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六合大拳师 >

第120章

六合大拳师-第120章

小说: 六合大拳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秋实半天才憋出几个字:“孙青麟,你不得好死。”

“哈哈”孙青麟笑了,笑得一阵摇头,一副很不可思议的样子,笑得裴秋实怒火中烧。

孙青麟道:“小子,你不是找我么?今天咱就当着绿林上的好汉,借此机会咱论个高下,看看我有什么可被你追的,有什么可躲着你的。你敢么?”

裴秋实将外边的褂子脱下直接摔在地上,道:“各位当家请让在一边!这样的打死白打!别崩了血身上。”

第三十章 刚柔并济不在器

第三十章刚柔并济不在器

青面被人扶着,他没有下台,勉勉强强在台角本来是幕后位置拉了把椅子躺下去。有兄弟弄了件棉衣给他盖在身上。青面脸色惨白,有气无力地看着台上。眼看就要死过去一般。

比拳虽不是生死搏杀,但不能儿戏。特别跟自己的敌人交手,更不能儿戏。举手不留情,当场不让步。青面太天真了,这是差点死了的教训。还有他那个导师般的对手陈岩虎,都是因为大意留手差点把自己玩死。

这种打穴的手法青面还真不知道。他当时并没感觉受到多大冲击,不是肝脾被打那种不特别疼,但是浑身发冷,自己就感觉到害怕,不对。

而是一种莫名的疼,好似裴秋实勾着指头在自己肚皮上划了一下。像写了一个“提”,这一手下手极快,但落在身上是被“挖”了一下的感觉。肚皮也“锥”得一下。然后就感觉想吐,但又不知道是吐什么。肚子内有凹进去胶东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特别疼,但让人浑身不敢动。不知道为什么不敢动,就想扶着什么赶紧回家,然后躺下等死。

感觉思维在模糊,放大,但身子在收缩,发冷。这个冷似来自思维方面,与温度无关。是引起一种莫名的恐惧感,非常难以形容。实际这个时间神智是情形的,身子也可以活动,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恐怖。

之后,才开始感觉道肚子绞痛,肋下岔气,浑身无力,不能伸展又不敢蜷缩。青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道无助。

螳螂拳刁拿崩打,青面曾经很不屑这些细节,现在后悔莫及。袁凤吟跟袁承兴,对这些却是有点感受的。实际在豫东鲁南还流传着一支比较好的拳法,唤作八卦拳。八卦拳又有称为上八卦,中八卦,下八卦。是地方拳法,但应该不是固有拳法,因为其中的拳架名称多为军旅名词。而后结合了地方文化,又又叫阴阳八卦拳,伏羲八卦拳的。虽然动作挺特别,但排除了后拉冠以的阴阳二气,日月精华,太极虚实,八卦之机之类的说辞,还是典型的长拳架子。

各人成就就是个人理解加拳性结合了,拳还是那个拳,但只要练,都能练上一个境界。

此拳道路繁杂,它也有各个进阶形式。他相对化境时,就是将敏捷跟卡位,肢体硬度跟和谐发挥道了一个境界。虽然不能说肢解如太极八卦,或者通臂那般贯穿圆滑,运动换式却也是畅快淋漓,也强调不找不架就是一下。所以他的高级阶段就是打穴。巧中之巧,不跟人拼功力。

青面当初到了周口,也是偷偷拜访过的,但是没有人真心教授他。后来青面也惹急了,以身试拳,到处踢场子。开场子的也踢,不立场子的也踢。因为他们同为迅捷灵活,围圆打空的打法,对方一时还都不是他对手。最后也没探出个究竟。

再之后又流传出一种叫两仪拳阴阳指的拳法,也有说就第八路的,又叫过气拳。就是背过去去那个过气,就青面现在那德性。

作为练拳者,接纳百家,不去在意这些传承的来龙去脉,得着实惠是真的。所以二袁都在各自的条件下择了一二奥妙。过去虽然拳门保守,但是切磋常有。总有另投他门的,也总有关系好的。不管教得真心与否,但见多了,打多了,也就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袁凤吟就挺喜欢他们那些打穴的手法。这个好,解决了问题,又不伤人,还医药无效。袁长青早先在家就练过这个,他门清。

所以在古有力的一阵照料这下,也看出了一些拳学医学的相通相仿之处,对古有力的另一套方子也颇为认可。

青面这之后也因祸得福,终于如愿以偿学到了这一手。青面在跟武云贤、陈岩虎,还有四爷、七寸等人的接触中,也在逐渐审视自身。他并没想着如何丰富自己的拳法,因为螳螂拳本身已经是十八凑了,够多了。他想得是成就自身,搞一套简单实用,而又可以增长功力的拳法。

他就发现了七寸的平稳流畅,四爷的横冲直撞,陈岩虎的缠丝掤捋,裴秋实的刚猛敦促,都扎实而有效。而且有呼应处可以联系在一起。

他不需要七寸那油滑的旋转穿插,也不需要四爷的踩扑舒展,也不用陈岩虎的引化拿打,也不用裴秋实扎实的拥搓甩跨,这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少出偏差,而且又容易出效果。

只要有七寸那种平滑稳当的步子,合上四爷的冲撞之力,以陈岩虎的撑掤缠丝防御,以自身的刁钻连贯打开门户,得着机会就用裴秋实那方正凶狠的攻击。这是什么滋味。

如此动作也不须多,只要记住几个手法,合以简单但动作反复训练,形成法度,习惯于身,那对各类风格的拳法也就不怕了。

可惜青面的本性还是花巧卖弄,他始终没舍得丢弃那一套翻蹦,这个理念虽好,但他走得却是把握时间空间的那套逗引打空的法子。那种遇到聪明机灵的人,或者可以发挥很好,但终究会随着体能下降,越来越走下坡路,越来越发挥不好。到最后只能靠经验支撑一两手取巧阴狠的动作保命。

而另一条路子,却在形意门内,由郭云深晚年的一位弟子继承探寻而出,经过不断试手,终得大成。

可以说能有那种境界,非得郭云深先生真传不可。所以当那位先生开宗立派之后,很多郭系后学前去讨教,却多是大败而回。那就是门内的事情了,但他们一直记着这个教训,也承认此事。

这位先生当初就是发现了形意的问题,因为在广泛传播中,弟子悟性不一,虽然好老师因材施教,而拳法形成又各有特色。但是根基必然严谨,为此一时间把很多教师都难住了。

李洛能前辈当初极其开明,没有如之前那样保守,而是广收门徒。真是天佑形意门,选中的弟子都有得天独厚的天赋,而且各有成就,不得不说是一门之万幸。

然后机缘是吝啬的,给一次就够了。再之后的传授中,虽然代有人才出,但却因为传播极广,而参差不齐。拳法本是造福于人,造福天地,有上进好学者又不能狠心拒收。所以历代前辈也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寻找好的传承方式。

传承方式在上几代依然完善,但却一直人支不旺。这不是说教就能教会的。所以取其大处,开始以桩法于慢练入手。特别对于体格弱着,不能强求他如何刚猛。必先知虚实方能用功,不然越练越损。

因而就形成了另一种入门法子,与猛火锻钢之法截然分开。

因为理解及实战对象的局限性,很多时间子孙辈不能理解其中会意。渐渐落入俗套,空行拳架不出效果。妄想多练也无用。

郭云深先生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但郭先生依然老年。那位后学在先生去后,不服嘱托,坚持按法苦练十年,终于大成。但他所见所闻,也发现了形于意之间分离歪曲的问题。

没有意做指导,外形也不能准。没有外在成就,灵变的打法也出不来。但总归来说是跟拳谱对不上了,特别是意的部分。于是这位先生四下与人试手,但无论如何试,多是沿着形意、心意这条主线。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时间也是出尽风头,寻得了另一条道路,以意为参,以桩入手,得功而惯用。

于是放弃了很多功架,归结于桩,将其他动作改为打法。因为有了桩功的根基,内外合一,自然是风生水起。可惜公道地说,是有点纠妄过正而出偏。正因为太强调一些东西,而后辈也忽略了一些东西,所以也有不出成绩的时候。

这些都是传承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在某一拳某一门,必然因为拳师自身的修养以及眼界而各有特色,枝节也繁盛起来。然而这位先生因为强调“意”字留下的效用,曾经一度有这么个表现,就是门生无关拳脚高低,杀气斗志丝毫不弱。

无论这拳怎么改,都没敢离开意字,这一位便是拳之大成,意拳王芗斋先生。

后学怎么样咱不管了,捎带着青面的探索精神延伸了一下。

至于青面后来感到了锻炼筋骨之理。练到静似铁塔,行如铁壁,两臂似架,两手似钳的时候,咱再谈谈里边这个理。

光柔活了,贯通了,还不行。那也撑不住架不住,更谈不上刚柔并济了。刚柔并济是劲的刚柔并济,不是器的刚柔并济。青面跟裴秋实这一阵折腾,虽有刚柔,却只是器的刚柔,也就是肢体手脚的刚柔,于发力的刚柔毫无关系,发劲不过还是冷脆快弹。光成就了身子还不行,打法还是那一套戳点轮砸的变化,就有点可惜了。

内外之别,也在于此,所谓快何能为。能为不能为,就看这相济能不能限制戳点轮砸发挥不出来。

更可惜的是多少人器的刚柔都没达到,却在幻想法的刚柔。

第三十一章 勾撕采裂刁拿崩

第三十一章勾撕采裂刁拿崩

裴秋实跟青面不同,说不好听的就是个武夫。他功夫是好,但他志向不在拳学发展或者继承,就是仗着拳行走天下,看些光景,找点乐子。受到挫折他就下功夫练练,功夫够用他就这么混着。

后来他回到家中带了几个徒弟,都是“富武”那种,让他爹爹带着,成月的自己也不管。后来一次游玩回家发现弟子大有长进,跑到他爹的屋就一阵埋怨,说你怎么什么也教,别教他们那么多。

裴秋实学拳这个事也挺有缘分,白捡的。当初他太师爷时,传人就不广,非常保守。儿孙里也捡不出几个像样的弟子。后来老人跟人结了仇,发生争执之时身边竟无能出手之人,只能忍气吞声。

一辈子英明眼看要随着盖板带走了。练武之人脾气也大,咽不下这口气,整日逼着儿子练,身体也越来越不好。

他家的拳不光八极一种,但是为了出成绩,很多当传承的都放弃了。后来就是裴秋实他爹爹,非常仰慕这种拳法,自己偷着学,偷着练。给老人的儿子发现,就送给了老爷子,老爷子一看,嘿!这好,好料子,悉心培育。这意义就不简单了,这不光是传拳,更是培养个给自己出气的。

本来裴秋实他爹爹是个好武爱研究之人,这就有点肩负上使命了,练得颇苦,但这个心气却没提上去。

后来两家矛盾渐渐缓和了,老爷子也想过来了,就再没提这个事情,这就撂下了。但是裴秋实的爹爹还是全面继承了老爷子的拳法。在之后的一些场合下,也真给老爷子争脸,虽然没有大冲突,却始终压着那边的气焰。

老爷子孙子这辈上,也出了几个好手,但成就还真不如裴秋实他爹爹。看裴秋实他爹爹是个老郎中,功夫毫不含糊,只是由于他的中医底子,思想上有些自己的想法。就悄悄讲拳法给动了一下,虽说有一定的好处吧,但还是换了样。这也是裴老先生的智慧,裴老先生就以此告退,说自己只是旁支。但也透了话,要师父家人后辈要这拳,还是毫无保留地还回去,无论哪辈。

裴秋实就跟着他爹得了这拳,也是家传了。后来裴秋实也继承了他爹爹的衣钵,干了大夫。那时京城的会友镖局非常兴盛,有了南北会友分号。裴秋实因为这个医术探讨,就跟南会友镖局的一位于老师成了兄弟。于师父就将家传的正筋疗法全盘教给了裴秋实,丰富了裴秋实家的正骨疗法。自古筋骨不分家,裴秋实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求实而又秋实累累的。

拳上他也学了人家的三皇炮锤,相互换艺。可是临到他教他大哥的时间,他却只教了架子没说透打法。这事就有意思了,这是后来他大哥的再传弟子,用八极拳被八极拳揍了,感觉哪哪都不对,哭着求着去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事闹得。

这很容易看出死守拳架会有什么后果。也很容易看出裴秋实为人,他没有打算在拳上有多大造诣,但是他极知道这拳的威力与奥妙,真东西不轻易给人。他在发展上没有多大造诣,但在造假上很有造诣,于一些拳学言辞上是大做文章,也糊弄了不少兄弟。

但这事也怪,拳假道理真,那几个兄弟按着他讲那套去弄,也出了成效,这不得不佩服造化弄人。裴家一直没好意思说破这事,直到后来东西乱了,清本拨正的时间,发现自家打不过人家了,光说东西真不行。这个乱。要么说资料不能当真,还得听自己师傅的。也不能死守着几个说法当宝,藏着藏着自己都找不到了。

裴秋实还摆了个上架的门,孙青麟跟着摆了下手,对练的一套东西。这明显的挑衅,就是在告诉裴秋实,你的拳我也会,不行咱俩接接拳。

看到孙青麟的架子,裴秋实笑了。老毛猴、刘大勇,学的都是这套架子。这套架子怎么回事他还不门儿清。

裴秋实仰仗自己基本功过硬,虽然刚才浪费了不少力气,还是抖擞精神,上步左手顶肘右手盘头,抓着鞭子一甩缠在颈上,按套路打了一招,撑拳拉弓,豁打悠捶。套路大气磅礴,虽然见了手,却是虚灵的步子,没有将身子坐死。

孙青麟也果然来接,接手顶肘就上去了。悠捶就是借甩跨之力,松肩通背将臂膀斜上豁来。打上就是个实在的,打不上顺着腰胯之力就变化了。一遇到拦截,腰胯一换另手就打出来了。

说得这巧,实际也是挺傻的一个动作,横拦中路,往上抛,虽然势大力沉,但打出了就不容易变了,步子定那了。而且前手这大的力,后手也是这大的力,身子拨浪鼓似的摇身晃膀,晃一下也费点时候,这瞬间裴秋实中门打开。要换了跟青面对敌,裴秋实万万不敢这么用,青面多快,虽然是侧身对敌,但前怀空虚,裴秋实瞬间就换他正面了,打不上他咽喉也打着他头了。

但是跟孙青麟他敢这么用,这是本能,因为那个距离,以及孙青麟将做的反映,都算进去了。

孙青麟那个距离,接手必然是扶手顶肘接切脖,别的都不如这个顺手,而且裴秋实防护上也留了这个口放他进。孙青麟什么脾气裴秋实也知道。

确实如此,只是孙青麟走得挺到位,左手扶住裴秋实的右臂,却并没抗力,身子一旋上去一步,右臂一横肘朝着裴秋实当胸就往里扣。

豁打顶肘奔胸膛,他是一步到位,他不打裴秋实也得打。

这一横肘练肘带摔,因为是横着顶的,腰力一点没浪费,前手顶,后手拉,打上这交手也就结束了。裴秋实后手来护,用拳头就压住了裴秋实的肘子往下挤,这叫挤裆。

一般教拳教到这就不教了。就是你一扶我前手一肘,我再一推你肘子一豁,都是以横破直。两人顺着对方的劲又挤着对方换个位置,或者扎个马抗抗腰力,算是解决问题了。

对练的时间感觉这就是相互找劲。而实际真打上了就不好解决了,根本推不住,那劲短促有力,没那化解的功夫儿。即便推住了,他打的是人整个身子,照样把人擂倒在地。

藏的就是这一挤,这一挤不是推按对方肘子,而是压这肘子往对方裆里戳这一捶,但是一戳即推,借着这一挤,右臂一旋一裹,就化解了抓拿,对方若是那一手抓实在了,这就想跑都跑不了了,都得自己兜着。一挤上,这劲就不用怎么虚灵着听了,都挤上了,双方什么样心里明镜一般。

那就不是把人家擂倒,是被人家擂倒了。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