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约瑟 >

第2章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约瑟-第2章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约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4年,李约瑟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被他的母校冈维尔—基兹学院选 

为院士。这一年,他同一位女同事多萝西·莫依尔结婚。婚后的生活一直很 

有意思,他们整个假日都在海洋生物实验室度过,有时做实验,有时去访问 

别的试验室,把业务和娱乐结合了起来。不久,他们夫妇二人同时被选为英 


… Page 6…

国皇家学会(又名英国科学院)的会土。这件事当时曾传为美谈,因为除了 

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及其夫婿艾伯特以外,自 17世纪皇家学会成立以来,他 

们是同时得到这项殊荣的第一对夫妇。李约瑟是研究胚胎的生物化学作用 

的,而多萝西女士(后取名李大斐)是研究肌肉的生物化学作用的权威。 

     李约瑟作为皇家学院院士,有机会与同院的其他文学士谈论内省心理 

学,使他在研究精神病生物化学时,把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联系起来, 

满意地解释了忧虑神经病、执迷神经病之类的精神状态,并予以克服。 

     他这样努力沟通生物化学同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之间的隔阂,同他 

企图把科学和宗教作一番调和一样,都是他“搭桥”心理的例证。不久,他 

在一次阅读旧文献时,偶尔发现了一篇有关鸡蛋孵化过程中产生肌醇的论 

文,该论文使他又一次起了“搭桥”的念头。他料想鸡蛋在短短三星期的孵 

化过程中,一定有个奇妙的的化工厂。这个想法当即受到霍普金斯的热情称 

赞和全力支持。 

     1931年这项研究宣布完成,31岁的李约瑟出版了他的三卷本巨著《化学 

胚胎学》。这是他在生物化学上的成名之作。这本著作不仅给一门新的科学 

下了定义,作了解释,为下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是《中国科学 

技术史》的前驱。没有他那种非凡的组织能力和记忆力,没有他那种精密地 

管理和运用笔记、实例、参考资料,善于建立档案和编制卡片索引的能力, 

无论科学和历史方面的创造性都无从实现。尽管他所有的著作都是探索,不 

作最后结论,但却打开了宝藏的矿山,由学者嗣后进一步开发。 

     随后,李约瑟被委任为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 

     同一年,生物化学和实验胚胎学这两门学科的界域发生了突破,这一根 

本性的发现,又一次引起了李约瑟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于是到了1942年他 

又出版了《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那里面提出了当时存在的许多问题,其 

中有些至今还解决不了,所以它仍被认为是一本有用的书。 

     在20年代和30年代,左翼政治思想曾在英国流行一时,剑桥生化实验 

室也是个左翼思想占上风的地方。李约瑟的前任威廉·邓生化讲座讲师霍尔 

丹是实验室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对李约瑟的影响很大。霍尔丹是位积极的英 

国共产党员,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苏格兰军司令,对科学工作有着高度 

的创造性。霍普金斯出任过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席,那是个代表各类科学工作 

者的工会组织,李约瑟也是该会老会员之一,几乎从成立一直到后来合并为 

规模更大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人员协会。还有年轻的生物化学家诺曼·皮里 

与多萝西·莫依尔在剑桥科学家反战小组中积极活动。实验室另一特点就是 

它的国际性和接纳女研究人员,世界各地的男女科学工作者闻讯后纷纷来到 

该室工作。 

     但是宗教生活的吸引力极强,李约瑟一面在生化实验室工作,一面却曾 

有两年功夫在剑桥的良牧宣道会里做杂务修士。1924年他才离开修道院。后 

来在一次访问中他认识了一位出身低贱的犹太科学家,懂得了怎样从社会下 

层来观察生活,并在这位犹太科学家的引导下,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著作。有时他还和夫人一起乘船出海搜集资料,并渐渐习惯了海上生活。李 

约瑟后来说,他很感激那时能有驾驶船只的实践,否则,在他写《中国科学 

技术史》中造船和航海各章的时候,要困难得多。 

     李约瑟在大学时代热衷于研究科学史,尤其是生物学史。他早期很多论 

文就是关于科学史的。这也许是受他的中学校长桑德森的影响,李约瑟在学 


… Page 7…

生时代就对《生理学史》和《科学史》两书极感兴趣。他后来写道:进入学 

校以来,我对于历史就怀有热忱。光做实验室的科学永远不能使我满意,因 

而我感到有必要在《化学胚胎》书前写了长篇的胚胎学史述,从一起始直叙 

记到1800年。这篇长序后来单独成书出版,书名《胚胎学史》。 

    李约瑟极力主张剑桥大学必须在科学史研究方面有所作为,于是校生物 

学教务委员会指定他一个人成立一个委员会,再吸收其他人员组织一个科学 

史讲座。他们举办的第一个讲座吸引了许多听众,后来这讲座内容刊印成书, 

名叫《现代科学的背景》。这个讲座实际上就是剑桥大学科学史系的起源。 

该系后来拥有教师十数名,还有威普尔科学史图书馆,因此可以说,剑桥建 

立科学医学史的独立学科,主要应该归功于李约瑟。 

    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正式听课学过科学史,只是在埋头实验工作之余, 

顺便涉猎而已。20年代后期,李约瑟在编写胚胎学史时,结识了查尔斯·辛 

格。辛格是一个文雅、真挚的学者,除了渊博的学问之外,还有善于决断的 

头脑,曾先后出版了《科学史与科学方法研究》,以及有关解剖学史、医学 

史、生物学史、科学史等书,李约瑟奉之为“伟大的良师益友”,“可能是 

本世纪上半期英国最优秀的科学与医学的史学家。”“确实是我在科学史上 

有过的唯一的真正老师。”是令他难以忘怀的人物。他给予李约瑟以友谊, 

给予他充分美好的忠告,提供寻找资料的线索,好多年特许李约瑟住在他的 

柯涅墅海滨的房屋里,从地板到屋顶都以书作支架堆成一个珍奇的书库。这 

里还有许多哲学和神学书,主要的是历史,“历史与科学相搏斗。”另一位 

前辈科学家柏廷顿也给他极大教益。柏廷顿非常讲究实效,孜孜不倦,一生 

大部分时间任化学教授,写过好多卷的化学巨著,还写过不少关于化学史的 

著作,如他晚年所写的《化学史》就是他的著名巨著之一。 

    李约瑟对于科学哲学也颇感兴趣。他认为任何生物化学家如果想在实验 

形态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之间找出其联系,使三者融合为一体,就必须了 

解生物体的哲学,了解生物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生 

物体全面控制机能的性质。当时有一部影响很大的书——《生物学原理》出 

版。作者是李约瑟的朋友伍德格,他二人志趣相投,花了几年功夫筹组了一 

个小团体,叫理论生物学会。他们常在伍德格家中辩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 

些活动内容后来成为他们的博士论文和题目。 

    李约瑟曾在耶鲁大学所作的特里讲座学术报告里集中讲了科学哲学,这 

些讲义后来以《秩序与生命》为名出版了。由于这本书反映了他当时的预见 

性,后为成为一本小经典。所有这些方面的研究,大大有助于他后来进一步 

探讨中世纪的中国哲学。 

     1924年李约瑟在冈维尔—基兹学院刚被选为研究员时,大多数老的研究 

员都对这个年轻人给以漠视。再加上他的左翼政治倾向,更是不受老一辈的 

欢迎。他在1927年得到了实验指导的职位,继续作为研究员;可是在1933 

年他越过讲师学衔,跃升为威廉·邓爵士讲座副教授,摆脱了对未毕业的学 

生的管理和教程,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工作和指导研究生。 



                           四、人生的转折点 



     1937年可以说是李约瑟一生的转折点,那一年,有三名中国学生来到剑 

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他们是沈诗章、王应睐和鲁桂珍。他们给李 


… Page 8…

约瑟以极大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人是鲁桂珍。他们使李约瑟获得了寻求已 

久的思想解放,即从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绝对价值中解放出来,认识到世界上 

存在着其他同样微妙复杂、同样迷人、同样值得探讨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社会 

生活。李约瑟对中国的悠久灿烂的传统历史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对 

中国汉字产生兴趣。中国语言的方块结构、一字一义、蕴义深刻,与他熟练 

掌握的英文、法文截然不同。于是他开始学习中文。他把一本中文词典当作 

天下第一奇书,认真而又极感兴趣地阅读。他从某部汉英字典中抄录了每一 

个汉字,这是一种艰难的学习。几乎所有学习中文的外国人都感到吃力。这 

一方面是因为中文本身结构复杂,难以掌握,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底蕴 

的差别。但李约瑟不畏艰难,饶有兴趣地练习学习每一个汉字。他的这些中 

国学生此时成了帮他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老师。当时剑桥汉语教授捷克学 

者古斯塔夫·哈隆看到李约瑟年近40岁,决心要学汉语,认为一定得有一种 

特殊的教学方法,才能速成,于是结合自己的译文《管子》给李约瑟介绍中 

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字。 

     李约瑟自己也发明了几种学汉语的方法,一种是把各韵母分开,按四声 

横排,再把声母依次竖排,编成一张张原字表;一种是把所有的字归为竖、 

撇、捺、方框四类,另附一其他类,编成小字典。另外,他还按英语字母顺 

序,收集各种语法结构,仔细研究汉语有关词的词性。这样学习的结果,终 

于使他在1942年到达中国时,在昆明一下飞机就能够直接同中国人会话,使 

当时和他在一起的总领事也感到惊奇。 

     李约瑟后来记述这些中国青年研究人员的到来给他的影响时说:“他们 

施给我两个主要影响——第一,他们鼓励我学习他们的语文;第二,他们提 

出问题来,为什么现代科学独独发生于欧洲。关于语言的事情,这是众所周 

知的事实,颇有些欧洲人被眩目难解所击倒,正如圣保罗走往大马士革的路 

上感觉到的那样,要不惜任何代价用这等奇异的形意符号来学会这种语言, 

至于精神智力,我看到,越和这些年青科学家接近了解,越明确认识到他们 

的智慧能量与我并驾齐驱。这就使问题显得尖锐突出了。为什么现代科学, 

伽利略时代 ‘这个新的实验的哲学’与早期的皇家学会,只发生于欧洲文明 

而不产生于中国或印度?好多年后,我学到了好些有关这类事情以后,我才 

认识到在第一个问题后面隐蔽着第二个问题,这就是:中国文明对自然界的 

探究远比欧洲的更有效果,而且利用自然知识谋求人类福利也更有影响。时 

间在科学革命前14个世纪左右以前,而寻得其所以致此之故。” 

     李约瑟常说:“天下自有对本国文明之外,对另一种文明‘一见倾心’ 

的事”,并相信,这总会有好结果的,因为人类在走向团结一致的过程中, 

最需要相互尊重和了解。但这种心理状态是无法强使产生的,而是自然而然 

形成的。一旦形成,则语言的隔阂就不成其为障碍,而自然领会了。” 



                            五、在中国的经历 



     1942年,李约瑟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到中国访问。当时正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紧张激烈进行的时期,英国政府任命李约瑟到当 

时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担任英国大使馆科学参赞。在英国科学家中绝少有人 

熟悉有关中国的知识,而且由于李约瑟是一个生化胚胎学家,可以说这次派 

遣行动决定了李约瑟的一生。1937年中国几位青年学者到剑桥学习,从而影 


… Page 9…

响了李约瑟的一生,“但这可能还不能成为‘被俘’或‘入迷’,有如一次 

失效的种痘,假如我的命运不派遣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到重庆的英国大使 

馆作为科学参赞。”李约瑟后来总结道。 

     英国政府委派李约瑟来华的最初目的,是要他作为皇家学会代表到中国 

作些报告,支持中国科学家在艰难的日子里的战斗精神的。 

     李约瑟经由印度飞越驼峰到达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参观了一些学 

术单位。当飞机一在中国的西南名城昆明降落,他踏上他日夜向往的中国土 

地时,他感到兴奋。他一下飞机就直接同来迎接的中国人交谈,这使当时和 

他在一起的英国总领事感到惊奇。 

     但是没有多久,李约瑟就感到,他在人道主义方面并没有多少事可做, 

而在科学技术方面却可以真正帮助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医务人员在极其困 

难的条件下做些实际工作。他决定在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停留下来,为此,他 

征得了英国驻华大使霍勒斯·西摩爵士的允许,靠浮图关一个山岗建立起中 

英科学合作馆。 

     中英科学合作馆经常给予全中国所有的研究所、大学、兵工厂与医院以 

具体的援助,它们都因被战争封锁而陷于困境。各处所建立的友谊,单就书 

物来说,是无比珍贵重要的。因为许多所都有中国的科学家、医师与工程师。 

他们各就本身专业对本国文明发展中的史迹深感兴奋,他们随时愿意而且乐 

于对李约瑟给予指点,什么中国书是最重要的,应该予以购买而加以研究。 

这效果就像发掘到一个智能的金矿,其丰饶将使前几代汉学家大为惊诧,也 

可能使中国老年著名学者欣羡。 

     在经历了6年抗战后的贫困中国,李约瑟亲自驾驶着由救护车改装而成 

的两吨旅行车遍历大后方的10个省,东南到达闽、粤,西北直上秦、陇,西 

南远达河海之滨,行程5万公里以上,访问了300多个文化教育、科学机构, 

接触到上千个学术界著名人士。他广泛访问大学实验室、各类工厂、医院、 

铁路联络站等。只要有科学工作者需要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地方,他都去,难 

怪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一次讲演中赞扬李约瑟在中国的工作真是“雪中送炭”。 

     李约瑟看到这些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住在古旧寺庙和破落宗祠经粗略改造 

的学术单位里,用原始简陋的工具和自己制造的玻璃器皿以及极少量剩余下 

来的化学药品,不怕困难而坚毅明智地发明创造出许多卓越的成就,写出了 

光彩耀目的优秀论文来。这一切激发起他的深切感慨和敬佩,他赞佩中国学 

人坚苦卓绝的勇毅和超乎寻常的智慧,于是他积极地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供 

应他们所缺乏的新刊图书,并从印度代购迫切需要的仪器和化学药剂,又竭 

力介绍他们的论文发表于国外科学期刊,推荐一些人到英国进行研究,也邀 

请了一些英国学者来华讲学并协助他的工作,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英科学 

交流合作机构。其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