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走婚 >

第5章

走婚-第5章

小说: 走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棵果树,然后从树上折一根树枝,由达巴用麻杆扎一个圆圈,把树枝插在麻杆圈中央。达巴祝祷道:“这种树,粗壮结实,果实累累,大雪压不弯,巨风吹不倒。现在,请它作小孩的保护人。出生以后长命百岁。”最后,由产妇的姐妹或兄弟把麻杆圈挂在房子附近的树枝上。或者先由达巴用饭团揉一个叫“亚格”的人形物,据说它代表专门害胎儿的鬼。达巴让孕妇用右手拿着装有“亚格”的水瓢,交给,左手拿一把镰刀,在达巴念念有词的同时,孕妇在他的指导下挥动镰刀,把“亚格”砍碎。达巴把已砍碎的“亚格”放在一块木板上,远远送到村外去喂老鹰。从老鹰飞走的方向,达巴推测孕妇将生个男孩,还是女孩。    
    怀孕九个月,还要请喇嘛在家里驱一次鬼。他们认为胎儿幼小,经不起任何外鬼作祟,所以在他降生之前,要在家屋里作一次全面的驱鬼,当地人称为“真此格”。请一个喇嘛念经,事先从河边拿一些石沙回来,掺上四季豆,喇嘛一边念经,一边到处撒沙作驱鬼状。    
    妇女有了娃娃,不好意思马上告诉母亲,到四、五个月娃娃出怀,母亲这才知道。怀孕照样从事生产,也不忌房。到了八个月,母亲就要告诉女儿:“娃娃大了,不要和小伙子在一起睡”。至此直到生育,男女不再同房。阿注来看望也分着睡。不过,也有些耐不住男人,这时候又会去找短阿注了。    
    怀孕妇女有许多禁忌,诸如不能上山砍柴,不能背重物,不能吃带刺激性的以及外边送来的食物,不能参加婚丧活动,天黑不能出门,不能干推磨、舂米之类的重活,怀孕后期不能与阿注同床,等等。    
    产妇的食品,禁止男人吃。当地人解释说,男人吃了供产妇月子里吃的食品,嘴要生疮,骑马要打瞌睡,上山要从崖上跌下来。这些说法当然毫无根据,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确保产妇的营养和婴儿的发育。    
    2。接生    
    摩梭女人生小孩,一般由家里老年妇女接生。地点依妇女的婚姻状况而定。正式办酒结婚的,在“一梅”的下火塘生,否则女子娘家会有意见。要是找长阿注,关系固定并得到女家支持的,也可以在“一梅”下火塘接生。不过,一般是在转房和客房内生,不到“一梅”来。特别是找短阿注生的小孩,生父都弄不清楚,绝对不允许到“一梅”中分娩。    
    奇特的是,摩梭女人生小孩是坐着生,屁股上垫一团破裙子,使身体悄悄离开地面。阵痛时两手紧抱膝盖使劲。如果遇到难产,男人又外出了,要把男人的裤子拿一条摆在一边,母亲口中叨念说:“你的父亲在这里,你快快出来”。再不行,就用裤子擦女子的肚皮,说同样的话。男子在家,一般在外照应,不到产房来,认为接近产妇会有霉气,出门不吉利。    
    产妇生下小孩后,当时就给她煮几个甜酒鸡蛋吃了,让她休息。家里人则要赶忙去准备请达巴和喇嘛为孩子起名字。    
    3。命名    
    孩子出生的第二天,产妇也可以进入“一梅”,她怀抱婴儿坐于火塘的右侧,等待全村老年妇女的祝福。    
    这天,产妇家在大锅里煮几十斤甜酒,把鸡蛋打碎放在铁锅中煎黄,再切成丝丝,撒在里面,又准备40斤糌粑,招待全村的老妈妈。老妇们来看产妇,每人带来三、五个鸡蛋做礼品,进门先看望婴儿和产妇。要是得了女孩就说:“这个女娃很不错,将来持家有方,儿孙满堂。” 要是得了男孩就说:“这个男娃很能干,将来犁地赶马,样样都行”。家里人给老妈妈们盛上甜酒,请她们吃糌粑。老妈妈边吃边交流生儿育女的经验,嘱告产妇要注意冷热饮食之类。临出门时,每人还要揉一团糌粑带走。在人们看来,产妇家这一天的糌粑团,不会生小孩的人吃了就会生育。老妇们带走一团糌粑,就是拿回去给那些想生儿女的中、青年妇女吃的。    
    在产后40天内,产妇忌与男人同房。为了照顾妇婴,产后一段时间,产妇与婴儿随同母亲住在“一梅”中。屋子里男、女分席,即使走婚的男子来看望,也要分开来睡。    
    生孩子后的一个月内要忌推磨,传说推了磨肠子会掉下来;还要忌做饭和抬锅,说是怕不干净沾污了锅庄。    
    在婴儿降生的当天或第二天,请达巴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    
    在命名仪式前,要杀一只鸡、煮几圈猪膘肉、揉一团饭,供在灶神前面,作为向祖先的献礼。杀鸡得有专人,在母系家族里,则舅舅宰鸡;在父系家庭则由婴儿的生父宰鸡。煮鸡时还要做鸡头卜,以预测婴儿的命运。    
    接下来,就该是达巴占卜了。他坐在下火塘的左侧上方,面前放一个木盘,手捏两个贝壳。达巴根据贝壳丢在木盘里的位置及婴儿的出生属相、时辰和方向,为男女孩分别起不同的名字。    
    摩梭人的名字,男女有些雷同,往往也不分长幼。为了解他们的名字来源,还要从他们的方位属相谈起。    
    摩梭人也讲十二属相: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方位分大四方和小四方。大四方为:东方以虎、兔为代表;西方以猴、鸡为代表;南方以蛇、马为代表;北方以猪、鼠为代表。小四方为:东南为龙方;西南为羊方;东北为牛方;西北为狗方。    
    举例来说,男孩叫“依若”,“依”为牛,“若”为“男”,即属牛年生的,为东北方位;女孩叫“依木”,“依”为牛,“木”为女,也是牛年出生,东北方位。东方出生的男孩,多叫“达若”、“次耳”、“披搓”,女孩叫“布池”、“直马”、“得马”;西方出生的男孩叫“龙布”、“次耳”,女孩叫“海木”等等。另外,也有不按生辰命名的,有动物性名字,如小狗、山羊;有植物性名字,如松树、橄榄树、杜鹃;有无生物性的名字,如石头;有以体重命名,如6斤、7斤、9斤,还有以生父的岁数命名,如61等。    
    名字确定以后,达巴连喊三次小孩名字。坐在下火塘边的母亲,也代小孩答应三次。    
    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举行拜太阳仪式。当天太阳一出来,产妇的母亲或姐姐就把一根燃烧的松明丢在院子里,产妇或产妇的母亲左手抱着婴儿,右手拿着一把镰刀、一根麻杆(代表长矛)和一页经书,跨出“一梅”(正房),到天井院停留一会,使婴儿沐浴阳光,祈求太阳保佑。    
    据说,太阳是一位女神,天上以她为大。只有太阳存在,才有万物的生长,人也不例外。所以小孩出生后必须拜太阳,这样才长得快,发育健全。产妇所拿的镰刀和麻杆,是避邪驱鬼用的,也是婴儿的武器。    
    拜太阳的时候,要由主人家煮几罐甜酒,准备一些猪膘和各种主食,宴请村里的老妈妈。这些老人前来看望产妇和婴儿时,也要携带母鸡、鸡蛋和猪膘之类的礼物。产妇要当众把乳房露出来,以显示自己体格健壮、奶水丰沛。    
    4。满月酒    
    过走婚生活的妇女,在孩子满月时,男阿注家要来举行“认子”宴会。准备工作是从收到女方的报喜开始的。按一般的规格,男家要送一只毛羊、一对鸡、一大圈猪膘、两盒粑粑、几升粮食,以及一些粉条、蘑菇之类的东西,还要为婴儿准备一套衣服和一对银手镯。男方来人需在满月前一日抵女家,自己动手准备各种食品,女方全力以赴给予帮助。宴请的范围,一般是全村每户各来一男一女,菜肴以吃九大碗为隆重。来客要送礼,比如五角、一元的少许现金,要么就是茶、麻线、毛巾之类物品。女方一般把收到的礼品全数用来回赠男家来人。有的礼品收得不多,自己还要再加添上一些。比如给男方的长辈送一、两套衣服,男家带粑粑来的食品盒,也要装满熟鸡、猪膘肉和茶叶。男家把这些回礼拿回来后,分送给自己的兄弟、姊妹,等于宣布他家小伙子的阿注生了一个小娃了。    
    客人送来的礼品,取少量供在祖先处,大部分给客人共享。另外,还要拿出一点丢在房顶上,让老鹰来吃。在他们看来,让祖先来领受了供品,知道家里又增添了人口,就会承担保护之责。


第一部分 泸沽湖的传说第10节 沿袭至今的成年礼(4)

    儿童教育    
    初抵泸沽湖,经常看到孩子们成群在玩耍,他们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当走进母系家庭,又发现家庭中所有成年人是那么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这些母爱、舅爱,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1.摩梭儿童的“必修课”    
    从采集、捕鱼到狩猎,从犁地到管理牲口,都是摩梭儿童们的必修课程。五、六岁的小孩就尾随大人到山脚背柴,到河边采集野菜。居住在湖沼地区的孩子,在秋天还要捞菱角、拾野鸭蛋。成年人撵山,舅舅往往带上自己的外甥,教他们辨认雪地和草地上的动物足迹,从中判断动物的种类、大小和去向。平时,舅舅还耐心地教他们如何下地弩、设套索、挖陷阱、驯育撵山狗。在捕鱼活动中,舅舅也要带上他们,教他们逐步熟悉划独木舟、撒网、钓鱼和叉鱼技术。    
    当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舅舅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犁地能手,专门为孩子们砍制一架小木犁,形制与实用犁架别无二致。孩子们学着成年人的动作,一人在前边学着牛拉犁,一人在中间按压犁辕,一人在后边扶犁。这项活动男女孩子都参加。在碎土、收割、打场等活动中,孩子们也介入其中,一边玩耍,一边学习。    
    为了训练儿童的智力,还有一系列抽象的教育方法。比如在妇女们指导下教小孩抓拐游戏,就是技巧与数学的训练。摩梭人有一种原始计算工具,即利用石子和粮食粒记数。记数时,取大、中、小石子若干,分别代表百位,十位和个位,然后根据石子的多少,计算数字的多少。这种方法为儿童所习见,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之一。    
    在摩梭人的风俗习惯中,保留了不少氏族制度的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绳,迄今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每个人从能记事的时候起,就经常受到传统风俗的熏陶。老人们经常讲述氏族的历史,教育儿童注意区别对待男女老幼。对老人要尊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儿童要让路;在室内落坐,要请老人坐上席;吃饭时要先把饭菜端给老人。    
    小孩要懂得爱惜母系家族的财产,不能私自动用,拿别人的东西是可耻的事。吃饭时,家庭成员盘坐在下火塘周围,等候主妇分食。就是两三岁的孩子,也不能抢吃。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尊重主妇分食的习惯。    
    摩梭人很注意对孩子的体育和军事训练。摔跤是男孩子的主要游戏之一。拉弓射箭,用火枪射击,在狩猎中就逐渐学会了。在儿童游戏中,还保留了两种投掷活动:一种是掷坑,另一种是甩石球。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儿童的灵敏和耐力,培养他们勇敢、顽强的精神,为成年后参加生产和军事活动准备条件。    
    2。摩梭儿童的游戏    
    摩梭孩子很喜欢游戏。无论是春天或冬天,经常会有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村口,在草海边做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    
    (1)“路地”,即抓子。过去用猪、羊拐,现在用小石子。参加者两三个、四五个不等。有男有女,但老人不能玩。在他们看来,老人玩这种游戏会挨冰雹。抓子的方法很多,比较流行的是,在地上排好7个石子,先将第一个子丢在空中,然后在抓地上的石子,再把空中的石子接住,以手中的石子多为胜。当手中握有较多石子时,又全部掷向空中,然后以手背接住,也以多为胜。    
    (2)“帕地”,即踢毽子。毽子以玉米须做成,后来也用铜钱与麻、鸡毛扎毽。在过年期间最盛行踢毽。    
    (3)“阿斤窝斤”,简称跳木板,即跳过来跳过去的意思。玩具是一根四、五米长的木板,中央以木桩支起,木板两端各站一人,一人在上,一人在下,彼此交替。男女小孩都可玩耍。    
    (4)“秋千”,与汉族秋千一样,先搭一木架,架上系绳,少年坐在绳上前后摆动,以高为美,互相比赛。    
    (5)“都刻”,即投坑。先挖一小坑,在两米远处投掷石片或铜钱,每人先掷一次,以石片距坑的距离远近排先后名次。在名次排好后,第二次往坑内投掷,以入坑者为胜。后进者,再以瓦片击之,以打中者为胜。以男孩玩耍为主。    
    (6)玩“打米”,即玩弓箭。以木为弧,拴线为弦,削竹为箭。男孩从小习箭,以树支为靶子。    
    (7)抱“么么”,即抱布娃娃。有的是背在身上,认为娃娃是背者的妹妹。布娃娃由母亲缝制,交给小女孩玩耍。    
    (8)吹“修力”,即吹竹筒。玩具是一段竹筒,长12厘米,直径2厘米,中间皆空,一头含在嘴里吹,发出单调的声音。以男孩玩耍为主。    
    (9)滚竹圈。玩具有一个竹圈,直径80厘米,先将其滚动起来,后持一木叉,不断推动竹圈滚动,这是男孩的玩具。    
    (10)打水漂。这是沿海小孩的游戏,他们多在海边选择一石片,以薄为宜,斜身投向水面,石片与水面平行而飞,看石片在水上能漂击几次。    
    (11)“那那比”,即藏猫猫。一群小孩玩耍,先有一人躲起来,别的小孩寻找,被找着者为输,可唱歌,找不到者为败。    
    (12)抱鸡蛋。选一人为母鸡,俯卧地上,胸前抱三个石头为蛋,别的小孩来摸蛋,借机偷走。母鸡双手护蛋,二足踢对方,谁被踢中为败,母鸡由败者代替。    
    另外,还有鹰捉小鸡、摔跤、跳高、赛船、游泳之类的游戏。    
    这些游戏,许多是来自生产劳动,是对成年劳动的模仿。与男女分工相适应,小孩的游戏也是男女区别的。正是少年的这些游戏,才传播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成长。    
    摩梭人婴儿满月后,因为母亲要劳动,即由祖母照料。小孩会走路以后,就在祖母身边玩耍。五、六岁以后,成年人才开始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当地民谚说得好:“小罐好盛酒,小孩最听话。”    
    3.长者为师    
    泸沽湖过去没有学校,家族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场所,长辈、兄姐就是老师。在母系制条件下,儿童不是生母的私人财产。除哺乳期外,小孩都生活在公共住宅内,由年迈的祖母照顾,所有母系家族的成年人对儿童都负有教育责任。    
    在儿童教育上,舅舅是一个重要角色。一般说来,母亲更侧重教育女儿,舅舅不大过问外甥女的事,而对外甥则倍加关注。他们是男孩最亲近的男子。男人必须掌握的有关生产技术,诸如农业、放牧、赶马、纺织以及木工活,通常总是由舅舅传给外甥。孩子们也十分尊敬舅舅。当地流传的民谚说:“男亲舅大,女亲娘大”,“不能往锅庄上吐痰,不准在舅舅面前说坏话”。一次,我借宿在木里县利家嘴村摩梭家中,发现舅祖正在拿一个破手电筒当照相机,为他的甥女的孩子们照相,老人那样诙谐,孩子们却极为认真。舅舅与儿童的亲密关系,与生父对子女的痛痒不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的母亲和舅舅,他们的性格、品质和生产技艺对子女具有重大的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