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 >

第367章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妈的,大不了老子舍了不要这船,把你送到巡检司,就说是海贼劫持,不整死你老子不姓胡。他恨恨的想道。

  “板载……”

  船一震,甲板上传来欢呼的声音,底下的人,虽然不明所以然,但是看到陆地的喜悦,还是感染了船舱里的人。

  看这越来越近的港口和飞一样巡索上来来武装快船。

  一个声音突兀的在桅杆上大声呼喊起来

  “日本国遣唐使臣藤原记修,奉命前来关说……”

  看着这些低眉顺眼,一副逆来顺受模样的倭人,交出所有的武装,在巡检司的看押下,鱼贯而下,那些女人,甚至还有些欣然色,刚刚如释重负的胡静水顿时有些郁闷,之前还把刀架在脖子上,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到底是谁。

  哪有这种强盗行径般的使臣。

  等他在巡检所里,添油加醋的说完请见的情形,走上来一个吏员告诉他的消息,随后就让他把不快丢到身后,老子貌似送了以个来头不得了的人过来,按照海事所的规矩,是有相应大好处的。

  到底是拿奖励换艘购置新式船的许可,还是就地换取一段时间的稀有物产特许经营权,毕竟刚发了一笔财,那些小物件市舶的人估价抽税过后,就可以拿着交易证公然倒手出去换钱了。大概还有不过还得回头和老弟兄商量下,毕竟这条船是同乡同族大家凑的分子,自己只占个大头。

  ……

  “据说安南之地,四季恒常,雨水充足,当地土人,不分男女,身无片缕……”

  “那是东汉时的情形了,现在安南诸族的衣冠礼俗,皆与广南无异……”

  由钦州宁氏留在安南地方的族人,赔笑着坐着喝茶,我会晤了会忧心忡忡的秘书少监晁衡,给他一个族人、身家财产安全的保证。

  回头就得到海外送来的这个消息。

  “倭国之乱又有变化了?这么快……”

  我惊讶地道,才下令夷州领密切关注伺机而动没几天。

  “不是还相持不下么……”

  “的确是如此,是倭国邑司的人,用快船送到登州,又从登州发鸽书,一路转程过来的……”

  显然从日本本州第二次送出的消息,要比匆匆忙忙送出来的第一次消息,更有效率也更详尽的多。

  因为平城京里作战双方的训练和装备,都比史上更好一些,短短几天内,战斗规模也更大更惨烈,甚至动用了床弩和石炮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破坏也特别严重,日式的那种木片纸板房屋,几乎是一打一大片。

  平城京大乱,打了几天几夜,火也烧了几天几夜,焦桓遍地,残尸横野,鬼域一样的废墟里,游荡着一些幸存下来的妇女,赤身裸体的满街游走,所谓阿鼻地狱,莫过如此。

  大量宗贵纷纷挟家眷附族,逃往城外的唐昭提寺等寺院,以避乱兵祸,曾经有乱军试图强行闯入,被护院的少林武僧击退,弃尸数十,其他交战中的大多数军队还是不敢攻击唐人的产业,只有部分在大火中受损。

  执政大臣藤原仲麻吕或许在治国理政把持朝堂的政争上很有手段上,但在军事方略上,却是个外行。在近畿空有大量优势的军队,却没有多少合适的统领人才,之只能被动坐等被个个击破。

  对局势也犹疑不决,即使在撕破脸开战后,也优柔寡断,坐观其变,没能下决心一次性拿下孝谦王所在的法华寺,挟天子以号大义,也没有及时派人把罪魁祸首道镜杀掉,反而与数量远比自己少,却精锐的多的授刀卫,在平城京里纠缠不下,派去剪除公卿中政敌的士兵,却乘机到处烧杀抢掠,平白制造混乱而已。

  混乱持续到第四天,才因为一个人的加入而改变,这个人就是吉备真备。他被以大学助、东官学士辅佐王子的理由,调回平城京,又因为他在大唐将做府呆过,因此也当负起为鉴真等人营造御制院的工程监造。

  随着吉备真备的加入,平城京里的战斗迅速倒向一边,当时他正在主持东大寺的扩建工程,闻讯后迅速征集了建造东大寺的木工,就连抄录《大般若经》的写经生也被征集,作为上皇一方参加战斗,又将逃进寺院的公卿们的护卫集中起来,突袭了藤原一族家兵组成的队伍。

  而

  作为太正大臣掌握的五卫府之外的另一直重要力量,以备海为名征召6000名新卒,从比较近近江等地聚集到京畿的,大概有三分之一,却没很好的派上用场,就因为反乱的消息而带着刀甲一哄而散,变成近畿的乱军,只有藤原族人带领的几个备队留下来,这才得到命令去中宫院迎请淳仁王,却被吉备真备的义兵给赶回来。

  虽然有石炮床弩等攻坚利器,却用来保护藤原家的私邸,等到想起来使用,又在运往中宫院的过程中,被吉备真备半道夺走,反而被打的大败亏输。

  但是授刀卫虽然精锐,击溃了藤原家的私兵,但是因为人数不足,又缺乏强力的弓箭和攻坚器械,无法控制全城,只能任由溃兵四散全城作乱,也无法阻止藤原一族乘乱出走,直到外军入城,杀的血流成河,才平息下来。

  这时候号称十万之众,按照山寨版长安的格局来建设的平城京,已经十不存一。

  随着大野真本带来来九州兵和佐伯才让率领的隼人军越过琵琶湖,以唐制石炮强弩分别攻破伊势的铃鹿关,近江的逢坂关,活捉近江守藤原真加麻吕,来自东海、东山、山阴、山阳、南海守的五道勤王兵,会于爱发关。

  于是押胜以派连近畿都无法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孝谦上皇派敕使纪船守宣布押胜父子为逆贼,并剥夺其官位及俸禄;还派使者宣喻三关,以防押胜势力外逃。当晚,押胜离开自家别庄向近江方面逃亡,手下也开始崩解离析。

  山背守日下部子麻吕将通往近江的势多桥烧毁,使得押胜一行不得不改往越前方向前进。天皇追讨军的卫门少尉佐伯伊多智先于押胜进入越前,并杀死了守卫越前的藤原辛加知。其后,押胜就地拥立冰上盐烧为新帝,遣精兵数十人前往爱发关,却因司物部广成的据守而无法突破,进退失据的押胜乘船向浅井郡盐津进发,又遭逆风,不得已再取山道向爱发关,再被佐伯伊多智击退。

  押胜转而从高岛郡南下,在三尾崎与佐伯三野、大野真本所率领的追讨军交战。不久,北家藤原的藏下麻吕率领的追讨军本队到达三尾崎,叛乱军激战不果再次败走,押胜乘船逃亡,与手下失去联系,在高岛郡胜野鬼江的石村石楯等亲信先后被捕后遭斩首;

  九月十八日,押胜及其子真先、朝狩、萨雄、少阳麻吕、执棹及追随者冰上盐烧、惠美巨势麻吕、石川氏人、大伴古萨等34人,部众数百人在物浦港夺大船出海不知所终,随后才知道押胜一行顺季风南下,已经在夷州登陆;

  留在国内的亲族全被夷灭,只有押胜诸子中仅第六子刷雄因年少时曾修行佛道,并师从侍奉过鉴真而以身免,被流放到隐歧国(史实);十月九日,淳仁天皇被废,并被流放到淡路岛,不久死去(史实。)

  曾经有藤原仲麻吕的族人、家臣、部属携家带口,逃进寺院请求剃度庇护,也被拖捉出去杀了,只有女性成员被放过。只可惜在吉备真备的强力勒令下,这些杀红眼的士兵,并没能做出什么越轨的举动来,数十名武僧和上百名受过武装训练的弟子,也算是一种威慑。不然我不介意派点军队过去索赔。

  倒是鉴真死了几个徒孙,都是担忧家人跑出去打听消息而失踪的当地人。

  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刚开始的确有些失望,本来还想看看有没有机会,搞个日本版的南北朝出来,可惜藤原种麻吕未免太不管用了,一下子就输败的精光。

  不过,

  这个结果对我还算强差人意,对于一个潜在的资源性半殖民地来说,一个为爱情冲昏头,把国家搞的一塌糊涂,甚至不惜酿成内乱的女王,总比一些理智而有远见的执政世家,更适合我浑水摸鱼的利益,要是真被藤原仲麻吕给改革成功,那可就乐子大了。

  我已经决定打算把他们护送到虾夷(北海道)去,那里已经有为过往船只提供补给服务的殖民点,现在收留他们,给倭国的朝廷一个想头,也可以保持在需要的时候,对倭国国内干涉和介入的理由和大义。

  象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貌似小李飞刀里的一句话,无刀胜有刀,其实无刀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借刀杀人别人还要感谢你才是,这个道理也一个适用用现在的倭国朝廷把。

  但我却没想到,因此也开了一个先例,从此以后,但凡倭国的朝争中失败的,多数习惯多路出海,逃往虾夷或夷州,寻求政治庇护的传统。

  当然,在这个时代,偏远一隅的倭国内乱的消息,对唐这个庞然大物来说,根本波澜不兴,除了安倍仲麻吕这样极少数有心的人,最多就是娱乐新闻外夷风情版面底角上的一小段文字而已。

  大多数人还是更加关心连载的《大秦秘史》中,那个妖艳绝伦的埃及女王,这么迷倒大秦把持国政的两代权臣,又是怎么临阵脱逃最终葬送了江山的。

  海外番人聚集的盛业坊里的倭人馆,及周围的倭人聚居区,发生大规模械斗和火灾,直到秘书少监和京兆府的人出现后,才被平息,算是这个消息的延续把。

  反而是留在长安的藤原敏贞,特地跑过来一趟,重申了倭国朝廷,对于保护天朝来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和力度。

  ……

  随后的日子,随着天气的转热,我家的园子里也逐渐变的静悄悄的,平日那种拜访如织的日子,似乎一下子全消失了,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一下子失势,或是被冷藏了。

  只是因为,

  现在是科举开考的事件,一波三折好事多磨的科举,总算没有因为皇帝陛下健康,荆南发生的动乱之类的原因,再次跳票,往日晃荡在街头,出入于公众场合,吟诵卖弄的士人学子们也一并消失了,连带着城中的气氛都沉静压抑了许多,随着大热天街上多出来的净街金吾和城管吏,人们的形色也变得匆忙了许多。

  在夏天进行科举,无论对参考的士子,还是主持的官府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据说头一天就有三个人发了急症被口吐白沫的抬出来,然后每天都有各种意外和传闻,成为文抄上的短讯。

  七月开科的常举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变化,传统积累下来的惯性和保守的利益纠结,连那位号称喜欢鼎故革新的皇帝陛下也要很纠结的考虑再三,因此最终,只是为了体现朝廷的公平公正性,而采取了封卷糊名和扩大考官范围的措施,宰相独自命题,也变成了皇帝出纲要,宰相具体命题,最后再召集各宰相,分别决定标准答案。

  唯一一个亮点,就是原本的常举,将八科并举混同考试,破天荒的提供八种门类的试题,让考生自己选择侧重的方向,算是对年轻士人求变浪潮的妥协。象历来最难的秀才科,和综合性最强的进士科,竞争也是最激烈的,但对其他专业性比较强的明经、明算、明律,也不无机会。

  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士子们的竞争压力。

  再加上由于朝廷分道的消息,在新设地道这一级上多出了许多新设职位,有些须从地方提举,有些由现职转任,还有些,就需要从朝廷省台部寺里派发,因此从上到下,一下子也增加了不少的空缺,让这次科举的结果充满了各种意味的想头。

  我在其中唯一的贡献,就是在武举的策论中出了一道,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正解。我倒不是不想做的更多,可惜那些大人生怕我在科举中生出什么幺蛾子来,联名上书坚决抵制与我共事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我已经可以想象那些大人们跳脚顿足的情形。

  估计是一边绞尽脑汁的阅卷,一边诅咒那个把后世一千多年下来,科举所能衍生的漏洞和潜规则,都拿出来曝光讨论,光损人不利己的家伙。

  想到这里,我再次打了个哈欠。

  这是一个静悄悄的午后,连女学馆都因为天气太热,暂时停开了下午的课程,因此,我家的侍女和萝莉们这时都在午睡的时段。

  但显然有个例外。

  “这是各大窖子近年开封取出的头冰,请殿下尝尝鲜……”

  精力充沛的小丫头,正用银丝雀尾的小汤匙子,轻轻搅动着色彩斑斓的琉璃盏,快活的眯着眼儿,发出一种小猫舔奶的叭吱声。

  沉浮在牛乳蜂蜜打成的冰沙中,是一个个五颜六色用果汁冻成小鱼虾蟹造型的冰粒子,浸在汤水里融化的荜拨有声,撞击在盏里叮叮咚咚,咬在嘴里咯吱作响,撒上蜜枣、山楂、杏仁、核桃刨成的丝,十分的可口让人充满食欲。

  “这里还有蜜豆汤,乌梅汤、酸枣汤、李子汤,薏仁汤、青麦汤……都是用蜜化的冰水镇过的”

  绉老头难得不那么一本正经的,笑眯眯一口气暴了一大堆名目。

  “再来点豆汁……”

  小东西咿咿唔唔的顾不上说话,嘴唇儿都被吃的发紫,却不肯罢休。

  “殿下真有眼力,这个豆汁也不寻常,乃是用军下庄子里头批收成的新种大豆,选最大最饱满的乘鲜研磨而成,只舀取每桶表面二指味道最厚最鲜的部分,用银桦炭煮上两个时辰,不断的搅拌将一锅豆汁煮的只剩三成,滤掉贴锅的豆皮儿,才算完成……”

  “殿下不要吃太多,这些都是冷郁之物,容易积食不化的……会寒了口胃……”

  却是采薇的声音。

  经过一段时间在女营和仁济院里的见习和指导,采薇现在总算重新拾起祖传的家业,从小丫头附属女仆,转职成家庭医师,还从奚官局里拿到了正儿八经的司药女史的头衔,虽然只是见习的。

  (本朝医官制度,有主药、医师、药园师、 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咒禁博士之分,其中每类又从学徒到教授若干等,女性执医主要集中在大内奚官局,为皇帝及宗师提供服务……)

  “再来一碗嘛……”

  看着她露出一种可怜兮兮的表情,我莞尔一笑。

  听这喜喜蝉鸣,吹这凉风习习,呆在这假山下专门凿出的雪藏洞内,由人工设计的流水直接从洞口上方喷流而下,然后经过两条隐藏的沟渠,从洞中经过,自然产生的风压,顺便带走人体上的热气,让我通体舒泰的很。

  手边放着几份官样的文抄,这种朝廷背景的典型喉舌,基本版式都是固定的,头版说的是,皇帝陛下如何的万寿安康,宰相们是如何不辞劳苦,广大官吏们是如何的兢兢业业,为国为民操劳;第二版说的是太平盛世下的百姓是如何的安居乐业,如何对朝廷感恩戴德;第三版才报道安东啊南平啊,那些境外百姓是如何的水深火热,期待天朝王师的解救,第四版开始才是大片的商业广告和娱乐轶事、文艺曲目……

  对于现在,这种国家米虫一般的腐败生活,我有些无聊也很有些无奈,

  只能,有事没事躲在家里造造人,偶尔巡查下部属,提出点全局性的指导意见,不过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毕竟对于被改变的面目全非的历史,我能够以历史的知情者,先知先觉的空间越来越小。也就种种田,攀畔科技树,

  闲淡如水的日子,唯一促进的,就是人的胃口。天气逐渐热起来,不适合再顶这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