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国家的事 >

第16章

国家的事-第16章

小说: 国家的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展,以后做生意都是电子决算或者网上交易,你说湖北这种区位还能有多少优势可言?    
    湖北现在有些独特的优势也只是属于资源范畴内的,过多地谈这方面的优势就会低估人的作用,倘若干部队伍的素质不跟上,再好的优势都没多大作用。像香港的区位优势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可只要改革开放一到位,上海马上就让香港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深圳现在还会谈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吗?这些优势都是暂时的,就是还有一些,也已经不明显。现在东部都在着力营造环境优势、人文优势,中部地区现在也只能在这方面下足功夫。    
    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湖北经济发展目标科学定位,不仅是一个转变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转变党风,转变领导作风领导方式的问题。    
    这次湖北省党代会对全省的经济发展是站在一个战略角度来思考,与过去的切入点不一样。过去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现在不提了,比如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要把武汉建成国际性的大都市,成为“东方芝加哥” 。那时候想得很远大,先由一些专家提出来,政府也跟着炒作。现在大家都很务实,武汉只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就行了。过去还搞过经济指标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评上“十强县市”,结果导致部分市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泛滥,“吹”风盛行,与泡沫经济互为推波助澜,以至相当一部分县市不能按月足额发放工资,发放最低社保。即使是“十强县市”,有几个能做到按月发放公务员和中小学教师工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湖北经济发展目标科学定位,不仅是一个转变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转变党风,转变领导作风领导方式的问题。现在不搞这些名堂了,十分务实,省党代会提出湖北要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区、现代机械制造中心区、金融贸易中心区等等,目标明确,有可操作性。湖北现在是一个农业大省、科技大省、文化大省,但我们要走向强省的地位。以后不再评“十强县市”,而是评“信用十佳城市”,这就要看各地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如何了。    
    湖北的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中部地区往往既有官商的恶习,又有奸商的劣根性,两者一结合,过去人家确实不敢到湖北来投资,湖北人是精明而不高明。俞书记来后下大力气抓了三个环境,即: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俞正声书记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当过主要领导,又在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过,经验丰富,能力很强。我参加过几次他主持或发表讲话的会议,发现他经常脱稿讲话,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风格,大家都很愿意听他作报告,在深受教育外,还觉得那是一种享受。在通报张二江所犯罪行的电话会上,他痛斥张二江是“五毒书记”。他脱稿讲得相当好,不用整理就是一篇文章,国内很多报刊转载了。再比如谈到干部的学习问题,俞书记说:学习是一件好事,但学习的结果是要有真才实学,不能为了搞文凭而学习。我们这些坐在主席台上的有几个是博士、硕士呀?反正我不是什么士。共产党的干部大都是通过刻苦自学,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李先念、李瑞环同志是什么学历呀?但谁能说他们讲话没有思想、没有水平。林佳楣同志曾经和我说过,她第一次见到先念同志还以为他是一个儒生,是一个文化人。但我们都知道先念同志仅仅读过几年私塾,后来成为木匠,再后来参加了革命,完全是自学成才。陈云同志也只是读过几年书,可他的讲话多有哲理思想呀!与此对比,我们现在一些干部何必去追求一些徒有虚名的“博士”、“硕士”?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后干部的学历会越来越高,这是干部队伍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强调这一点并不排除使用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学历不是评价干部的惟一标准。各级干部的心思要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用在追求一些名不符实的事情上。搞假文凭无非就是为了升迁,没有这种水平,硬说自己有这种水平。一个人如果在学习上都可以搞假,还有什么方面不可以搞假呢?


第二部  爱恨交织的土地白云黄鹤的地方(7)

    俞书记还讲到在职干部公款出书、办摄影展、书画展的问题。他说:干部愿意学习,愿意作一些理论上的思考,愿意写文章,这都是应该鼓励的好事。但是拿公款出书就不好了,人家为什么要买你的书?商家为什么要赞助你?还不是因为你是一名领导干部。你投稿到出版社,人家能用就用;人家不用,你也不需要找什么商家来赞助你,他们一赞助你,你的麻烦也就来了,肯定要有所交易。退一步讲,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确实有自己的思考,有一些真知灼见,出版了倒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你是靠剪刀加浆糊,或者靠鼠标粘贴、复制出来的东西,这也没有多大意思。虽然观点内容是对的,但都是“普通话”,没有什么新东西,我们应该针对湖北的情况多讲一些“湖北话”……当前干部的腐败问题除了经济方面的腐败,比较突出的还有学历腐败、出书腐败,俞书记的这些讲话很有针对性,没有一句空话、套话。而且在讲话中网开一面,以前用公款出了书、搞了假文凭、有原始股票的,向省纪委说清楚就可以了,“我不过问具体的人是谁,档案中也不记录。但以我现在的讲话为界线,以后不准再这样搞”,这样一来,解脱了不少人。我一听这些话,觉得俞书记比较开明。    
    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央说今年是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省里也说今年是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市里也这样说。但上上下下如果仅是这样说一遍,那有什么意义呢?湖北既然说今年是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就要拿出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实实在在的措施来。他认为湖北的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中部地区往往既有官商的恶习,又有奸商的劣根性,两者一结合,过去人家确实不敢到湖北来投资,湖北人是精明而不高明。    
    他下大力气抓了三个环境,即: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这几个环境,谁敢到你这里来投资?首先是从省直机关做起,搞了一个“学、查、改”活动,“学”就是学中央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文件和好的典型;“查”就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改”就是制定整改措施,大概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整改,比如:清理小金库,清理报刊杂志,清理乱收费,清理多头执法、多层执法等。俞书记真抓实干,一抓到底,不像有些领导对很多工作都是说说而已,说完了也就没事了。比如清理小金库,可不是开玩笑的,而是通过人民银行、纪检、监察、建设等多个部门进行“多堂会审”,重点审计一些很重要的权力部门。既不着急,也不风风火火,而是由表及里地推进,方法很见功力。还有刊物整顿,在中国随便哪个省都有报刊过多过滥、随意摊派的问题,动不动通过行政手段强迫基层订阅,给基层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多次整顿就是改不过来。这次湖北省大开“杀戒”,首先对省直机关的50多家刊物给了个“生死抉择”:第一条出路是限量印刷,免费赠送,主要是省委、人大、政协、纪检四大家用于指导基层工作的刊物,由政府每年拨给一定的经费用于支付成本。第二条出路是走向市场,与机关脱钩,不能成为机关搞内部福利的小金库。第三条出路是改成内部资料。第四条出路是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的报刊保留下来,但这些报刊不能登广告,不能搞赞助,不得搞征订发行,只能通过邮局渠道发行,能办就办,不能办就停下来。其他的一律停刊。这样一来既给基层减轻了大量的负担,也规范了全省的报刊发行市场。省社联虽然也有《理论月刊》、《湖北社会科学》两个刊物涉及到整顿的问题,但我们坚决支持省委的决定。以前多少届省委没有做到或者是没有做到位的事情,这届省委动了真格的就彻底整治到位了。据我所知,基层很多单位、老百姓都为此叫好,可能有少数单位因此在经济方面受了损失,但为了大局也没有办法。俞书记对此讲了一个观点,如果你们是真为湖北的发展着想,真关心湖北老百姓的生活,那你们现在牺牲一点利益不算什么,将来湖北发展起来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包满了,你们这点损失都能找回来。    
    湖北的多头执法、多层执法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多头执法有的是因为要对口中央有关部门,比如有的工作,建设部门要管,交通部门也要管。多层执法是指一些检查项目省级执法部门要查,市、区也要查,这样层层下去,左检查一次,右检查一次,老百姓怎么受得了?!现在由省长亲自出面召集各有关部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原来武汉市的出租汽车司机办一个营运证要盖30多个公章,清理以后变成七八个公章了,这一做法非常得人心。这些事情在最近的《人民日报》登载过,说湖北省“用硬措施抓经济发展的软环境问题”。但俞书记的观念要在湖北深入人心,真正推动政府机关的思想作风建设,打造公务员们的高素质、新形象,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曾经在一次干部会议上问,能够用外语直接和外宾交谈的请举手,结果下面的区委书记、区长没有一个敢举手。俞书记喜欢看书,看得很仔细,经常有一些眉批。他在省委大院要求干部读书,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据说一些干部为了迎合他的要求,连出差时也带着一本书在身边看,至于看什么书、看了怎么样就难说了……    
    湖北与江浙的差距不在于国有企业,而在于非国有企业。如果通过改善环境,非国有企业搞起来了,区域经济发展起来了,那么湖北的日子就好过了。    
    俞书记很注意培育市场主体,强调要建设一支好的企业家队伍。湖北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知名的品牌和知名企业家。过去武汉汽轮发电机厂倒是有一个名噪国内的于志安,可20世纪90年代初因侵吞、转移巨额国有资产跑到菲律宾去了。湖北如果有一些利税大户企业,地方经济也就撑起来了,但现在没有几家这样的企业。你别看湖北有很多大型企业,但还不是很强,海尔的年利税是300个亿,而我们的武钢、石化、神龙三家加起来都没有人家多。武汉是7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而青岛才多少人口,两地的人均财政收入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我现在正看一本书,叫《托起美国的太阳》,说美国的经济是靠通用、洛克菲勒等五大财团撑着,一个社会既要有政治家,更要靠企业家。彼岸5个企业家能成为“托起美国的太阳”,如果武汉多几个张瑞敏这样的人物,那还了得。武汉的精品名牌很少,过去是搞一个垮一个,原来有一个名声很响的“莺歌”彩电,20世纪80年代初曾是很难买到的紧俏商品,现在消失了。“蓝波”冷柜、“梦”空调刚出来的时候也很火,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出道较早,但现在也是无声无息。    
    


第二部  爱恨交织的土地白云黄鹤的地方(8)

    所以俞书记来以后,各级政府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和企业家。首先把国有企业家这一块稳定住,同时又大力扶持非国有企业家。湖北与江浙的差距不在于国有企业,而在于非国有企业。如果通过改善环境,非国有企业搞起来了,区域经济发展起来了,那么湖北的日子就好过了。俞书记反复讲要克服“官本位”思想,在湖北不缺少党政官员,而是缺少企业家,不要把好的企业家提拔到领导干部位置上来,而是要按照企业家成长的规律培养企业家,按照市场规律选拔能够在国内外市场开拓的企业家。要加强激励机制,给他们高薪待遇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把他们和党政干部区别开来,只要他们身体好,可以让他们多干几年。    
    这一届省委在老百姓当中的呼声比较高,干部群众都比较拥护俞书记。也有认为他不好的人,可能就是被触动到既得利益又难割舍的人。    
    俞书记还是一个有平民意识的领导人。在今年6月的省党代会期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关于过长江大桥的车辆收费问题。原来湖北有几千辆过桥免费的车辆,其中不少是“鄂20”打头的公安牌照车辆。以前整顿过一次,说公安车辆也不能搞特权,除了重要公务用车像领导干部的车辆,其他过桥一律收费。那次整顿下来,过桥免费的车辆只剩下几百辆重要公务用车。这次党代会以后又进一步整顿,规定重要公务用车的特权也取消,任何人的车辆包括省委领导的车辆过桥都要收费,对退下来的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车辆过桥另行规定,执行任务的公安车可以免交过桥费。其实过去那些免费车都是公家的,领导干部的过桥费肯定也是公家出,不可能说交不起。之所以不愿意交,无非就是特权思想作怪,要显示一下派头。    
    在不久前新制定的一个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守则中,进省委大门的规定也修改了。过去老百姓进省委大门不能说是蜀道难,但可以说比较难,现在相对过去要容易多了。我注意到有两次开会之前俞书记没有到休息室去,而是自己拎着公文包直接走上主席台,过去别的领导人都不是自己拎包。他出巡视察不让警车开道,这样一来下面的人也不搞这些名堂了,过去他们出去都是警车开道。从这两个小细节里,也看出俞书记总是从大事、小事上和群众拉近距离。他作报告时经常讲一些很有感情的话,他说他看到一些下岗职工每月只拿几十块钱或者一二百块钱,既要养家糊口,又要供养小孩读书,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要交几万块钱的学费,这些人的生活怎么过呀?可这些工人日子过得这么难,还不说政府的坏话,还在那里安心地待岗。面对这么好的工人,我们对得起他们吗……    
    所以这一届省委在老百姓当中的呼声比较高,干部群众都比较拥护俞书记。也有认为他不好的人,可能就是被触动到既得利益又难割舍的人。有人拿他来湖北以后的GDP数字与以前的领导在任时期的数字对比,说原来的某位领导在这里的时候,GDP数字是多少,而他来了以后,数字反而下降了。据说他听说后淡然一笑:不要急嘛!把环境治理好了,把人们的思想搞顺了,过几年再看吧。我觉得他来湖北以后走的几步棋都是治本,抓到了点子上,要那些虚假的数字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这届班子能像现在这样抓下去,湖北还是大有希望的。    
    胡平:近年来每到一地,我都会找机会与当地人聊聊。除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最有兴趣了解的是百姓们对当地主要领导人的评价,我以为,这个评价掺不了水,使不上嘴皮功夫,它最终将超越上级的臧否和媒体趋时的冷热,甚至可能超过领导人的生命,而走进历史。以湖南为例,千百年来此赴任的道台、知府、督军、巡抚,可谓多如牛毛。但现在常被湖南人提起的惟有陈宝箴,正是这位赣人,在清末的所有巡抚里面向世界的眼光最为宽广、坚定,他在湖南推行新政三年,使该省的保守风气为之大变,湖湘文化从此居功厥伟于中国。    
    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