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怎么样管孩子-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说正确的事,对它人则不然。道德伦理观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是否养一条小狗,谁为我们缝衣服、冲咖啡到为什么不支持学校的债券,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伦理观。与孩子讨论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很好的起点。
如果父母们不承担起传授这些美德的责任,那么它们就会像中世纪的读写方式一样消亡。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学者,反映美国女性发展的《人体工程》一书的作者琼·伯朗伯格在《新闻周刊》上说:“50年前当女孩们谈到自我发展时,她们想到的是做好工作,努力学习,而现在她们的重点则放在外表上,形象而不是行为,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
为了拥有坚实的道德准则,孩子们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对的,听从自己的良知。无论人们承认与否,每个人都有良知——它总是用微小的声音说:“告诉她,她少收了你的钱”或者“别讲那个女人的闲话”。
我认为对家长来讲,认识到孩子们有良知并对之加以赞赏是很重要的,有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在道义上什么是对的。例如,一项调查表明,那些优秀的高中生中80%承认他们至少做过一次弊,一半以上的认为作弊不一定是错的。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我说:“当你第一次作弊时,感觉很不好,但是很快你就习惯了。”
1988年,罗德岛治理强奸犯罪中心做了一次调查,调查员向1700名六至九年级的学生问了下面这个问题:“一个男人付给一个女人钱强迫她与自己发生性行为,这种做法是否可以接受呢?”24%的男生和16%的女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调查员所问的另一问题是:“如果男女约会已经半年多了,男人是否可以强迫女人与他发生性行为呢?”65%的男生与47%的女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孩子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我们就不能期望他们有正确的举止。如果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感被望子成龙的热忱所减弱,那么其结果可能会是我们赢得了几场战斗,但却输掉了整个战争。正如我们已经感到的,生活中最大满足来源于一些无形的事物。如果孩子们这方面的满足被剥夺了,那么即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像我们所期盼的那样充实幸福。
“管”的恶果焦虑、抑郁、叛逆的青春期(1)
父母们总是怀着最美好的动机鼓励、鞭策甚至逼迫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最坏的可能也就是他们的期望没有达到——“我们的努力白费了,女儿没有上光荣榜”,“我们的儿子没有成为校队的队长”。但父母们没有想到的是对孩子过分的逼迫,哪怕只是希望他们做一些违反他们意愿的事也常常会适得其反,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那些总被逼迫的孩子都会有焦虑和自闭等心理问题,而且很多人在面临压力时会停滞不前,因此对于做父母的来说,了解焦虑是如何对孩子产生影响是非常有益。
孩子们各自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的焦虑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很容易就会被吓到,吵闹声或小说中描绘的场景都会让他们害怕,有些孩子则比较镇静,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睡得很好,会对陌生的邮递员微笑,在家里乱得一塌糊涂时也能保持平静。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无论孩子们天性如何,同关心自己的人在一起,会减轻他们的焦虑。例如,在有陌生人靠近时,坐在父母腿上的孩子可能不会害怕,可如果他们是独自坐在车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又或者一个孩子摔倒了,妈妈对他微笑并且亲吻他的伤处、安慰他,那么他就不会像摔倒时无人在场那样伤心。在一个稳定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的各种经历(伤痛、饥饿、不适、愤怒)都会有关心他的人同他一起面对,这样今后他就更容易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起伏。对于关心照顾自己的人的依靠,还会对成长中的孩子产生生理上的影响,会为孩子认识、探索这个世界提供强壮的身体。
当父母开始逼迫孩子时,这种安全感可能就会被破坏。那些只重视结果——是否会上光荣榜,是否能当队长,是否能考上大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那父母对他们的爱就会减少。问题还不只这些,有证据表明,处在逼迫中,只重视结果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不自信,更不愿做各种尝试。布雷得斯大学的心理学者特茜莎·艾伯利曾做过一项研究,她让22个女孩做一些滑稽拼图。女孩被分成两组,一组做拼图是为竞赛,而另一组则只是游戏。7位艺术家对女孩们的作品进行了评估,那些为比赛而做的作品远不及只为了得到的快乐而做的拼图复杂,变化万千。
为了培养孩子们坚强自立的性格,首先应允许他们失败。这是取得成绩的非常关键的因素。无论孩童还是成人,如果不愿冒失败的危险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正如詹姆斯·乔伊斯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些处于压力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活动过程的孩子们常常变得急功近利,同没有压力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放弃,更难发挥自己更大的潜力。
上三年级的杰克对他将要做的自然科学实验感到很兴奋。他喜欢青蛙,而且养了一只作宠物。他想的是观察蝌蚪的成长,并做出一个图表以记录成长数据。可他父亲觉得这样太简单枯燥。为什么不把实验做得更有趣一些呢?他建议可以将蝌蚪养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哪种条件下蝌蚪长得更快。找三四个容器,一个装冷水,一个装热水,一个装自来水,最后一个放入屋后小溪里的水,并放入一些水草。杰克每天记录这4种情况下蝌蚪的成长情况。父亲对实验表现出的热心让杰克很紧张——我想很少有孩子不紧张的。他逐渐对自己的努力失去了兴趣。每当他提出一些建议,父亲总是驳斥他,即使很温和。杰克觉得这个实验不再是自己做的了,它属于父亲。于是他不再做任何提议,只是听从父亲的指令,每天晚上在表上填上数据。当完成了整个实验,交上自己的作业后,杰克对青蛙也失去了兴趣,并且为自己取得的好成绩感到不安。而他的父亲觉得整个实验非常成功,他的初衷原本是想培养杰克勇于竞争、争取成功的意志,但结果却恰恰相反。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父母都应始终如一地支持孩子。但他们必须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孩子们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努力后的结果。杰克的父亲如果只是问几个简单的问题,结果可能会好些。比如:杰克想做什么样的实验,如何去做?他去哪里找蝌蚪?他找得到对他有帮助的关于青蛙的书吗?这样杰克只会对父亲的热心感到兴奋,而不是对他做的指挥感到紧张。
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过于关注了,甚至剥夺了他们从失败中学习的机会。孩子们现在很少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活动:他们的娱乐时间是被控制的,体育队是组织好的,各种学习和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不久前两个14岁男孩在同我谈话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从没有在没有教练、家长的介入下举行过任何体育活动,无论是棒球还是篮球。这就是孩子们的典型现状。
孩子们觉得我们总是在盯着他们,随时准备表扬或纠正他们的行为。我们越来越认定这种介入对于孩子的成功至关重要,结果孩子们也相信了这一点,进而使他们今后很难成功。
有些处于逼迫下的孩子表现得很好,竭尽全力取悦父母,上了光荣榜,做事尽心尽力,好像父母们所要的也正是他们自己想要的。直到进入青春期,家长们才既失望又困惑地发现事情完全变了。
如果家长们有一个水晶球,可以看到未来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他们所爱的孩子们在青春期的表现,那么他们一定会更好地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明白,那种逼迫式家教虽然在孩子6岁时很有效,却会在他13岁时产生恶果,他们就会采用另外的方式了。一般来说,这种恶果总是在青春期表现出来,曾经很听话、总是想讨好别人的孩子忽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所有的功课、训练、附加作业、取得的好成绩原来都是为了父母做的。这不仅仅会使孩子感到愤怒,也会使他们迷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到底想要什么。当他们站在人生的转折点,必须对自己、朋友、未来做出一系列重要的选择时,由于缺乏自信,没有坚强的性格,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
不仅仅孩子处于这种危险的境地,家长们也成为了不满的发泄目标。如果家长曾经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价值强加给孩子,那么到青春期时,孩子对于父母的厌恶和不满就是很正常的。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成了必须被击败的可怕的恶魔。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首先会面临一种失控的感觉。孩子会要求放松他们夜归的时间。他们变得更自立了,有了新的朋友,扩大了社交圈,而父母却越来越被排斥在这个圈子之外,因为十几岁的孩子总是想有自己独立的社交圈。
父母们还会在情感上感到失落。当孩子们渴望独立时,他们首先的表现是违背父母们美好的愿望;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想逃避家庭生活,不再做自己曾经很喜欢的事。以前孩子们总是一放学就回家,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拥抱并与他们谈论自己的事。然而现在,他们回家后便冲进自己房间,还关上门,问他们任何问题都被视为侵犯隐私。有个15岁孩子的母亲对我说:“自从我女儿进入青春期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我有多蠢。”
这种同父母之间关系的变化很正常,但却并不意味着它容易度过,而那些被逼迫的孩子面临的转变会更加特殊而紧迫。
拿托德来讲,他在15岁时到我这里进行治疗,原因是他不做作业,不遵守夜归的时间,还很有可能吸毒。托德是一个好奇心很强,性格倔强的孩子,家里有3个弟弟。在学校里他经常惹麻烦,在家里则被娇惯,生活上不知道自律。然而都是专业人士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却很高。他在四年级时被认为有注意力缺乏性多动症。然而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仍然能取得好成绩并且上了光荣榜。因为身体健壮,托德在体育方面的表现也很好,在一些擅长的项目上还接受额外的训练。在父母的坚持下,托德还要学习长号。六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不顾老师的建议,尽力让托德考进了优等生班。
托德比他的同学发育得早。而当其他同学也开始发育时,他就不再是班里最高大的了,由于身材高大而在体育上所占的优势也随之消失。随着功课逐渐变难,他已经不能在优等生班里保持好成绩,在父母的辅导下,他勉强坚持着,然而在第一个学期末,他就不得不退出了优等生班。他也不再打曲棍球或篮球,而且拒绝继续学习长号。
“管”的恶果焦虑、抑郁、叛逆的青春期(2)
15岁时,托德感到非常失败。他在学习、体育或者过去参加的课外活动中,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而父母则掩饰不住他们对托德一无所成的失望,他们继续对托德进行学习和体育上的辅导帮助,而这种努力在托德看来只是为了要他取得成功。他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才真正感兴趣,过去的各种学习只是为了取悦他的父母。父母和老师都让他很气愤,他曾经想继续做一些从前感兴趣的事,而现在由于父母的介入也拒绝再做了。
事实上,托德是这种逼迫式教育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很小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因为父母的逼迫取得成功。但是进入中学以后,孩子们成功的动力及毅力则必须是来自于他们自身,而不是父母。在很多情况下,同智力相比,想像力和创造力才是取得成功更为重要的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比逼他们取得好成绩更为重要。而实际上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过程中,孩子的自身愿望才是具决定性的,父母则需要进行富有技巧性的家教,即关注他们性格的培养而不是关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一个被逼迫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正像我的一个患者所说的:“事情变得一塌糊涂。”是的,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曾经非常成功地帮助孩子们在社交、体育和学习上取得不俗成绩的家长发现,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不再百依百顺,而从前所获得的成功也停滞了。
有的孩子像托德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处在逼迫之中,强迫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别的孩子性格中的一种韧性。而另外一些孩子也许天赋很高,很聪明,在青春期时则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及自己同父母的关系产生疑问,这就使他们决定不再以他人的目标为目标。逼迫式家教总是导致一个更具叛逆性、迷惘而困难的青春期,孩子们更容易反驳父母的观点并且做“出轨”的事。
如果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更多的是道义上的:如诚实、自律、勤奋、守法等等,孩子们就会更自由地从他感兴趣的反复摸索中学习,进而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会学习到如何面对失败,他们还会由此认识到这个世界中有些情况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并且开始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享受成功的喜悦,吸取失败的教训,这样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叛逆性。
青少年非常热衷于发展他的自主。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讲,这都不是件容易事。在逼迫下的孩子会更难发现自己是谁,对什么真正感兴趣,什么事情才会给他带来快乐。这是因为他们的独特性在有意无意中被父母摧毁了,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已有的孩子打造成一个他们想要的孩子。这些被逼迫的孩子失去了部分的自我。而这种不完全的自我,则会在他们尽力想成为自主的成人时成为不幸的根源。就像建在沙子上的大厦一样,他们所缺少的正是父母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坚强的自我及勇于迎接挑战的意志。
这里不是说青少年不需要制定成功的目标获取成功的动力。但是除了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以外,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他们从父母那里需要得到的是坚实的支撑。我经常用游泳的人来比喻,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游泳队员,在游到反折处时需要用力推泳池的池壁来尽可能地作一个漂亮的反转。父母就好像这面墙;当他们开始在社会上找寻自己的位置时,父母们需要在孩子身边,告诉他们行为的界限,作支持他们的后盾力量。
当孩子们的活动在家庭之外时,他们就会需要外界的支持。虽然老师们的影响很重要,但是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青春期更重要因素却是牢固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存在于家庭之外的。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同同龄人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十几岁的孩子总是喜欢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当他们不在一起时,就会通过电话交谈或者相互发信息,这就需要时间。而一个所有课余时间都被逼迫做各种事情的孩子,就没有时间去同别人建立友谊,而这种友谊正是他顺利地通过青春期所需要的。
缺少时间只是妨碍孩子们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一个原因。父母们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