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

第4章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第4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个动辄“骂曰”的刘邦,此时对项羽却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骂人话都没有。可以说,对刘邦一生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然,这也说明刘邦说话完全可以不骂人。
  刘邦权谋善变,项羽粗鲁直爽,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 



7。 愧然生悔 傲然显威

  项羽心生忏悔
  项羽又是如何理解刘邦的鸿门说辞的呢?
  听到刘邦这一番甜言蜜语、谦恭卑微的说辞,项羽晕头转向了,简直摸不着北了,因为他的自尊和虚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了。
  此时他真心实意地感到对不起自己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真心实意地为自己差一点毁灭掉刘邦集团感到内心忏悔。
  我们这样讲有根据吗?
  有!
  我们只要看看项羽听了刘邦的鸿门说辞后的回答,就能明白项羽是怎么想的: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推出曹无伤作为替罪羊,为自己开脱“罪责”,这不是内心忏悔是什么?项羽对刘邦的内心忏悔是项羽彻底受骗的标志。
  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之命!
  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幼稚!
  当然,这个“罪责”是项羽自己认为的“罪责”,并不是项羽真正的罪责。消灭刘邦集团,对项羽集团来说,何罪之有?
  有人认为:为了辩白和洗刷自己,项羽将归附和投靠自己的人说出来,是项羽的粗豪少谋。
  这话并不错,但是,这种看法并没有看清项羽。项羽是因为内心深感忏悔才说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的,根本原因不是“粗豪少谋”,而是不知道刘邦在演戏,在有意掩盖自己和项羽主动争天下的真相。也就是说,项羽不知道刘邦是和他争夺天下的真正对手。
  在自责、忏悔之中,项羽以诸侯上将军和东道主的双重身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鸿门宴。整个鸿门宴上,项羽一方面因为自尊得到满足而非常自傲,另一方面因为内心忏悔而感到自惭。
  不失骄傲本色
  我们怎么知道鸿门宴上项羽的自傲呢?
  看看鸿门宴上的座次便可知晓。
  战国秦汉时习俗,堂上的座位,对堂下而言,面向南是最尊贵的;不对堂下而言,面向东的座位最尊贵,其次是面向南,再次是面向北,最后是面向西。
  鸿门宴上,项羽面向东坐,是最尊贵的位次;范增面向南坐,是次尊贵的位次;刘邦面向北坐,是第三的位次;张良面向西坐,是最下一等的位次。
  项羽坐在最为尊贵的面向东的位置,表现了项羽以诸侯总盟主自诩的心情;刘邦坐在位次第三的面向北的位置,让项羽、范增坐上位,从行动上有意表现对项羽的尊崇。刘邦的做秀谦恭,项羽的自负自得,在位次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表明项羽已经完全被刘邦所哄骗!
  我总觉得项羽这个人非常好哄。
  后来楚汉相争时,刘邦手下一个重要谋士陈平献反间计,要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因为项羽手下仅有这一位谋士,如果离间了他们两人的关系,项羽自然更容易对付。陈平是怎么施行离间计的呢?说起来都让人好笑。
  原来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的大营,陈平让人先端上上等的酒菜。等项羽的使者说明自己是代表项羽出使,陈平马上对项羽的使者说,我还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呢。命人将上等的酒菜撤下去,再换上劣等酒菜。项羽的使者很气愤,回去如实汇报,项羽听了,怀疑范增和刘邦暗中勾通,马上夺了范增的权,范增气得离开了项羽。这样,项羽手下连一位谋士都没有了。
  这种低级把戏都能骗住项羽,项羽实在太好哄骗。 



8。 阴谋血腥 席间较量

  项羽的彻底受骗是否意味着刘邦在鸿门宴上已经转危为安了呢?
  不一定。
  我们今天仍然用“鸿门宴”来代表险象环生、难于应对的场面,特别是酒宴;因为,在项羽忏悔之后,鸿门宴仍然不太平。宴会上接连发生了两件事:
  一是范增举玦,二是项庄舞剑。
  范增举玦 默然不应
  我们先说第一件事。项羽决定的专断和随意,使他唯一的谋士范增都不了解此时项羽的忏悔之情。所以,项羽不杀刘邦并不代表范增不想谋杀刘邦。范增的第一个举动是“数目项王”,屡屡向项羽使眼色。范增使眼色,当然是示意项羽在宴席上诛杀刘邦。但是,范增完全不了解此时项羽心中已经非常懊悔不该起兴兵灭刘的念头,怎么可能再在宴会上杀掉刘邦呢?范增看见使眼色不见效,又一而再再而三地举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是一种有缺口的环形佩玉,范增举“玦”,是以“玉玦”的“玦”谐音“决心”的“决”,要求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但是,“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并不知道此时的项羽已经不是入关之后两次“大怒”的项羽了,项羽当时“大怒”的前提——自尊和虚荣受到伤害——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项羽充满了对刘邦的忏悔之情,因此,他绝不可能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面对范增的频频举“玦”,项羽必然是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 浑然不知
  再说项庄舞剑。
  范增看见项羽对自己举“玦”不作任何反应,他终于明白项羽是不愿意在宴会上除掉刘邦。于是,范增采取了另一措施:召项羽的堂兄弟项庄舞剑,计划在舞剑中刺杀刘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句成语即出于此。
  大家也许会感到很奇怪:项羽已经深感对不起刘邦了,为什么还会同意项庄舞剑行刺刘邦呢?
  我们不妨对鸿门宴上的全部参加者作一分析。鸿门宴开始时,只有四个人参加宴会:项羽、刘邦、范增、张良。范增自作主张,召来了项庄,让他进入宴会,以舞剑助兴为名(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寻机刺杀刘邦。这样,鸿门宴就有了五个人。可是,项庄还没有舞剑,又杀出来一个人——项伯。项伯是一个政治糊涂虫,夜见张良,泄露重要军事情报即是明证。但是,此时的项伯表现得非常清醒:他知道项庄舞剑是要行刺刘邦,因此,便主动要求与项庄对舞。项伯此时如此清醒,原因只有一个:刘邦是自己的亲家,万万不能让自己的亲家在鸿门宴上遇刺。可见,刘邦前一天晚上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真行!
  对于此时的鸿门宴来说,范增是主谋,项庄是刺客,他俩心中自然明白为什么要舞剑;刘邦是被刺杀的对象,又是精明强干之人,他心中也十分明白情况的凶险;张良就更不用说了,他对这一切都洞若观火;连我们前面讲过的那位将个人之“义”置于集团根本利益之上的政治糊涂虫项伯,这会儿也变得非常机灵,项庄刚刚拔剑起舞,他也立即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保护着刘邦(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项羽此时对刘邦深感忏悔,范增使眼色,他不应;范增举玉玦暗示,他不理睬;要是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岂能同意?项羽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同意项庄舞剑,恰恰证明他并不知道项庄舞剑的真实目的,当然也不知道项伯为什么也拔剑起舞。整个舞剑的真正目的他是一无所知,只对场上的表演看得津津有味。
  参与鸿门宴的六个人,五个心如明镜,唯独项羽完全不了解真相,项羽政治上的糊涂还用再说吗?
  鸿门宴其实是五位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的宴会! 



9。 警告威慑 武夫陈词

  樊哙闯帐
  张良看到,虽然有项伯在保护着刘邦,但是,宴会厅里剑光闪烁,很难说不会出什么意外。于是,趁项伯保护刘邦之际,张良立即出营门急召樊哙。
  樊哙的妻子叫吕媭,刘邦的妻子叫吕雉,吕雉与吕媭是亲姐妹。因此,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关系,而且,樊哙本人还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
  樊哙得知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危险后,立即闯入大帐。樊哙入帐,“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威猛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终止了项庄的舞剑,化解了一场危机。眦,是眼眶。连麻木到极点的项羽对樊哙的闯帐都立即戒备起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是古人由坐到站的过渡阶段,相当于今天的跪姿。政治上极其麻木的项羽“按剑而跽”,说明樊哙的闯帐一下子引起了项羽的警觉。张良马上向项羽解释:这是沛公的侍从。
  慷慨陈词
  樊哙闯帐后,借题发挥,慷慨陈词,与刘邦前后呼应。
  樊哙的说辞十分有力:
  一是以亡秦作比。
  樊哙开场即以“亡秦”作比,说“亡秦”杀人如麻,导致天下叛乱(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如果项羽要杀刘邦,“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实际上是以“亡秦”警告项羽,不要走“亡秦”的老路,随便杀人。当然,樊哙警告项羽不要随便“杀人”并不是泛指,而是指刘邦。
  此番说辞最后说,如果要杀了像刘邦这样有功的人,那简直就是继续走“亡秦”的道路。
  樊哙拈出“亡秦”作比,明显含有对项羽的告诫。用现代的话来讲,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一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二是要防止重蹈历史覆辙。在暴秦刚刚灭亡之时,人们普遍认为秦亡的原因是过于暴虐,因此,樊哙的话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二是拈出怀王之约。
  刘邦对项伯、项羽的说辞,都没有敢提到当年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灭秦进入秦国都城咸阳的人封关中王)这句话,为的是怕项羽认为自己有当关中王的野心。但是,樊哙此时却毫不忌讳地讲出来。樊哙以第三者的身份说出这件事,使项羽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告诫了项羽——刘邦是功臣,是理所当然的关中王。这就在道义上公开抢占了制高点。
  三是与刘邦前后呼应。
  刘邦在鸿门宴前一天面见项伯时,曾说过封闭仓库、登记官吏百姓是为了等待项羽,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应付非常事件。樊哙将这层意思加以强调,使刘邦的谎言更令人相信。更为重要的是,樊哙讲,沛公有如此大的功劳,不但没有封侯之赏,项羽反而听信挑拨离间的话,想杀有功之人(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这是刘邦不敢说也不便说的话,但是,出自樊哙之口,就非常自然了。
  四是出自武夫之口。
  樊哙是一介武夫,给人的印象是粗鲁豪爽,上述三点借樊哙之口说出来,更容易使人相信。
  项羽面对樊哙一番说辞竟然无话可答,只是非常尴尬地说了一个字:坐(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明明是满口谎言,樊哙却说得振振有词,煞有介事;
  明明是被人欺骗,项羽却似乎真的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过之人!
  刘邦集团的团结一心,项羽本人的政治幼稚,昭然若揭。
  我颇疑樊哙之言是张良所教,否则,一介武夫何以有如此睿智! 
本书来自免 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 更新免费电子书 请关注ab ada

10。 惧为鱼肉 避祸逃亡

  果断逃席
  刘邦利用樊哙闯帐的机会,立即借口“如厕”——就是上厕所,召樊哙出了项羽的大帐,安排逃席。
  刘邦再也经不起范增的屡生事端了。
  刘邦离席之后,一连做了三件事:
  第一,研究逃席。
  刘邦深知鸿门宴凶多吉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因此,逃席开溜是上上之选。但是,精明老到的刘邦即使是逃席,也希望安排得有条不紊。
  刘邦首先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对是否告别一事心中犹豫不决,所以向部下征求意见。樊哙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这一次他的判断却很好:不辞行。因为,办大事不拘小节,行大礼不顾细节。如今,项羽集团人多气壮,比如砧板与刀;我们只是砧板与刀之间的鱼肉,何必要告辞(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刘邦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
  冷静善后
  第二,安排善后。
  首先是选定善后人。张良的精明强干已经被刘邦所了解,所以,刘邦特地选张良作为善后人,留下来善后。所谓善后,一是辞行,二是献礼。张良献的礼是刘邦带来的白璧、玉斗,这可以从反面证明刘邦的“籍吏民,封府库”未必完全可信——如果真是封了府库,刘邦的白璧、玉斗从何而来?他这么造反的沛公从哪里弄来的白璧、玉斗?
  其次是交代辞行时间。刘邦脱逃之时,极其紧张,但是,他仍然不忘向张良交代了一个重要细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项羽与刘邦的驻地相距四十里,但是,刘邦逃席走的是小道,只有二十里。即使如此,他仍然仔细交代张良,务必等到他回到大营,才能进帐辞行,以免范增再生事端。
  刘邦的精细、老到,项羽怎么能比得上?
  第三,处理随从。
  刘邦来鸿门赴宴时带来了一百多位骑从,刘邦逃席时将他们全部抛下,只带了四员大将: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而且只有他自己一人骑马,四员大将全部步行。
  这样安排,明里说是避免大队人马出走的动静太大,引发范增的追杀;暗里说四员大将无马步行,一旦遇到不测,便只有拼死格斗,组成一道防火墙,方便刘邦自己脱身。当然,此中真意刘邦不便明言,司马迁也不便明写。
  四员大将中的纪信,在后来的荥阳之战中装扮做刘邦,带领两千女子,开东门出降,吸引了项羽军队的注意力;刘邦趁机带了十几位随从,从西门脱身。纪信冒充刘邦,帮助刘邦逃跑,最终被项羽所杀。
  刘邦的这种安排虽然很周密,但是,他宁可牺牲部下也要保全自己的用心,也让人看到了刘邦自私阴刻的一面。
  刘邦逃回了自己军中,张良入席善后,项羽竟然还问:“沛公安在?”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张良代刘邦献给他的一双白璧。项羽政治上糊涂到了何种程度啊!
  范增气得拔剑撞破了张良送给他的玉斗,气急败坏地说: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断定,将来夺项羽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11。 浑然应答 道尽糊涂(1)

  糊涂六言
  整个鸿门宴,项羽一共说了六句话:
  1。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2。 壮士,赐之卮酒;
  3。 赐之彘肩;
  4。 壮士,能复饮乎;
  5。 坐;
  6。 沛公安在。
  第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性命;
  第二句话,表明项羽完全不理解樊哙闯帐的真实目的,反倒欣赏起了樊哙的勇武;
  第三句话,樊哙的闯帐坏了范增的大事,项羽竟然浑然不知;
  第四句话,继续欣赏樊哙的勇武;
  第五句话,一个“坐”写尽了项羽的政治幼稚;
  第六句话,一句“沛公安在”,道尽项羽糊涂。
  可以说,直至鸿门宴结束,项羽始终未能认识到刘邦是秦朝灭亡之后与他争夺天下的真正对手。因此,宴前、宴中都错失了消灭刘邦集团的大好时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