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

第8章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第8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项羽不能越过荥阳向西进兵,更不能把战争引向关中、巴蜀,彭城大捷始终只是一个局部战场的胜利,项羽无法把彭城大捷发展成为全局性的胜利。
  彭城大战之后与鸿门宴前后的时局相比,项羽的战略优势已大为逊色。这是彭城之战后项羽的第一个失败。
  这里,对人们一向认为的项羽的英勇善战有必要进行一番检讨。
  我认为:项羽英勇是实,善战则应加分析:对于每一场具体战役而言,项羽的确善战;但是,从战争全局,即从战略上看,项羽的善战还值得探讨。
  项羽一生自诩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都是指每一场具体战役而言。项羽至死都不知道他只是名将,而不是名帅;只是可用之人,而不是用人之人。
  刘邦坚守荥阳,项羽猛攻荥阳,一场决定双方生死存亡的荥阳之战即将爆发,双方到底谁胜谁负呢?
  请看:荥阳会战。 
本书来自abad a免费txt小说 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 费电子书 请关注
21。 南北奔波 一失成皋

  彭城之战后,刘邦向西溃退,一直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才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彭城之战爆发于汉二年四月。荥阳会战开始于汉二年(前205)五月,到汉四年(前203)九月 “中分鸿沟”为止,时间长达两年零四个月。它是楚汉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场战役。
  项羽和刘邦为什么会在荥阳展开这场战役呢?
  因为荥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在河南省东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脉的连接处,易守难攻。荥阳的西南,还有一座古城,叫成皋(gāo,音“高”),此城建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的大伾山上,居高临下,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刘邦、项羽的荥阳会战,就是在荥阳、成皋展开的。
  荥阳会战可以划分为一夺一失、二夺二失、中分鸿沟三个阶段。这里的“夺”和“失”都是指荥阳、成皋而言。
  初战告捷
  汉二年(前205)五月,项羽追杀彭城战败的刘邦到达成皋。在这里,项羽遭遇到刘邦的顽强抵抗。如果不拿下成皋,项羽就不可能西进入关,直捣刘邦的关中老巢。因此,成皋成为项羽西进的第一道障碍。
  项羽一夺成皋整整花了一年。
  汉三年(前204)五月,项羽首先拿下荥阳,刘邦仓皇逃至成皋。再从成皋退回关中。
  刘邦这一仗败得相当惨。刘邦手下的大将纪信假扮做刘邦,带领两千女子,开荥阳城东门出降,吸引楚军的注意力;刘邦则乘机打开荥阳西门,逃出荥阳(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纪信是当年鸿门宴刘邦逃席时步行护驾的四员大将之一。那一次,刘邦逃得比较幸运,纪信虽然充当防火墙,但有惊无险。这一次,纪信主动假扮刘邦,让刘邦得以逃脱,自己却被项羽所杀(项王烧杀纪信)。纪信救主,是那个时代忠于其主的道德规范的结果,其忠诚的确让后人敬畏。至于刘邦,谁舍身救他的命他都心安理得,因为他是要当皇帝的,总不能让我这个“皇帝”死吧?
  击打软肋
  汉三年(前204)六月,项羽得知自己的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不得不派终公防守成皋,自己驰援后方。终公是个什么人物,史无明载,今已不可详知。但是我们知道,终公没有完成项羽的重托,没有守住成皋。刘邦则利用项羽千里回援的机会,从宛地北上,杀死终公,夺回了成皋。这是刘邦调动项羽往返奔波而取得的主战场的第一次大捷。
  项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往返奔波,丢失成皋,是他在楚汉之争中第一次重大失误。我们称它为失误,就是因为项羽既不重视军事战略,又没有应对刘邦战略包围的有力举措。刘邦利用自己战略布局上的优势,用游击战频频袭击项羽的后勤补给线,迫使项羽千里回防,使刘邦获得战役上的胜利。
  此如下围棋,刘邦虽然只是在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上投了一个子,但这个子投得太关键了:它刚好点到了项羽的死穴上。依兵法上讲,这叫攻其必救;依现代军事而言,这叫做后方游击战。刘邦一方面和项羽在正面战场上殊死相争,一方面指使彭越在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上进行游击战。彭越这个游击司令还打得非常出色,他采用的正是今人非常熟悉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的作战方略。
  项羽本应在攻占荥阳之后继续扩大成果,彻底摧毁刘邦在荥阳的防线,为扫平关东、进攻关中作准备;结果,却被刘邦牵着鼻子走,离开荥阳,南下宛、叶,使自己的后勤补给线拉得更长,作战更加困难,自己的软肋也暴露得更加充分。彭越打的正是项羽的这一软肋。
  项羽听说刘邦夺回了成皋,立即又赶回荥阳。 



23。 中分鸿沟 刘项议和

  汉四年(前203)秋九月,刘、项主战场上,刘邦仍然没有优势。但是,项羽却因刘邦战略优势的逐步形成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少助、食尽”两大威胁。刘邦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连续派出说客,终于说服项羽释放太公、吕后,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即成了楚汉的分界线。鸿沟,是战国时魏国凿的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运河,北起荥阳,南至中牟、开封,南流至沈丘入淮河的支流颍水。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来源于鸿沟。所谓楚河、汉界都是指鸿沟而言。今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遗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项羽的鸿沟议和是不得不议和。
  整个荥阳之战的过程是项羽在荥阳战场上屡战屡胜的过程,但是,局部战场的节节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全局的胜利;相反,在项羽和刘邦相持的二十八个月中,他的战略全局的优势却在不断缩小。
  韩信平定了项羽分封的魏、代、赵、燕、齐诸国,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了从北面、东面包围项羽的态势。对刘邦来说,韩信破魏、灭代、败赵、降燕、亡齐,不仅在北方和东方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而且也解除了自己主战场的侧面威胁。同时,刘邦获得了燕、赵等地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大大加强了主战场的力量。
  荥阳之战的二十八个月中,项羽在荥阳战场上胜利的过程,也就是他在全局上失败的过程。这样的统帅怎么能算得上“善战”呢?项羽英勇是实,善战是虚;严格来讲,项羽只英勇,并不善战。尤其是不善于战略决战,这是项羽最终败亡的惨痛教训。
  战略讲的是全局,是整体。战略布局讲究着眼于整体和长远,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刘邦虽然在荥阳之战中每战必败,但是,由于战略全局走活,荥阳主战场失败的过程反倒成了他在战略上最终战胜项羽的过程。
  项羽在荥阳会战中倾注了全力,这一仗持续时间之长,对项羽最终失败的影响之大,在项羽一生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那么多错误呢?
  请看:自毁长城。 



24。 最重自尊 不容逆耳

  围绕着项羽的故事,还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流传至今。比如讲到项羽的英勇善战,我们马上会想到“破釜沉舟”;如果遇到一场充满危机、难以应付又不好推辞的酒宴,我们就会把这场酒宴叫做“鸿门宴”;再比如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叫“沐猴而冠”。“沐猴”是猕猴,“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猴子戴帽,是说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实际上不是人,这叫“沐猴而冠”,这个著名的成语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说者”的冤枉
  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整个宫殿全部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自己西楚国的国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当项羽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他。这个人史籍上没有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去,而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个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架一口大锅,把水烧开,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则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第二,既然史籍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才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这样一来,谁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豁达的刘邦
  刘邦手下有一个御史大夫叫周昌(汉代的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有一天他向刘邦汇报工作,刘邦正拥抱着戚夫人在亲热(高帝方拥戚姬)。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周昌一看见这个场面,很不好意思,转身就走。此时刘邦也看见周昌了,就把戚夫人放下来,赶上去,按着周昌的脖子,往下一按——你想想,皇帝按着一个大臣的脖子,大臣总不能梗着脖子——周昌只好低下头弯下腰来,刘邦顺势一翩腿,骑在了周昌的脖子上。刘邦这个做派确实很不成体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骑到一个副总理的脖子上去,很不像话。但是对于刘邦来说,小菜一碟,这类事太多了。骑上去以后,刘邦就得意扬扬地问周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周昌回答了一句很重的话:“陛下乃桀纣之主也。”你就像夏朝亡国之君夏桀、商朝亡国之君商纣那样的暴君。周昌这句话很重,要是说到项羽的面前,项羽恐怕又是一个字:烹。但是刘邦怎么做的呢?刘邦一翩腿下来,哈哈一笑,放周昌走了(上笑之)。刘邦豁达,项羽小气,可见一斑。 



25。 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1)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项羽刚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等。
  失察:韩信的寒心
  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 “西楚霸王”,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处于这样显赫的地位,又怀抱着称霸天下的雄心,他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考察和决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的,项梁死后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干过,提过不少建议。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那段生活很伤心。韩信攻占了齐国以后,项羽派人去游说他,劝他叛汉,要么归楚,要么中立。韩信当时很伤心地说了这么几句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我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事,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职位只是执戟;言不为项王所听,计不为项王所用。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转会了。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将领,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天才的只有两个人,就是韩信和项羽。刘邦充其量只是个二流。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个侍从,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项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第一个致命伤:失察。
  失人:范增的冷遇
  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这个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拿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
  前面我们讲过陈平利用一桌饭菜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其计谋水平非常普通。我们接着讲这个故事:
  过了不久,范增建议急攻荥阳。当时,项羽选准了刘邦的软肋——粮道(甬道),集中兵力,断了刘邦军队的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城中,断了军粮,陷入困境(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只好提议:“请割荥阳以西以和”。荥阳以西是刘邦已经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荥阳以西,就可进一步夺取关中。刘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绝对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