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2-明清宫廷档案-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Φ穆沓担税俣嗝朗浚磺Ф嗥ヂ恚绨嗣娴厣下妨恕C康揭坏兀胤焦僖遣蝗攘矣汀⒑煤盟藕颍褐蚁途透胤焦俸每础V煊杉煳疟ǎ豢啥簦纱笈谰ァ扒搿蔽褐蚁汀N褐蚁椭涝倩鼐┏牵隙挥泻霉映裕妥约喊炎约焊饩隽恕V煊杉烀睿盐褐蚁土粝碌某羝つ摇按珥荨薄?褪媳淮退馈!
还有一说,魏忠贤活着被凌迟,受刑三日,共割了三万七千多刀,才气绝身亡。
十七年后,朱由检在乾清宫度过的最后一夜,与入住乾清宫第一晚一样惊心动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朱由检一上床,就开始“烙饼”,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辽东战事吃紧,政府军屡战屡败;更要命的是,李自成的义军,已经杀到德胜门外。天快亮时,一个小太监报告,义军已经攻入内城。朱由检一骨碌爬起来,叫上大太监王承恩,一同出了神武门,登上景山,观察动静。只见京城内外峰烟四起,火光刺目。朱由检不由得长叹一声,返回乾清宫。
崇祯皇帝自缢图他自斟自饮,干了几盅闷酒,召来太子和另两个儿子,嘱咐他们:赶快改装易服,隐姓埋名,逃生去吧!结果半路上,他们都成了义军的俘虏。随后,朱由检传来周氏皇后、袁氏贵妃。夫妻三人干了几杯酒,周氏和袁氏对形势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明白了丈夫想让自己干什么,二话没说,扭头回去上吊了。周皇后的活,干得利索。袁贵妃有点儿手软,过了一会儿又起死回生,朱由检只好用利剑帮忙。一不做,二不休,他又用利剑连续放倒了几名妃子、选侍;之后,传来年方十五的女儿,砍掉了她的左胳膊,放了她一条生路。至此,朱由检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似乎大事完毕,再无牵挂了。他喝光了剩下的酒,重回景山,用一条麻绳,把自己吊在一棵歪脖树上了。
经过朱由检折腾,李自成“换防”,清军“扫荡”,乾清宫乃至紫禁城,面目全非。清初,用了一年多时间修整乾清宫,顺治皇帝福临才住进去。康熙皇帝玄烨也在这里安营扎寨。
第三部分第六章 帝后的生活起居(5)
算起来,清军总共不过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占领了北京,多少也有点侥幸。而李自成的人马不得人心,很快就卷起铺盖走人。在中国历史上,金胜北宋,元代南宋,清灭明,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一方,取代了相对先进的一方。由此可见,不仅经济落后要挨揍,政治腐败也要挨揍。这时刻提醒清廷,凡事得悠着点儿。明代中后期,太监兴风作浪,对明朝的灭亡,作出了“巨大贡献”。清初,吸取了这个教训,严格约束太监,并且大力精简。康熙年间,太监名额由明代的数万减至两千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乾清宫太监分布如下:总管两人,首领四人,小太监(年龄小,级别低)十九人;打扫太监,首领三人,小太监七十八人;昭仁殿首领两人,小太监七人;弘德殿首领两人,小太监七人;懋勤殿首领一人,小太监六人;管自鸣钟的太监十四人;执事太监首领四人,小太监六十六人;御茶房首领两人,小太监四十六人;管轿太监首领两人,小太监三十七人;乾清门首领两人,小太监六人;日精门首领两人,小太监五人;月华门首领两人,小太监六人;以上共三百二十五人。
乾清宫大殿正中,设屏风、宝座、御案于平台之上。皇帝在这里办公,在东、西暖阁小憇、睡觉、召开小型会议。东暖阁墙上悬挂“抑斋”匾。西暖阁悬挂“温室”匾——与正殿的“正大光明”匾相比,这块匾倒是名副其实。紫禁城里凡是叫“暖阁”的宫室,冬季都用“地炕”取暖;相对老百姓家的“火墙”,可算作“火地”。暖阁南窗外地下,设地炉。炉口一米见方,深达一米五。取暖季节一过,用木板或方砖把炉口盖上。暖阁以外的宫或殿,用炉、手炉、脚炉或火盆取暖。这些炉和盆,就其精致程度而言,件件都是工艺品。
皇宫中使用的木炭,由皇城西安门外的“红箩厂”供应。木炭装在涂成红色的荆筐中,送入大内,因称“红箩炭”。这种炭,炭尽灰白,极少废碴,可与“太西煤”相媲美。某些西方国家,购买产自中国宁夏的“太西煤”烧壁炉。
皇城东安门外有煤市。挑夫每日挑煤入宫,终年与煤打交道,手脸之黑,自然“不让黑李逵,又亚赛那唐朝的黑敬德”。宫里人不问他们的姓名,统称“煤黑子”。嘉庆十八年九月中旬,数名挑夫送煤入宫,与造反起义的民众狭路相逢。太监们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跑得无影无踪。挑夫操起扁担与侍卫并肩作战。乱平之后,死伤的侍卫受到褒奖,无姓无名的挑夫,则被忘记了。
慈禧太后是一个怪人。她在养心殿“垂帘”,却常到乾清宫西暖阁过皇帝瘾,接受臣工参拜。她一来,“三九”天也不准烧地炕,改用铜火炉子取暖。炉子里放着在别处烧红了的煤球。她“全副武装”,内穿丝棉袄,外套毛皮袍子,还要加一件毛皮头篷。她住的养心殿平安室,天再冷,也不准烧地炕、生炉子。
按照清代的奏事制度,各部、寺、院的奏折,经景运门内的外奏事处,转乾清宫西厢房的内奏事处;内奏事处的太监呈送御览,皇帝批阅后,再循原路发回。奏事处在宫中太监机构中,可谓第一大处,分“讨本”、“案上”、“事上”三部分,有大小太监数十人。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数年以后,仍保留着尊号,“奏事处”还有总管、首领、安答、大师傅、二师傅等数十名太监;除大师傅和二师傅,都有“顶带”,最高级别为五品。
乾清门外东侧的九卿房,是文武百官的待漏处;宗室王公在乾清门外西侧待漏。
南书房原址康熙二十三年(1693年),玄烨命令学问极佳的徐元梦入乾清门内东侧的“上书房”,“课皇子读书”。有关皇子、皇孙六岁入上书房读书的“正式文件”,颁发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有了闲暇,常与孩子们在书房外面的场地上练习武术。宣统皇帝溥仪登基,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上书房变成办公室。
乾清门内西侧有“南书房”,承担秘书、顾问职责的内阁臣工,在这里昼夜值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康熙年间,国家和政府的许多重大决策,在此酝酿、形成。
设在西厢房的“批本处”,太监专门负责把内阁的请示报告转呈皇帝,再把“批朱”送交内阁。操办皇帝饮食的官员,在西侧的弘德殿办公。“敬事房”的太监,负责闲杂事务。另有保管皇帝私人文件的档案室。
翰林院在懋勤殿设有办公室,昼夜有人值班。在懋勤殿值班的“起居注”官员,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皇帝不时到御药房旁边的“祀孔处”,祭拜孔子及其门徒。
玄烨小时候曾在懋勤殿读书。光绪年间,载恬常在懋勤殿召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策划变法。
同治皇帝载淳曾在弘德殿“上学”,翰林院编修李鸿藻当师傅,恭亲王奕任“弘德殿行走”,负“督学”之责。有一次,载淳淘气,把师傅气哭了。载淳取出《论语》,翻到“君子不器”一句,用手遮住器字下面的两个“口”,嬉皮笑脸地让师傅看。师傅一看,“君子不器”,变成了“君子不哭”,不禁破涕为笑。
玄烨病逝于畅春园(今日清华大学一带),遗体运回大内,停灵于乾清宫。清代皇帝出殡前三天,嗣皇帝遣官告祭天地、太庙、奉先殿、社稷。出殡前一天,嗣皇帝率众在灵前行祖奠礼。出殡当天,行辞行礼,备法驾卤簿。用三十二人杠把灵柩抬出午门,用八十人杠抬往墓地。清皇陵真是“提溜棒子叫狗,远去了”!杠夫分六十班,轮流抬灵;杠夫总数达八千人。灵柩必须抬得稳稳当当,即使上面放一碗水,也不准溅出来。每过门、桥,送葬大臣都祭酒三杯,焚烧纸钱儿。沿途州、府、县官员,定点“路祭”。
灵柩抵达陵区,嗣皇帝遣官祭告祖陵、山神、土地;在灵前设桌案,放谥册、谥宝、供品,行奠祭礼。
下葬时,先将谥册、谥宝放入地宫;然后,太监掌灯在前,嗣皇帝恭引灵柩进入地宫,王公大臣随后。关闭地宫后,祭奠,举哀,祭告天地、山神。
满族风俗,不论贵贱皆行火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火葬。入主中原之初,满族仍实行火葬,“和硕亲王薨,停丧于家……期年而化;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停丧五月出殡,七月而化;固山贝子以下、公以下停丧三月出嫔,五月而化……官民停丧一月出殡,三月而化”。顺治皇帝福临和叔叔多尔衮也都火葬。康熙皇帝土葬,雍正年间土葬纳入国法。顺治皇帝福临去世,曾经遵照在关外时的老礼儿,在大殓和出殡之日,“焚烧珠玉于乾清宫前”,即烧掉生前所用物品,满族风俗叫作“大丢纸”和“小丢纸”。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珍贵的绸缎、毛皮衣服,付之一炬,火焰不时放出异彩时,百官哭临,宫中哭声沸天。孝庄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门台基上,南面扶石栏立哭极哀。众宫女披麻戴孝,也跟着太后一块嚎丧。灵柩从乾清宫移往景山寿皇殿那天,仪仗队中除有金壶、金瓶等“金八件”之外,还有:骑马携弓带箭者数十人;捧御弓的数十人,各牵猎狗;数十匹金鞍黄蹬骏马,鞍首各嵌一拇指大的宝珠,鞍尾各嵌仨食指大的宝珠;各马驮枕共计百余,枕顶刻金为龙,衔珠如鞍;数十头骆驼,繁缨垂貂,驮着绫绮锦绣、帐房什物——马驼所载之物,均要付之一炬。大丧焚烧御服器物,本为中国古代漠北民族之俗。言者称:“胡居处简素,故一举焚之而不惜。”清入主中原,“裘服绮靡珍奇,已逾往代。”康熙皇帝玄烨认为,如此暴殄天物,实在可惜;临终前嘱咐,废掉这个葬俗,把他的遗物分赠皇室成员和臣工,留作纪念,称作“颁赏遗念”。
养心殿内景玄烨灵柩停放在乾清宫正殿时,嗣皇帝胤禛暂住乾清宫厢房。丧事办完,胤禛在养心殿“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后,声称:住乾清宫睹物生情,精神容易受刺激,将养心殿修缮一番,遂定居下来。
第三部分第六章 帝后的生活起居(6)
其实,胤禛移居养心殿,与性格、作风密切相关。从外表看,在紫禁城这个花花世界中,养心殿很不起眼儿,占地面积大约只相当于乾清宫的庭院,布局紧凑。同乾清宫比,养心殿地处“偏僻”,院中有院,清静,隐秘,便于防卫,弟兄们想算计皇上,不大容易。康熙年间,养心殿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存放大量文献、珍贵书籍和珍宝。外朝大臣绝少涉足,阁臣奉旨一游,也觉得三生有幸。有一次,“经筵”结束后,玄烨携南书房大臣高士奇来到养心殿。玄烨说:以前你来过,马上要“退休”了,让你再看看。殿前种着枣树、白石榴。殿中四壁陈设书橱。榻前摆放着许多国产的玻璃器物,工艺水准远远超过同期的舶来品。高士奇拘束得很。玄烨说:没关系,随便看。他让高士奇走近玻璃工艺品,仔细观赏;当场赐予二十多件,另有一件高近两米的西洋镜屏。离开养心殿前,玄烨从历年来文武官员创作的诗歌、文章中,选出一批文采出众的作品,让高士奇带回去,组织人马刻印成书。养心殿与乾清宫“门当户对”,仅一路之隔,离外朝、内廷都不算远,日常办事比较方便。而其内部装修、陈设之豪华,绝对与皇帝的身份匹配。胤禛以后的清代皇帝,都以养心殿为“家”。
养心殿总体建筑,类似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四合院。东西狭长的外院,大门向东,较小;依墙而建的平房,有太监值班室,有官员休息室。内院大门向南,较大。院内,沿墙四周均有房屋,紧紧环抱着养心殿。
养心殿分前殿和后殿,以“穿堂”联结,平面呈“工”字形。前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三间大的正厅,顶有浑金蟠龙藻井,墙悬胤禛写的“中正仁和”匾。匾下面,屏风、宝座、御案设于一个平台之上。宝座后面,左右有“恬澈”、“安敦”二门,经穿堂,通向后殿寝室。
正厅和西暖阁屋外,有与正殿一般高的人字顶“抱厦”(房体相连的外屋),给皇上多加了一层“保险”。即使在白天,正厅和西暖阁的光线也比较暗,便于皇上搞秘密活动。西暖阁内,“重户曲室”,“或屏或壁,或纱橱以隔”,分成许多套间;通道曲折,神秘莫名。胤禛的画像后面,隐藏着一道暗门,通地下密室。万一想当皇上的众兄弟,来养心殿和胤禛“计较”,胤禛就跟他们打地道战,让人家看不见,摸不着。光绪年间,洋人闹事,义和团香火旺盛,主张“共和”的革命党人,不时搞个“恐怖活动”,京城很不太平。慈禧太后常“转入地下”。届时,有太监在地面“望风”,随时用暗语通报消息。
乾隆年间,弘历在西暖阁南侧又辟一室,收藏古代三大书法家的作品,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室名“三希堂”。
东暖阁名为“明窗”,因为窗外开阔敞亮,室内光线好。慈禧太后在这里“垂帘”。
后殿阔五间,分正间及东西两个次间;次间内又分东西梢间。一句话,就是把一间大房子分隔成许多套间,生人进来,谁也找不到“北”。同胤禛摆的迷魂阵相比,明世宗朱厚熜在乾清宫的二十七张床之间打游击战,显得太笨了。
养心殿前面的东西厢房,都是礼佛场所。后殿东侧的体顺堂,阔五间,是皇后侍寝时的临时住处;西侧的燕喜堂,阔五间,为妃嫔侍寝时的临时宿舍。贵人、常在、答应侍寝时,临时住在后殿的东、西厢房。
别的皇帝住养心殿,虽然也担心受怕,毕竟也享了不少的福。但光绪皇帝载湉在养心殿,遭了不少的罪。慈禧太后待载湉之苛刻,令人难以想像。时值严冬,养心殿窗破屋寒。载湉“求”太后的亲信太监糊窗户。这位太监觉得“屁大”的事,没有请示太后,就换了新窗户纸。太后知道了,罚太监“掌嘴”(自己打自己嘴巴子),斥责载湉“一身娇毛”:先祖龙兴于北疆,不畏苦寒打天下;你坐在屋子里还嫌冷?
载湉书房的裱墙纸开裂,内务府派人修好了。太后很不高兴,又说不出什么来,就“赐”内务府官员一只哈巴狗;官员们只好跪在地上,向狗叩头谢恩。不知道太后是捉弄内务府官员,还是在骂自己。
有一天,京城一位“著名”牙医接待一个人,要求镶牙,却不是为自己。牙医说:“不见本人,这牙是镶不了的。”这位联系人无奈,只好带着牙医进了紫禁城。牙医常出入京城的大宅门,见过大世面;进了大内,也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联系人带着他,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辗转进了一个“院中院”;又曲曲折折地进入“深宫”。见一人穿着青布长袍,坐在椅子上,面色惨黑,口齿皆有血迹,痛苦之状,不忍促睹。第二天,联系人给牙医送来四两银子、一个荷包,夸他镶牙技术好。过了几天,有人告诉牙医,“病人”是光绪皇帝,牙是太后让人打掉的;那个联系人已经被太后处死。
载湉受到慈禧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