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

第9章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第9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范增已经知道,项羽没戏了。范增的离去,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啊,太遗憾了。 



25。 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2)

  项羽的刚愎自用,使他失去了范增,还失去了一大批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失态:项羽的大怒
  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中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什么呢?“怒”,“大怒”。项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来找去,整个《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的呢?乌江自刎。乌江亭长划着船叫他过江,说你将来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后,就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羽大怒,项王怒,项王大怒。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列举:
  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项王怒,欲杀之。
  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
  项羽的幸与不幸
  项羽是要打天下的,他是要用人的,为什么却如此刚愎自用呢?他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过了头?
  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能征惯战。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没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内外失聪。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于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事,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的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所以这三个原因: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导致了他的过度自信。 



26。 心胸狭隘 缺乏宽容

  黥布叛楚为哪桩
  黥布,姓英,所以又称英布。黥,是一种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英布曾因触犯秦法在脸上刺字,所以又称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骁将,能征惯战。前面介绍过,他和项羽关系一向配合默契,项羽的功过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儿。率先渡河打响巨鹿之战的是他,率先打入函谷关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万的也是他。因此,黥布与项羽十分相似。
  项羽在汉元年(前206)冬十二月入关,正月就封黥布为九江王,辖境为秦朝的九江郡,大体相当于今天安徽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东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正好处在项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面。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战之后竟然被刘邦策反了!和项羽关系如此亲密的黥布为什么能被刘邦策反呢?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平齐,向九江王黥布征兵,黥布以有病为由没有听从项羽的调遣,只派了手下的将军统兵四千人参战。
  彭城大战时,黥布又称病没有帮助项羽。
  项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责备黥布。黥布看见项羽责备他,内心恐慌,不敢去见项羽,致使两人的矛盾愈来愈深。
  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而且,一旦误解产生,又非常难以消除。
  刘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项羽和黥布之间的误解,夸大项羽和黥布之间的矛盾,鼓吹刘邦最终一定能够战胜项羽,导致黥布动摇而叛楚。
  黥布的叛楚,使项羽失去了一员猛将;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面屏障,陷入孤立。
  其实,项羽在军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项羽表现得宽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黥布未必会叛楚。
  项羽军事上的被动,政治上的幼稚,归根结底是他个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导致了他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除了项羽的性格因素之外,项羽还有哪些致命的因素呢?
  请看:霸王别姬。 



27。 情怀美人 巾帼千秋(1)

  殉情美人 非亡国女色
  在历史的记载和常人的印象中,项羽都是一个残暴的人;但是,人们多忽略了项羽的另一面——他也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项羽的重情,莫过于对虞姬了。
  项羽是一位叱咤疆场的猛将,他又非常重视感情。“霸王别姬”的故事千古流传。
  项羽的妻子是谁,史无明载。《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曾对刘邦解释自己为什么弃项羽而归刘邦时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据“妻之昆弟”四字分析,项羽肯定有妻子。因此,虞姬只能是项羽的妾。但经常伴随在项羽身边的女人只有这位虞姬,史称虞美人。项羽垓下被围时,虞姬还在项羽身边;项羽唱了著名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据《楚汉春秋》所载,虞姬也和了一首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汉兵已经攻占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之声。大王的意气已尽,我还活着干嘛?
  今天的文学研究者都认为虞姬这首和歌是伪作,因为楚汉战争时期不可能出现如此成熟的五言诗歌。但不论这首歌的真伪如何,项羽行军中一直带着美人虞姬,垓下之围时项羽也带着虞姬,则可为明证。
  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骓,是跟随项羽转战南北的宝马;虞,是项羽最宠爱的美女,一直追随项羽,在项羽垓下突围之后,虞可能自杀身亡。今天安徽灵璧县城东十五里的宿泗公路旁有虞姬墓,墓碑横额刻有“巾帼千秋”四字,两旁对联是: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就是这个霸王,就是这个虞姬,就是这一段悲情,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英雄美人的佳话。
  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也爱美人。项羽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看:项羽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爱江山,他才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
  这位虞美人对项羽的失败是否负有责任呢?
  中国历史上历来有女色亡国论。作为亡国祸首颇受指责的有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实际上,妹喜、妲己只不过是夏桀、商纣亡国的替罪羊。一代王朝的覆亡历来原因颇多,无论如何不能让一个女人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虞姬并不是导致项羽败亡的主因。西楚霸王非常爱虞姬,这是事实;反过来,虞美人也很爱西楚霸王。项羽尚未自杀,虞姬已经自刎。
  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的“红颜祸水”之时,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虞姬,就是对虞姬与项羽关系的最好评价。
  霸王别姬 非姬别霸王
  有人说:不是霸王别姬,而是姬别霸王。
  此言差矣!没有霸王别姬,何来姬别霸王?
  虞姬的结局史书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邦没有得到虞姬。如果刘邦得到了虞姬,吕后还不闹翻天?既然项羽兵败自杀,虞姬又没有下文,可能性最大的是虞姬自刎了。如果这个推测能够成立,那么,虞姬为什么自杀?从她自身来说,第一,是为了让楚霸王放开手脚去打,不必因为牵挂她而打不好仗。从虞姬对项羽的感情来说,她不愿意拖累项羽。第二,避免落于敌手。刘邦是有名的贪财贪色之人,虞姬当然不愿落入其手。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美人,在帝王亡国之后,另嫁他人者不少。很少有美人为了帝王而自杀。但是,虞美人很可能为项羽而自杀了。因此,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是,他在情场上没有失败,至少他和虞姬的感情并未失败。
  话说回来,虞姬对项羽的失败也不能说全无影响。
  霸王别姬之时,正是“四面楚歌”之时。本来,“四面楚歌”是刘邦瓦解项羽军心的一计。当时刘邦还没有完全占领楚地,为了瓦解项羽的军心,刘邦搞了个“四面楚歌”,让楚地士兵齐声大唱楚歌,以示刘邦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此举大大加速了项羽兵团的瓦解。 



27。 情怀美人 巾帼千秋(2)

  在此危急存亡之际,项羽至少应当召开一个御前会议商议军机大事,不知是此会未开,还是开了此会司马迁没有写,反正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载。不仅《史记》没有,《汉书》也没有。如果项羽此刻连御前会议都没有开,却还要与虞姬儿女情长一番,那他多多少少有点为情所累了。不过,话说回来,项羽在如此时刻还惦记着虞姬,也不枉虞姬为他殉情了。
  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项羽从未因为虞姬而荒废军国大事;虞姬也从未因自己得宠而争权夺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
  “霸王别姬”还是“姬别霸王”,长期以来为人们争论不休;但不管怎样,叱咤风云的项羽与虞美人这段绵绵情意却千古流传。 



28。 宽严失度 袒护亲情

  项伯四罪本当诛
  项伯是项羽的堂叔,鸿门宴时担任项羽的左尹。左尹是楚国官名,“尹”在楚国官制中是丞相,“左尹”就是左丞相。这个职位是一个相当高的职位,是副总理级的国家领导人了。
  此人屡屡帮助刘邦,当在必诛之列。可是,项羽却始终没有诛除这个项氏败类。
  第一件事,鸿门宴前夜,项伯私访张良,泄露了重大军事机密,项羽竟然不予追查。
  第二件事,鸿门宴上,项伯以剑护卫刘邦,使范增、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未能实现。这两件事前后关联,都有项羽政治幼稚的因素在内,而且分量很重;但是,顾念项伯是自己的堂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换成他人,谁敢在大战前夜私见敌军?如果真有人为了私交夜入敌营、夜见敌将,谁能保证他不会受到项羽的严厉处罚?项伯之所以敢于在大战前夜私见张良,就是因为他知道项羽重情念旧,对他这个官居高位的堂叔不会给予什么严厉的惩罚。
  我们可以拿项伯和范增作一个对比。范增是项羽手下唯一的谋士,项羽尊称他为“亚父”。从年龄上看,鸿门宴时项羽二十七岁,范增已经七十多岁。但是,荥阳会战中陈平一施反间计,项羽马上疏远范增,并逐步夺了他的权。范增其实并未通敌,真正通敌的是项羽的堂叔项伯。可是,通敌的项伯并未因私见张良受到任何惩罚,没有通敌的范增却被项羽怀疑猜忌,愤而出走。
  如果范增是项羽的堂叔,项羽会这样做吗?为什么陈平频频使用反间计,却没有一个反间计针对项氏宗族呢?
  有人说: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显得项羽没有度量,没有胸怀。项伯的话显出了项羽的度量。这纯粹是胡扯!
  项羽与刘邦在秦亡之后是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项两大集团的利害关系严重冲突。谁杀谁,怎么杀,都是枝节,关键是杀。
  刘邦利用“鸿沟议和”,从项羽手中骗回来了老爸和老婆,马上就翻脸,一路追杀项羽,必欲置项羽于死地而后快。这算什么?这讲信用吗?这不明明是骗人吗?要打就光明磊落地打,何必要以议和的名义将老爸和老婆骗回来再打?人们从不指责刘邦毁约杀人,又凭什么苛责项羽鸿门宴杀戮刘邦是没有度量呢?
  第三件事,代刘邦求封汉中,这件事情性质就更加严重了。
  刘邦最初被项羽封到巴蜀,后来刘邦和张良行贿项伯,项伯为刘邦说情,加封刘邦汉中之地。
  关中之地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都是刘邦的根据地。刘邦得封汉中之地的好处是:第一,领土扩张。领土的扩张就意味着人员的增多,资源的增多。第二,便于出兵关中。关中自商鞅变法以来,非常富庶;又一直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因此,刘邦一有失利,萧何就从关中为他调集兵员、粮饷。特别是刘邦彭城大败,元气大伤,全靠萧何从关中补充兵员、粮饷,使刘邦迅速恢复元气,才有了与项羽继续周旋的资本。
  荥阳之战是长达两年多的消耗战,刘邦没有关中之地的后勤支援是不可想象的。
  项羽除了败在战略的失误之外,还败在后勤补给线没有保障。刘邦就不同了,他夺取的关中成了他的黄金补给线,丝毫不用担心项羽会切断他的后勤补给线。
  第四件事,代刘邦救父救妻。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阵,项羽打算处死刘邦之父太公及其妻吕后,项伯劝项羽不要这样做。项伯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这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天下事未可知。所谓天下事就是刘、项两家之事;所谓未可知就是刘、项两家到底谁可以得到天下还很难讲。想一想项伯所做的那么多事情,再想一想这句话,就知道这句话含有很深的含义。这说明项伯已经在考虑一件事了:“后项羽时代怎么办”(也就是假如项羽败给刘邦了,我项伯怎么办)。匪夷所思的是,项羽听了项伯的话,竟然就放了太公、吕后。实际上,项伯是帮助刘邦救了其父、其妻两条命。 



29。 重情念旧 封赏报恩

  图报恩误用其人
  曹咎和司马欣是对项梁有大恩的人,他们曾经救过项梁的命,项梁因此躲过了一场血光之灾。所以,项梁对曹咎、司马欣一直非常感恩,项羽对曹咎、司马欣也非常信任。
  汉三年六月,项羽二夺成皋,刘邦狼狈逃窜。但刘邦夺了韩信手下的军队,重新振作起来,派两万士兵增援彭越,在项羽的软肋——后勤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