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约瑟 >

第4章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约瑟-第4章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约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曾担任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是李约瑟在四川李庄认识 

的朋友,当时他是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攻火药史。1957年 

以后,李约瑟的主要合作者是鲁桂珍。鲁桂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局工 

作多年之后与李约瑟相处。他俩工作了20多年之后逐渐认清,即使他们二人 

都能活得像创世纪上麦秀希勒 (据说活了969岁)或者中国彭祖(800岁) 

那般长寿,也无法全面完成目前待做的工作。于是,他们的小组吸收了散布 

在全世界的 20多位合作者,例如澳大利亚格里非斯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何丙 

郁,在炼丹术与古代化学方面给以帮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 

肯尼斯·鲁宾逊在物理声学方面给以帮助。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在中国抗战 

期间与李约瑟同在重庆,虽然她本人一贯忠诚于攻她的生物化学专业,但对 

李约瑟的编书计划始终给予鼓励和支持。 

     这样汇集百家、贯穿古今的宏伟编写规划绝非肤浅仄陋的“专家”们所 

能设计,必须学贯中西、学识渊博的通才才行。李约瑟提出写好《中国科学 

技术史》的人应具有六项条件:1。科学修养;2。科研经验;3。熟谙欧洲历史; 

4。中国人民的生活经验;5。通晓中国古今语文;6。中国学人的良好协作。实 

际上最紧要的是对中国、中国人民、中国科学的热爱。 

     应该指出的是:剑桥和牛津两所大学有一个特殊的条件,这就是他们能 

让一位生物化学教授去全力以赴从事汉学和科学史这类同他所在的系的学科 

无直接关系的研究计划,这在其它大学是难以办到的。此外,这两所大学在 


… Page 14…

学术切磋方面也有许多优点。有一次,李约瑟为要解决一个有关植物学的问 

题,就约请了希尔博士到他的书房共饮午茶。当遇到炼金术问题的时候,李 

约瑟请来了剑桥的一位冶金学专家查理士共进晚餐,向他求教。 

    李约瑟对中国的友善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要素,他的工作得到了新中国 

领导人的支持。如前文所述,李约瑟1942—1946年在中国的4年间结识了许 

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朋友。其中之一是郭沫若,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 

长。中国科学院大力支持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撰述计划,多次安 

排他访问中国,并对他放宽古籍出口的限制。在经济方面,中国科学院订购 

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若干册,并提出,李约瑟如能找到适当人选做他的受 

薪助手,中国科学院可以替他支付年薪500镑。50年代,500磅相当于当时 

一位大学助教的薪俸。 

    李约瑟多次访问中国,或与李大斐同行,或与鲁桂珍同往,或一行三人, 

每次都带回一批书籍。李大斐与周恩来总理很熟悉。1974年访问北京的时 

候,毛泽东主席刚好也在机场,他还向李约瑟打招呼说:“您就是李约瑟吗?” 

李约瑟虽在中国获得厚待,但从不滥用权利,他尽量不将善本书带离中国。 

    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曾几次接见了他,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赠送给他珍 

贵的中国图书。从1952年起,他应邀来华已有五次(1952年、1958年、1964 

年、1972年、1978年)。1981年又来中国,是解放后的第6次,每次都经 

历大半个国土,到处走访科学界新老朋友,搜购新旧书物,主要是为了更好 

地完成他的心愿——他的宏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和中国人民息息 

相通,心情与共。“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样受到冷淡和误解。1978年从北京 

到上海,重见了旧日故交,他推心置腹地说:“这回才能见到了你们。前次 

来中国问起好些老友们,都是一问三不知,回答是不知下落,甚至是业已死 

亡。这一次,却能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你们。气氛截然不同,我们就有了重新 

欢聚的机会,真使人快慰。”这是他由衷之言。他还说正因为当时英政府撤 

了他生化讲座与主持官办的生化科研机构的职,才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专 

门从事中国科技史这个他所喜爱的工作。诚如中国成语所讲:“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现在已经具有全部完成而且出版的前景,这对他实际上是一个 

转变工作性质而达到成功的契机。 



                 七、宏伟巨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 



    他所从事编著的业已出版并继续在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了 

不起的宏伟巨著。首卷《总论》1954年刚一出版就赢得举世瞩目,一致赞赏。 

全书原先拟出七卷,可能只想出七册,后来却打算出版20分册。李约瑟约了 

许多学者分别专任各册的编写工作。这部巨著计划于2000年出齐。 

    这部巨著,首卷 《总论》一问世,如前所述立刻引起举世轰动,其博大 

精深,实是功力艰巨的扛鼎之作。原书计序言38页,本文318页,参考文献 

50页,索引20页,图版13页,插图36个,总439页。序言述记著书的起 

因及其与中国学人的接触,如闻一多、华罗庚、郭沫若、侯外庐、陶行知、 

林祖涵、冯友兰、王亚南、黄子卿、傅斯年、竺可桢、梁思成等,接触面极 

广泛。在第二章“本书的计划”中,对汉字,汉字的罗马音符化,读法,学 

习与记忆方法等等,一一予以叙说,接着记述汉字的起源,从《说文解字》 

的六书,直到金石文、甲骨文字。第三章介绍主要参考文献的典籍名著,诸 


… Page 15…

子百家、文集、丛书、道藏、佛经,以及字典、辞源、辞海,乃至稗官小说, 

笔记杂抄,几乎无所不包;并就书名及其内容与著者姓名、籍贯、履历以至 

专长癖好,于并世学人又记其形貌特征……,都一一记入卡片。如果将这些 

卡片分类归档,刊印出来就可以成为中国古今学术名著与名人的整套大辞典 

了。第四章叙述中国的地貌、地史。人文地理与自然分省详情。第五、六章 

述记中国历史,先讲商、周、战国下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先秦历史;然后述 

记秦以后的天朝简史: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 

金、元、明、清,一部完整的中国通史。最后第七章讲述中西文化交流的情 

况,从中国文化的起源,讲到古代欧洲有关中国的传说,中西交通的史迹、 

水航、陆运、丝绸之路,印度、天方与中国之交通,商业贸易与政治使节, 

最后则为科学、工艺技术的交流,华化西渐,特别阐述指南针、车轮、火药、 

纺织、造纸、印刷以至天文、舆图、水力、铸铁、计时等中国的发明创造, 

从东而西,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既可以驳斥那种以为一切文明创自欧洲的论 

点,又可以阐明中国文化科学与技术贡献于世人者之丰厚,列表详指,明证 

翔实,得到国际学者共同赞许。举世同风,竞相宣扬中国科技的光辉卓越之 

成就。书后附录参考文献50页,本册所引用的题名书物人名索引20页,数 

典有根,出语有据,成为当世名著。 

     第二卷以后的各卷分册,越出越精,更加壮丽恢宏,使人叹服。李约瑟 

博士原是生化学家,于中国道教及其炼金炼丹之术颇有研究。70年代所印出 

来的第五卷几本分册,更是举世无匹的名典,所以一书既出,竞相转译,中 

国(包括台湾省)、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丹麦、德、法文版,乃 

至非洲、拉丁美洲,都有译本出来,可谓举世风行,都称赞是一部珍贵的不 

朽名著。李约瑟博士却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80高龄,每日仍工 

作10余小时,坚持不懈。要是不热爱中国、中国人民、中国科学,能够编写 

出这么奇特优异的宏伟巨著吗? 

     中国人民十分珍视这位四十多年的挚友,在其80岁诞辰时,国务院副总 

理兼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副院长钱三强,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中国 

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等,都发电致贺,科学院还委派杜石然、薄树人、曹 

婉如三人去参加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所举行的祝 

寿活动,并向他递交了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的特聘证书,中国 

驻英大使柯华夫妇于11月29日设宴招待李博士夫妇,后又到剑桥赠送了寿 

幛。 

     贺电表达了中国学术界的一致的心愿:“正是由于您的半生的辛勤劳动, 

使得在第三世纪以前领先于世界的古老中国的科学和文明,又一次引起了世 

界人民的友好关注。”“中国人民极其珍视并赞赏您数十年如一日献身于科 

学研究、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事业的崇高精神,我们以有您这样一位治学严 

谨、毅力坚强又富于正义感的科学家作为自己的老朋友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我们还十分高兴地看到您播下的科学、文化和友谊的种子已经在中国和全球 

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您的卓越成就将永放光芒。”“希望您在自然科学 

史研究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写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并祝您健康长 

寿。” 



                        八、创办东亚科孝史图书馆 


… Page 16…

     随着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及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屡出硕果,他 

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950年后,他先后担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里昂大学、巴黎法兰西学院、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和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会员。1968年在巴黎第12次国际科学史 

大会上获得萨顿奖章,1966年—1976年任基兹学院院长,以后又担任名誉院 

长。1974年被选为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分会会长。1976年起 

任东西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馆长。 

     在李约瑟的工作室里,每一部书和每一篇论文都立有一张卡片,还有人 

名和术语卡片,后者为了使《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人名和术语做到统 

一。还有一套卡片李约瑟称为“影子卡片”,他经常翻阅它们,有时补充新 

资料,有时作出修改,甚至加以取消。这些卡片在书出版时又可发挥作用, 

只要把它们稍加整理,就可以收在参考书目和索引两部份内。李约瑟或他的 

助手每次翻阅图书时,必定将有关的资料记在纸上,写明书名、页数,并尽 

可能将中文译成英文,然后分类收入文件夹,和同类其它文件的资料放在一 

起,学报的抽印本又另外分类放进箱子。 

     李约瑟有过人的记忆力,他知道每一本书和每一件资料的存放处。偶尔 

他会为着找不到一件资料而发脾气,这时鲁桂珍就说:“约瑟心情不好。” 

同时她也会帮他找。李约瑟解释说,他的生气是为了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或者 

他所采用的系统出了问题。李约瑟写文章或讲演必定先把要点写在纸上,然 

后用一条条线将各个要点串连起来。由于李约瑟喜欢坐火车,鲁桂珍就说这 

是李约瑟的“火车轨道”。李约瑟善于把一大堆不同的资料串成为一篇有条 

理的文章,他称这个方法为“编织法”。这也符合他写作的特点,他写文章 

又快又好。鲁桂珍说,李约瑟文思敏捷,又富文采。他在实验室做研究工作 

时,为了获得新资料,往往要等一段时期,这使他感到不耐烦;而写《中国 

科学技术史》却使他十分开心。他写文章先用打字机打出草稿,修改后再交 

打字员打成定稿,有时他直接用录音机,一面看搜集来的资料,一面口述, 

这样作成的文章有时竟十分完美,都不需要修饰,就送到出版社去发表了。 

     有人曾试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香港的大学建立同样的研 

究系统,由于财力、人力、环境(包括国家、大学及个人的环境)等因素, 

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一部类似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著需要一个宠大的 

资料室和高效率的系统来配合。李约瑟已被他自己的系统所控制,他不能带 

着这个系统到处跑,离开这个系统,他就不能继续撰写他的巨著或有关中国 

科技史的文章。1972年,澳洲国立大学请他去逗留数月,希望他答应在堪培 

拉从事研究,结果他不得不婉言拒绝,无疑是怕自己如游鱼离开湖海,陷入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吧!他哪里知道大学方面不但要请他去作研究, 

而且还有人建议他在研究期间,授予他一个荣誉博士学位呢!也许,当事人 

早已将内情告诉他,但仍没有引起他的兴趣。 

     李约瑟写文章的时候,必先选择一张最大的长桌子,将常用的书和参考 

资料放置在桌上。他工作时翻书检图,十分忙碌,不一会儿桌子上的书和资 

料就弄得乱七八糟了。写作期间,他自己从不收抬桌子,更不让别人替他收 

拾,以免弄乱他的书籍和文件,待他的文章大告成功后,才将桌子加以整理, 

把所有书籍资料和物件放回原处。在这一点上,他的作风和现代行政、商业 

管理人员有些不同,很多高级管理人员的桌子是一尘不染的,更不让太多文 

件堆在桌子上,免得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声誉。但李约瑟有很强的记忆力, 


… Page 17…

他翻阅参考书时,脑中就有了印象,知道每本用过的书的位置,如将桌子收 

拾一番,找起来反而浪费时间。 

     每次李约瑟完成自己认为精彩的一篇文章,他就在午餐和下午茶时很高 

兴地念给李大斐听,他说他找到了一小块蓝色的土。李大斐在她的研究上如 

有新的发现,也照样念给李约瑟听。两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欣赏。 

     李约瑟在打字机前工作时,总是全神贯注,从不让别人打扰他,免得扰 

乱他的思路。甚至连他自己的上司、生物化学系主任杨格教授找他时,也同 

样对待,累他站着等了好几分钟。杨格教授并非平凡之辈,他也是皇家学会 

会士,而且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幸亏他秉性温善,又能了解李约瑟的 

性格,以后总是预先约好时间才和李约瑟见面,难怪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 

术史》第三卷的导言中这样说:“我很高兴向我的(理)学院和学系同事致 

谢意,在此可以代表他们的是皇家学会会士杨格教授,我感谢他们对我表现 

的永恒不变的同情和谅解,没有他们的同情和谅解,这项工作是不能进行 

的。” 

     李约瑟的合作者是采用别的方式协助他写他的巨著的,或替他搜集资 

料,或与他进行讨论,或替他撰写初稿,或在剑桥与他一起工作,或在别处 

各自行动,依各人的条件而有所不同。最理想的当然是撰写每一篇稿都能和 

合作者在一起,但这并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做到的。合作者有不同的个性,有 

些执拗,难以容人。幸亏李约瑟处理有方,合作者又都尊重他,一切事情可 

以说进行的颇为顺利。 

     李约瑟将其父亲遗下的一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