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 >

第829章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8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立场和归属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会想办法消弭掉自己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接下来的行程,被逐步的放慢,

  沿途也是对新设立的军州府路变相巡视,不停接见和会面各级官员,召开各种会议,于是走走停停的,时间过的很快。

  我也变得忙碌起来,主要是在停止征战之后的善后事宜,这也是大多数胜利和征服者,所要面临的问题,无论结果如何,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杀戮的负面影响,是无可避免的。

  很多富饶的人口稠密地区,先是被层层加倍的抽丁和赋税压榨的奄奄一息,然后在交战和拉锯中被烧掠一空,然后满地废墟中幸存的人民,还要在被战败的溃亡军人蹂躏好几遍,才迎来征服者的惩罚性搜掠,结果百里渺无人烟的白地,

  如何让土地休养生息,如何让人口繁衍恢复,如何清剿那些沦为盗匪的散兵游勇,惩治活跃在偏远乡村地区的暴力活动,检举和镇压那些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旧王朝残余势力的怀念和同情者。

  乃至修缮和拓宽道路,鼓励商业行为来增加税收;修复荒废失修的农田水利设施,引进和推广多产快长的新物种,以集体编制劳动来增加和恢复土地的产出,以减少饥肠辘辘的当地百姓动乱的风险。

  但是相比这些传统意义的问题,我还有一个更大的任务要完成。

  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西征,随着大军的步伐一路过来,也在沿途地区培养起来了一个适应征战需要,而变得庞大无比的后方产业体系,以及相关复杂的利益链条。

  这个产业体系和利益链条,从东到西,横跨和贯穿上万里的辽阔地域,涉及国家和势力、人口不计其数。可以说从遥远的西北诸道和塞外草原、青藏高原,到地中海东岸的耶路撒冷,都有无数的家族和利益群体,主动祸首被动的参与其中。

  在战争结束后,对于这个战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链条,进行适当的改组和转型,就势在必行了,这也是一旦域外立国后,继续从国内获得各种资源和人口输出的保证。

  此外因为战争所获得大量廉价的奴隶,也对治下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结构,产生严重冲击和动摇,各种矛盾和纷争,也伴随当地人的传统经济,因为无法与大量使用廉价劳力的军屯庄竞争,而逐渐破产的多发实例,开始显现出来,虽然被战争红利和胜利的大势所掩盖和压制,但是和平之后,就必须重视起来。

  重新规划和调整所在地的产业结构,疏导这些力量,在其他领域继续发挥作用,这也是新政权长治久安的需要和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岭西行台,或者说我内定的未来藩国的体系下,各种风俗传统,宗教民族上的地域差异,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因此需要格局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

  工作量就变得极为庞大,

  而在其中很多东西可以说都是初露卯端,都必须由我亲自参与,才能确保运作下去,一方面是作为上位者的之责,建立一个国家雏形的规划中,我的作用的是别人无法取代,也是无可投机取巧的。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我作为穿越者的先见之明,或者说身为后世人对各种历史政权模板和成功范例的熟悉上,可以在各种关键要点上,进行及时引导和指正,避免走更多的弯路和反复。

  但大多数时候,我只是在统筹规划上,给出一个大致方向和发展基调,然后由那些幕僚班子及下属各种社调团体、小组,根据所在地情况,制定详细周密的项目规划和预案,最终由我来选定其中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记载,或是有过长时间实行的成功经验,或是干脆进行重组合并为,比较中庸兼长的实施方案。

  因此,这段时间,我一下子瘦了十几斤下来,比起从东方到西方的万里征程,所减少的体重还要多。

  ……

  君士坦丁堡,金角湾,习习海风吹拂的彩色旗帜招展中,拜占庭皇帝派出的仪仗卫队,已经站满了码头,他们身穿嵌有花纹的连身铠甲,头戴黑色马鬃的圆盔,拄着被漆成红色的枪戟,气势威武的望向远方。

  在波涛滚涌的青蓝色海面上,硕大无比的五排划桨大舰,正在驶入被长堤和灯塔、栈桥环抱的海湾中。

  御用的鼓乐手,开始奏响迎接凯旋的声乐,欢迎那些列队走下船板的东征将士。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最后一批下来的,黑发黄肤的东方人。

  这次随同包鲁斯的东方军团一同回归,还有来自千里之外,巴格达征服者的特使——赛特夫妇。

  相比第一次东方使团来访的低调和内敛,这一次却是给予相当高的规格和礼遇,不但派出了全副武装的皇家仪仗,还了给予传统意义上的,站在包鲁斯身旁穿过大金门,在花瓣雨和欢呼声中,进行全城游街的荣耀。

  当晚在圣宫中举办盛大的欢迎宴会,让这次的塞里斯特使,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焦点,首先是因为这位特使大人,曾经以外籍雇佣兵的身份,在君士坦丁堡停留的很长一段时间,其次他的夫人,却是是个金发碧眼的典型法兰克人。

  身为另一个焦点的包鲁斯,却被引到了宫殿旁一个大厅中,这是一个已经完成大部分装修工程,充满东方风格的大厅,被各种东方国家的饰物、艺术品和其他收藏,堆满了大半的空间

  “这里将被命名为,赛里斯厅……”

  身穿古式长袍的皇帝,抚摸这一座千手千眼的青铜神像,开口道

  “以纪念,我们与那个远东国家的交往……”

  “很抱歉辜负了您的期望……”

  包鲁斯低下白发苍苍的头颅道

  “不对……”

  里奥皇帝摆摆手,转过身来

  “你已经尽力了……”

  “罗马毕竟没有做好,同时与东西方大国作战的准备”

  “但至少你还为罗马保住了安条克和北叙利亚么……”

  “更何况你还为我带回来了一批富有东方作战经验的军官和士兵……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期待他们在西部战场的表现了……”

  “现在你回来了我就更加安心了……”

  “准备好就任首都区卫戍长官把……”

  “四大卫戍军团和禁卫军的改组重建,也需要您的经验和威望……”

  说道这里年轻的皇帝,再次看了一眼。

  “善于学习和运用对手的优点与长处,是帝国长久屹立于东西方之间的根本保证……”

  “承蒙错爱,不胜荣幸……”

  包鲁斯赶忙躬身回答道

  “此外,我还会将海军中的希腊火部队,独立出一部分来,归入你负责卫戍部队的序列”

  “这将会是一只新军,专门训练小型化希腊火的投掷和投射战术……暂编为两个联队的”

  “不过我希望,能够举荐一个人,作为我的助手和日常负责人……”

  听到这里,包鲁斯想了想道

  “是赛布罗斯家的小马略么……”

  皇帝毫不意外的点名道,

  “他既然有出使东方王朝的经验,又与赛里斯人的军队,有过足够的接触,显然是最适合的人选”

  显然这位至尊,对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事情,并非一无所知。

  “虽然在外加舞台上,失去一个宝贵的人才,但是帝国的军事序列中,说不定会多出一个贝利萨留……”

  “此外,还有那些在巴勒斯坦地区……”

  包鲁斯想了想,有提出另一个话题。

  “让巴勒斯坦发生的事情,见鬼去吧……”

  皇帝不暇思索,挥手道。

  “……”

  “我们需要那些赛里斯人的力量……”

  “我需要他们从埃及和东非运来的粮食,喂饱我的军队和市民的肚子……”

  “我需要他们提供种类繁多的商品,以满足我的人民各种需求,好让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心思去去参加街头的暴民政治”

  “虽然我再次击败了偶像崇拜派,但是那些逃散的敌人,依旧潜伏在元老院,贵族和官僚,乃至普通人民之中……”

  “所以我需要你来替我稳定后方……”

  “我还需要他们船队和航线,为我们在西方的军队,运送足量的士兵和物资……”

  “所以?……”

  “让我们到宴会上,尽情赞颂罗马与塞里斯帝国的友谊把……”

  注一

  以弗所位于小亚细亚的一座小城,历史上在三世纪诞生过一次影响深远的宗教会议,当时的基督教五大主教区的神职人员,在君士坦丁大主教聂伯利斯的号召下,聚集在以弗所,就基督本身所具有的唯一神性和兼具人性二元论在内的,众多因为不同地区传教和福音书版本,所产生的分歧,进行辩论和定性。

  结果这场宗教会议最终演变成,君士坦丁大主教与耶路撒冷大主教所代表的两大派系之间,相互表决开除对方教籍,宣布对方为异端的闹剧,最后是一直低调置身事外的罗马大主教突然出手,在罗马皇帝的支持下,釜底抽薪的宣布聂伯利斯为异端,将其追随者一并流放到美索不达米亚去。

  但是作为胜利者的耶路撒冷大主教,也没能得意多久,也被与罗马皇帝勾结的罗马派打成异端,强制解散所属的势力,因此这次宗教会议的胜利者,其实是作为渔翁得利的罗马派,消灭了这些竞争者之后,罗马大主教因此自封为教皇,建立了一直沿袭到现代的教廷体系。



【西北偏北】第八百一十五章 在路上

  国内最早建立军屯庄,实现集体生产的剑南、关内等地,因为集体环境下,足饱的生活和相对良好的卫生条件,造成的生育浪潮,已经逐渐变成近年来新增加的人口红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每个家庭能够养活到成年的子女,大为增加,却进一步造成劳动就业压力的加剧,毕竟这些年无论是军屯庄还是军属工场,扩张的产能终究是有限的,而这些生产岗位和需求,还要面临那些越来越多投寄在军屯庄下的傍户竞争,他们也需要转变身份的上升空间。

  于是在一系列矛盾冲突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开始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多年前制定的一条规定和准则,就显示出了我的先见之明,

  每个军庄户的家庭中,除了沿袭父辈位置的长子和幺子外,其余成年的子嗣,都必须听从体系内的统一安排,他们绝大多数人在领取了一部安家费后,就会被派遣到南平、安东、北原这些边地去进行有组织的集体开拓。

  现在他们又增加了一个新去处,到岭西去,相比需要在苦寒或是瘴热环境中筚路蓝缕的安东南平等地,岭西行台所占据土地上,却是不乏土地富饶,气候适宜,人口众多的所在。

  而且这些在集体生活下,耳濡目染的熏陶着长大的新生代,先天就被烙上来自龙武军体系的忠诚和归属感,也不缺少荣誉感和服从性的基础,也没有什么人离乡贱,物离土贵之类的情节,所见的都是那些远方博取军功和财货的退养士兵,各种优遇和风光的景象。

  补充到了域外之后,可以大大改善原本体制下,使用坑蒙拐骗威逼利诱各种手段,半强制移民和各种理由流放而来的人口结构。

  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年轻的新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础,只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实习,就可以大量填充到唐人所建立的各级政权中去,进一步巩固龙武系在域外的经营和发展,可谓一举数得。

  因此在国内生存和就业的压力下,这种在官方组织下被称为“走西口的,向西讨生活的人口流动浪潮。”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才得以平息。

  但是其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满载着财货和女子衣锦还乡,更多的人因为现实和环境的需要,不得不扎根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唐人在域外庞大殖民体系中的一份子,这也是被后人称之为“三川子弟满岭西”的典故由来。

  ——《唐代殖民考。新作物与人口浪潮》

  ……

  一番鸡飞狗跳的分派调遣之后,岭西西部各路,诸军城镇戍和五大藩属兵团的交错驻防制度,才得以初步形成,有一条原则是铁律,就是本兵外戍制度,除了唐人和归化移民以外,从本地募集的士兵,决不允许在本地长期驻留,而是按照三百里,五百里、和八百里的不同年份标准,与外地轮换驻扎。

  在西平州(巴格达)短暂停留和安排之后,我的队伍再次分为南北两路,

  由于需要巡查海外军州在南方安置和迁徙的情况,我亲率卫士官吏数千人走的是依兰平原的南线,而其他回程大队人马则走的是距离更短,道路状况也更好的北线,经由克尔曼沙赫附近山口,回到伊朗高原的畿内州,也就是内定的首府——伊斯法罕,进行再次休整和分流。

  乘船南下过了纳西里耶之后,

  秋收特有的景象开始显现出来,最初只是远方天际零零碎碎的斑黄色,然后是沿着运河两岸,散落的小块麦田,随着行船的时间,逐渐变得密集起来,开始夹杂着各种已经收过的果林和葡萄园,

  等到了苏萨附近,两河汇聚的阿拉伯河口,星罗棋布分叉出来人工运河两岸,就是满眼连绵不见尽头,沉甸甸低伏的青黄麦野,等待收获的景象。

  各种依河而生的磨坊,工场也变得频繁起来,虽然还未恢复到原本人烟稠密的喧闹景象,但和年前的荒芜潦倒,是天然之别。

  以非洲黑奴为主的,各种被有偿释放的本地奴隶和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深色皮肤移民,成为当地最常见的风景线,自由不是没有代价的,作为赎身的补偿,他们至少要继续以佃户的身份,在唐人为主的大小公有田庄、工坊劳作上十到二十年。

  水路上往来的各种形质大小船只,满载压舷货物往来川流不息,来自波斯湾渔获和水产,来自印度的珠宝香药,来自南海藩国和羁縻属的白糖青盐酒类木材,来自东土的丝瓷茶纸,像回溯的万千尾鱼群一样,争相恐后的游向上游的巴格达。

  在苏萨城短暂停留的时间,我也收到了一大套,最新版本教材的试印样范。

  相对行事束手束脚的国中,域外的这些学校的教材和基本纲要,都是我一手炮制或是钦点的成熟版本,

  比如最基层的屯庄蒙学阶段,就只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识字造句和简单加减乘除的基本算术,足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唐人和归化移民在社会地位上,相对其他族群始终高人一等的基本保障;

  到了戍堡市镇一级的幼学阶段,则多出书法、珠算和白话简史,算是培养各色基层人员的起步和基础;

  到了军城和州治一级的乡学,则在上述内容的扩充升级之后,又多了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操条口令,熟悉刀枪弓马的基本集训。在这个层次无法承担继续学习费用的人,还多出一些初级技术学堂的选择。

  比如进入百工学堂,包食宿兼半工半学的方式,学习木工、金工、烧造、土建之类,大众向的职业技能;或是进入拓殖学堂,学习农艺、育种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培养成未来新移民开拓团体的骨干分子

  同样的,各军屯营田体系下,专门吸收军眷子弟的随军营校,也在这一个层次中。

  他们也是预想中,岭西行台统治下构成社会金字塔的中坚阶层。

  第四级的学校,则位于各路首府和各府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