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484-何苦生在帝王家--大清公主命运实录 >

第12章

5484-何苦生在帝王家--大清公主命运实录-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陈氏、生育皇六子奇绶(早夭)的唐氏、生皇五女(早夭)的王氏以及生皇二女——即和硕恭悫公主的杨氏,就都是汉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顺治的六位蒙古后妃没有一人生育子女,足以反映出文化背景对顺治情感世界、家庭生活的影响。    
    凭母亲的直觉,孝庄皇太后感到顺治对孔四贞的情感日增,在军营长大的孔四贞虽然也没系统地读过经书,但她毕竟是汉人;而她在桂林三年的见闻已经让在紫禁城的皇帝领略到岭南风情。生性聪明的孔四贞,只要稍微用点心思读点诗词,就能同顺治有更多的话题。对孔四贞,太后也在冷眼观察,从孔四贞的谢恩疏所写的发自肺腑的话——“臣一草木之微,谬蒙天地弘施,总碎首以为期,即捐生其莫报”,看得出这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对于顺治与孔四贞之间的朦胧恋情,太后不仅不干预,反而为他们之间的接触提供方便,太后不仅督促孔四贞读经书,而且每当顺治退朝后,总要找个事由把孔四贞派到顺治的住地;尤其当顺治到南苑打猎时,从来都要让孔四贞陪同前去,驰骋在马上的孔四贞是相当迷人的。    
    太后之所以有意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其更深刻考虑。当母亲的知道儿子对两次大婚都不满意,惟一能弥补的就是让他自己找个称心如意的女人册为妃嫔。在太后心中还有个不能捅破的窗户纸,那就是儿子对弟媳董鄂氏萌生的爱慕之心。董鄂氏的丈夫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代所实行的令命妇轮流入宫侍奉后妃的制度,为身为襄亲王妃的董鄂氏同顺治的不期邂逅提供了机会。董鄂氏虽然是满洲女子,却自幼系统学过《四书》、《五经》,对书法也很精通,称得上是顺治的红颜知己。太后已经听到一些风声,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在顺治十一年四月初五颁布了“停止命妇入侍”的懿命,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斩断多情天子同弟媳董鄂氏之间的来往,让他们把刚刚萌生的恋情冷却、淡化,在无声无息中消失。    
    孔四贞的出现使太后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希望,只要孔四贞能在顺治心中燃起炽热的激情,董鄂氏就会成为历史。这的确是件一举五得的事情:顺治在感情上得到满足,为国尽忠的孔有德夫妇的孤女能有一个理想的归宿,孔有德部下同皇家的关系会更加密切,小儿子博穆博果尔的家庭、脸面也能保全,更难得的是以孔四贞的身世绝不可能影响到顺治皇后的地位。    
    到了该揭锅的时候,顺治十二年(1655)四月的一天,太后特意同孔四贞拉起了家常,问起孔四贞是否定婚,毫无思想准备的孔四贞脱口说道:父亲在世时已经把自己许配给部将孙龙之子孙延龄。太后愣了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说道:既然不能给我当儿媳,就给我当女儿吧!孔四贞被太后的话惊呆了,等她回过味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哭着向太后解释道:父亲只是口头上对孙龙说过,孙家还没把彩礼送过来……    
    孔四贞与顺治实在是有缘无分,尽管男有情、女有意,但孝庄皇太后不能不考虑广西将士的情绪。在处理婚姻问题上,太后从来都是把情感放在第二位。尽管孙家还没送彩礼,但这毕竟是孔有德的选择;至于没送彩礼,那也是因为孙龙阵亡、桂林陷落而来不及办。太后太了解定南王的部将了,他们跟着孔有德已经有几十年,只知道惟孔氏之命是听。太后也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情种”,为了情会闹得天翻地覆。于是她赐予孔四贞“格格”称号,收其为义女,令其住在宫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主。既满足了他们都不愿失去对方的意念,又以兄妹的名分限制彼此的关系,从而使得顺治永远是孔四贞的水中月,而孔四贞则永远是顺治的镜中花;既抚慰了当事人,又通过对孔四贞的恩宠笼络住孔有德的部下。


载不动许多愁:孝庄皇太后义女孔四贞宫中岁月(2)

    对太后来说,最棘手的是失去了让顺治忘掉董鄂氏的人选。顺治同董鄂氏的恋情竟又悄悄复燃,而且最终传到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耳中。顺治在得知董鄂氏因此受到丈夫的“斥责”后,竟打了弟弟一个“耳掴”。博穆博果尔“乃因怨愤”在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初三去世,董鄂氏作为襄亲王的未亡人而被选进皇宫。顺治同董鄂氏之间的惊世骇俗的恋情令孔四贞悲从衷生,但她还要生活在紫禁城,在太后的指导下学习兵书战策,以便能尽快遥控那些久经战阵的老将,这是她对义母的惟一回报。    
    刻骨之痛 尽管紫禁城给了她安宁的生活,久违的亲情,但总有一天要离开紫禁城,她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读兵书,只有这样将来才能镇得住那些定南王部将。她徜徉在兵书战策中,古往今来的经验智慧滋润着她,她沉浸在对六韬的回味、领悟中,流逝的岁月逐渐冲淡失去心上人的酸楚……    
    宫中生活的最后三年,给孔四贞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痛苦:    
    顺治十六年(1659)初她得到兄长的死讯。随着清军向南明永历政权所在地——云贵的推进,被俘虏的孔廷训也就成为南明向清朝实施报复的牺牲品,顺治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当了六年阶下囚的孔廷训被李定国处死。该年年底孔廷训的灵柩被送到北京,尽管孔廷训并没有一官半职,但顺治对这个18岁少年的葬礼格外重视,特令礼部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并把孔廷训埋葬在他父亲定南王的墓地旁边,以告慰孔有德的在天之灵。    
    在得知兄长被俘后,孔四贞始终心存一念,盼望着兄长能侥幸逃脱,能继承父亲的遗志,能支撑起孔氏家门。如今她心底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了,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可指望了,千钧重担就都落在她一个孤女的肩上。一夜之间孔四贞突然长大,她请求太后允许自己承担起在京开府、遥控孔藩将士的重任。对此吴梅村以诗的语言写道:“锦袍珠络翠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笔者注),军府居然王子侯。自写赫蹏(汉代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金字表,起居长信閤门头。”“长信”,即汉代太后居住的长信宫,此处是指孝庄皇太后所居住的慈宁宫,描绘出已经开府遥控广西驻军的孔四贞每天都要到太后的居所叩头问安的情节。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初八董鄂氏辞世,享年22岁。对董鄂氏之死,孔四贞的确有兔死狐悲之感。在等级森严的后宫,董鄂氏活得非常累。顺治“偶免朝,则谏毋倦勤”,惟恐落下“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指责;当顺治在“日讲”后和她探讨“章句大义”时,“辄喜”;而当顺治让她一同阅奏折时,则起身谢道“不敢干政”。至于对太后她更是全力侍奉,“左右趣走”,即使她在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子之后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连月子都没能坐,就要竭尽全力去侍奉生病的太后,而皇后却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去尽妇道。当她在丧子之后内心痛苦不堪的情况下,依然要强颜欢笑,出现在太后的身边。    
    每当看到董鄂氏日见消瘦的身影,孔四贞就不免心生内疚,董鄂氏是在替她孔四贞操劳。虽说她与董鄂氏同皇太后都没有血缘关系,但义女就是比儿媳好当。一般说母亲对女儿总是有不尽的关爱,而对儿媳却往往是挑剔多于宽容。在顺治顿失红颜知己的情况下,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要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去抚慰一颗正在淌血的心。    
    最后一件令孔四贞伤心的事,就是顺治之死。顺治在十八年(1661)正月初三生了天花。从关外来到中原的满洲人,本来对天花病毒就缺乏免疫力,而成年人出天花往往会危及生命,因而每年的冬季及初春顺治都要到南苑去避痘;但顺治十七年的冬季却是个例外,顺治不仅未去避痘,反而为了董鄂妃的葬礼弄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天花病毒趁虚而入。从正月初四,顺治就开始考虑皇位继承人的择定问题,初六那天孝庄皇太后已经“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然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    
    孔四贞虽然没出过天花,但她还是同太后一起守在顺治的身边,在她的心目中顺治就是嫡亲的兄长,如果孔廷训还活着、如果孔廷训已经命悬一线,她会躲开吗?绝对不会!初七子时,顺治在养心殿去世,时年24岁。四月十七日,奉命来京的和尚行森为顺治举行了火化仪式。    
    孔四贞在离开紫禁城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给顺治送葬。通往遵化马兰峪的路是那样的熟悉,孔四贞不止一次陪顺治策马驰骋在这条古路上。有一次孔四贞陪顺治来到昌瑞山脚下,山麓南面是一马平川,在这块开阔平地的前面则有天台山与烟墩山作为屏障,两山之间的山口就成为进入这块幽静地方的一条通道。顺治凝视着这块宁静的土地,蓦然萌生托体于此的念头,遂一箭射出,以箭落之处为日后魂归之地。虽说人生百年终有一死,不到20岁的皇帝就考虑到这一步,的确给孔四贞的心里蒙上了阴影。    
    汉白玉的巨型石坊、巍然矗立的圣德碑、精雕细刻的石像生、神道碑、隆恩殿都已经展现在孔四贞模糊的泪眼前……


载不动许多愁:孝庄皇太后义女孔四贞女大当嫁

    按说当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入宫后,15岁的孔四贞就可以同孙延龄完婚了。但那时的她还不能担负起遥控广西将士的重任,她还需要学习兵书战策。顺治十六年十二月孔廷训的葬礼结束后,孔四贞便在北京开府正式担负起父兄的责任,一切刚刚开始,她需要适应的时间,婚期只能往后推。紧接着就是董鄂氏去世,她当然不能在顺治最痛苦的时候离开紫禁城;接下来又是顺治病逝,作为太后义女的孔四贞也不可能在太后最伤心的时候出阁。    
    当顺治8岁的儿子玄烨顺利即位、当大行皇帝的丧事料理完毕,已经20岁的孔四贞终于走出皇宫同孙延龄完婚,在当时,20岁已经属于晚婚的年龄。孝庄太后令在西华门外为新婚夫妇建造府邸,沾了妻子光的孙延龄被授以“和硕额驸”的称号,被赐予世袭侯爵,并成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    
    额驸孙延龄 孔四贞与孙延龄都在军营中长大,年龄又相当,堪称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桂林失陷以及孔四贞的扶柩北上,使得她同孙延龄一别就是8年。继续在军营的孙延龄,与走进皇宫的孔四贞,生活环境悬殊极大。更何况孔四贞同顺治还有过那样一段心心相印、终身难忘的神交,留下了有缘无分、失之交臂的遗憾。    
    作为一个男人,孙延龄也有自己的魅力,他身材魁梧,面庞端庄,长于击剑,精通音律,但长期的军旅生涯使得他没有时间读书,而且他也从未感到有读书的必要。因而当胸无点墨的孙延龄在洞房中出现的时候,孔四贞已经感到彼此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她只能用美中不足来安慰自己,嫁给孙延龄是她惟一的归宿。    
    孙延龄对于婚后的生活,内心深处也是矛盾重重。别说孔四贞已经得到公主的名分,即使在军营时他也得处处让着孔四贞,孔四贞的父亲毕竟是孙延龄父亲的顶头上司。被男尊女卑桎梏的中国男人,尽管从妻子下嫁中捞到不少实惠,还要为生活在妻子的阴影之下而愤愤不平,孙延龄当然也难免其俗。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他当然也会意识到,在父亲孙龙阵亡后,要想在仕途上走捷径也只能依靠有公主头衔的妻子了。就因为是孔四贞的丈夫,他不仅得到世袭侯爵,还成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堪称青云直上。至于孔有德的定藩遗产,早晚也要落到孙延龄的手中。为了谋求更多、更大的利益,他必须在妻子面前更殷勤、更恭顺。只要获得妻子的欢心,就能得到太后的好感,丈母娘疼姑爷从来都不掺假。    
    为避祸端驻广西 康熙五年(1666),指挥定南王部下已经快14年的老将缐国安因年老乞求致仕,踌躇满志的孙延龄便撺掇妻子奏请出镇广西,他天真地认为一到广西就可以凭借孔有德女婿的“半子”身份,顺理成章地接管定南王旧部,摆脱妻子的光环。    
    孔四贞也有自己的考虑,玄烨即位时才8岁,由四位满洲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当年孔有德在投奔后金后受到皇太极的重用、被封为王,就遭到满洲大臣的强烈反对,四位辅政对此更是耿耿于怀。康熙二年十二月(1664年初)已经下达的在“定南武壮王祠”前立碑的命令被辅政大臣取消了,就连先皇帝“春秋致祭”的命令也要废止。秉承辅政大臣旨意的礼部竟然置先皇帝、当今皇帝的谕旨于不顾,最终还是孝庄皇太后的干预才撤回辅政大臣的批示。    
    更令孔四贞忧虑的是:曾经以西方天算学方法为清王朝制定出中西合璧的历书、给义母孝庄治好过病、被太后尊称为义父的钦天监监正——传教士汤若望竟因所谓西方天算学谬误、图谋不轨等莫须有的罪名在康熙三年八月锒铛入狱。    
    对曾经是紫禁城里座上客的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汤若望,孔四贞并不陌生,老玛法学识渊博,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只要他一开口,就像打开八音盒一样展现出一个多彩的世界。八音盒的妙趣在旋律,而老玛法讲话的妙趣更在于内容:从用望远镜看星星到远洋航海的见闻,从钟表的修理到用钢琴演奏乐曲,这些稀奇的内容就连满腹经纶的顺治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话题。玄烨之所以能成为康熙帝,也同老玛法的进谏有直接关系。顺治在病危时,为避免幼主临朝所出现的政治动荡,欲把皇位传给堂兄,在此关键时刻汤若望以玄烨出过天花为由极力劝说顺治立此子为皇储,堪称是一言而定大计。    
    经过几个月的审理,辅政大臣在康熙四年(1665)初对病入膏肓的汤若望作出凌迟处死的判决,这份判决在三月初二送抵御前。孝庄太后怒不可遏,严词斥道:“汤若望向为先帝信任,礼待极隆,尔等俱忘却,而欲置之死耶!”尽管太皇太后利用北京地区当天发生的强烈地震——上天赫然震怒,驳回凌迟处死的判决,但此案的是非曲直并未得到澄清。鳌拜仍旧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判处:奄奄一息的汤若望以戴罪之身被抬出刑部大狱,虽然幸免一死,但在去世前依然多次受到审讯,受牵连的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等五人均被处死。    
    太后的义父都能含冤入狱、险些丧命,更何况太后的义女!孔四贞一直寻找逃出辅政大臣手心的机会。老将缐国安的致仕之疏,的确给了孔四贞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到广西统帅父亲的部将。其实这也正是孝庄皇太后所期望的,一直视孔四贞为己出的太后相信,这份母女之情将永远激励着这个没有血缘的女儿为娘家、为国家竭忠尽力。    
    一品夫人酿猜忌 孔四贞是带着和硕公主的仪仗离开京城的,但谁又能料到在行至淮安时,辅政大臣又追发了一道谕旨:册封孔四贞为一品夫人。对于这道命令孙延龄是喜上眉梢,可孔四贞却心生怨愤,这究竟是谁在捣鬼,是孙延龄还是辅政大臣?把孔四贞从和硕公主变为一品夫人,对治理广西军队是利还是弊?她虽是女流,但身明大义,父亲的部将也买她的账,现在又把孙延龄抬出来同自己平起平坐,就等着扯皮吧,再说那些多年转战的老将能听任孙延龄的摆布?    
    命运多舛的孔四贞虽然躲开京城的漩涡,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