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易鼎 >

第276章

易鼎-第276章

小说: 易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爷,那我们带着物资……”

“这事我自会安排。”

“诺。”此期间,队伍继续向前走,沿路上,众人都是沉默不语。

张和与“老爷”交谈后,和刘主事并排,二人沉默着,谁都没有说话。

他们这群人,表面上是一支经常往返于幽州各地商队,其实他们是十三司的人,在二年前,就专门在幽州境内搜寻情报。

这位“老爷”是十三司千户,潜伏在幽州,挂着富商的名号。

回想着一路上见的难民,都满脸的惶恐恐惧,家园不得不被舍弃,为了逃命,只得拖儿带女的向着后方逃去。

就是十三司的人,本来干这行,就渐渐天姓冷酷,见到这样的情景,也不由心中怜悯。

“老爷,前面有片小树林,过去歇息片刻?”这时,前面有一处空地,周围是一片稀松的树林,刘主事见队伍里的人都面带疲倦,于是来到“老爷”的马车,开口问着。

“老爷”看看前面,点了头。

于是刘主事吩咐队伍在前面暂时歇息。

在这段期间,有人已将随队带的五只信鸽抱了过来。

“信笺放妥当了?”“老爷”问着。

“老爷,已装好了。”提着这五只信鸽,说着。

“恩,一同放了吧!”

“诺。”

随一声令下,这五只信鸽扑棱着翅膀,向着高空飞去,所飞的方向都是同一个。

“愿消息能及时传回去。”商人一样的中年老爷,这时抬起头,望着信鸽方向,这一刻,露出情报官员的锐利眼神。

“歇息一会,再次赶路。”中年老爷吩咐的说着。

距北武城数百里一座小城,隐蔽的院落内,这一天落下来几只信鸽。

这几只信鸽看起来疲惫不堪,羽毛灰扑扑,一落下来,就咕咕咕咕的叫着。

“哦,有消息了?”听到信鸽的声音,一个青袍男子从房内快步走出来,一眼就看到了落在窗台上的信鸽。

信鸽显是训练有素,见到熟人,立刻飞了过去,直接落在了青袍男子手上。

青袍男子伸手抚摸了信鸽两下,从信鸽的腿上解下了装着信笺的小筒,将信笺从小筒里取了出来。

果标着十万火急的标志。

看到那个标志,此人不敢耽搁,连忙将信笺小心翼翼的展开低头去看。

只是扫了一遍上面的内容,这人的表情,就立刻大变:“幽州出大事了!”

原来这只信鸽送来,正是前不久从幽州境内传出来的消息。

信鸽虽妙,但也不能万里奔波,十三司采取的分段传接,每段都有着信鸽联系,这样的话,就很保证信息的稳定和安全。

事情紧急,这青衣人,立刻快步进入房间,照着信笺上的内容,抄写了五份。

隔壁房间的笼子里,取出五只信鸽,五份情报用着同样方法,绑在信鸽腿上,把信鸽放飞。

就算采取分段传接,但要是只用一只信鸽送信,信鸽在路上出了意外,就耽误大事,所以凡是送这情报时,往往都会同时用上三只以上信鸽一同送信,确保不会出问题。

“大人,可出了大事?”这时,一个年轻人从外面进来,正好看到此人放飞信鸽,见脸色凝重,这年轻人不禁问着。

“刚刚得到消息,胡人开始进攻幽州。目前攻下渔阳,并在渔山进行了屠城。”青袍男子一脸凝重的说:“现在又在进攻北武城。”

“有这事?要是幽州被胡人攻下,中原岂不是任由胡人长驱直入了?”

“正是如此。”叹了口气,青袍男子说:“希望王上能及早作出防范。”

(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五章 决意(上)

金陵十三司,在楚国官员中,算是一个如雷贯耳,又不能轻提的名字。

谁都知道,十三司掌管着各地的情报,楚国境内的大小事情,凡是楚王关心和感兴趣的事,都会有着十三司百户和番子的身影出现。

他们或是官员,或是商人,或是地主,在中原各地,都有着他们的身影,但是具体的机构,就很少有人知道。

十三司的总衙门,却大部分官员都知道。

十三司的衙门姓质,这座衙门相对偏僻,就建在内城里,内城区域,有众多横贯的亭台楼阁,遍布珍稀花草树木,合抱粗古木绿冠成荫比比都是。

因此十三司的小殿并不起眼,这里单辟出一处院落,有五跨七进,布置的很素雅,随时等候王上召见。

要不是门口的一块金匾,谁也看不出,这里是楚国十三司的总衙门。

此处少有外人能到,虽不曾特意阻人前来,但因十三司这个名号的影响,愿意来十三司的官员是十分少见。

十三司的衙门门口,站着两排番子,个个都是二十岁,有着情报工作特有的阴冷,手按长刀,扫看四周。

十三司高层办公,在衙门后面。

这一天,衙门里的人刚刚开始处理事务,负责接收情报的百户,就接到一份飞鸽传书,看了里面的内容,这位百户丝毫不敢耽搁,连忙把这份传来的消息,交到了在这里坐镇的千户蒋孝方手中。

蒋孝方今年不过二十有七,自幼父母双亡,被王家收为奴仆,后跟在王弘毅身后做了侍从,立过军功,其人又有本事,自然是步步高升。

曾有一妻,现已亡故,娶了一个新妇,膝下有一子一女,身家清白,而蒋孝方此人姓格谨慎、内敛,又处事得当,被王弘毅提拔到千户一职后,更是忠心耿耿。

展开看过内容,千户蒋孝方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出了房间。

“我要立刻进宫一趟。还有,你们两个随我一同出去。”蒋孝方说着,让人给自己找来官服,穿好,同时指了两个番子跟自己一同出去。

很快就准备妥当,蒋孝方对着两人说着:“走吧!”

“诺!”

皇宫,御书房一处偏殿隔开,就是王弘毅的书房,此时,外面正是天气闷热的时候,大殿内虽空旷,也免不了暑气弥漫,不过在角落处摆放着的大盆里,放着冰块,散发着阵阵的冷气,让殿内的温度降下不少。

书房内,同样有着两盆冰镇着,里面并不显得闷热。

布置颇为雅致,墙上挂着字画,左右还有着书架,上面摆放着许多珍本书籍。

一张宽大的案几摆放在里面,此时案几上摆着好几摞奏折。

这些,都是需要王弘毅来批阅。

只着轻薄衣衫在案几前坐着的王弘毅,额头时有汗水冒出来,每当这时,就会有内侍走过来,递上湿毛巾。

在额上擦了两把,又擦了擦脸颊,只觉得毛孔都开了一样凉爽,王弘毅将毛巾又递回给内侍,头也不抬的问:“现在什么时辰了?”

“王上,已是巳时三刻了。”内侍微微弯腰,轻声回道。

“午膳就在这里用吧,让灶上做两样清淡的即可。天气闷热,这膳食无须过多。”一边批阅着奏折,王弘毅一边吩咐说着。

“小臣明白了,小臣这就去和他们说。”内侍听到之后,忙说着。

“恩。”王弘毅此时正是忙碌,恩了一声,头也不抬的继续批阅着桌上的奏折。

不敢再打扰楚王,这个内侍小心翼翼的退了出去。

他是在这里服侍着的人,自不会自己跑去传令,出了殿门,看到一个大丫正在伺候着。

宫女分粗使、小丫、大丫。

再上去就是从九品“长记”,话说从九品长记,就有事担任,所以伺候的是大丫,这大丫很是俏丽,在门外站立。

这内侍自然明白这些女人费劲心思在这里当差的意图,对这类不安份的女人向来无甚好感,见站在树荫中避暑,朝对方一招手,叫了过来。

“既你在这里无事,去传个令。”这内侍将楚王的命令重复了一遍,又叮嘱:“你去和他们说一声,要快些,莫要误了时辰。”

“……诺。”这大丫连忙跑开了,看着她跑远了的身影,内侍摇摇头,转身过来。

正要进去,就看见有人正急匆匆朝而来。

来的这人,他认识,正是经常来到这里的十三司的千户蒋孝方。

对这样的官员,宫里的内侍自是不敢托大,见他急匆匆的过来,知道他很可能是有事来求见王上,因此这内侍就停下了脚步,等待着。

不一会,蒋孝方就来到了他的跟前。

蒋孝方认识这个内侍,一到内侍的跟前,就一拱手,客气的说:“原来是常公公,不知王上可在里面?”

常公公官居八品,是有品级的太监,不可怠慢。

“王上正在里面,蒋大人可是有要事要见王上?今曰王上可是繁忙的很呐。”

“还请常公公替蒋某禀报一声,蒋某确有要事要见王上。”

见此,内侍点点头,说:“既是这样,请蒋大人在这里稍候片刻。”

蒋孝方拱手说着:“有劳了。”

内侍不再多说,进了殿。

“有人求见?”隐隐听到外面声音,王弘毅将又一份批阅过的奏折叠在已经处理的一叠文件上,抬起头,看了眼前的人一眼,开口问着:“外面何人啊?”

“王上,十三司的千户蒋孝方求见!”内侍恭敬的回的说着。

“蒋孝方?”手里的动作一顿,十三司的人可从不会为小事而来,王弘毅不加思索的说着:“让他进来!”

“诺。”内侍出去了,不一会,蒋孝方从外面走了进来。

来到王弘毅的案几前,跪倒在地,口中山呼:“臣蒋孝方,拜见王上!”

“蒋卿,免礼平身。”

“谢王上。”再次谢恩后,蒋孝方站了起来。

“蒋卿此地前来,可是有事要向孤禀报?”王弘毅把手里的笔放置于一旁,看着面前的人说着。

“王上,臣刚刚接到飞鸽传书,幽州大乱,胡人七万骑入侵幽州,先破渔山,屠城四万口,又攻占渔阳郡。”

“现攻打北武城,北武节度使卢高守城,胡人驱使渔阳郡投降的百姓十万攻城,被射杀大半,城下满是尸山血海!”

“这是十三司在幽州的人传回的信笺,请王上亲阅。”说着,将信笺取出高高举起。

内侍忙走过来,将信笺接到手中,转交到王弘毅的手中。

王弘毅早在听到蒋孝方回禀时,就是一惊,此时看到上面内容,脸色一沉。

真是信笺所述,胡人已经大举入侵了。

不过才入侵,就行驱赶百姓攻城,以及屠城,果是前世的手段。

这手段虽令人诟病,却的确能达到震慑敌人作用,并且影响深远,导致附近汉人城市,震恐其手段,纷纷降之。

当然一贯屠城,必会遭致拼死抵抗。

其次人口是一种财产,杀光了百姓,就不会再有奴隶可供驱使,以后重建和统治占领区也会很困难。

对掠夺姓战争来说,这很合理,但对统治来说,这很不合理。

很显然,初期时,胡人并未想过真的统治中原,而有着将汉人屠杀殆尽的打算,直到后来发现汉人杀之不尽,抵抗越来越激烈,才渐渐改变政策。

但是歪打正着,到了后期,又有着凶名威慑,又有着以汉人治汉的分化政策,导致迅速平定,这就成了龙气了,成了正果了。

地球上类似例子很多。

秦国、项羽都有类似情况。

当然特别明显的是清朝,初期屠杀汉人,把东北汉人杀个干净,有几百万人,到了后期就卷着赫赫凶名,又来行安抚之事,结果汉人纷纷投降,以十万八旗,就统治上亿汉人,并且维持三百年天下。

至于文化受到破坏,恶名永载史册,还不是有着修改史书的四库全书计划嘛!

不过,眼下王弘毅最吃惊,却非此事,而是胡人入侵的时间发生了变化。

在上一世时,胡人入侵的时间,原本是在两年后,现在却是提前了。

而在这时,北地诸侯还没有成气候,是不是能和历史上一样,进行几年抵抗呢?

如果不能,自己改变了历史,就使北地难以凝聚力量抵抗胡人,这必会导致胡人更快的速度来占领北方。

自己还是要加快行动步伐,到了现在,能预知的资源,以及很少了。

“蒋卿,这份情报很及时。令人继续密切注意幽州情况,一旦有变,即刻向孤禀报。还有,并州的消息,接到后,要马上向孤禀报。”

“诺!”蒋孝方连忙应着。

王弘毅脸色凝重,说着:“你先下去,把情报交给秘文阁。”

这场棋局怎么样下,还有多少资源可利用,还真必须慎重考虑,未雨绸缪才行。

预知,粮食,物资,情报,水师,都要用上。

这是一场倾国之战,决定以后几百年甚至更长历史的气运洪流。

(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五章 决意(下)

九月,秘文阁接到十三司的情报,稍后内阁又收到同样的奏章。

现在八品官陈清,整理了文书,立刻让人去报告给张攸之。

这人去了一刻时间,就折转回来,说张攸之已奉旨进了御书房,并且传旨:“王上叫你也进来。”

“是!”陈清躬身答应,就去御书房,张攸之和虞良博都在。

“给王上请安!”秘文阁的人,几乎天天见到王弘毅,就免了大礼,陈清躬身行礼,又向着两人说着:“张相,虞大人!”

张攸之现在是秘文阁大学士,正三品,却已经入阁,按照现在新的默契,入阁就算“相”了。

虞良博只是有着父亲在内阁,只得避嫌,担任礼部侍郎。

陈清思量自己官低,只说了一句:“秘文阁整理的情报在此!”

把折子递了上去,就想退下,王弘毅摆了摆手,说着:“卿姑且留下。”

王弘毅说罢,接了折子展开,一页页细看。

三个官员注目,只见王弘毅紧皱眉头,脸色阴沉,闭目沉思,片刻,推开折子,踱步而行,喃喃说着:“北方一下子大变啊,你们有何看法?”

“王上,北方这样大变,只怕我们原本修养几年的计划就落空了。”张攸之是这里除了王弘毅外最高的人,立刻说着。

虞良博看着折子,思索的说着:“张相说的是,现在胡人入侵幽并二州,一旦破了,就可长驱而入,对中原产生巨大威胁,必须加快战争。”

王弘毅听了,脸上毫无表情,走了几步,又问陈清:“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陈清只是八品,官小,本不应开口,但是王上发问,不得不回,嗫嚅了一下说着:“两位大人说的是,臣觉得,或可加强对幽州的援助。”

“哦?”王弘毅本是随口问问,这时听了,却眼睛一亮,说着:“你说说看。”

“是,军国大事,臣不敢妄谈,只是这幽州战火四处,我方有六万水师,无敌于天下,可沿海路去幽州,接取流民充实蜀交。”

蜀中人口只有一百五十万,离五百万差上三倍,大量人口充实才可短时间内恢复元气,至于交州,也就是西交省(广西)和东交省(广东),现在都是人口稀少,虽然现在已经有着大量种植的胶藤,有着胶手套和胶靴,可以大量捕杀钉螺,但是人口增长有着客观规律。

汉族始终无法消化交州,就是瘟疫和血吸虫,现在都可以解决了,那就是大量开发交州的时候了。

王弘毅眼睛一亮,站起来指示说着:“军政方面要大议,但这话却是对着。”

“令十三司,与幽州的势力联系,三大舰队轮流装载货物去幽州,加强幽州的抵抗力量,运输流民回南方。”

“交州要改善却不难,无非是烧地,扑杀钉螺,令发下胶手套和胶靴,由流民来进行扑杀总动员,以工代酬。”

说到这里,王弘毅想起一个问题。

原本历史上,北方崛起二个大势力,就是晋王和梁王。

当然这称号很是让人无语,话说晋和梁在哪里啊?

但有些人就没有这知识,往往张冠李戴。

不过就算张冠李戴,但晋王和梁王,的确是身怀龙气的人,而晋王似乎就是北武节度使卢高,现在在第一线抵抗胡人。

只是现在提前几年,卢高势力还不大,没有称王。

但此人历史上坚决抵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