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联合国-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一位在美国颇有影响的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卡普兰发表了《美国将如何与中国作战》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才是更可怕的敌人,美国应做好与中国作战的准备。美国国防部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言之凿凿地宣称,中国将在2007~2008年对台湾动武,中美将有一战,好像中国的两岸政策不是出自中国政府,而出自美国的国防部。
同时,美国国防部《2004年中国军力报告》的起草人也宣称,战国时代越王勾践“韬光养晦”,最后灭了吴王夫差。如果今天不遏制中国,30年后,美国也会像吴王夫差一样完蛋。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民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
那些主张遏制中国的人终将认识到,围堵,就像是鲧治水,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失败。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长达22年的封锁和围堵,结果一夕决口。今天,再想围堵中国、阻挡中国的发展、让中国永远弱下去、分裂下去,其图谋更不可能得逞。我们深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必将冲破一切藩篱,腾飞于世界。
在联合国的大楼里有多少中国人?在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的办事处里有多少中国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开始向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派遣国际职员。通过中国政府渠道推荐给联合国的工作人员有500多人,此外,在联合国内还有许多直接应聘的华侨、华人。在上述人员中,有的担任过副秘书长职务,有的担任司长、处长,也有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
《走进联合国》 第三部分历任中国籍副秘书长:胡世泽
1 历任中国籍副秘书长
(1)胡世泽
胡世泽是浙江吴兴人,1894年出生于外交世家,其父胡惟德,曾任袁世凯政府外长、摄政等要职。胡世泽跟随父亲长期生活海外,曾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任秘书、科长,1932~1942年间任驻瑞士公使兼驻国联全权代表办事处处长。1942年回国任外交部次长。1944年,国民党政府派胡世泽为英美中三国战后和平机构会议代表。中美英开罗会议前,蒋介石派胡世泽等人先行到开罗与美、英方面联系,商谈会前的种种准备事项,并为蒋介石布置警卫工作。
1945年,蒋介石派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为其个人代表,与蒋经国一道赴莫斯科谈判《中苏友好条约》,胡世泽作为外交部次长随行。
在旧金山会议上,胡世泽建议实行国际托管制度,被联合国采纳,并导致托管部的建立。1946年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主管联合国托管及非殖民化事务。后任负责会议事务的副秘书长。胡世泽是一位才子,通晓联合国6种语言中的5种,此外还懂德文,这在联合国秘书处里是绝无仅有的。胡世泽在联合国任职时间很长,从1946年直到1971年共26年,且十分活跃。
胡世泽性格开朗、精力旺盛,喜欢应对艰巨任务和挑战,外交能力很强,工作异常出色,而且性格开朗、率性,当工作有出色表现时会像孩子一样地沾沾自喜。
巴勒斯坦分治之前,巴以两族出现严重对立和冲突,胡世泽出任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委会特使,赴巴勒斯坦斡旋,最终促成巴以分治和以色列建国。胡世泽的女儿胡永宁在文章中写道,在胡世泽三人小组赴巴勒斯坦时,巴以矛盾尖锐,问题十分复杂。当时的巴勒斯坦有四种前景:建立一个完全的巴勒斯坦国、完全的犹太国、双民族国家、分治。胡世泽在这一矛盾错综复杂的问题上找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出路,被看作是其外交生涯上的一大贡献。
胡世泽相貌平平,这或许是“其貌不扬”的一种比较委婉的表达方法。有一次在巴黎歌剧院看戏,身旁的两位巴黎女士用俄语说:那个东方男子长得真丑。幕间在过道上,他走到两位女士前用俄文彬彬有礼地说:“你们谈到那个东方男子可能外表不好看,但心是非常纯美的。”两位女士感到十分尴尬。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当局要他立刻辞职返台。胡离开联合国后没有回台湾,1972年在纽约逝世。此前他身体一直很好,但离职后其身体和精神一下就垮了下来。胡世泽去世后,联合国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联合国的要员和各国使节出席,包括他的同僚、前辈,还有已至耄耋之年的顾维钧,已身患癌症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德奎利亚尔的特别代表,但台湾方面却没来一个人。故若人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走进联合国》 第三部分历任中国籍副秘书长:唐明照
(2)唐明照
上个世纪70年代,唐明照、唐闻声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各种报刊上。唐明照是1971年以来第一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唐闻生则是他的女儿。
唐明照是广东人,1910年生。少年时代随家迁居美国旧金山,在那里读完小学和初中。1927年回国,在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1930年考入清华政治系,与乔冠华、章汉夫、章文晋、齐怀远、冀朝铸、熊向晖等都是清华校友。“九一八”事变后,唐明照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1933年,唐中断了在清华大学的学习赴美国留学,入加州大学历史系研读西方近代史,转入美共。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中共曾加强对外宣传,组织人力在美国翻译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著作,唐明照参与了翻译工作。抗战初期,唐明照不断在报上著文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号召华侨团结起来,声援祖国抗战。1940年,参与创办《美洲华侨日报》,出任第一任社长、总编辑。1941年参加美国政府纽约新闻处工作,任翻译。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躲避麦卡锡主义迫害,唐明照携夫人和子女回到中国,历任外交部专员、抗美援朝总会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中联部局长、副秘书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1972~1979年,唐明照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负责联合国政治事务、非殖民化、托管地工作。
唐明照的夫人张希先是燕京大学“最漂亮的姑娘”,他们的女儿唐闻生随父母回到中国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因成绩优秀而两次跳级。后被周恩来选中,成为继冀朝铸之后的中国第一高级翻译,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作翻译。
1979年,唐明照结束副秘书长的任期回国,任中联部顾问、南开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10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3)毕季龙
熟悉毕季龙的人都称他为老毕。老毕是江苏人,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我进外交部见到毕老先生时,他已经近70岁了。按习惯,应该称他毕老。
毕季龙193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财政系,一直从事经济工作。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科员、资源委员会专员,后来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位。在美期间,毕季龙曾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驻美物资供应处稽核主任、中国轮船公司驻纽约会计主任等职。毕季龙于1950年回国,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秘书。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毕季龙赴板门店参加谈判工作。从朝鲜回来后,毕季龙任外交部研究室研究员、新闻司专员、副司长、国际条约法律司副司长。
1979年,毕季龙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负责联合国技术合作发展部。初到技合部时,这个部成立尚不到一年,毕季龙白手起家,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很快将技合部建设成联合国一个作用显著、备受重视的部门。它向100多个国家提供技术援助、派出大量专家和顾问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技术人才,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欢迎。
毕季龙访问过亚、非、拉许多国家,足迹遍及全世界,由此得以结识成千上万的各界朋友。进入80年代后,发达国家捐款减少,一些援助项目被迫取消,技合部也被迫减员。
毕季龙与夫人胡济邦被外交界誉为“最美好的一对”。胡济邦是著名记者、外交家,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通晓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语。二战期间前往苏联,是中国当时仅有的欧洲战场的战地记者,被赞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她参加了战时及战后在莫斯科举行的各种重要国际会议,采访过斯大林、罗斯福、杜鲁门、张伯伦、丘吉尔、戴高乐、铁托、卡达尔等一大批世界政坛风云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她参加了外交部的筹建工作,为将军大使的夫人作外交礼仪培训。1956年调《人民日报》任记者,曾任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毕季龙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时,胡济邦也到美国纽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1985年,毕老结束副秘书长的任期回国,担任中国联合国协会首任会长,现已退休。
《走进联合国》 第三部分历任中国籍副秘书长:谢启美
(4)谢启美
人们对他的称呼很多,老谢、谢大使等等,我则习惯称他为谢司长,因为刚入外交部,处长老江带我去见司领导,第一个向我介绍的就是谢司长,以后每次见面就称他为谢司长。谢启美是一位很谦和的人。有一天老江外出开会,只有我一人在办公室,有外单位的同事打电话来问台湾要求参与某项联合国机构主办的国际活动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我无人请示,只好直闯司长办公室,问谢司长该怎么答复。司长不紧不慢地向我说了一、二、三、四、五几条原则,我暗自感叹,国际司业务千头万绪,谢司长不用翻本子不用看笔记,说起来头头是道,有条有理。入部时间长了才知道,外交部的领导几乎个个都是如此,他们出访每到一个国家,几乎都要抽时间给使馆的同志作报告,讲讲国内和国际形势,而我从没见过哪位领导拿过稿子。
谢启美是江苏武进人,父亲谢仁冰是江苏颇有声望的开明工商业家,兄长是中国杰出的外交家章汉夫,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担任《新华日报》总编辑。1945年联合国召开制宪会议时,章汉夫作为董必武的秘书赴旧金山出席会议。章汉夫是《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的定稿者,1949年10月即开始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直到1972年在狱中含冤去世。
谢启美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外交部任翻译、随员,曾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和驻瑞典使馆常驻。1973年中美两国各设联络处,谢启美在联络处任文化参赞。中美建交后,升任中国驻美使馆公使衔参赞。自华盛顿返国后,谢启美出任外交部国际司司长,以后又赴纽约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大使衔副代表。1985年6月被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任命为副秘书长,负责技合部工作。
谢启美上任时,技术合作发展部面临财政上的巨大困难,他向中国记者坦述了自己的心情:联合国技合部的广大受益者是发展中国家,我也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以及它们所面临的问题有比较深的了解。作为一个国际官员,能为促进当今世界的国际合作出力我感到十分愉快。我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之一,就是同联合国各有关组织商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妥善办法,以使我们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技术合作。
谢启美于1991年1月离任回国,任副秘书长一职近6年。他工作勤奋,成绩显著,赢得了各方一致好评。
(5)冀朝铸
人们称毕季龙老毕,谢启美老谢,唯有称冀朝铸为小冀,因为这是周总理对他的习惯称呼。
冀朝铸1929年生于山西,1938年随父母到美国,后来进哈佛大学化学系读书。他的父亲冀贡泉曾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职,与鲁迅先生共事,赴美后曾出任《美洲华侨日报》首任总编辑。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冀朝铸中断学业经香港返回祖国内地,参加了朝鲜停战谈判,担任英文记录。1956年,冀朝铸从外交部调到周恩来身边担任翻译,从此便成了大家熟知的小冀。他也多次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作过翻译。冀朝铸曾随周恩来出访欧非亚14国,为陈毅外长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作同声翻译,参加了基辛格、尼克松访华期间会谈的全过程。
他在周总理身边担任翻译共16年,据说周总理曾对他说,小冀呀,你不能总跟在我身边一辈子当翻译啊,40岁是转行的时候了。于是,1972年中美互设联络处后,冀朝铸就改行去联络处当了参赞。任满回国后出任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副司长,随后又任美大司副司长。1981年底,出任驻美使馆公使衔参赞。1985年,冀朝铸出使斐济,同时兼任驻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大使,小冀变成了冀大使。两年后,冀朝铸出使英伦三岛。1991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96年离任回国。
在几位中国籍副秘书长里,冀大使大概是最丰产的,近几年,他出版了《冀朝铸自述》、《从洋娃娃到外交官》等书,还有许多访谈,对他个人的经历和他所经历的许多重大国际事件作了详细描述。
《走进联合国》 第三部分金永健
(6)金永健
金大使一直是我的顶头上司。1989年我从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任满回到外交部国际司工作,金大使是国际司的司长,1992年我二度到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任职,金大使正好是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的常驻代表。2000年,联合国成立监核会,负责核查和销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到这个机构任职,金大使那时又在联合国任副秘书长,我们在纽约第三次相逢。
金大使是江苏昆山人,生于1934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新闻司,后调到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曾在中国驻肯尼亚、尼日利亚使馆、驻联合国代表团和驻日内瓦代表团任职,并曾任外交部非洲司和国际司司长,既是一位老非洲,也是一位老国际。1996年被任命为联合国副秘书长,2001年任满回国。
金大使是个十分慈祥和善的领导,对下属十分关爱。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联合国方面在大会筹备的过程中作了一条奇怪的规定,会议的实质性筹备工作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各国代表要在会上发言却要在日内瓦报名。我当时在驻日内瓦代表团担任主管官员,看过这份通知的传真以后未多加留意便放到了一边,直到会议开幕的几天前北京来询问报名情况时,我才发现我们没有为我国代表团团长在大会上的发言报名,而此时报名时间已经截止。
按照习惯,中国作为会议东道主理应在大会的开幕式上发言,但这次大会规格很高,各国都很重视在开幕式上的发言,所以发言名单排得满满的。北京方面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与大会秘书长蒙盖拉女士联系,通过她的帮助,才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大会发言补报了名。工作中出了这么大的失误,我心里很紧张,也很难过。金大使对我说,给国内写个检查吧。当我起草好检查的电报稿送给金大使审批时,金大使对草稿做了很大的修改,把失误的责任承担了下来,而且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找出了代表团在文电管理方面的漏洞,并加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