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2-明清宫廷档案-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三十二年,汉军正白旗人、湖广提督徐治都,获赏“御用官服”。
雍正二年,大将军年羹尧获赐“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一般情况下,官服和获准穿着的蟒袍,都得个人掏腰包定做、购买。
有一年农历四月,慈禧太后率领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地出了紫禁城,经西安门、新街口,来到西直门外。太后在倚虹堂小憩,品茶、用点心;然后,登上“翔凤”号御舟,开往颐和园。许多穿着朝服、蟒袍的官员,冒雨在两岸跪送。只见一名官员的外衣紧紧贴在身上,五颜六色的“雨水”,顺着衣服往下流淌。原来,这是一个“穷官”,穿了一身高丽纸做的蟒袍,上面的花纹,都是用彩笔描画的。
不按规矩着装,逮着什么穿什么,瞧什么好看就戴什么,那就是“犯罪”。《清史稿》中罗列的和摹岸笞镒础保辛教跤氪┐饔泄兀骸八卣渲槭执儆啵嘤诖竽谑叮淮笾榇笥谟霉诙ィ笞锸濉1κシ撬τ茫擞惺徽榇蟊κ患破涫び诖竽冢笞锸!薄
清代皇帝堪称“无冕之王”,只有朝冠、常冠、行冠和雨冠,都有冬夏之分。冬朝冠用海龙、熏貂、紫貂制作,帽沿向上折,缀红缨;顶饰三层,以四条小金龙支撑,每层都嵌有“东珠”(产自东北松花江的珍珠),顶上还有一颗大号的珍珠。夏朝冠用玉草或藤竹编成,状如斗笠,正面缀小金佛,饰东珠;红缨和顶饰,与冬冠相同。常冠顶上有红绒结。冬行冠用黑狐皮、黑羊皮制作;夏冠黄色顶,前面缀一颗大珍珠。雨衣、雨帽已经不像明代皇帝的那么简单,仅在面料上涂一层桐油就得,而是原料、工艺和款式,都比较讲究。明黄色斗笠形雨冠,里儿为绸缎;夏冠平顶,前沿阔,羽缎面儿;冬冠高顶,前沿深,毡子及油绸面儿。
朝服(包括礼服),上衣下裳,明黄色面料,九龙盘绕,绣着“十二章”和“山牙海浪”。明黄色腰带上,镶四片“金圆版”,饰红、蓝、绿宝石和珍珠;到清中后期,又增添了一些零碎儿,有绣囊、小刀、火石等。
《大清会典》上说,冬天,当官的按品级在官服上套不同的“瑞”,有貂皮的,青狐皮的,猞猁皮的……一等侍卫的瑞,用猞猁皮,间以貂皮,月白色里子。皇帝既不挑担,也不扛麻袋,却有垫肩——紫貂或黑狐皮制作的“瑞”。穿朝服时,皇帝脖子上挂一串“佛珠”。这串名为“朝珠”的佛珠,共有一百零八颗珠子;大典时戴东珠的,祭天戴金石的,祭地戴琥珀的,祭日戴珊瑚的,祭月戴绿松石的。朝珠的胸前部分缀佛像,脖子后面的部分缀着“背云”;左右两侧分别有两小串和一小串珠子,每串十珠,名为“纪念”。
乾隆皇帝弘历有一幅戎装(行装之一种)画像:黄缎子盔顶有一簇红绒缨,下坠的黄缎子飘带上,镶着一行行珍珠;两只帽耳在颔下结在一处;杏黄色甲胄,杏黄色腰带上缀满了珍珠。脚蹬朴素无华的黑色缎子“战靴”。左手握黄色马鞭的白玉柄,三尺长鞭,尖端成辫。弓和箭上都镶着白玉。黄色蒙古式马鞍,镶嵌着数不清的宝石;两只金蹬闪闪发光。马肚带上的金扣子,有精细的花纹。黄色皮马缰上,缀着几簇红缨。
据说,这幅肖像画,以及入画的实物,一直被弘历的子孙当作“圣物”,保存着。
弘历有一件“龙袍”,上面的九条龙,都是用小珍珠串起来的。他的一个盔,上面布满了用珍珠“织”成的满族文字。
同治皇帝载淳登基时,还是一个“小屁孩儿”,也穿上了用杏黄色缎子制作的“龙袍”。袍上的飞龙,张牙舞爪。蓝色贡缎衣领,缀着好几颗龙眼大的珍珠。
光绪皇帝载湉有一套常服,天蓝色缎子“箭衣”,配以黑色缎子坎肩,绣满了金色的“寿”字;黑缎子六瓣瓜皮帽,顶上有一个红绒结,耷拉下一尺长的红缨;脚穿黑缎子靴子。这位皇帝大人也有光脚丫子的时候。随慈禧太后西窜时,有一天,那位奉命把珍妃推入井中的太监崔玉桂,发现皇帝晕倒在轿子里,“龙鞋”不知何处去,又脏又臭的袜子,“摇摇欲坠”,眼瞅着就要掉了。
头上的大辫子,那是祖传的命根子,绝对不能乱动。清末,迫于世界潮流和国内革命浪潮的压力,朝廷曾以皇上的名义,发布“剪辫自由诏”。某些皇亲国戚闻风而动,剪掉了真辫子,留着一条假辫子应付“皇差”。到了民国初年,剪辫子已成大势,有些人反而陷入两难境地。江苏民谣就说:“剪了辫子怕张勋,留着辫子怕孙文。”当时,原清廷将军张勋领军驻扎在山东、江苏一带。他不许部下剪辫子,仍用“宣统”年号。其治下的老百姓,保留辫子,就等于保留着吃饭的家伙。
第五部分第十章 服饰与着装规制(4)
1922年10月,废帝溥仪也想顺应时代潮流,跟着感觉走一把,“颁旨”,让太监剪掉他的“龙尾”。太监们全都“抗旨不遵”,谁也不敢下手。溥仪哭笑不得,只好自己动手,剪掉了命根子。这件事,令遗老们痛心疾首,如丧考妣。然而,这毕竟是人心所向。溥仪剪辫前,“宫中尚有一千五百多条辫子”;溥仪作出表率后,只剩下三条,全长在他的三位老师的头上。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办理清点移交的“纪要”上,还特别注明:(乾清宫)端凝殿内,“有帽盒一个,藏上交辫子一条。”
不仅大典、大祀,以及外事活动,皇帝要按照“文件”要求着装;平时换衣服,也有明确的规定,由“四执库”太监协助皇上执行。只一件平日穿的袍褂,往往需要按照“单子”,从正月十九穿青白嵌皮的,到十一月初一穿貂皮的,先后更换二十八种。
服饰小样,皇帝夏朝袍图皇帝虽然享受“供给制”,实报实销,但是,穿衣戴帽方面的消费,也有“预算”,“决算”,一意孤行,就会招致“非议”,尤其是那帮子御史言官,干的就是“挑毛病”的工作。不过,由于皇帝的消费水准太高,在小皇帝溥仪看来,皇帝做新衣服,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一年到头总是穿新衣服;做了一大堆,穿不过来,是正常现象。
有一年,从十月初六到十一月初五,一个月的时间里,溥仪就新添了十一件皮袄,六件袍褂,两件皮紧身,三十多件棉衣裤、棉紧身,仅贴边、兜布、子母扣和针线钱,就花了两千一百多个“袁大头”。今儿个试新衣,明儿个又要“看样儿”,把溥仪都给整烦了。
皇上的衬衣,都是用松江织造的“三棱布”制作的,吸汗性强;“中衣”,用绢或纱制作,换下来就扔了。皇帝一般情况下不穿洗过的衬衣。像思宗朱由检那样,穿破旧的衬衣,确实难得。
皇后的冠服,也有礼、吉之分。朝冠顶饰三层,为三只小金凤,饰有珍珠,最顶端有一颗大东珠;红帽缨周围,还有七只小金凤,后面有一个“金翟”,装点名贵的猫眼石、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编就,共三百零一颗珠子。
“步摇”缀珍珠和宝石,后面有一个“护领”。
明黄色朝袍,石青地儿披领和袖,前胸后背绣着金龙,穿插着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纹。另外一种明黄色朝袍,中有叠褶,绣着龙、五色云和水纹。
朝裙有叠褶,上用红色织金寿字缎,下用石青行龙妆缎。朝褂形状类似坎肩,石青地儿,片金边儿,绣着龙,四层花纹,穿插“万福万寿”花纹;另一种前后通身立龙,绣着云水纹。
吉服花纹比较简单,但织绣华丽,做工极为精细。
“金约”、朝珠、耳环等随身饰物,用黄金、珊瑚、珍珠、玉等制成。穿朝服,挂三串儿朝珠,一串儿东珠的,两串儿珊瑚的。
衣料的供应,后妃各有相应“分例”(标准)。
皇太后每年可分得绸、缎、纱、布,共约一百六十疋,各类名贵裘皮一百二十多张,银钮扣四百多个。
每年配发给皇后的衣料,也差不多可以用来开一个相当规模的绸缎庄。其中有:蟒缎、补缎、妆缎、闪缎、金字缎、蓝素缎、帽缎、宫绸,各两疋;倭缎、衣素缎、潞绸,各四疋;三线布、粗布,各五疋;杨缎六疋;云缎、高丽布,各十疋;纱、里纱、绫、杭绸、绵绸、纺丝,各八疋;毛青布四十疋;金线十绺,棉线六斤,绒线十斤,棉四十斤;黑貂皮四十张,乌拉貂皮五十张。
即使到了溥仪退位、尊号不变时,后妃的衣料“定例”,仍然相当可观。
四位太妃每年共分得九十二疋缎,一百零八疋绸,六十疋纱,二十八疋绫,一百四十四疋布,七十六斤线和绒,一百二十斤棉花,二百八十张貂皮。
“皇后”婉容每年可得二十九疋缎,四十疋绸,十六疋纱,八疋绫,六十疋布,十六斤线和绒,四十斤棉花,九十张貂皮。
“淑妃”文秀,就是后来在天津和溥仪“离婚”的那位,每年分得十五疋缎,二十一疋绸,五疋纱,五疋绫,三十疋布,八斤线和绒,二十斤棉花,三十张貂皮。
据说,慈禧太后的“花衣服”,多得不得了,即使一天换一套,二三十年也未必穿得过来。别说外衣,她的睡衣睡裤,也都件件堪称精美的工艺品。有一套浅灰色的睡衣裤,胸背绣着金色团龙,衣袖、裤管儿绣着红花绿叶牡丹;肩头上的花朵最大,枝叶交叉下沿,直到袖口。
慈禧太后专用的衣服“库”里,每套衣服都折叠得平平整整,放置在红漆木盘上,每盘放三套。隔三差五,太后就要把所有的衣服都“视察”一遍。届时,每两名太监抬着一个木盘,顺序从太后面前走过,接受“检阅”。此外,每天还必定会有太监,捧着刚做得的新衣服,请太后过目。
紫禁城里养着一大批男女工匠,专门为皇帝和他的老婆们制作衣帽鞋袜。这些工匠,技艺高超,分工明确。设计,描图,裁剪,刺绣,缝纫,钉扣子,锁扣眼儿……各负其责。
两名太监专职掌管慈禧太后的鞋库。偌大一个配殿,鞋橱上至天花板、下至地面,沿四面墙壁矗立着。橱内,一只木匣子里面装一双绣花鞋。匣子外面写着编号。管鞋太监和太后的一名女官手里,各有一本儿“鞋账”。账上的编号与木匣子上的编号一致。同时,账本儿上的每个编号下面,都详细记载着鞋的款式、面料、颜色、花样、装饰、制作时间和制作人姓名等等。太后要换鞋,查查账,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
管鞋的太监,责任极其重大。太后的鞋上,大多缀着珍珠、玛瑙、宝石和美玉。每一只鞋,都是一件宝,一堆钱。别说丢失,就是被耗子咬上一口,也得人头落地。
每年中秋节,各王府的福晋、格格,按例各向慈禧太后进贡一双绣花鞋。手巧的自己动手。笨蛋就雇人做。有一位福晋请京城“著名”的鞋匠马三姑娘代做,一双绣花鞋开价四两银子,约合五六个“袁大头”。慈禧太后死后,作为“念想儿”赐给太监小德张的一双绣花鞋,镶满了珍珠,有人出七十万个“袁大头”购买;小德张嫌便宜,没卖。
清宫后妃个顶个都是大脚片子,可以穿高跟鞋。不过,满族传统的高跟鞋,高约三五寸的“跟儿”,在鞋底中间,类似“高跷”,人称“花盆鞋”。踩上“高跷”,穿上旗袍,梳上“把把头”,带上“步摇”和其他零七八碎儿;走起路来,那真是“一步一摇”,如风摆杨柳,情不自禁地就会婀娜多姿起来。清代皇帝真是会玩女人!
当慈禧太后永远闭上了双眼时,数量可观的裘皮衣服,都作为“念想儿”,分别赐给了她生前瞧得上的人。据有经验的人说,在阴曹地府里穿这类衣服,老佛爷就会变成畜牲。凡是她能穿的,绝大部分都带到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新居”里去了。否则,到了那边,老太太没有衣服穿,岂不是要“现眼”?
据考证,慈禧太后“走”的时候,穿着全套新做的衣服:金丝串珍珠的彩绣礼服,外罩串珠绣花的褂子。这两件衣服上,共有大中小珍珠近六千颗,大小宝石近一千二百枚。身上盖的“陀罗尼经”被,用金线绣了一万七千多字的佛经,还有佛像、佛塔、“十二章”等。经被上面又罩了一件“珠网被”,用近六千颗珍珠“织”成,价值约二十三万两白银。
第五部分第十章 服饰与着装规制(5)
如此这般精心打扮,最终仍然落了个“现眼”的下场。在她死后大约二十年的1928年,蒋介石先生手下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慕名去拜访她。一个将军,在清廷中算不上多大的官儿,老太太不愿“纳客”。孙军长指挥部下,用大炮叫开了慈禧太后卧室的门,随后把这位艳装老妇人扒了个精光。一个月后,原皇室成员进入地宫,为孙军长打扫战场时,只见不可一世的老佛爷,赤裸裸地爬在棺材盖儿上,“不好意思见人”;翻过身来再看,老太太被“气”得面色灰白,全身长满了白毛,活像一个畜牲。曾经要啥有啥的老佛爷,变得一无所有了。善后人员把太后赏的几件“念想儿”,又还给了她,给她盖上了一条杏黄色的缎子被……
清末,宫中人都说道光皇帝旻宁和他的儿媳妇慈安太后比较朴素。旻宁常穿有补丁的裤子。有些大臣赶时髦,效仿皇上穿“乞丐服”。旻宁听大臣说“打块补丁花三两银子”,不禁感叹道:还是市面上便宜,宫里打块补丁得花五两银子!慈安太后常穿布衣,帷帐、台布、椅帔等,都不用绣品。每年她都自己动手,做一双鞋。王公大臣如果向她进贡,都被拒之门外。这也令人纳闷儿:每年配发给她的那么多衣料,都派什么用场了?莫不是拿到黑市上倒卖了!
清宫里的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直到女官,穿衣戴帽各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在慈禧太后一手遮天那会儿,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衣服上绣的花,品种“整齐化一”。走入后宫,一看佳丽们衣服上绣的花,就知道时值哪个季节:春牡丹,夏菡萏,秋菊花,冬腊梅。每位佳丽都得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尽量把身上花的大小、颜色、布局、纹路等,处理得与众不同。当然喽,“栽花的土地”也有差别。同是腊梅,有的开在银鼠或灰鼠皮上,有的开在狐狸或貂皮上。
伴随慈禧太后左右的八名女官,皆来自豪门。她们的衣服款式、色调、花样,互相都竭力避免雷同;而且还得想办法“道高一丈”、鹤立鸡群。太后总是站在统筹安排的高度上,从整体搭配的角度看问题,指导女官着装。老人家经常谆谆教导她们:要学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穿的衣服颜色一定要有所不同。不管别人怎么样,我情绪沮丧时,要是有人穿着太暗或太艳的衣服,在眼前晃来晃去,就会格外的心烦意乱。
每次早朝前,太后都要把女官们仔细打量一番,着装稍不如意,立刻训斥:穿的什么呀,你自己不觉得丢人吗?还不赶紧给我换去!
那会儿,珍妃曾一度“靓”得让太后闹心;而她的姐姐瑾妃,又蠢得让太后讨厌。在后宫中,瑾妃是一致公认的“大笨蛋”。她总是稀里糊涂的,不知道如何包装自己;尤其闹不清楚,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