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中国着名商人的财富传奇:中华商-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向美国的铁路建设进行了多次投资。在他多方面投入的同时,也为自己换来了更多的收益,使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首领。另外,伍秉鉴还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笼络其他行商。在当博济医院时,十三行虽然是由官方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可是行商的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常常因生意产生激烈的竞争,甚至相互倾轧。于是,伍秉鉴便对这些行商恩威并用,就在英商公司要求伍家独立担任羽纱销售代理人时,他则要求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后来,老行商刘德章因得罪英商公司失去了贸易份额,伍秉鉴出面斡旋,恢复了他的份额。行商黎光远破产充军伊犁,伍家又同外商筹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费。从1811年起,伍家就利用其雄厚资金,协助英商公司向濒于破产的大多数行商进行放债,其债款数额就高达二百余万元,使大多数资金薄弱的行商都愿意听从伍家的安排。因而,怡和行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和羡慕的大型跨国财团。
6。接触鸦片,走向没落
前面提到,17世纪初,康熙帝为了清政府的国家财政,下令废除明朝以来施行的禁海令,在东南沿海设立了粤、闽、江、浙四大海关。然而,在开关不久,就因为西方商船在港口的停泊问题极其混乱,每当遇到大量的商船到来时,海关的官员常常无力招架。因而,在1685年春,广东官府便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成立了“十三行”,以此代替官府管理外商。在外商中,英商是其中最大的一支贸易队伍,贸易量已超过其他各国的总和。英国人处事十分敏感,常常不能接受中国官府对商船的控制。1792年,在东印度公司的资助下,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马戛尔尼对这次出访充满信心,在谈妥了金钱、爵位和权利三项条件后,就踏上了来华之旅。第二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得到了清政府的热情款待。但是,中国历来是一个贡国宗藩的国家,就在马戛尔尼朝见时,乾隆要求其下跪,而马戛尔尼却拒绝下跪,这使乾隆帝极为不快。当马戛尔尼再次提出通商贸易的六项要求时,乾隆终于恍然大悟。他盛怒之下,便下达了谕旨,重新颁布了闭关条令,只留下广州一处口岸。这次访问的失败,使惨遭经济损失的英国人意识到,要用外交手段打开中国的大门已经没有多大的可能。于是,英商便用一种来自于印度殖民地的商品——鸦片,来换取自己失去的商业利益……一时间,中国上下人人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1801年,伍秉鉴继承了父亲伍国莹怡和行的业务。伍秉鉴是一个善于钻营、工于心计的人,他与英商的关系甚为密切。后来,清政府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派林则徐来到广州,开展禁烟活动。由于伍秉鉴和英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他也曾多次遭到了林则徐的训斥。对于和英商来往已久的伍秉鉴来说,断绝了和英商的往来也就相当于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所以,尽管在一次次的训斥马戛尔尼之后,伍秉鉴的商馆仍是英商们乐意光临的场所。据有关资料记载,伍秉鉴及其他中国行商虽然没有接触鸦片生意,但在1817年美国商船私运鸦片被官府查获时,伍秉鉴还是不得不向政府交出了16万两的罚银,其他行商被罚5000两,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可是,就在东印度公司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时候,英商公司在中国的通商权也被取消。面对如此辽阔、利益如此巨大的中国,英国商人自然不甘屈服,中英贸易摩擦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战争一触即发。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爆发了。腐败的清政府无力抵抗,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条约》和《南京条约》。在这两项条约中,清政府分别向英国赔款600万银元和2100万银元。这两次赔款中,伍氏家族独自就出资110万银元和100万银元,同时在条约中还取消了广州行商管理港口的权力,并且开放口岸由“一口通商”变为了“五口通商”。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州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行商们纷纷从广州去了上海。广州十三行的势力开始逐渐没落,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逐渐被上海、香港取代。就在这一年,伍秉鉴也因病在广州去世。但是,十三行作为中英矛盾冲突的焦点,作为人们指责的对象,却没有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而消失。1856年,由“亚罗”号事件引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十三行成为了中外交锋的战场。12月15日深夜,中英两方的炮火将这个具有170多年历史的商馆化为了灰烬。从此,以伍秉鉴为首的十三行便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