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遵旨!”
艰难说出这三个字,孟清和的心都在淌血。
他就知道,被永乐帝夸绝没好事!
粮要筹,人要给,最后还得负责解决北平的粮食和人口问题,这是压榨,赤…裸…裸…的压榨!
饶是心中拔凉,表面也不能露…出分毫,还要表示感激,陛下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来办,是信任他,是臣子的荣耀,是无上的光荣!
光荣之后,孟清和低头,默默流泪。
委实太过激动,必须哭一会。
值得安慰的是,永乐帝没有区别对待,沈瑄,朱高煦,朱高燧,一个没落,全被抓了壮丁。
开平备边,宣府屯田,顺天府开垦荒地,依大宁例招抚流户及化外边民,并以营州诸卫辖开原、广宁二地,为设立户市做准备。
一件件摊牌下去,孟清和发现,实际上,自己还没被压榨到底。
对亲生儿子,永乐帝的手更黑。
开原、广宁二地属辽东,却被永乐帝交给朱高燧。
一句话,管不好,互市开不成,鞭子伺候。
互市一开,不能彻底改变北疆的局势,却也能牵制兀良哈三卫及一定数量的草原部落。
有了利益捆绑,再对鞑靼可汗软硬兼施,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瓦剌距离明朝边境较远,且实力不如鞑靼。按照孟清和的思路,先挑硬茬啃,削弱了鞑靼,继续挑拨几下,不用边军动手,草原部落自己就能掐起来。
事实上,若非永乐帝露出出兵意向,鞑靼和瓦剌已经打起来了。背着抢劫兀良哈的黑锅,鬼力赤对马哈木恨得牙痒痒。
尽管马哈木很无辜,但被鬼力赤派人指着鼻子骂,在草原上散播对他不利的各种言论,以致有部落首领误会他是阴险奸诈背后使手段的小人,拖家带口转投鞑靼,就算是泥人也会喷出火星。
一旦鞑靼和瓦剌打起来,再把兀良哈放出去,边军大概只剩下看热闹的份了。
孟清和想得不错,也有相当的可行性。
朱棣肯定了他的计划,却没有全部采纳。
在北疆镇守二十年,永乐帝已经习惯了同这些骑在马背上的勇士对抗。他比孟清和更了解草原上的部落,单靠计谋,可以削弱他们,却不能令他们臣服。
只有绝对的实力,才能让这些草原上的雄鹰臣服。
即使元朝已成为历史,北元王庭也在捕鱼儿海一战中被灭,战士的骄傲却从未消失。
能让勇士低头的,只有实力和强悍。
所谓的以力服人,或许会被文人各种批评,但在某些时候,的确比以理服人更加有效。
在永乐大帝开设的课堂上,孟清和扎扎实实的上了一课。
同堂听讲的,还有沈瑄和朱高煦兄弟。
朱棣不是真的不讲道理,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他也愿意拿起儒家的教条,给天下树立起泱泱大国风范。
有风范不假,却不意味着他会在原则性问题上做出让步。
一点也不行。
按照朱棣的思维,道理可以讲,以理服人也行,具体如何操作却要由他来决定。
这个思想,由洪武帝开创,永乐帝发扬,虽然随着文臣的崛起而发生了改变,其真髓却始终未变。
铮铮铁骨,永不弯折的脊梁。
这就是将一个王朝推向巅峰的王者,继朱元璋之后,开创了封建王朝最后辉煌的永乐大帝。
此刻,孟清和突然觉得,被朱棣坑几回算不得什么。
即使再被压榨,最终得益的也是这片土地,这个国家。
瞬间的思想升华,让孟清和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突然有了如此高的思想觉悟,很重要的一点,要归于永乐帝的演讲水平不断提高。听着他的发言,想不热血澎湃都难。
孟清和是这样,朱高煦和朱高燧也一样,连沈瑄都受到了影响。
离开燕王府,孟清和没有马上返回宅邸,而是策马走在北平街头。
闻名后世的紫禁城尚未建成,燕王府和三司衙门是城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九门之内,行市街巷,远不如南京繁华。
城外,农户和屯田的边军行走在阡陌之间。
大漠孤烟,并不遥远。
可以想象,为何永乐帝提出迁都,朝中会有那么多的反对之声。
孟清和下马,从路边买了十几张麦饼,分给跟随他的亲卫。
“我要出城走走。”
简言之,中午饭没着落了,吃饼扛着吧。
在城门前验过腰牌,孟清和策马奔驰,风吹过面颊,脑子放空,各种思绪都离他远去,留下的只有畅快。
亲卫看到孟伯爷突然策马狂奔,心惊之余,立刻挥舞马鞭,紧跟了上去。
跑了一段路,忽然有骑兵从身后追上。
比起孟清和的半吊子骑术,来人好似天生为骑兵而生。
马蹄声和卷起的沙尘引起亲兵的注意,这里距离北平已有一段距离,偶尔会遇上边军哨骑。前段时间,还有小股的鞑流窜,不得不提高警觉。
马蹄渐近,孟清和放慢速度,回头望去。
枣红色的骏马,绯色麒麟服,行动间,如破开朔风的长刀。
孟清和停下了。
策马回身,等着来人。
待到马近时,突然手指放到唇边,打了一声呼哨,胯…下战马得令,发足前奔。枣红色的骏马愈发…兴…奋,嘶鸣一声,撒开四蹄,紧追不放。
马上的沈瑄无奈,孟清和却笑得开怀。
他很少有如此肆意的时候,和沈瑄赛马,更是从未曾想过。
不愿服输,带着固执和坚持。这样的孟清和,才最真实,也最令人移不开目光。
两匹马几乎并驾齐驱,不一会,就将亲卫甩开一段距离。
不是边军骑术不好,实际上,有一个算一个,军汉们的骑术全都超过孟清和一大截。
无奈战马不够给力,底盘不能比,卯足全力,双翼机也追不上喷气式战斗机。
孟清和知道沈瑄在让着他,跑过一段距离,开始放慢速度,战马甩了甩脖子,在草地上踱步。
“不跑了?”
“恩。”
回答之后,孟清和愣了一下,看向沈瑄,这问题,貌似有歧义?
沈瑄神色如常,俯身拍了拍战马的脖颈,继而眺望远处,地平线上,日……头西沉,照亮一片火红的晚霞。成群的牛羊,仿佛拢上一片红色的光晕,随着光线…炽……热和减弱,变成草原的一抹剪影。
有牧民在唱歌。
靖难中,为安置来投的草原部落,朱棣下令,在怀来所以南设立守御千户所,随着内附的部落越来越多,燕军骑兵不断壮大,守御千户所也从一处增为三处。
夏收后,牧民们和边军一同种植耐寒作物,储备牲畜过冬的草料。
春季到来时,总是能看到如云的羊群散布在草原上,啃食青草,长得膘肥体壮。
难怪朵颜三卫希望能获得大宁之地作为草场,好的地盘,谁不想占?
从来归的怯烈帖木儿,哈剌脱欢李剌儿口中可以得知,草原上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自他们的部落内附,并得千户百户等官职之后,隔三差五就有草原上的朋友托人带话,希望能内迁。
自三月至今,经怯烈帖木儿牵线搭桥,已有伯帖木兒,阿卜都罕,脱脱不花驴驴等率部落来归。部落从百人到千人不能,如阿卜都罕,不只部落内附,所居的塔滩之地也献了上来。
阿卜都罕的部落是蒙古化的西亚人,与瓦剌情况类似。
之前,怯烈帖木儿求见朱高煦,言有要事禀报,即为此事。
对于这些部落的内附,明朝是欢迎了,除了自带地盘的阿卜都罕,其余人的安置就是个问题。处理不好,也会生出乱子。
这也是朱棣为何一意迁都的原因之一。
接受草原部落内归,好处有,麻烦也同样不小。例如伯帖木兒率五百族人内迁时,受到了鞑靼骑兵的阻挠,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派出骑兵,才救出了伯帖木兒。
每次有部落内归,边境都要擦出点火花。
积累到一定程度,早晚都要爆发。
永乐帝会五出边塞不难理解,以绝对的武力震慑,才能换来边境的安稳,只可惜,一场土木堡之变,让永乐年的辉煌,成为了历史。
牧民的歌声仍在继续。
孟清和学着沈瑄的样子,眺望远处。
目光所及,一望无际。
“北疆荒芜,但我更愿居于此处。”沈瑄转头,唇边的笑,似融在晚霞之中,“十二郎可知为何?”
孟清和没说话,他心中有答案,却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说出来,也会词不达意。第一次好,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是种什么滋味。
沈瑄没有再问,似知道孟清和心中已有答案。
轻轻的抚过马鬃,又望了一眼西沉的落日,沈瑄调转马头,对孟清和道:“回去吧。”
“好。”
两人并没未多言,却似又靠近了许多。
孟清和甚至觉得,就在刚刚,他触摸到了沈瑄内心最深的地方。这种感觉很奇妙,奇妙得让他感到不真实。
回城后,两人又遇上了杨铎。
杨指挥使仍是一身大红锦衣,向两人抱拳,礼貌的笑着。
比起之前,杨铎似乎又有了改变。
目送他的背影远去,孟清和忍不住道:“侯爷,你之前和杨指挥使熟吗?”
“怎么?”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十二郎好奇?”
“有点。”
“哦。”
声音拉长,孟清和后背突然有点发冷。
抬头看看,沈侯爷在笑,可笑容,怎么有点不太对劲?
当夜,孟清和没能婉拒沈瑄的盛情相邀,被侯二代请回家,秉烛夜谈。
翌日,永乐帝召见,沈侯一贯如常,孟十二郎却是精神不济。
原因,天知地知,两人知。
六月丁未,天子出北平,移驾大宁。
密切关注朱棣动向的鞑靼可汗鬼力赤额头冒汗,大宁往北就是开平卫,明军出塞,多由此处,莫非,明朝真要打仗?
鬼力赤召集左右丞相,商议将明朝时节送还,同时给朱棣送去一封“国书”,表示友好之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鬼力赤是服软了。
抢劫打谷草没太大问题,但和朱棣真刀真枪的打一仗,鬼力赤实在没底。何况身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瓦剌,手下太保枢密知院阿鲁台对他登上可汗位一直心存不满。
这个是时候和明朝开战,绝对是得不偿失。
遣使通好,先稳住朱棣,壮大实力,解决身边的隐患,才是鬼力赤首先要做的。
在鞑靼派使者前往开平卫,递送“国书”,希望能当面向永乐帝表示友好之意时,天子御驾已出北平城。
让众人没想到的是,朱棣没急着赶路,而是下令转道,对随驾文武言道:“朕初举兵靖难,北平之民皆出丁力以助之征讨,输家财以益军需。朕心嘉之,未尝少忘。既核县乡,过此,应当面劳恤。”
口谕下达,众人顿悟。
天子要下乡慰问,该准备的都准备起来。
钱粮帛酒,一样不能少。
慰问品准备好,羽林军开路,旗手卫在后,第一站,就是在捐粮时做出表率的孟家屯。
第一百二十二章
天子车辂至,宣召的内侍和羽林军策马奔至孟家屯口,孟氏族长和族老跪拜接旨。
“圣谕,孟氏一族,以靖难出丁、输粮有功,特此嘉勉。”
“草民谢恩,陛下万岁万万岁!”
因孟清海之故,孟广孝已非孟氏族长,孟氏族长现为族人推举,族老点头同意的孟广顺。
有孟广孝欺压同族的先例在,孟重九等族老一致认为,一族之长,不求事事为族人着想,但求为人忠厚,不仗势欺凌族人,已是足够。只要族中子弟出息,有个好前程,孟氏一族就有希望,就能延续下去。
孟广顺不比孟广智能干,也不如孟广孝圆滑,为人甚至有些懦弱。好在为人踏实,能听得进劝。他做族长,即便无功,也可无过。
族长和族老跪地聆听圣谕,其他族人跪在族老之后。
召孟氏全族,孟广孝一家自然不能排除在外。
自孟清江升百户,孟广孝和孟清海的日子也比之前好过许多。但每三天一次的宣讲大诰仍未停止。
孟广孝曾找过族老,以孟清江为借口,请族中停下对孟清海的惩戒。族老言辞虽然客气,话中的拒绝之意却不容更改。
“宣讲太…祖高皇帝《御制大诰》怎是惩戒?广孝,东西不能乱吃,话更不能乱说。”
“再者言,大郎往日行事诸多不妥,险些累及族中。十二郎曾有言,既为同族兄弟,自当帮扶。我等不求大郎成才,但求不犯大过。宣讲太…祖高皇帝《御制大诰》,可正心性,端言行,按洪武成法,族学亦旬日宣讲。广孝之前所言,莫再出口。”
“广孝,你也是快有孙子的人了,做事总要多想想。”
族老们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孟广孝脸色发青,却无法反驳。
孟重九又取出孟清江的亲笔信,言四郎在军中同样忧心大郎,请族中老人督行此事,孟广孝的手脚顿时冰凉。
四郎写回家书,却不是送到他的手中,这是不孝!
孟重九不屑与他多言,不孝?长辈不慈,何谈子孙不孝?
但凡孟广孝能将顾念大郎的心分几分到四郎身上,不在广智和两个儿子死后欺凌一家孤儿寡母,事会至此?
若孟清海能端正心思,没有三番两次做出为人不耻之举,险为全族招来祸端,老人们又怎会答应十二郎,用此法惩戒于他?
孟清海是秀才,算是有功名之人。但他名声已经坏了,就算能再入县学,科举之路也无法走通。
读书人重身家清白。不管入朝为官后如何,未发迹前,生员的名声不能有任何污点。否则,一旦被翻出旧账,文章写得再好,再胸怀方略,选官时也会被刷下来。严重点,连座师都会拒之门外。
以孟清海现在的名声,想继续走科举之路,当真比登天还难。
打出孟清和与孟清江的名字也没用。
乡试考试官,会试同考官,殿试受卷官,不是出自翰林院就是六科给事中。前者倒还罢了,后者,以孟清和同六科的关系,直接打出他的名字,是福是祸还很难说。其他族中子弟遇到刁难,孟清和总有办法。孟清海?还是算了吧。
再者,孟重九等族老也不会允许孟清海这么做,只要露出一点苗头,立刻就会被掐灭。
内侍宣完口谕,满车的谷物,布帛,酒肉被推了出来。
孟氏族老额外赏赐宝钞,每人一锭。数额不多,实际价值有限,但天子亲赏却是天大的荣耀。
族长也有宝钞,余下族人和同屯的外姓人只分得粮帛。
距离近的族人发现,还有一车东西没有发下。车上蒙着青油布,看车辙的痕迹,装载的东西定然不轻。
“兴宁伯太夫人可在?”
内侍出言,孟氏族人愣了一下。互相看看,这才想起十二郎获封伯爵,太夫人指的是广智媳妇?
一身布衣的孟王氏和两个儿媳妇,面上同样闪过茫然之色。
孟清和封爵,她们知道。
孟清和的家书中言及给孟王氏请封诰命,然旨意一直未下,内侍竟直接称“伯太夫人”?
内侍见孟王氏仍是一身布衣,不自觉的拧了一下眉。
陛下封赏兴宁伯之母的敕令已到南京,礼部的奏疏也已经驿站送达。旨意早该到孟家屯才是。观孟氏一族,却似压根不知道这件事。
莫非中间出了差错?还是有人故意延误?
思及孟清和同朝中文官的关系,内侍不得不多想。
来之前,郑公公叮嘱过,对兴宁伯的家人一定要客气。
能得郑公公这句话,足见陛下对兴宁伯的器重。
现如今,发现朝中的小动作,内侍皱眉之余,心中不免升起一丝兴奋。
机会!
向郑公公和兴宁伯卖好的机会!
礼部未必真敢压下天子的旨意不办,但拖一拖,私底下做些动作,却算不上大错。
诸王就藩,郡主出嫁,公主定亲,天子在順天府別建府社府稷,一桩桩,一件件,都要忙。国公夫人和侯夫人封赏旨意还没发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