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嫡妃-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父皇至少还有一二十年的活头,这个时候争,纵然争赢了又有什么意义。
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赢家。我不要你们现在赢,我只要你们在最后时刻赢下来。到时候所有欺辱过我们的人,所有同我们作对的人,统统都不得好死。”
平郡王说道:“母后说的对。现在争没有实际意义。不如先蛰伏起来,慢慢等待时机。”
承郡王却有不同的想法,“可是现在不争,以后我们连争的机会都没有。”
宁皇后厉声说道:“只要本宫还是皇后,只要你们兄弟还是嫡子,你们随时都有争的机会。
大郎,你一定要听我的,千万别乱来。纵观历朝历代,凡是一开始就争抢得特别的厉害的人,十有八九都不会有好结果。
因为你争抢得越厉害,你们父皇就会越警惕。一旦你们父皇对你们兄弟起了防备之心,几乎可以确定你们兄弟二人同皇位无缘,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
大郎,你自小读书,前车之鉴不远,你难道还想不明白吗?大郎,现在争一时之气,除了让你父皇厌恶外,还有什么好处?你告诉我,还有什么好处?”
承郡王连连后退,脸色苍白。他摇摇头,咬着牙说道:“母后,儿子不甘心。”
“本宫知道你不甘心。本宫同样不甘心。可是事已至此,蛰伏,暗中寻找机会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老四,你一定要看紧你大哥,不准他乱来。”
平郡王连连点头,“母后放心,儿子一定会看紧大哥,不会让他乱来。母后也要保重身体。父皇辜负你,儿子绝不会辜负你。母后一定要保重身体,长命百岁。儿子还等着你做太后。”
宁皇后顿时笑了起来,她说道:“本宫也盼着那一天。本宫也希望有一天能够自称哀家。”
哀家这个称呼,才是一个后宫女人最终极的追求。一个女人坐上太后的位置,等同于天下无敌。就连皇帝都要对太后恭恭敬敬的。
宁皇后畅想着那一天,眼神慈爱的看着两个儿子。生下两个儿子,这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无论如何,她也要保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
所以,无论多大的委屈,宁皇后都能忍。只有忍他人不能忍之事,才能拨开乌云见明月,才有真正赢下来的那一天。
母子三人商量着,定下了未来的行事方针。
然后宁皇后就将两个儿子打发了出去。
元康帝一直关注着坤宁宫的动静。得知宁皇后和两个儿子说了一个时辰的话,元康帝冷笑一声,眼神很冷,明显不太高兴。
刘小七没有趁机进谗言,凡事都要懂得适可而止,还要讲究时机和分寸。
元康帝沉默了一会,将锦衣卫指挥使李大人叫进宫里。
元康帝命令锦衣卫严密监控京城市面上的动静,尤其是老百姓私下里的议论,多收集一些。同事要求锦衣卫重点监控京城的粮商,要是哪个粮商趁机搞事,全部记入黑名单。只等机会一到,就要对这些搞事的粮商提起屠刀。
李指挥使领命而去。
平郡王给宋安然送了消息,约宋安然见面。
宋安然听到白一的转述,直接说道:“不见!”
白一站在宋安然面前,等着宋安然的解释。这样她才能应付平郡王提出的无数问题。
宋安然冷哼一声,“他是王爷,我是朝廷命妇。我和他见面算什么?心眼龌龊的人,会联想到男女事情上面,编排一些有的没的闲话。
心思阴沉的人,则会联想到朝堂上的争斗,还以为本夫人在和平郡王合谋什么大事。
总而言之,本夫人不会去见他。白一,你将我这番话如实告诉他。你就问他,为什么要见我?有什么事情不能派人传递消息吗?还是说他又缺钱花了?”
白一没有多问,直接说道:“奴婢这就去见平郡王,将少夫人的话转告给他。希望平郡王以后不会再约见少夫人。”
“你去吧。好好说话,别将人给得罪了。”
“奴婢遵命。”白一领命而去。
平郡王那里,宋安然一点都不关心。
宋安然现在最关心的事情,一个是天气,一个是灾情,再一个就是四海商行的粮食生意。
京城人口多,加上户部要买粮赈灾,京城的粮食需求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数量。这对四海商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毕竟之前宋子期给四海商行的准备时间很有限。
现在四海商行名下的海船全部出动,就为了运粮。为了这个粮食生意,宋安然甚至牺牲了一部分海贸利润。尤其是一些高利润的铜矿,金矿,还有珠宝生意。
没办法,宋子期给宋安然下了任务,要是完不成,四海商行肯定要倒霉。这会元康帝正憋着劲找四海商行的麻烦,宋安然肯定不能在这个时候给元康帝发作的把柄。
宋安然情愿少赚一点,也要控制住京城的粮食市场,满足粮食需求。反正钱是赚不完的,等将来灾情平息,四海商行自然有机会,将现在损失的利润成倍的赚回来。
四海商行一边要满足户部的要求,一边还要用大量的粮食冲击京城的粮食市场,打压京城的粮价。
因为这件事情,四海商行已经得罪了很多粮商。连以前的一些老主顾,都对四海商行颇多怨言。认为四海商行的做法,同顺安商行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在损害大小粮商的利益。
面对这样的局面,四海商行同宋安然也是有苦难言。
元康帝在皇宫内虎视眈眈的盯着,四海商行哪里敢跟着其他粮商一起哄抬价格。能够稳定京城的粮价,已经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
粮商们不理解无所谓。等到将来,朝廷开始秋后算账的时候,其他粮商就会知道现在四海商行的做法是多么的正确。
想要在京城地界,操作粮食价格,玩弄老百姓的性命,这跟找死没什么区别。只是一个死得快,一个死得慢而已。
宋安然翻阅着账本,上面记录的全都是近一两个月,四海商行的粮食进出。上面的数字,全都大得惊人。动辄就是几十万斤粮食,甚至是上百万斤粮食。
宋安然一边翻阅账本,一边询问喜秋,“现在市面上是什么情况。”
“这两天稳定了很多。已经有粮商跟着四海商行一起降价销售。分流了不少老百姓过去。”
宋安然点点头,这是一个好消息。四海商行本事再大,最多就只能掌控京城粮食市场七成的份额。加上户部需要购买粮食赈灾,七成的份额也随之降低,变成了六成。其余四成,还是要靠其他粮商。
如今有粮商和四海商行一样,降价销售,这的确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至少证明四海商行不再是单打独斗。
宋安然又问道:“顺安商行现在是什么情况?”
喜秋对宋安然说道:“启禀少夫人,顺安商行之前关门停业了三天。听说那三天,内务府魏公公亲自前往顺安商行整顿。整顿完毕之后,顺安商行重新开门营业。也就是昨天的事情。挺说顺安商行也在降价卖粮,粮食品质都是优等。不过顺安商行的存粮不多,听说最多只能支撑半个月。”
宋安然含笑点点头,“顺安商行这么做是对的。魏公公也算是动作迅速。他要是不出面整顿顺安商行,宫里面的元康帝就该出面整顿内务府。到时候内务府又要死一批人。”
喜秋四下看看,凑到宋安然身边,小声说道:“奴婢听白一说,是刘公公保下魏公公。少夫人,你说刘公公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宋安然瞥了眼喜秋,表情平静地说道:“刘公公出面保下魏公公,自然有他的理由。此事你不必过问,专心汇报京城市面上的事情。”
“奴婢遵命。”
宋安然不喜欢私下里谈论刘小七的事情。刘小七的身份太敏感,一不小心就会惹祸上身。明智的做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彻底忘却刘小七。唯有如此,才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话,惹来祸事。
宋安然警告了喜秋一回,喜秋果然警醒了许多。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主动提起过刘小七的事情。
宋安然又问宁家的情况。
宁三老爷过世,这会宁家还在办丧事。宁皇后自始至终都没有露面,甚至都没派人到宁家看望一眼。
朝中有人私下里议论,说宁皇后性子凉薄,连娘家兄弟死了,都不过问一声。
当然,真正聪明人都知道宁皇后这么做也是无可奈何。
很明显元康帝现在不待见宁皇后,也不待见宁家人。宁皇后做得越多,错得越多,越发让元康帝厌恶。宁皇后想要自保,就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做。
不做事,就不会引来元康帝的关注,也就不会让元康帝厌恶。
当然,也有人担心,宁皇后什么都不做,元康帝会不会嫌弃宁皇后心性凉薄,对宁皇后越发不喜。
喜秋就同宋安然说道:“现在皇后娘娘的处境真是艰难。要是少夫人处在皇后娘娘的位置上会怎么做?”
宋安然挑眉一笑,“如果我坐在那个位置面上,自然是做该做的事情。娘家兄弟死了,不管是怎么死的,于情于理皇后都该表示一下。
即便此举会引来元康帝的厌恶,也不该退缩。至少在大义名分上能够站住脚,这也算是一个好处。
反之,皇后什么都不做,表面看起来躲过一劫,实际上她是两面难做,两面不是人。宁家人不理解她,误会她。元康帝那里也不会觉着她做得对。
还有,既然皇帝对皇后已经没有了感情,那么皇后做事也就不必从感情角度考虑。凡事只从利益出发,做该做的事情,她这个皇后还是能够长长久久的坐下去的。”
顿了顿,宋安然又说道:“做皇后很难,但是也要分人。有的人坐在那个位置上游刃有余。有的人则是步步惊心。
宁皇后资质有限,很显然她属于步步惊心的那一类人。她遇上元康帝,是她的幸运,也是不幸。
换做是我,有两个儿子在手,怎么着也会成为最大的赢家。无论用阴谋还是阳谋,都要将自己的儿子扶持到那个位置上。
当然,宁皇后也有这样的野心和信心,不过她的手段和她的野心不相配。她的手段很多时候都落于下乘。
这次的事情,原本她才是最委屈的那一个,她完全可以借助宁三老爷的死,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好处。
可惜她却白白浪费了这个好机会,只知道一味躲起来。真是让我……我还真是看不上她那点小聪明和手段。
她该给自己找个谋士。可惜,宁家人里面缺乏大智慧大局观的人。承郡王同平郡王也没能从宁皇后的角度考虑问题。总而言之,我替他们可惜。”
喜秋问道:“少夫人真的替皇后娘娘可惜?”
宋安然点头,“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我当然替她感到可惜。不过站在我自己的立场上,我却要高兴一下。宁皇后倒霉,宁家人倒霉,对我没坏处。”
宋安然还有很多话没对喜秋说。
比如高门大户之所以看不上小门小户的姑娘,一是因为家世,但是更多的是因为小门小户的姑娘限于自身成长环境,很难形成大局观。缺乏大局观的小户姑娘嫁入高门大户,往往会自作聪明,好心办坏事。
反之,高门大户的姑娘,除了家世好以外,她们自小耳濡目染,对政治有着天生的敏感,很容易形成大局观,懂得用大局观看待问题。
很多时候,貌似大局观没有用。但是当京城开始变天的时候,这个时候缺乏大局观的人往往死得最快,也死得最怨。有大局观的人则能在关键时刻保全自身,进而保全家人。
立足京城的大户人家,什么都可以缺,唯独不能缺少大局观,以及敏锐的政治嗅觉。这是大户人家能够在京城立足的根本。千百年来从来没变过。
宁家本是普通军户,后来跟随永和帝造反,才开始慢慢发家。
可以说,宁皇后的出身很不好,在世家眼里,宁家就是典型的小门小户。
宁皇后局限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局限于从小缺乏好老师教导,又没有耳濡目染的机会,加上资质普通,所以即便她在王府皇宫历练了这么多年,她依旧缺乏大智慧大局观。
这也就造成了宁皇后做事,状态非常不稳定。往往前面一件事做得非常漂亮,堪称经典。下一件事情,却又能让人目瞪口呆,手段下乘,让人忍不住想吐槽。
状态不稳定的宁皇后,如果在生死关头犯下错误,那必定是致命的。
这也是很多人私下里看不起宁皇后的原因。看不起宁皇后,进而看不起宁皇后的未来,宁家的未来。
就比如宋安然,从一开始,宋安然就对宁皇后没抱过希望。以宁皇后的资质,宫斗加上朝堂斗争,真的有点为难她。偏偏她身边还没有一个像样的谋士,这就更尴尬了。
但是宋安然看好承郡王和平郡王的将来。
承郡王同平郡王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两兄弟都是嫡出。
同样是嫡出上位的元康帝,要比一般人想象中更重视嫡庶分别。只要这两兄弟自己不作死,宋安然相信,两兄弟当中一个,最终会坐上皇位。
这方面的问题,宋安然曾经和颜宓讨论过。颜宓同宋安然的想法差不多。但是颜宓稍微悲观一点,颜宓认为两兄弟当中总要死一个,另外一个才有机会上位。
就比如元康帝同前废太子一样,同胞兄弟,同室操戈,那戏码不要太精彩。估计承郡王同平郡王这对兄弟,迟早也会斗起来。
至于二皇子,三皇子,这对庶出兄弟,宋安然在他们身上没看到什么闪光点,暂时不看好这两人。
而且元康帝对庶出的二皇子三皇子也不怎么在意。经常一两个月都不见庶出的二皇子三皇子一面。
宋安然问喜秋,宁家现在是什么情况。
喜秋告诉宋安然,宁家现在的日子不好过。宁三老爷死了,宁皇后又避而不见,宁家从上到下愁云惨雾。
宁老爷子连着上了五份请罪折子,但是元康帝一直没有见宁老爷子。当然,元康帝也没对宁家做出申斥。
宁家日子不好过,顺安商行暂时也由内务府派人管理。看情况,宁家很有可能被剔除顺安商行。如果宁家真的被剔除顺安商行,那么宁家就少了一个重要的财源。连带着宁皇后也会出现财政吃紧的情况。
宋安然想了想,对喜秋说道:“内务府将宁家剔除顺安商行,这个很有可能。但是这对四海商行来说没有什么好处。
正所谓做生不如做熟,新对手也比不上老对手更可爱。本夫人还是希望宁家继续留在顺安商行。万一内务府踢走了宁家,换上一个精明厉害的主来管理顺安商行,到时候四海商行就真的太为难了。”
“那少夫人想怎么做?”
宋安然想了想,然后对喜秋说道:“以我的名义,给宁家送一份奠仪。另外让朱敬以四海商行的名义,也送一份奠仪过去。”
喜秋有些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引起陛下不满?毕竟是陛下亲自下令处死宁三老爷。如今京城大部分的人家都在观望,很多人都躲着宁家,生怕沾染上宁家的晦气。”
宋安然轻声一笑,“不用担心。陛下还没有那么小气,因为一份奠仪就跑来喊打喊杀。而且我只是做该做的事情,多余的事情一件都没做。
只要宁家不造反,陛下就没理由找我的麻烦。总之,就按照我的吩咐去做。希望内务府的魏公公能够接收到我的信号,感受到我的诚意,不要将宁家一棍子打死。”
喜秋点头,“奴婢遵命,奴婢这就去办。”
等到晚上,白一从外面回来。她给宋安然带回了关于平郡王的消息。
平郡王想见宋安然,一是为了感谢,感谢宋安然在关键时刻替顺安商行承担重担。当然,平郡王这么说,肯定是为了拉近同宋安然之间的关系。
其次,平郡王手中大概有几十万斤的粮食。
平郡王原本是打算捐献给朝廷,让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