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4章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4章

小说: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旨
  孔子提示为人子女者,当时时记得父母的年岁,及时克尽孝道。
  注释
  ①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觉得年复一年,父母依然健康,心中非常喜悦;一方面想到父母逐渐衰老,自己事奉父母的日子越来越少,心中十分惧怕。以,关系词,其下省略代名词“之”字。“之”代“父母之年”。
  析论
  有人对自己的生日记得很清楚,每逢生日,往往举办庆生活动。可是询及他们父母的生日时,往往就瞠目羞赧,支吾以对了。其实,孝顺父母,就必须时时将双亲的年龄记存在心,看到父母的年龄与日俱增,身体一直相当硬朗,做子女的还能承欢膝下,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这是第一点。再说,记存父母之年,也令子女忧惧。眼看着双亲渐渐衰老,怎不教人忧虑惧怕呢?这是第二点。大体来说,子女牢记父母的年岁,克尽孝道,时喜时惧的心情,有如上述。至于自己过生日、庆生之际,或许还是要感谢父母的生养鞠育之恩吧!
   (九)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学而》第一·九)
  章旨
  曾子提醒为政者,应以身作则,重视丧祭礼仪,淳厚民风。
  注释
  ①慎终父母年迈寿终,谨慎而哀伤地举行丧葬礼仪。
  ②追远按时祭祀远祖,表达虔敬追怀之思。
  析论
  为人子孙者,慎终追远,是情理之当然,也是合于礼法的。为政者丧尽其哀(慎终),祭尽其诚(追远),自然也是发乎至情,合乎礼法。
  世俗之人在亲人去世时,往往哀痛莫名,因此举行丧葬仪节,或许会忽略了恭敬之心;一年四时,祭祀远祖,或许又显得恭敬之情有余,而思慕之情渐疏了。一个人,特别是为政者,如果能慎终追远,对于世人较易忽略或疏淡的情怀,念兹在兹,从不忽略遗忘,而体现纯诚的孝思,其为仁厚主人,自然可知。为政者笃行孝亲仁厚之德,以身作则,臣民自然起而认同,蔚成仁孝之风了。因此“民德归厚”可说是“慎终追远”的必然结果。
  问题与讨论
  1。 为什么有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否互相矛盾?请加以申论。
  3。 事奉父母无违于礼,与“慎终追远”有何异同?
  4。 为什么做子女的要将父母的年龄牢记心头?  
  二、论友
  本单元共选录四章。儒家论交友之道,首重“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因此,先以曾子之言总提纲领。继而论列三益之友、三损之友,以见慎择益友,才足以辅仁成德。列次《颜渊》篇“忠告善道”之义,与“四海之内皆兄弟”之义,阐论友道宽弘之旨。
   (一)
  曾子曰:“君子以文①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第一二·二四)
  章旨
  曾子示人结交朋友,在于论学辅仁。
  注释
  ①文指文献典籍。
  析论
  儒家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在仁德的完美实践,因此结交朋友就是要互相规过劝善,砥砺切磋,以实践仁德。而朋友之间,日常相聚,不但不可言不及义,还必须研习讲论文献典籍之学,以期对于仁德之境、为仁之方等课题作深入广泛的讨论,然后互勉互助,求仁行仁,实现完美的人生。
   (二)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①,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季氏》第一六·四)
  章旨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孝友(5)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孔子教人择友当谨慎,以免交到损友。
  注释
  ①友直结交正直的朋友。友,动词,结交。
  ②谅诚信。
  ③便辟音pián pì,习于逢迎周旋。
  ④善柔工于媚悦而不诚实。
  ⑤便佞音pián nìng,习于口语而无见闻之实。
  析论
  结交正直的朋友,可相与忠告责善,笃守正道;结交诚信的朋友,则肝胆相照,可托重任;结交博学多闻的朋友,可以辅仁游艺,研习学问。和上述三种人交朋友,接受其熏习陶冶,如入芝兰之室,久之,不觉潜移默化,也成为君子贤士。
  使人受损的朋友也有三种。有些人善于与人逢迎周旋,无论走到哪里,都摆出一副足恭卑顺的姿态;另有些人,待人接物之际,总是表现出谄媚阿谀的脸色;至于伶牙俐齿、巧言浮辞、不学无术、言行不一的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更是不少。假使和这些便辟(足恭、体柔)、善柔(令色、面柔)、便佞(巧言、口柔)的人做朋友,时间久了,种种浮薄不实的习气也会濡染自己的身心,甚至积非成是,而有败德丧身之虞呢!
  孔子叮嘱世人慎交益友,修身进德,真是用心深长哪!
   (三)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①,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第一二·二三)
  章旨
  孔子告子贡以朋友相处之道。
  注释
  ①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尽力地规劝朋友,并且讲究规劝的言辞和技巧。告,音gù。道,音dǎo,同导。
  析论
  人非圣贤,难免犯过。朋友有了过失,自应忠言相劝,不宜袖手坐视。首先是“忠告”,据事依理,加以规劝,无所隐匿。其次是“善道”,劝谏的内容、辞气,沟通的态度、方法,都须因人、事、情境、场合……之异而深虑详考,加意诱导,以点醒梦中之人。但是,有时“忠告善道”,未必为朋友所接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愠不怒,停止劝谏,以免招致嘲讽、辱骂,不但伤害友谊,而且还自取其辱呢!与朋友相处,还是要多留些余地,以免伤了友情。
   (四)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第一二·五)
  章旨
  子夏开导司马牛顺任天命,修己恭敬,无须以失去兄弟为忧。
  注释
  ①亡音wú,通“无”。
  析论
  司马牛的哥哥桓魋(tuí)是宋国的权臣,谋叛宋景公,失败出亡。几个兄弟也都因此流亡国外。司马牛辗转到了鲁国。他遭逢人伦变故,又失去了富贵,内心的抑郁,可想而知。
  子夏首先针对司马牛的骤失富贵,加以安慰。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的死生、富贵,都是老天安排的,无法强求。昔日的富贵,就如过眼云烟,不足萦怀。得失既已忘怀,忧愁自然消失了。
  其次,子夏阐述广义的兄弟之谊,来宽慰好友。君子除了顺受天命之外,若能积极地以敬持身,不犯过失;又能待人恭敬,合于礼节,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乐于和他相处,把他看成兄弟了。这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
  子夏以孔门义理慰勉司马牛于患难之中,情深意挚,可以说是“忠告善道”与“以友辅仁”的典范。
  问题与讨论
  1。 为什么“以文会友”有助于实践仁德?
  2。 为什么结交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可以有助于为学?
  3。 对于朋友,要如何“忠告而善道之”?
  4。 为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呢?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1)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一、自省
  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全类纲领。第二章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吝,皆修德之要项。第四章子夏论为学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徙义之事。第十章之“患所以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
   (一)
  子曰:“德之①不修②,学之不讲③,闻义不能徙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三)
  章旨
  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注释
  ①之句中助词,无意义。下句的“之”同。
  ②修治也,修养之意。
  ③讲讲习、讲求。
  ④闻义不能徙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徙。
  析论
  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发图强,躬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
  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不习乎④?”(《学而》第一·四)
  章旨
  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
  注释
  ①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我每天拿三件事来省察自己。省,音xǐnɡ,省察、反省。身,指“自己”而言。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替人家谋划事情,还有不尽心的地方吗?为,音wèi,替,代。忠,竭尽自己心力。
  ③信诚实信用。
  ④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课业,有不曾用心学习的地方吗?
  析论
  曾子每天都拿三件事情来检讨反省自己,这三件事是: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实诚恳?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是否确实温习?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随时不忘检讨自己的营业方式、盈亏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忘计较蝇头小利、财产又增加多少?在进德修业上,其实也是有盈亏可以算的。品德学问增进了,便是盈,盈了便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德学问退步了,便是亏,亏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实检讨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辙。如能保持这种逐日审察改进的态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积相当的成果,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不仅表现出他的人文素养,也可看出他克己复礼的精神,一步也不放松,紧紧守住义理之要,这也是我们所能自主的,不是别人强使之才能做到的,值得人们自勉。
   (三)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骄且吝②,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八·一一)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2)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章旨
  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矜鄙吝。
  注释
  ①才之美谓智能才艺之美。
  ②骄且吝骄矜夸大又鄙陋吝啬。
  析论
  根据《韩诗外传》所载,周公代成王摄政七年,制礼作乐,功劳很大,后来,成王以鲁国封其子伯禽,周公深深以骄吝诫子伯禽,要他谨守恭俭谦卑之德。可见做领袖的人,并不是以钱财、权力来服人的,而是以谦德,使人信服。
  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艺,尚能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求贤才,因他能虚怀若谷,所以获得众人的赞美认同。如果他既骄且吝,则一切的才艺,都将淹没不见。王阳明先生教诲学生,亦切戒骄傲。譬如身为长官的人,在会议席上,只要有人开口建言,他就说:“我早已知道啦!”这种心高气傲的态度,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久之,损失的将是自己。
  能够克己复礼,便能不骄;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吝。周公说“不骄不吝,时乃无敌。”(待人不骄傲,对财货不悭吝,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周书·寤儆》篇)即是此意。不矜己傲物,不悭吝财货,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孔子反其语,以为恃才骄吝者说法,实在有其深意。千言万语,总是不离要我们从仁爱之心树立根本。
   (四)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③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七)
  章旨
  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②贤贤易色是说用尊敬贤人的心来替换爱好美色的心。贤贤,上一“贤”字作动词,尊重之意;下一“贤”字作名词,指贤德之人。易,替换。色,指女色而言。
  ③致其身谓献身为国,不顾生命的危险。致,奉献。
  析论
  子夏的观念中,认为为学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伦理道德。他认为“学”之大要是:用尊敬贤人之心来替换爱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为君主效力能尽忠献身;与朋友交往,说话诚恳负责。能实践这些做人道理的,虽然说没有进过学,而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过了。
  这段话反映孔门施教中关于人格理想的一个重点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尽忠、尽信,知识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一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时常反省、不断克己复礼的人。孔门之学,既以成就德行为目的,所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其人虽未曾学,但其实其“学”已成矣。子夏这番话正凸显了学是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
  拿本章和《论语》中孔子论为学的篇章相比较,可以知道子夏是深得孔子真传的人。
   (五)
  子曰:“见贤思齐①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也。”(《里仁》第四·一七)
  章旨
  孔子勉人效法贤者,及自我反省。
  注释
  ①见贤思齐看到贤者就想跟他一样。
  ②内自省内心自我省察,恐己亦有是恶。
  析论
  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圆满周至,绝对没有任何错误、过失,具有修养的最高境界,非常的困难。所以在孔门中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屡屡勉人要勇于改过,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