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雷学(全本文字)-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乙进位守东皇,乙庚和合阻刑伤。
“太乙东皇”一词早就出现在屈原的《九歌》之中,也许三式之一的“太乙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太乙”一词时的“太”,本义是“大”,引申为“首位”之意。如太阳、太阴〔月亮〕、太极、太上皇等即是。
此处“太”字还有“极顶”之涵义。乙指的是乙木,它在天干中屈居第二,何以称之为太乙东皇呢?这在天地雷图里能得到最合理的解释。
在天地雷图里,乙木本居艮宫,但由于震卦的反相纳干,从而乙木顺进一位入震宫,甲木逆退一位遁于艮宫戊土之中。
乙木入震宫,变成了众干之首,故称为东皇太乙。
乙入震宫的目的是要恢复整个系统的“超对称性”,若单纯只看乙木进位造成的局部变化——“乙庚相合”出现,“甲庚相冲”消除。
甲干颠倒连山震,戊中隐遁闭玄关。
甲干颠倒是指震卦的反相纳甲这一手法,因甲木即震卦,震卦的颠倒反相,也即是甲木的颠倒反相。
震卦颠倒反相纳干之后,乙木进位代替了甲木,甲木则退位进入艮宫的戊土之中,产生了“甲戊同体”的现象,古人称之为“甲遁于戊土”〔三式之一的奇门遁甲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创造的〕。
但为什么乙和戊同处一宫,却是甲戊同体,即甲遁于戊呢?
分析这个问题得从“中奇寄宫”来着手。
比如“后天八卦”,我们可以看作是某种“原始奇点”分化出结构态,“原始奇点”未分化之前是一种“前结构”状态的,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结构状态我们是无法想像的,故称“零态”;“零态”无象,无以言表,故又可称“中”。“中”一旦分化“后天八卦”〔有边逻辑〕之后,“中宫”之“零态”则受有边逻辑的制约而转变为“艮象”〔或“坤象”〕。
“后天八卦”的奇点是取“艮象”,不取“坤象”,因“坤象”的奇性隐蔽不显,所以“甲”必须遁入“艮宫戊土”。
反过来,“乙”本为阴木而进入震宫就会被“阳极化”,这时甲戊同体之后甲木仍属阳,于是两种不同的阳木就会满足“同在性关系”。
所谓“同在性关系”是《金花左道》所指出的“内秉时空”现象。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事物会占据在完全相同的时空点上,也可以说是具备完全等合的信息态或曰结构态。因此,震宫与艮宫同形、同在、同结构。由于此二宫同象,故曰〔震〕连山,或曰〔山〕连震。敏感的读者也许会意识到,失传的古易“连山易”,也许会与甲戊同体之理有关吧。
连山之象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演绎,它是具有逻辑的物理实在与之相映射的。我们在第三章第一、二节里的天文、地理类象实验中将会看到这种理论在物理实在中的体现。
顺便提及,歌诀中的“玄关”是对人体奇点的另一种称呼,玄关一窍——这一丹道学上的秘密,它本质上也是一种遁甲现象,后文里我们将有简约的论述。
壬水空亡先天死,申仪麾下魄归藏。
雷学的纳甲之法,共有甲木和壬水两个天干没有配入卦中。但甲戊同体,配了戊就等于配了甲,故唯有天干壬水没有配入卦中,这有点像是六甲空亡现象。者,象征“消失、死亡”之意。
又,天干壬水是先天八卦的同构映射元素,故曰:“壬水空亡先天死”。
“空亡”的壬水会流入何宫呢?很简单,壬水空亡后必归藏于“坤宫死门”,并寄入坤宫的地支“申”。所谓“申仪麾下魄归藏”即指此意〔“仪”在古汉语里与“偕”双声,是“偕”的假借字,有“匹配”之意,壬藏于申,则申金有了匹配;又“仪”有“标志”之意,奇门遁甲中“六仪”的称谓,可能也是这个出处〕。
“壬”归藏“申仪”还与逻辑的先后天角度转换有关系,其原理十分深刻,我们可借一个比如来说明。
我们现在将“天地雷图”比做是一个由“逻辑转轮”推动的三叠磨盘,可以分别磨出先天和后天两种“面粉”〔在先逻辑和在后逻辑〕;“逻辑转轮”时而顺推、时而反磨、时而推“天盘”,时而动“地盘”,唯“雷盘”不动。由于“逻辑转轮”不断变换方向,故“天盘”和“地盘”也不断交换动静——将“甲”逆转摄入“戊”,同时也是就将“壬”顺转摄入“申”,此为一顺一逆、一阴一阳、一隐一显,两两相应之理。
我们显“甲”遁“戊”,隐“壬”遁“申”;以“连山”之显透出“归藏”之隐。
至于为什么壬水“归藏”入己土?
因为所谓同体就必须阴阳极性相同,甲戊俱为阳干故甲戊可同体;壬水为阳干,而坤宫之天干辛金和己土俱为阴干,此宫只有地支申金为阳,故壬只能藏入“申仪”。
同样,壬水归藏申仪不仅仅是抽象逻辑的演绎,也有若干物理现象可验证此理,后文中将有论述。
三易式法源头远,天地雷图一脉张。
古典易学有三本经典,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合称“三易”。
西周和春秋战国之世,尚是三易并存,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忽然在秦始皇时代失了传,独留下了《周易》。《连山》和《归藏》失传后,仅有很少一些口头传说被史籍记载下来,而且是一些断简残篇。
《连山》和《归藏》的失传,后人总是耿耿于怀,不断猜测钩勒两书的内容,且主要是围绕此二书的书名而进行讨论的。
古典式法也分三种:太乙、六壬和遁甲,这是最古老的三大术数体系,其创立的原则亦不见于史籍。后人猜测,三式可能是《连山》和《归藏》的同书异名的流传和发展,因为史籍确有称《连山》、《归藏》是术数体系的记载。
流通本《周易》一书中也掺杂了不少论述术数的文章,如《说卦传》就专论术数,且文风和内容与前文极不相同。我们以为,这可能是失传的《连山》、《归藏》易的某些内容的摘录。
三式对后天八卦的称谓则有八门之称,即“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此等称谓的源流似乎很古老,故也可怀疑是失传的“二易”中的称呼。
引起我们作这种猜想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使用“天地雷图”对三式作进一步研究时,发现六爻纳甲、三式以及“连山”、“归藏”命名所象征的含义,我们可以用“天地雷图”进行解释。如果这种契合仅只是停留在个别概念或个别现象中,当然不足为训,可事实上,这种契合已经渗透到各术数分支的基础理论中去了,而且还得到了若干物理现象的实证,已经不能用偶然来解释。
所以,我们认为三易可能同三式有直接的传承,要么无法解释上述这种内在的契合;况且无法想象三式之类的术数的突然出现,且出现之际基本理论已相当成熟,加之使用的基本概念都有惊人的相似。从常理上讲,当初被奉为圣经般的“连山”、“归藏”,似乎不大可能在历史上消失得无踪无影。
附:
1、孔颖达曰:“《连山》起于神农。”又曰:“周世之部杂用连山、归藏、周易。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与否。”
2、朱元升曰:“连山者,三易之首也。”又曰:“连山易之作兼取则于图书。”
3、金履祥曰:“学者谓邵氏互体既济诸卦图,即连山之遗法也。后世纳甲归魂之法,即归藏之遗法也。”
4、朱元升《三易备考》曰:“归藏易以六甲配六十四卦,所藏者五行之气也,所用者五行之家也。”
5、郑康成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
6、阮孝绪曰:“归藏载卜筮之书杂事。”
7、家铉翁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8、近人南怀瑾先生也认为:“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易经杂说》〕
第四节 隐蔽传承
'一'
抛开藏山局的纳干、纳卦,那么京房易也是这类系统,只不过与藏山纳法明显不同。
我们通过对此二法的仔细比较,产生了一个猜想:即京房易创始之际很有可能也有类似于天地雷图的模型〔三式也是如此,特别是奇门遁甲〕,它们基本上遵循的是同一纳支规律,不过在传世之际,故意搅乱了应有的秩序。究其原因,南怀瑾先生说得很清楚:“古人研究《易经》有一个毛病,大家都不肯明白说清楚,也许和我们现代人一样,研究了很久,明白了以后,觉得自己苦了好几年,不愿意让别人一下子就会,把所了解的当成秘诀,不告诉别人,每个人留一手,留到后来,就糟了。或者故意新创一个名称,换一个花样,使人不懂,跟着他转,说不定白转多少年下去,也没有结果。”
京房易的纳支也许也正是这种情形。我们先看下面的纳支对比图。
'图,藏山纳支与京房纳支比较表'
这个纳支对比图有五个特点:
一、阳宫里,乾、坎、震三卦之纳支,两法所取地支全部相同,唯藏山法是由下往上排,而京房法则由上往下排。
二、阴宫中的巽、离、兑三卦之纳支,新旧二法的上爻相同。如果“故意隐去真相”之说能够成立的话,则当是京房易隐去了初爻至五爻的原貌,把上爻保留下来,然后再改按阴顺行的方法从上爻排至初爻。
三、新旧二法都对震卦和坤卦的纳支进行了特殊的处理。须知,震卦处在阳宫之末,特殊处理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根据排列组合的规律,前三卦既定,第四卦之纳支无论如何排列都会有特殊的处理出现;而坤卦处在阴宫的第三卦,竟然也一如按同一个原则机械纳支的藏山法一样拦腰进行了特殊处理,足以证明二法有相同的基本原则。
四、震卦的纳支是新旧二法中最不相同之处。而此卦之纳支最能暴露京房易故意错排的痕迹。在此,我们只能假定古人故意错乱了震卦的纳支。
五、坤卦纳支,如果考虑到只是倒纳阴宫的全部地支,则很容易被后人摸索出原始的方案来。故坤卦取酉金来代替巳火。
现在流传的六爻纳甲法是由东汉京房传之于世的。史籍上载京房易是民间隐士所传,由此我们可以猜想,旧法纳支是古代在野的隐士所创,估计其人有《连山》、《归藏》的传承。这是非常可能的,因为汉朝距《连山》、《归藏》的承传年代不远。
'二'
当然,我们在此证明新旧两种纳法之间有某种关系,也许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既使藏山易与京房易根本不同,而一种体系是否正确,完全要靠自己的体系是否严谨和完备。上述的对比的可取之处,在于它多少能够加深我们对纳甲理论的理解。何况,古人或今人若也想重新建立一种完美的纳支法,最简单、最直接的思路也就是把后天八卦同地支配在一起纳支,而京房式的纳支法要在思路上拐很多的弯才能完成。
第六节 阴众阳寡
'一'
藏山纳支法中的阴支比阳支多,呈5:3的比例,这是由震卦反相纳阴支所造成的。
在逻辑系统中出现阴多阳少,是有物理现象与之佐证的。学者高昌隆在其《阴阳论与系统科学》一文中指出,系统成为有机系统后,它的结构特征中的阴面成分比原来的物理系统增加了。首先,就目前在人体内发现的神经活性物质而言,神经递质种类远比神经调质少,兴奋性递质比抑制性递质少。其次,胶质细胞数量倍于神经元,局部神经元多于投射神经元,等等。
'图,阴多阳少的有机系统'
图注:①这里的“阴多阳少”仅指单位数量,而非单位面积、体积。②“阴多阳少”在“天干、地支”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天干数目为十个,而地支数目为十二,这是由“单一性手征逻辑”系统里分化出来的两种手征性不能相互对称协变的体现,这在河图与洛书、五行生克与四互一局、中阳太极图与鱼眼太极图的相互关系和差别中也有明显的体现。③系统中的“阴多阳少”必须是在遁甲之后〔即震卦反相纳甲〕才可能出现,它也许表明了人体的确是一个遁甲系统。这在后文的分析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二'
在我们的直觉上,完整的系统应该是阴阳平衡的,然而有机系统却呈现出阴多阳少的现象,我们怎样理解这类现象?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天地雷图”内部的阴阳关系为解答这一疑难拓开思路,因为“天地雷图”的纳爻系统里,阴多阳少的地方又呈现出一种巧妙的阴阳动态平衡。
综观藏山纳支的整体可看出:阳支的组合关系是三种,即乾纳“戌申午辰寅子”、坎纳“子戌申午辰寅”、艮纳“寅子戌申午辰”。
阴支之纳支表面上是五种,实际上坤卦和离卦同纳“未酉亥丑卯巳”,完全等同;震卦纳“卯丑亥酉未巳”而巽卦纳“巳未酉、亥丑卯”,所纳地支完全相同,只是一逆一顺,二者镜像对称,可以说是等价的。这样一来,由于阴卦地支的合并,阴阳纳支的比例就是等同的三种,它们呈现“3:3”的动态平衡。
另外,如果我们单纯从阴阳地支的个数来看,的确是阴支多而阳支少;若从手征性的角度来看,震卦反相纳的阴支因反向旋转,已被阳极化了,阴阳仍然平衡——所谓“阴多阳少”是用单边逻辑的方法分析的,而所谓“阴阳平衡”是从超对称性的逻辑角度观察的。
藏山雷学,上册,《星符错综·遁甲精要》'卷三'
藏山雷学,上册,《星符错综·遁甲精要》'卷三'
石在天
孙逐明
第一节 五行连环
'一'
我们先看后天八卦各宫的五行生克特征。
'图,后天五行连环相生破缺图'
后天八卦的五行连环相生对称破缺图,我们可以看出,从震三宫起,五行按顺时针方向连环相生,即:“震巽木”生→“离火”生→“坤土”生→“兑乾金”生→“坎水”。但到了艮八宫。连环相生的圆环就破缺了,顺时针五行相生变成了逆时针相克,即:“震木”克→“艮土”克→“坎水”。
如果我们把洛书数字所属的五行替换成河图数所属之五行,则先天八卦之五行则呈另一种破缺之图象。
'图,先天五行连环相克破缺图'
图注:前文中把先天八卦与河图数归入同一种手征性范畴的,故洛书数改配河图数所属五行后,是等价于先天八卦的,故先天五行是逆时针方向连环相克旋转,为阳手征;而后天五行是顺时针方向连环相生旋转,为阴手征;即便是破缺之奇点处的生克也遵循同一规律。这也正好体现了先后天手征性逻辑的对待相反性。
显然,上图从“一宫”起,逆时针方向依次相克——即:“一六宫水”克→“二七宫火”克→“四九宫金”克→“三八宫木”。相克环流到八宫之后,逆时针相克环破缺了,变成了顺时针的“一宫水”克→“八宫木”了。
不仅如此,后天八卦的对待之宫,其中有三组对待之宫皆为五行相克,但唯有“二、八宫”的是五行比和;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先天八卦的“二、八宫”俱为木〔即震、巽木〕,而后天八卦的二八宫俱为土〔即坤、艮土〕;若先天并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