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藏山雷学(全本文字) >

第9章

藏山雷学(全本文字)-第9章

小说: 藏山雷学(全本文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学模型还暗含了这样的假设:人体复杂系统的发生,不过是脏腑经络的重重映射。如:十二经脉之中可分十二别脉,十二别脉下又可十二孙络……。经脉可以如此推衍,脏腑其实也是一样;须知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仅仅是十一种最原始的归类法,每一脏腑职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如经络一般推衍下去。故中医诊断为肾病,千万不要以为只指腰间的那一对“肾”;它仅仅是一种种泛指。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产生来源于受精卵,而从分子的层次来说是来源于父母的基因染色体,真正的受精卵是父母基因各自一半的组合。估计,在基因重组的时候,遁甲现象即已经发生。因为超对称性的建立,必须有两种不同的物理极性的东西互补才能达到目的。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能存在的一切事物必须是遁甲系统;如不是,就不会存在,所谓“孤阴不生,独阴不长”是也。

当代中医研究者喜欢用全息论,可为什么会“全息”的呢?我们以为,基因只是给出了一些系统的演化规则。从这个观念上讲,全息只是与演化规则或原则之间的等价,并不是指系统的每个局部都包含有整个体系的全部信息。

在易学的公理体系中,是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看成是等价或曰同构的,即一切事物都有八个卦、十干、十二支所对应的最原始的物理实在。所以,只要我们在任一系统中发现了八卦、十干、十二支的对应物,就等于抓住了该系统最原始的生长点或是生长中心。

所谓最原始的生长点也就是是复杂系统形态分化发生的中心点。拿人体来说,人体的形态极度复杂,但再复杂也不过是以脏腑与十二支经脉为中心发生出来的。既然脏腑和经脉是人体形态发生的中心点,那么中心发生点必定是信息或化学物质最集中的地方。事实也正是如此。

毫无疑问,人体脏腑是“化学信息物质”最集中的地方,而十二经脉是否也是如此呢?

当代的经脉研究已经发现,在人体的穴位区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的线粒体〔一种贮能细胞〕、神经末梢、神经物质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而且该处的细胞具有生殖能力,这些特性是其他非穴位区域所没有的。这样的报导比较多,现仅引用一则较有代表性的报导:

张建新在《控制生殖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一文中指出:“人体在生长发育历程中,生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态与潜态的转化流变,是通过经络系统  一些特定的细胞群及组成结构 来相对集中地传递表达的;经络被穴位分隔成不连续的节段 生殖分化体系节段,穴位区域是产生吸收并维持脉络物质动态平衡的主要场所,具备调节转换统领的地位;经络细胞与多功能生殖细胞、干细胞一样具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即细胞内能产生生殖分化物质如生长因子,经一定路径传递给周围特定的细胞群受体,起动它们进行相应的增殖分化等活动;同时经络细胞自身也进行着特定的生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潜态流变的增殖分化等活动,因此经络发育历程中同时进行着严格的流变;正是在这些严格流变的生殖分化灵枢的调控下,简单的生殖细胞得以增殖分化成各式各样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并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发育成复杂的生命。因此经络系统是多细胞真核生物〔人体〕普遍根本的、独立完备的超系统。经络是控制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是与古代精神学说、现代功能态理论相吻合的。”

从人体形成发生的角度看,脏腑和经络谁是更根本的原始点呢?根据超对称原理,二者是自我相关、互为因果,同时发生的。由于经络系统遍布在人体形体之外表构成人体形态场,我们不妨用经络形态场的角度分析人体形态之发生,当然用脏腑系统进行分析也是殊途同归的,但由于易学是建筑在情景感知即形态感知上的非定域化系统,所以我们偏重于易学优选逻辑的分析,即属阳的经络形态场的分析。


'二'


若用易学逻辑分析,从更深层次来讲,八卦所对应的奇经八脉比十一脏腑、十二经络更原始。这一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奇经八脉与人体的生殖有极大关系,其中冲、任、督俱起于女子胞〔子宫〕,故有“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之说,等等。《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且带任二脉上之神阙穴正是胎儿与母体精气血的通道;

2、任脉行于前而督脉行于后而妊养总督诸脉,带脉则约束诸脉,故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

3、任带脉上的神阙是经络系统与脏腑表里的唯一直接通道,且神阙又为十一脏腑的太乙奇点,神阙可通过横向的带脉收束控制所有的纵向经脉。

形态发育可看成是一种递归演化,而递归中心就好比是形态发育的中心,而此中心也是奇点之所在。

奇点如表现在人体的形态上,就是一些几何曲率变化极大值的区域。所谓几何曲率极大点就如同磁场的中心点一样,该点即为人体表面形态上的凸凹点。如图所示:

图,体表形态的经络穴位示意图

图注:体表形态的“曲率凹凸点”即为人体的穴位;体表形态的“曲率凹凸带”即为人体的经络。

凹凸点从大的角度来看,是奇经八脉总形状的凹凸,然后再是十二经脉之类的较大凹凸,它们是形态变化的总框架。故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在人体形态的分布上,非内侧即外侧,换言之非大凹即大凸,如同电场中的正与负一样。因此内侧之凹形态与外侧之凸形态可以认为是大的奇性控制形成的阴阳形态。

从小的角度来说,人体形态的小凹凸就是由经脉上的穴位区构成。显然,人体穴位之分布正与理论的推衍相吻合。大凡人体之要穴如神阙、大椎、百会、会阴、十冲、十宣、天突、委中、曲池、合谷、曲骨、足三里、涌泉、人中、睛明、听宫、肩井、命门、中脘、关元等等穴位都是一些人体形态上几何曲率极大或甚大之处。

又奇点还有分化中心之意,故各经脉一方面在全身躯体上由要穴分化为左右两支,另一方面很多要穴还处于骨骼与肌肉的联合处,如委中、曲池、督脉诸穴等等。人体就象是一个大奇点递次分化到小奇点的奇点网,此网的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非凹即凸的形态发生点。网的凹处为阴,如阴经阴穴,反之,网的凸处为阳经阳穴。

人体穴位凹凸之奇点如果追溯到受精卵,当然是精虫与卵虫之凹凸之联接,事实也是精虫突破卵子细胞壁进入细胞内而成孕的,再追溯到分子层次,便是父母遗传基因凹凸的互补即阴阳两个极性的互补,即父母染色体硷基的相互配合了。


'三'


我们再换一个思路来讨论。

易学的感知方式是情景感知,易学的操作方式是万物类象,而万物类象发生的物理机制就是形态发生。因此,形态发生在易学中的解说逻辑就是后天八卦和十二地支,因为它们是同一范畴的同构体。

但是,我们如果希望用后天八卦或十二地支来完备地描述人体的形态发生问题肯定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在前文中已有反复的论证。

十二地支在形态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控制体表各种形态的分化位置。问题是,谁来控制十二地支在体表的分化形态呢?也就是说十二地支在体表的形态分布是由什么样的“内在形态”来控制呢?

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得由互补逻辑天干脏腑来回答。十二经脉形态场的中心质点就是脏腑。可脏腑是如何转换成经脉的,也就是十干与地支是怎样过渡的?显然,天干是通过壬水〔即督脉〕把脏腑之精气输出到地支申仪经,即壬水归藏于申仪。我们在前文里已经论证了,申仪经上十二经俞穴是体内脏腑定点的平行投影,故脏腑之质〔或曰场源〕就是以一种投影的形式送到各自的俞穴,再由俞穴以单向离心的方式输送到十二经脉。

甲戊同体与壬申同气是两种不同的逻辑现象。壬申同气之壬为天干,申为地支,壬水归藏于申金是天干系统向地支系统的转换和过渡,是两种不同手征性逻辑的转换,只不过是一种定域化逻辑使之非定域化后的表述,故其映射方式是孤立的、单向的定点的传递,即十一脏腑孤立定点地投射到各自对应的俞穴,各俞穴也孤立定向地传输到各自对应的经脉。甲戊同体是天干与天干之间的自我缠绕,不存在着天干地支之间的传递,它是为了消除后天地支逻辑中的破缺而进行的逻辑操作。太乙奇点和甲戊奇点是同在性的,反映在人体上,太乙就是神阙,神阙就是“乙肝”,“乙肝”就是太乙。故胎儿出生后脐带切断,母子分离,然而在此奇点处脏腑和经络之间仍然有“时空桥”相连,这是一种同在性的相干关联,其间信息的传递是即时相干响应,脏腑有了病变,经络即时有反应,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从两种不同的逻辑角度上来讲,脏腑在人体内部的存在位置是由经脉决定的,而经脉在人体的形态发生是由脏腑控制的。而二者之间的转换输送口则是由壬干与申支来完成的。我们在中医系统中讨论人体的形态发生问题是使用的地支及后天八卦逻辑系统。

大家请注意,从西医的角度来探讨形态发生,实际上是结构定位,并非真实的表观形态发生;中医的形态发生是带有目的论意味的,换言之不同的形态结构是有不同的功能的。

从形态发生的动力学角度来看待中医的形态发生学,其形态动力学是由外向内发生的分化,也就是说体表经脉的阴阳形态之凹凸以及穴位的形态凹凸是决定性的,脏腑的定位是被动的。脏腑好比是一个电场的中心质点,经脉则是能场之外观形态。

本文当然不是什么探究形态发生动力学方面的书,只是附带对此发挥一点感想,我们的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寻找人体形态发生的奇点。


'四'


欲在人体体表形态寻找奇点,首先就得把奇经八脉与后天八卦的对应作一分析。

奇经八脉在后天八卦中的归属如图。

'图,奇经八脉类象表'

图注:唯“阴卦兑宫”配阳乔是极有深意的,大家不可忽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奇经八脉比十二经脉具有更大的奇性,奇经八脉是一个超对称系统。故我们的分析主要放在连山、归藏之象上。其馀卦象只约略提及。

阳维脉交会于手足三阳和督脉,有维络诸阳之用,故类乾;阴维脉交会于足三阴和督脉,有维络诸阴之功,故类坤;任督为人身之阴阳对称轴,分别类坎离;阴乔止于睛明,有濡养眼目之功故类兑,阳乔止于风池,与阴乔相对待,且风者巽也,人体伤风感冒其穴感应最大,故类巽。下面重点分析冲、任、督、带四脉。

冲脉——

冲脉在震宫。冲脉者,又名太冲脉,太乃极顶之意,阴阳中和谓之冲,是以有太乙阴木阳极化之象。其脉起于气冲穴上行至于头,中途与任脉之阴交穴相连,下行至于足,贯穿全身,能调节十二经气血。
带脉——

带脉在艮宫。它与其它经脉不同,是唯一横行的经脉,约束诸脉,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有横艮一身之象。且带脉上有人体最大的奇点肚脐,而肚脐是胎儿时期能量的输入输出口。此与甲戊奇点的开盲点之性质相同。

任脉——

冲任带一源三支,有连山之象,见图。

'图,冲任带的“一源三支”关系'

督脉——

督脉为离卦,为壬位,它的大椎穴与申仪经脉相通,为壬水归藏申仪之路。

从形态发生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它的“第一推动力”来自于奇经八脉的“大爆炸”奇点,此奇点在奇经八脉的震艮二宫的甲戊同体之处即神阙穴,不仅人体形态之发生由此而起,“大爆炸”的原动力也由此而入,这当然指胎儿之脐带与母体子宫之相联了。在人的形体这个小宇宙里,神阙穴处的脏腑与经脉自我相关,互因互果构成婴儿之形体。婴儿出生以后,肚脐奇点封闭,外来的原动力消失,人体又通过离卦之大椎穴,将脏腑之气血流入申仪经,然后遍布十二经脉。


第五节  汇点传真


'一'


前面,我们以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天文、地理、人文、人体中的连山归藏现象。连山和归藏虽然重要,只不过是雷学中的主要部分而已。本节我们零散讨论一些与天地雷图原理有关的现象。

“八门”与“三刑” ——

在奇门遁甲中,八宫有“八门”之说,今人往往把八门仅仅视为术数中的旁门左道。从上面奇点理论的分析中已可看出生门、死门、景门俱有抽象理论意义和物理实证,可见八门之称并非随意所指的命名。若按雷学配干配支之后,其物理实证的比例更有增加。另十二地支有“三刑”之论,也有物理现象之显现,一并论之。

程国俊氏1984年在《上海针灸杂志》发表论文,文中就1137例死亡病人进行死亡时间的调查和统计,发现:

1、1137例死亡病人中,十干主日死亡率最高者为辛日,共137例,占总数的12。1%,比平均值高20。5%;死亡率最低者为戊日,共98例,占总数的8。6%,比平均值低13。8%。

2、又以时辰为标准进行了统计,死亡率最高者为未申之时,比平均值高16。6%。

从上面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位于生门的戊干死亡率最低,而位于死门的辛干未申支死亡率最高。一生一死有着强烈的对比。它说明“八门”之性即生、死、开、杜、休、景、惊、伤是有深刻内涵的,不是随意定名的。这与后文中刑冲合害干支运算的规则是一脉相承的。

吴国俊氏的文章我们只引用了其中一部分,实际上各种病都有自己独特的死亡峰值。如癌证就是在卯、戌、丑三时辰里死亡率最高,而卯、丑、戌正是术数三刑的主体。不过,即使是同干,而日干与时干的死亡率也有所不同;不同病证也有不同的日时干支规律,作用极其复杂,不可一概论之。我们认为,必须建立一门术数统计学,需要极大量的统计资料方可作出完整的判断。

当然,“生门、死门”的概念显然是不能拘泥的,它可以理解成人的出生和死亡、病愈病凶、事物的变化、静止……等等一切带来创造性与毁灭性的过程。例如假定戊日的新闻多、出生的人多、创造发明最多,等等都可认为是“生”;又如,中医界有“戊己易变天”之说,即戊日己日〔生死之门〕天气最容易变化,我们观察过一段时间,确有此现象,有心者可验之,我们估计这也是“生门、死门”概念的延伸。


'二'


寅经与经气流注——

一九七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经络敏感人》里“经络敏感人经络刺激感十二经循环观察报告”一文中曾指出:“经络敏感人罗××同志的经络刺激感的十二经循环,除肝经未向肺经传导外,其他各经之间,均按祖国医学中经络学说的传注,出现了刺激感传导。”也就是说,经络传感从寅经出发,途中经过卯经、辰经、巳经、午经、未经、申经、酉经、戌经、亥经、子经,一直到丑经结束均有传感。……在全部39次观察中,除足阙阴肝经〔即丑经〕向手太阴肺经〔即寅经〕始终未出现传导外,其他各经间都程度不同地按祖国医学记述的十二经循环顺序出现传导。”具体实验过程可详见该文。
《内经》中的经脉流注记载也是说,人体的经气始于寅经,终于丑经。为什么丑寅经之间中断了呢?读者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