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16章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16章

小说: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 材通“裁”,裁度事理。
  析论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礼义不兴,道德式微,王纲不振,风气颓坏。孔子于是发愿救世,奔波道途,席不暇暖,希望得到时君世主的重用,以实现其行仁义、拯饥溺,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的理想。可是他却屡遭冷落,备受打击,致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理念竟无法推广。
  无奈之余,不免愤激,因而有乘桴浮海,远赴九夷(《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念头与慨叹。远赴海外,要和哪一个弟子同行呢?当然非子路莫属了。子路勇于实践道义,坚毅果敢,绝不会因为流离困苦而改其行道之心,所以孔子说:“从我者,其由与!”
  然而浮海之思,只是一时的愤激使然,孔子一向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入世行道,拯救饥溺的襟抱与志业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他深恐子路对他浮海退隐的话信以为真,于是一方面嘉许子路的好勇,超越老师;一方面提醒子路:“乘桴浮海”云云,只是一时幽默自嘲的话,千万别信以为真!由此可见孔子即使遭受百般困苦,也不轻言退隐,他还是要以“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大气魄,负重行远,行道不辍。
  当今之世,义利的分辨,粗疏不精;价值的判别,纷然淆乱;道德的实践,尤其是每况愈下,不受重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生于此世,实应效法孔子,奋起行道,以济世助人。
   (十二)
  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狱②者,其③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④。(《颜渊》第一二·一二)
  章旨
  记孔子赞美子路的判狱明快公允,令人民信服;并记子路急于实践诺言。
  注释
  ① 片言简要的言辞。
  ② 折狱决断狱讼之事。折,决断。
  ③ 其大概,或许。表推测的助词。
  ④ 宿诺久留未践的诺言。宿,留。
  析论
  子路为人笃实刚果,具有忠信明决的美德,因此审理官司,决断狱讼,所作的判辞往往公正允当、简明扼要,而且宣读判辞,还没结束,就已令人心悦诚服。忠信是真诚的表现,明决是智勇的作用,具备前者,就能设身处地,为涉及狱讼的人着想;具备后者,就可明察秋毫,判别官司双方的是非曲直。再加上学于圣人之门,素有“修辞立其诚”的涵养,自然能以片言折狱了。
  笃实刚果,忠信明决的人,假使对别人有所承诺,自然也是以道义为准则。由于信近于义,顺理成章地,必定勇于、急于实践诺言,又怎么会有宿诺呢?
  子路一向是忠信果敢、有闻即行的人,这种人格特质,无论表现在狱讼的判决或是诺言的践履,都显得明快合宜,干净利落,全无拖泥带水、推卸责任的毛病。这样的豪杰之士实在值得我们效法。
  问题与讨论
  1。 请说明子路的为人。
  2。 孔子为什么要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十三)
  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骍且角②,虽欲勿用③,山川其舍诸④?”(《雍也》第六·六)
  章旨
  孔子谈论仲弓虽出身寒微,而其才德足以用世。
  注释
  ① 犁牛杂色牛。
  ② 骍且角毛色纯赤,而且两角周正。骍,音xīng,赤色。角,音jué,角长得很周正。
  ③ 用用为牺牲以供祭祀。
  ④ 山川其舍诸山川之神怎么会放弃它呢?山川,指山川之神。其,岂。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20)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析论
  鲁人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年少二十九岁。出身寒微,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他不因贫贱而丧志(《孔子家语·弟子行》),善于持险而应变(《荀子·儒效》),度量宽宏,足以南面为君。(《雍也》篇第一章:“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家世不好,或许是他生命中与生俱来的缺憾,然而他凭着坚毅的志节、奋力的为学,超越了缺憾,名列孔门十哲。这样的典范,实在令人钦仰。
  《礼记·祭义》篇记载: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官员专责培育供祭祀的牲口,这些牲口必须养得毛色纯粹,肥硕无伤,以供祭祀之用。寻常的犁牛,无论毛色、体格,都难以达此标准,自然不会用为牺牲以祭祀山川之神了。但是犁牛之子假使长得毛色纯赤(周代尚赤),两角周圆端正,肥硕而无瑕疵,虽然想不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神明恐怕也不会同意吧!
  孔子用生动的譬喻称赞仲弓,给了我们一项启示,那就是一个人的出身虽然低贱寒微,但是只要力争上游,志道据德,博学多能,兼备才艺,还怕不能开创事业,对于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吗?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明初的开国功臣宋濂,都曾以具体的作为,超越了家世不好的缺憾,济人淑世,泽被生民。我们无论出身如何,研读本章,沉思义理之余,或许都会奋然兴起,而立下一番大志,想要有所作为吧!
   (十四)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①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第一一·四)
  章旨
  孔子叹美闵子骞的孝行著于当世。
  注释
  ① 间音jiàn,非议。
  析论
  闵子骞善事父母的事迹,《韩诗外传》和《说苑》都曾记载。其内容大致如下:
  闵子骞母亲过世之后,父亲再娶,又生二子。有一天,闵子骞为父亲驾马车,双手冻得握不住缰绳。父亲握着他的手,极为冰寒;再摸摸他的衣服,发现实在太单薄了。
  父亲回家之后,发现闵子骞的两个异母弟穿的衣服又厚又温暖。就对闵子骞的后母说:“我娶你为妻,就是为了妥善照顾孩子;现在竟然如此!”于是要赶走闵子骞的后母。闵子骞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他的父亲为之默然。
  当时社会上纷纷流传此事,大家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并且都说:“孝哉!闵子骞。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温。”
  处人伦之常,实践孝道,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处人伦之变,还能实践孝道,成全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亲情,一如闵子骞的孝心与作为,发自天性,出乎至诚,那就更是难能可贵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经常看到许多人伦的不幸事件。假使世人都能善体闵子骞发自天性的纯孝,以处人伦之变,我们的社会必然充满和谐的气氛。
  问题与讨论
  1。 如果一个人的家世不好,他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作为来面对?
  2。 处人伦之变,应如何善尽孝友之道?
   (十五)
  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③?”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④,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⑤,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第六·八)
  章旨
  孔子答季康子之问,说明子路、子贡、冉有的才学各有所长,足以从政。
  注释
  ① 季康子即春秋时鲁卿季康肥,其氏为季孙,名肥,谧康。
  ② 果果敢决断。
  ③ 于从政乎何有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乎,语气助词。何有,何难之有。
  ④ 达通达事理。
  ⑤ 艺多才艺。
  析论
  孔门四科中,子路与冉有都长于“政事”,子贡则长于“言语”。其实,子贡除了娴于辞令之外,更有宏远的襟抱,并且精于货殖。这三位孔门高弟足以出任公卿大夫,从事政治事业,那是毫无疑问的。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21)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子路为人笃实刚果,忠信明决,性情豪迈,处事干练,不但善于治军,而且善于治民,至于他能片言折狱,尤其脍炙人口。(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像这样才德兼备而能任事的君子,自然足以从政了。
  子贡天资颖敏,通达事理,他曾请示孔子“博施济众”之道,由此可知其襟抱宏远。此外,子贡还娴于外交辞令、精擅买卖、货殖的特长。像这样才德兼备而能明事的君子,自然足以从政了。
  冉有为人“好学博艺”(《孔子家语·弟子行》),他在孔门,素以多才多艺著称。鲁哀公三年(公元前四九四年),季康子在鲁国执政,命冉有自陈返鲁,以为辅佐。冉有担任季氏家臣,为时颇长,是季康子得力的幕僚长。他曾率军击退犯鲁的齐军,深受季康子赏识。像这样多才多艺而能治事的君子,自然足以从政了。
  执政用人,贵在取其所长,因才器使。孔子借着与季康子的一番对话,一方面说明其弟子各有所长,皆足以从政;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执政用人之道。细玩本章,更可知政治家应该具备果、达、艺等人格特质或才德学识,才足以从政、执政,而道济天下。某些动辄玩弄权诈、自以为是的政客,实在应该善读本章,从而改弦易辙,效法子路、子贡、冉有所体现的光明俊伟的政治家风范。
   (十六)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①,可使治其赋②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③、百乘之家④,可使为之宰⑤也。不知其仁也。”“赤⑥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⑦,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第五·七)
  章旨
  孔子答孟武伯之问,说明子路、冉有、公西华各有所长,而不许之以仁。
  注释
  ① 千乘之国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邦国。乘,音shèng,一车四马。
  ② 赋指军事。古代依田赋之多寡,出车徒以供给兵役,故称军事为赋。
  ③ 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有千户人口的县邑。
  ④ 百乘之家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
  ⑤ 宰指邑宰或家臣。
  ⑥ 赤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二岁。
  ⑦ 束带立于朝穿上礼服,束着大带,服装整齐,在朝为官。束带,束紧衣带,指穿着整齐的朝服。立于朝,位于朝。立,同“位”。
  析论
  仁是诸德之总称。仁包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所有的德行。必须将此孝、悌、忠、信等所有的道德项目都作百分之百的实践,才算是孔子心目中“仁”的完美而最高的体现,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因此,仁的境界是无限的。
  孔门弟子中,只有颜渊是“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的弟子则仅仅是“日月至焉而已矣”。这一方面是孔子给予弟子的品评等第,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完美的仁是多么不易体现呀!
  孔子是不轻易许人以仁的。孔子对于弟子知之甚深,了解他们虽各有所长,却都未曾体现仁的最高境界。因此,孟武伯请问孔子他的三位弟子是否“仁乎”时,孔子不加轻许,只是针对弟子的优点加以评述说明而已。
  子路、冉有都怀着政治、军事的长才,本单元前几章已加阐述,可与本章相印证。至于公西华,则年少知礼,孔子许其“束带立朝,可使与宾客言”,其仪表、辞令,和外交才华,都可以想见。
  成就“仁”固然不易,但是“为仁之方”,却是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即可实践的,我们若能时时处处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美德,假以时日,自会透过实践,愈益接近仁的境界,为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这番话作最好的诠释与见证。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500书堂。专业TXT小说下载网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