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3章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3章

小说: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踊崮敲刺郯
  有些人“为富不仁”,那是富有人家自恃自家的财富,不知贫穷人的困难,然后以自己的财富标准,为所欲为,不顾穷人的处境;或者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知道赚钱的困难,凭着父母所给予的财富,任意花费,丝毫不知爱惜,甚至产生花钱可以消灾的错误观念。为所欲为,当然会做出不仁的事情来,然后恶性循环,为富不超过三代,这正是“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的现象,所以孔子要我们无论“处约”或“处乐”,都要懂得“安仁”、“利仁”,是多么有道理啊!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仁爱(6)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十四)
  子曰:“苟①志于仁②矣,无恶也。”(《里仁》第四·四)
  章旨
  孔子勉人立志向仁。
  注释
  ①苟果真。
  ②志于仁立志向仁。
  析论
  一个人若能全心全意以“仁”为行道的依归,那么他的行为因有“仁”做标准,自然不会做出恶事。
  仁者爱人,仁者有不忍人之心。一个处处有爱心的人,所行以爱为念,以爱为鹄的,自然不会与恶为伍了。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话的积极意义可以和本章的主旨相互验明。历史故事中的“周处除三害”是极好的例子,一旦周处决心为民除害,就是“志于仁”的表现,他经此而成为善人,自然“无恶矣”。
  希望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谨记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不仅个人可以无恶、无愧于天地父母;社会国家也必然臻于和睦安乐的境地。
  问题与讨论
  1。 试举史实为例,说明哪些是“杀身成仁”,哪些又是“求生害仁”的事例,分享你的感受。
  2。 对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你较欣赏哪一种,理由为何?
  3。 孔门弟子问仁,孔子为何没有固定答案?这会让人无所适从吗?
  4。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似乎一点也不难,可是为什么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呢?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孝友(1)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一、论孝
  本单元共选录九章。
  百善以孝为先,孝为行仁的根本之道,因此首先以《学而》篇第二章有子的话发端。《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四肢、头发、皮肤,是父母生下我们而有的,所以不敢毁伤它,注意保护它,这是孝道的开端。)因此后列《泰伯》篇第三章,说明曾子爱惜身体发肤,以克尽孝道之义。接着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弟子问孝各章,以见孔子论“事亲之义”在于“不辱其亲”、“不辱其身”、“敬亲”、“爱亲”、“微言劝谏”。至于《里仁》篇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学而》篇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则是针对年岁较长的为人子女者来说的。
   (一)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⑤,(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⑦,其⑧为仁⑨之本与⑩!”(《学而》第一·二)
  章旨
  有子勉人力行孝悌之德。孝悌是为仁的根本。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鲁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三岁。
  ②孝弟善事父母兄长。弟,音tì,同“悌”。
  ③鲜音xiǎn,少。
  ④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
  ⑤务本专心致力于基本工作。务,专力。本,指孝悌。
  ⑥本立而道生根本树立了,实践仁的途径就由此而生。
  ⑦也者也,助词。者,语气词,表示提顿语气。
  ⑧其应该是。表示推断语气的助词。
  ⑨为仁实践仁德。
  ⑩与音yú,同“欤”,相当于白话的“吧”。
  析论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若能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收效。有子使人致力实践孝弟之德,即是指点学者,从切近处把握实践仁德的方法;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日益洋溢于生命之中。
  实践孝弟之德,心性必然纯和温厚。日常生活中,事奉父母,或与兄长相处,言行举止也自然循规蹈矩,合情合理,不致有冒犯的举动和暴戾的倾向;当然,也不会违法犯纪,从事非理性的活动了。
  无论君子涵养德性,或是官员施政临民,都应重视孝弟之德。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人人亲爱他们的亲友,尊敬他们的长辈,而后天下太平。)又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和舜的治国之道,最根本的是推行孝道和悌道罢了。)古圣先贤更是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这些见解都说明了“孝弟是为仁的根本”的道理。
  有人动辄因为细故,冒犯长上;或斗殴、犯法,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世人不能体认、实践孝弟之德,不能涵养仁心天理,或许就是造成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吧!
   (二)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而今而后③,吾知免夫④!小子⑤!”(《泰伯》第八·三)
  章旨
  曾子训勉门弟子爱护身体发肤以克尽孝道。
  注释
  ①启开,此处指揭开被子。
  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怀着恐惧戒慎的心情,就像在深渊的旁边,生怕坠落;又像走在薄冰上,唯恐陷溺。战战,恐惧。兢兢,戒谨。语见《诗经·小雅·小旻》篇。
  ③而今而后如今以后。前“而”字,是“如”的意思。后“而”字,是关系词,同“之”。
  ④免夫免于毁伤。夫,语气词。
  ⑤小子指门弟子。
  析论
  曾子一向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基本孝道。因此在年老病重、弥留临终之际,让随侍在侧的弟子掀开衾被,检视手足四肢;并且反复叮咛警醒,示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善事父母之道,言教与身教同时展现,可谓极高明的教孝之方。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孝友(2)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子女的形体、生命,莫不来自于父母,可以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做子女的人,要珍惜五官、四肢,涵养生命、精神,千万别做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这就是“不敢毁伤”的道理。有些血气方刚的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为了逞一时之意气,或与人斗狠,或杀人,或自杀,不但伤身,而且丧德,严重违反了“战兢自惕,临深履薄”以克尽孝亲之道的真义。
  至于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忠孝双全,舍生取义,像文天祥的正气长存、史可法的节烈可风,皆能体现至仁至义,延续道德生命于无穷,实践了最高的孝道。《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做人处世,有名声传遗后世,以显荣父母,这是孝道的终极表现。)可做如是观。
   (三)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④。”(《为政》第二·四)
  章旨
  孔子指出实践孝道,无论生养、死葬、追祭,都不可违背礼。
  注释
  ①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谥懿,孟僖子(仲孙貜,貜,音jué)的儿子,鲁国大夫。
  ②无违事奉双亲,不违背礼。
  ③樊迟御樊迟为孔子驾马车。
  ④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要依循礼;父母去世后,办理丧葬,要合乎礼,祭祀也要合乎礼。
  析论
  子女克尽孝道,应体现礼的精神。古代礼仪有一定的差等,不同身份的人各有应守的礼法,不容僭越。
  春秋时代,鲁国的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大夫之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位高权重,经常僭礼;有时使用鲁公诸侯之礼,严重违反礼制。孟懿子属于仲孙氏这个家族,其家族成员中,事亲之际,或许有些僭越礼制的言行,因此,孔子借孟懿子问孝的机缘,扣紧“礼”的精神,阐论实践孝道之方。
  父母在世时,子女事奉双亲,要和颜悦色,善体亲心,不可做出违反礼制的事情,而陷父母于不义。父母去世之后,举行丧葬、祭祀等仪节,更须谨慎将事,严守礼制。自始至终,莫不体现礼的精神。必须如此,才算克尽孝道。
  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大夫之家,经常使用鲁公诸侯之礼,僭越礼法,陷亲于不义,固属不孝。现代社会中,(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丧祭之礼,铺张奢侈,或雇儿童,扮演二十四孝;或以电子琴花车演清凉秀,唱流行歌,置礼法于不顾,无哀戚之心情,不知“无违”之旨,怎能克尽孝道呢?故知移风易俗,孝敬父母,应自遵守礼法做起。
   (四)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为政》第二·六)
  章旨
  孔子指点孟武伯,做子女的应该身心健康,不使父母担忧,才算尽孝。
  注释
  ①孟武伯姓仲孙,名彘,谥武。孟懿子之子。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做父母最担忧的是子女的病痛。“其疾之忧”即“忧其疾”,其,指子女。
  析论
  子女有了伤病,父母必然忧虑担心。孝顺父母之道,首先就是锻炼强健的体魄,避免疾病或受伤。而适当的运动、均衡的营养、杜绝不良的嗜欲,都是强健身体、远离疾病伤痛的好办法。有些人深夜不归,好勇斗狠,戕害身心,难免伤病,怎能不让父母担心呢?
  有了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心灵。偏激的思维、狠戾的性情、不正常的心理,都会影响健全人格的发展,使得父母忧心不已。因此,做子女的人,除了锻炼体魄、不违礼法之外,还必须涵养温厚恭俭的美德,求取知识学问的丰硕,把自己陶冶成身心健全、性情敦厚的成德之人。子女的身心全无疾病伤痛之灾,而有德智体群之美,父母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孝友(3)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孟武伯是个比较霸道无礼的人,孔子用语浅意深、委婉含蓄的言辞,指点他行孝之方,相当耐人寻味。
   (五)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七)
  章旨
  孔子论孝,首重恭敬父母。供养父母,衣食无缺之余,尤须体现“敬”的精神,才算克尽孝道。
  注释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小孔子四十五岁。
  ②是谓能养只是说能供养父母就行了。养,音yànɡ。
  析论
  子女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父母的恩德,有如天之高广,海之深邃;因此,尊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般人事奉双亲,总是以为满足物质的需求,或者克尽菽水之养,就算实践孝道了。其实根据《礼记·祭义》,那只能称为“养”,算不上“孝”。就好比犬、马等家畜,受主人饲养,可是主人对它们呼来唤去,毫无敬意;子女事奉双亲,若只是满足了父母的物质生活,却不时时对父母存着恭敬之心,表达出子女的关怀和依恋,使父母感到安慰,那么,孝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孟子曾以“养志”尤重于“养口体”的道理阐发孝道,或许就是对孔子的主张,作更具体的说明吧。
   (六)
  子夏①问孝。子曰:“色难②!有事弟子服其劳③;有酒食,先生馔④。曾是⑤以为孝乎?”(《为政》第二·八)
  章旨
  孔子教导子夏孝养双亲之际,必须和颜悦色。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卫国温邑人。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
  ②色难和颜悦色是相当不容易的。
  ③有事弟子服其劳若有劳役之事,后生晚辈为他们(长辈)效劳。弟子,晚辈。
  ④有酒食先生馔有酒食,让父母先享用。先生,父母兄长。馔,音zhuàn,动词,饮食。
  ⑤曾是乃是、就算是。曾,音zēnɡ,乃,则。
  析论
  子女对父母的爱慕、依恋和关怀,是发自内心,与生俱来的,因此,事奉父母时,心中自有一种祥和之气,脸上自有一种愉悦之容。但是一般人或许未必深刻的体会、体现这种亲子之情,于是与父母相处、替父母效劳时,往往忽略了表露“诚于中,形于外”的愉悦之色、和婉之容。“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虽然表现出后生晚辈的勤快恭让之德,那毕竟只是善事兄长的“悌”道。子女孝敬父母时,不只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思,那当然要比“悌”道更进一层了。朱熹《论语集注》认为子夏的个性比较直率,而可能缺少温和的表情,因此孔子才针对子夏的个性与缺失,作了“色难”的提醒和叮咛。
   (七)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而不怨③。”(《里仁》第四·一八)
  章旨
  孔子教导做子女的劝谏父母时,态度语气要恭敬委婉。
  注释
  ①几谏微言劝谏,亦即《礼记·内则》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几,音jī,微。
  ②不违不唐突父母而违其意。
  ③劳而不怨内心忧劳,而无丝毫怨怼。
  析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若有过失,子女当然要尽量设法劝谏,希望父母避免陷入不义的处境,而达到无过的境界。劝谏父母时,子女的态度要恭敬和顺,言词要委婉含蓄,讲究说话的技巧,让父母欣然省悟,从而避免犯过,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假使父母不受劝谏,亲子没有共识,子女也千万不要气馁,更不宜怒气凌人,唐突双亲——因为规谏父母,完全是本着一腔孝敬慕爱之心哪!此时子女应该以无比的耐心,换一种方式或说法去感悟亲心。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别唐突父母,甚至触怒父母,更别违反孝敬父母的本心。在整个劝谏父母、从事沟通、建立共识、避免犯过的过程中,子女始终只是操心忧劳,百计千方,为成全父母之德设想,内心里不曾有一丝一毫怨怼愤怒之情。必须如此,才算克尽孝道。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孝友(4)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八)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①。”(《里仁》第四·二一)
  章旨
  孔子提示为人子女者,当时时记得父母的年岁,及时克尽孝道。
  注释
  ①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觉得年复一年,父母依然健康,心中非常喜悦;一方面想到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