入了心静之中。

没想到,就这八个大字,就让自己进入了心境之中。

稍后,夫子从“心静”中跳了出去,不由惊叹起这幅字来。

“学生胡乱之作,还请夫子多多指点。”

“这位同学是今日才来书院的么?”

“学生今日才刚刚入学,姓李,名长安,见过夫子。”

“李长安,倒也好记,不知这八个字能否赠于夫子。”

夫子是越看这字越是喜爱,若论笔法,可能算不得大家。但是这字中静意,却扑面而来。

如果将这幅字画放在一个练武世家,简直比什么灵丹妙药还来得真贵。一但有走火入魔者,让其观这八字,大都能将心魔暂时压住。

“能赠于夫子,是学生之荣事。”

李长安说罢,将桌上的八字,递给了夫子。

第三十八章:命功境界

袁府。

一位身穿八卦道衣的老者,手持一把法剑,登于天坛之上,仰看九天。

只是现在这天,却是白昼,除了能看到太阳以外,别的星辰皆被太阳的光芒所掩盖,大都凡人在白天是看不到其他星辰的。

但这位八卦老者却是例外,只见他双眉一紧,眉心处裂出了一道细缝。接着,线缝一张,或然冒出一只眼睛来。只见老者用这只眼睛一扫九天,周天之上,日夜星辰,全部闪现。纵是太阳光芒再强烈些,也阻档不了老者的慧眼视观。

“北斗之位,似有偏移,怪了,怪了。”

老者喃喃自语,不知说些什么。待收功之后,才发现,天坛之下,有人来访。

“淳风,怎么,今天你急急前来,所谓何事?”

老者从天坛之中走了下来,向着在一旁等候的来客说道。

“师父,你且看这一幅字。”

这位叫为“淳风”的男子拿出了一幅字,放于桌上,随后展开。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老者念了念,将手中桃木剑放于一边。然后,就要再问时。却一瞬间,进入了“心静”之中,刚才所想之念头,却被这八个大字,活生生给斩断了。

“这是何人所写?”

过了一会儿,这位老者醒悟过来,然后盯着他的徒弟问道。

“此人姓李,名长安,乃今日刚入书院之学生。”

原来这位叫做淳风的,却是白鹿洞书院中方才教李长安第一课的夫子。

夫子姓李,名淳风。而他的师父,则是大名鼎鼎的袁天罡。

名间有一个故事比较有趣,说是袁天罡早年以算命为生,每天有一个叫做张稍的渔翁就请袁天罡算上一卦。所算之卦,无非就是今日何时下网,哪里有鱼之类。至此,张稍在袁天罡的帮助下,日日满载而归。泾河龙王听到后,大怒。化为一读书人,来到袁天罡的算卦之处。问起明日何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袁天罡曰,“明日辰时布云,已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泾河龙王大笑,于是回去。次日布雨之时,天帝召见,所述明日布雨一事。上述所言,皆和袁天罡之一模一样。于是,泾河龙王一气之下,改了雨水尺寸。没想到,却犯了天条,被当朝宰相魏征入梦一刀斩去。

这只是一个传说,不知是真是假。

大楚国皇帝,正是听闻袁天罡有大能,已是请袁天罡入朝为火山令一职,总管天文历法,占卜一事。而李淳风久慕其名,不远千里,带着重礼拜入袁天罡之门下。

而李淳风虽然身为袁天罡之徒,但一身学问渊博,时常到白鹿洞书院讲课。今日一早见李长安这八个大字,心下震惊,下得课后。乃用古钱占了一卦,方才清楚。于是,急急拿着这八个大字,来到了袁天罡处。于是,也就有了现在这一幕。

“李长安?”

袁天罡看了看北斗七星之位,手指一掐,心中大喜。

“想不到,我们寻找许久之人,他却自己跑了过来。”

“师父果然厉害,徒儿只是看到李长安人之后,回得房间再占了一卦,才算得他是我们要寻之人。而师父只从李长安之姓名,就已经算出他是何人。”

“少拍马屁,你都将此人之名与此人之字都送至为师处。若是为师还算不到,那我这个“火山令”就不要当了。”

李淳风听后尴尬一笑,并没有接话。

“淳风,李长安现在已至白鹿洞书院,你当如何?”

“师父,我今天来,正是为此。我观李长安只修得世俗“命功”之道,对道术似乎只是稍稍涉及,并没有练至大成。徒儿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也就前来转告师父。”

“这个好办,既然李长安已然入得书院,日后,你们大可以时常走动些。时间一久,将之收入门下。如此之般,也就是了。”

“弟子遵命。”

二位师徒再说了一些,没多久,李淳风匆匆离去。

“若是此子只修得命功,他却是如何修得“意静”之术?

袁天罡看着宣纸中的几个大字,久久不能明白。

“儒家之道虽然少了种种神通,但是心性练至大成,亦可进入这“意静”之中。”

袁天罡拍了拍脑门,自叹自己老糊涂了。

白鹿洞书院

上午所述之课皆是四书五经,这些字言,李长安虽然也读过,但听白鹿洞的一些夫子讲解,倒也清新。转眼,下午即已到来。

下午之课,是为武科。李长安来到对面的“习武场”,将纸条给了武场上的总教头。总教头看了看,对着他一指,先到那里集合。

李长安看了看,对面五十多位学子,站于对面一动不动,似乎在等着总教头的命令。李长安不想耽误。待总教头说完,即跑了过去。

“我大楚国开设武举,实乃万民之福。今日所教习的内容,是为骑术”

大楚国马上打江山,所以武举之内容,大都是关于骑术。如,骑射,骑枪之类。

这白鹿洞书院所设的武举科,一下午尽是些骑术。

李长安有些失望,但一想,却是自己太过高估这个所谓的武举。如果在书院之中都能学得无上神通,那大楚国一大堆世家,岂不完蛋?

很无聊的渡过了一下午时间,李长安决定,从明天开始,只上那文科。对于武科,李长安再也不会过问。

待李长安回至住处之时,在路上却碰到了徐慕白。

“李兄,昨日这首侠客行,今日已然完成,本想送至你府上,不想在这里碰到你了。”

徐慕白将字画递了过去,李长安正感烦闷无聊,拿着字画,与徐慕白找了处清幽之地。然后,李长安才缓缓将这幅字画打开。

“好字,好字咦”

诗还是这诗,字仍是这字,意中之杀气,仍如昨日“杀尽天下可杀之人”之意。李长安再一次见到这字,仍感觉这首侠客行,并不只是诗,而是一部杀人之术。

只是最后一句,却有些可惜了。虽然填上,但比起昨日之字来,不免少了那份意境。

“李兄是否感觉最后一句,似乎杀气已尽,再没有昨日之意?”

李长安点点头,“正想请教徐兄。”

“唉,昨日时分,恐怕是我杀意最浓之时,只是回到书院,满腔热血皆被儒雅之气感染,今日勉强填上了最后一句,待到现在想来,却是不填,反而好些。”

“我当是为何,原来却是这样。”

李长安笑了笑,徐慕白字中杀意,李长安已经入得胸中,并没有太过于介怀。

“我观李兄刚才从习武堂而回,满脸落幕之色,不知为何?”

“徐兄,你有所不知。我本以为,书院所设之武举可能有助于我。却没想到,尽是些骑射之术,对我大无一用呀。”

“哈哈哈,我就知道李兄不是凡人。恐怕我这首侠客行,对李兄的帮助,就比书院所谓的武科,大的多吧。。”

“你你说什么?”

李长安心中变色,他这句话是何意?一种被别人看穿的感觉由然而生。

“李兄不必惊慌,我并无恶意。若是我想害你,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