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抒情的回声 >

第15章

抒情的回声-第15章

小说: 抒情的回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到,那里已成为一片平地。新的桩柱,正在被打进古老的土地。用不了多少时候,那里便
会耸立起一幢雄伟的高搂……    
  此刻,在我的书桌上,摊着两本新书的清样,一本散文,一本诗集,都是过去的作品。
校阅这些清样,使我又回顾了已经过去的日子,回顾了我在过去一年中走过的路。过去的一
年中,我去过南方,到过北方,也曾远飞异域,看到了地球上其他民族的生存状态。回顾,
使我欣慰,因为,我看到的是中国的进步,是中国人脚下的土地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当然,
我也回顾了自己这一年来的工作和生活,回头想一想,也为自己未曾虚度时光而松一口气。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展望明年了。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做一些什么呢?我发现,正在做的,
准备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它们就像停泊在前方水域中的一个个美丽的小岛,只要你扯起
风帆,荡起双桨,努力划动你的小船,便能一一登临这些小岛,浏览岛上迷人的风光,品尝
新的成功的快乐。当然,如果你没有扬帆挥桨、劈波斩浪的勇气,这些小岛对你来说便永远
只能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尽管它们可能已离你近在咫尺。    
  对我们这样年龄的人来说,送走一年的时刻难免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因为,随时
光流逝的,是青春,是生命。有时候,偶然照照镜子,发现自己的鬓边又增添了新的白发,
便更会黯然叹息。不过这只是瞬间的感觉,迎面而来的新年新事,会使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叹
息。我想,工作着番斗着追求着创造着的生命,是可以阻挡衰老的逼近的,心中充满憧憬和
希翼的生命,是可以挽留住青春的脚步的。    
  年轻的朋友,此刻,你们正在想些什么呢?在这旧年和新年交替的时候,你们大概也会
很自然地回头看一看,看看自己走过来的脚印,想想是不是可以欣慰无憾地向过去的岁月挥
挥手,说声再见,然后再放眼展望新年。我相信,你们面前的风景要比我所看到的景色要诱
人得多。如果我前方的视野中是一些美丽的小岛,那么,你们的前方,应该是一片气象万千
的新大陆。你们完全可以用你们青春的激情和勇气,抵达这片新大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神
往的事情!    
  我知道,你们也会遇到各色各样的烦恼,譬如功课太紧张,譬如某一次测验或者考试成
绩不尽如人意……然而这样的烦恼,比起你们所面对的新生活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作为
中国的新一代,我想你们真是生逢其时。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和进步,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
而我们新的一代,正是世人瞩目的一个焦点。因为谁都清楚,中国真正的未来,是掌握在你
们的手中。你们的素质,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这么说,大概不能算是耸人听闻吧。你
们正在想什么,正在做什么,正在期盼什么,正在追寻什么,难道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么!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讨厌那些空洞的口号和千篇一律的说教,你们希望被爱,被理
解,希望有机会发展、显示你们的个性,我以为这些都无可非议,这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
现。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应当是一个尊重个性的民族。不过我以为,个性的发展,应该
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尽可能充分地用文明人类的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你
们现正在做的,正是在打这样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很难真正成为一个知识渊博而富
有个性的人,成为一个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说过我们年轻时常说的一句话:“快,拉住时间的缰绳!”时间的缰
绳,当然谁也拉不住。不过我想,那些活得充实的人,那些把宝贵的时光都用来追求美好理
想的人,他们的生命远比虚耗时光的人更充实,更美丽,更长久。    
  年轻的朋友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勇敢地往前走吧,新的太阳正在你们面前升起,
新的大陆正在你们前方发出召唤!    
                 1992年12月写于四步斋
  东望
    
    
       

    
  20余年前,我曾在崇明岛最东端一个名叫〃东望沙〃的地方参加围垦。那时,我经常站
在荒凉的沙滩上,一个人面对着东方痴痴地望,痴痴地想。东方,除了只长着几株芦草的荒
滩,就是渺茫无际的东海,水面上连一片帆影也很难看见,偶尔有一群海鸥或者几只野鸭飞
过,便是十分热闹的景象了。我常常想:人们为什么要想出〃东望沙〃这样一个名字呢?目光
向东,有什么可望?    
  后来,几乎每天都在东望沙看日出,旭日出海升起的情景,使我百看不厌。在辉煌的朝
霞中,原本荒芜单调的垦区,突然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宁静的水塘里,飘动着变幻无穷的
彩云:水畔的芦花一改平时的萧瑟,变成一束束金红色的火炬,在柔曼的雾纱中静静燃烧,
沙滩上那些令人讨厌的盐碱霜,此刻灿然如耀眼的金沙,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再抬头东望,
但见海天尽头云蒸霞蔚,仿佛这世界上的所有色彩都聚集在那里,你可以在这一片使人眼花
缭乱的云霞中看见你所想像到的一切。而当那一轮巨大的朝阳出现在海面上时,整个世界就
仿佛全部融化在一片光明之中了。日出的美景很短促,然而凝神东望的那一刻使人难以忘怀。
我曾在日出中幻想荒滩的未来,想得天花乱坠,无穷的美妙。尽管这种幻想很快就会被严酷
的现实所替代,但我还是喜欢在日出时东望。喜欢在朝晖中幻想。我想许多变成了现实的希
望和宏愿,最初可能就是一些幻想。把幻想变成现实,这大概就是人类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一
种富有诗意的解释吧。    
  然而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毕竟遥远。    
       

    
  十年前,我住在浦东,是渡船和隧道车上的常客。那时,我也常常情不自禁地仰首东望,
不过,那时的东望远不如在东望沙看日出那般美妙。那时的东望,常常是在过黄浦江受阻的
时候。有时是迷雾封锁了江面,在轮渡码头焦急的人群中无可奈何地望着江上飘忽的雾,根
本看不见江中的轮船,更看不见浦东的面貌。有时是坐车阻塞在隧道里,在幽暗和浑浊的空
气中等待,滋味就更为难熬,从车窗里向前方望去,只见前面车辆的尾部,黑幽幽的隧道似
乎无穷无尽。那时候,常常听到过江人的抱怨。“如果黄浦江上有一座桥就好了!”这是许多
人常说的一句话,在当时,似乎是一种幻想。有一位朋友,也是一位诗人,曾在他的诗中作
过这种幻想,记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旋梯式的桥头堡,直冲云霄,虹桥东指,连接荒凉的
彼岸……这位朋友后来去了加拿大,去时仍带着他的幻想。    
  在黄浦江上架一座桥,其实也不能算是一种太奢侈的幻想。然而它却是上海几代人的梦。
上海人的局促和无可奈何由此可以想见。 
  
  值得庆幸的是,这遥远的梦幻现在已成了现实,宽阔的黄浦江上终于架起了一座长桥,
去年夏天,在南浦大桥正式通车前夕,我沿着螺旋形的引桥登上了桥头堡,举目东望,桥面
如同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浦东。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去加拿大的朋友十多年前写的那首
诗,他诗中的幻想,如今已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踏着坚实的水泥路面,一步一步
从浦西走到浦东,看着滔滔的黄浦江水在远离我几十米的脚底下流动,心中弥漫着一种奇异
的感觉。我不仅想起朋友写的那首诗,也想起从前我无数次坐渡轮或者隧道车过江的情景,
想起过江受阻时的焦灼和尤怨……曾经是遥远而艰难的一段路程,此刻似乎一下子近在咫
尺。    
  南浦大桥的落成,可以看成是一种意义深长的象征。有这样畅通无阻的雄伟的桥,浦东
在上海人的心目中不再遥远。只要走近江边看一眼这大桥,人们便会自然地生出这样的念头
——开发浦东,决不是一句空话!    
       

    
  上海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站在黄浦江畔频频东望。因为,浦东已经成了全中国乃至全
世界注目的中心。    
  浦东开发不再是纸上谈兵。从浦东传来的消息使人感到新鲜,感到振奋。我虽然早已不
住在浦东,然而还常常去浦东。浦东在变化,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到处在修路,到处在造
新楼,到处是机声轰鸣的工地……透过这些表象,可以感受到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由远而近的
脚步声。尽管有人说,真正能成为繁华的现代化浦东的居民的,将是下一辈人。然而我还是
为浦东的进步而兴奋不已。    
  前几天到坐落在黄浦江畔的《文汇报》开一个会,会议室在报社新楼22层的会议厅。
登高东望,我不禁吃了一惊。在尚未散尽的晨雾中,展现在我眼帘中的浦东完全是一副陌生
的模样,林立的高楼在朦胧中犹如一支巨大的舰队,正静静地停泊在港湾,和它们相比,黄
浦江中的船队像是孩子们的玩具,相形见小。这支新的舰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展着,它远
航的目标将是辽阔的世界……    
  站在高处远眺浦东时,我又想起了20多年前在东望沙看海的情景。我总觉得视野中的
风景有某种相似的东西,也许是那一派辉煌和雄浑,也许是那种能诱发人的想像力的诗意情
调。所不同的是,在东望沙看到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而如今所看到的,却是梦幻
一般的现实!

    说说我的书斋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可以关上门,被四壁书橱包围着,静静地沉醉在求知识和创作
的欢乐中——这曾是我的梦想。    
  在电影或者小说中,见识过不少令人神往的书斋:和房间一样宽的大书柜从地面一直到
天花板,无数装演精致的典籍陈列其中,书斋的主人置身在书籍的海洋里,而他们的书桌常
常大得像一个舞台……这样的书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至少在我所熟悉的为数众多的作家
中,没有一个人拥有如此宽畅奢华的书斋。    
  20年前,在农村插队落户期间,半间小草屋就是我的书斋。一床铺板,一张极简陋的
小方桌,一盏小油灯,几乎是我的全部财产,当然,还有在小方桌上堆得高高的书。这小草
屋虽然和梦想中的书斋相去甚远,但读书写作却不受干扰,而且有美妙的天籁作伴。值得庆
幸的是,在那一段岁月中,有很多书籍陪伴着我。当时,在小油灯的微光下读书,是我生活
中最大的快乐和享受。我曾经在散文《旷野的微笑》中这样描绘我的读书生活和感受:    
  “小油灯闪烁着。在那幽暗的微光里,我仿佛看见了李白,我看见他正驾着一片白帆,
在烟波浩淼的扬子江上留下豪放潇洒的歌声……我仿佛看见了苏东坡,他仰对一轮皓月,呼
喊着天上的神仙,思念着地上的亲人……我还看见了泰戈尔,他把我引进一个神秘而又美妙
的世界,那里的星星、月亮、海洋、森林,都流溢着奇异的光彩,使我流连忘返……我也看
见了普希金,他坐着一辆雪橇,在苍茫灰暗的雪地上划出一行发光的诗句:心儿呵,永远憧
憬未来……还有雪莱,我常常能听到他热情而又庄严的声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那幽暗的微光里,我仿佛跟着雨果来到19世纪的法国,目睹了那一幕幕浸透着血泪的人
间惨剧……我仿佛跟着狄更斯渡过英吉利海峡,见到了许多机智可爱的小人物……我看见罗
曼·罗兰笔下那个愤世嫉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正坐在一架古老的钢琴前,弹奏着一支深沉
浑厚的乐曲,杰克·伦敦笔下那个马丁·伊登,在一片惊涛骇浪之中,咬紧了牙关搏斗着……
我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叹息,为牛虻和保尔的韧性激动,我和林道静谈论人生,向车尔
尼雪夫斯基请教美学问题……〃    
  这样的描绘似乎有些驳杂,但反映了我当时读书的状态,那就是来者不拒,饶有兴趣地
读一切能找到的书。当然那些书大多是和文学有关的。沉浸在书籍为我展现的辽阔空间时,
我会把环境的寒酸简陋忘记得一干二净。只有一种情况会使我一下子回到现实中来,那就是
当门缝里钻进来的寒风突然把小油灯吹熄时。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从崇明岛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的集体宿舍中有
我的一个铺位。然而要想在那里构思创作,几乎不可能。于是我天天回家,差不多成了一个
走读生。因为,上海的家中有一间属于我的小屋子。   
  这是老式石库门住宅中的一间中厢房,一间没有窗户的“小黑屋”。这屋子大约8平方
米,一面砖墙,隔壁是邻居家,三面板壁,其中两面与邻人一板之隔,另一面则隔着一条兼
做厨房的走廊。这是名副其实的〃小黑屋〃,白天不开灯的话,屋里伸手不见五指。倘若搞摄
影,倒是一间现成的暗室。这里便是我的书房兼卧室。在这里写作必须从早到晚开着灯,坐
在灯下可以忘记外面是白昼还是黑夜,我的小黑屋里没有像样的书柜,只有一个一人高的开
放式的书架。后来书越来越多,书架里放不下,便在桌椅和五斗橱上堆起来,而且越堆越高,
几乎堆到天花板。坐在这里,感觉上是被书包围着,四周的书堆似乎每时每刻都有可能突然
倒坍下来把我淹没其中。小黑屋的生态环境是恶劣的,四壁外邻居家中发出的任何声响都能
破壁而入,震荡我的耳膜,厨房里的油烟酱雾也可以从板壁的缝隙中钻进来,刺激我的嗅
觉……这样的环境,可以使人郁闷绝望,可以使人丧失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生命的热爱。好在
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并不是一间小黑屋,当我忐幽暗之中埋头读书写作时,心中涌动的是对光
明的渴望。说小黑屋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那显然不确切,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实能使
一个人淡忘了自身的荣辱,而以更认真更执著的态度去思索人生,思索社会,去沤歌心中魂
牵梦绕的理想。我曾经在散文《小黑屋琐记》中描绘过我那时的生活和思索,其中有这样的
感叹: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    
  在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是永远不会缩小的。    
  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这是肺腑之言。在小黑屋里,我编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珊瑚》。以后陆续出版的散
文集《生命草》、《诗魂》,以及报告文学集《心画》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是在小黑屋中写成
的。    
  我的朋友们都熟悉并喜欢我的小黑屋,许多作家曾是小黑屋的常客。搞美术的朋友用他
们的画为小黑屋的墙壁开了几扇阳光灿烂的窗户。遗憾的是这里不能抽烟,因为抽一支烟可
以使屋里整日烟雾缭绕。只能为来访的朋友沏一杯浓茶,然后在灯光下谈天说地,研讨文艺。
虽然不能抽烟提神,但朋友们全都是兴致勃勃。有几位抽烟的朋友开玩笑说:“以后想戒烟,
应该常常到赵丽宏的小黑屋里去坐坐。”    
  1984年春天,我终于告别小黑屋,搬进了一个有阳光的居所。我的新居地处浦东,与
闹市区有一江之隔,俗称上海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