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走进联合国 >

第4章

走进联合国-第4章

小说: 走进联合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全制度”。    
    这个设想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苏联政府发表声明支持《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接着又明确提出战后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组织”,将各民主国家联合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以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全力以赴同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到底,决不与敌国单独媾和。这次会议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United Nations)的名称。    
    1943年3月,罗斯福向丘吉尔谈了他对未来国际组织的三点设想:(1)必须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防止侵略国再发动新的世界大战;(2)美国必须在这个组织中起领导作用;(3)不能成为国联的再版。为此,这个组织必须争取苏联的支持与合作;另外,应给予中国以大国地位。    
    1943年下半年,德军已成强弩之末,战争形势出现于盟军有利的战略性转变。罗斯福积极推动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以便协调力量,尽快战胜法西斯,并商议战后安排。是年11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四国同意,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早日建立一个由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普遍性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方决定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落实上述设想。    
    苏联表示,苏、日之间签有中立条约,苏联尚未对日宣战,因此斯大林不便与蒋介石面对面坐在一起。有人分析,这只是个外交辞令,斯大林其实是不喜欢蒋介石,或者不想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为了照顾苏联,四国会议变成了两个三国会议。    
    1943年11月,中、美、英举行开罗会议。蒋介石偕宋美龄及一个18人代表团与会,团员包括外交部长王宠惠和三军高级将领。会议期间,罗斯福两次与蒋介石长谈,希望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蒋介石要求将日本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列岛在战后归还中国,罗斯福表示同意。罗斯福还表示,中国应成为四大国之一,参与战后国际组织的一切活动及决策,蒋介石欣然允诺。会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之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德黑兰开会,讨论同样的问题。罗斯福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具体计划,国际组织的大会由所有会员国组成,执行理事会由美、苏、英、中组成,加上其他地区的代表共10个成员。丘吉尔和斯大林表示同意。会议同样发表了一份《德黑兰宣言》。    
    美国要求除26个签署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国家外,再增加8个未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如此一来,美国在联大的表决中即可稳操胜算。苏联代表葛罗米柯要求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全部成为创始会员国,否则无法接受8个非宣战国。罗斯福很不高兴,因为如此类推,美国当时的48个州都应该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但是,英美却又不得不照顾苏联的意见。    
    此时日本还没有投降,英美迫切需要苏联对日宣战,在建立联合国问题上,没有苏联的参与也难以确保成功。因此,英美作了让步,苏联亦作了妥协,在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中,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将成为联合国的成员。    
    4 中国:用鲜血赢来的大国地位    
    斯大林和丘吉尔都不同意给予中国以大国地位。中国没有先进的工业,没有强大的财力,没有铺天盖地的作战飞机,没有蝗虫一样多的坦克,中国政府为抵抗日本进攻而组织的多次会战屡遭失利,半壁河山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丘吉尔在英国下院讲话时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是浪费,并向罗斯福表示,美国舆论对中国的战时贡献“评价得过高”。    
    只有罗斯福知道中国坚持抗战的意义。早在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等人就惊奇地发现,在中国,除了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抵抗外,还有另一颗抗日的红星在中国贫困的大西北上空闪耀。那里的将军与士兵穿着同样颜色、同样质地、满是虱子的棉布军装,女人不穿裙子不涂口红,与男人一样舞刀弄枪,这些活跃在敌后的“土八路”和国民党的正规军一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靠着地雷、大刀和游击战,令大量日军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淖,进退不得。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出版仅19天,便销售一空,立即再版。    
    1942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蒋介石曾派他的夫人宋美龄赴美与罗斯福面谈,寻求美国支持。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向听不到战场隆隆炮声的美国议员们讲述了许多发生在中国的事情,使他们知道了中国为什么要抗战,中国为什么一定会赢得抗战,美国为什么必须支持中国的抗战。她的演讲多次被掌声打断,演说完毕,全场起立鼓掌,达数分钟之久。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战后有多少中国人需要美国提供粮食?”宋美龄回答:“中国无论战时和战后都不期望美国供给粮食。中国所需要的是武器。”她说:“中国人民虽穷,但傲骨尚存,决不受他人施惠,也不受无偿之物。中国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抗共同敌人。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武器援助在中国看来,乃尽其友情与盟义。”此次访问后,罗斯福同意向中国提供巨大的人力、物力援助,共同抗击日本。    
    1943年是中国抗战的第六个年头,中国在其广阔的领土上拖住了大量日军,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罗斯福向中国的外交代表顾维钧说:“就人口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就领土而言,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综观中国历史,贵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人民。”他力排众议,坚持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并开辟“中国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最高统帅,统一指挥中、越、泰、缅等地的反法西斯战争。    
    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150万人,128万人向中国投降。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多年以后,罗斯福向儿子说起当年的想法:如果中国屈服了,日军将得以脱身南下,占领澳大利亚和印度,然后进犯中东,与纳粹德国一起切断地中海咽喉要道。罗斯福心中还有一番不便和盘托出的长远打算:要使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盟国,钳制日本,防范苏联,削弱英国。    
    罗斯福去世后,冷战开始,杜鲁门改援华抗日为扶日反华,中美两国从盟友变成仇敌。如果罗斯福继续执政,中美之间关系是否可以避免这样的变化?很难说。因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基于一点,那就是,任何选择都必须符合美国的自身利益。


《走进联合国》 第一部分雅尔塔密约

    5 雅尔塔密约    
    雅尔塔,濒临黑海,层峦叠嶂,水秀山清,被称为克里米亚半岛的“明珠”。俄罗斯的大文豪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都曾到此一游,流连忘返。著名俄国作家契诃夫生命的最后五年也在这里度过,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创作,给后世留下了《樱桃园》、《三姐妹》、《带狗的女人》等佳作。    
    1945年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这里举行著名的雅尔塔会议,最后敲定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苏联对日宣战等问题,并达成雅尔塔密约,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定下了框架。这是三巨头的最后一次聚会,也是罗斯福临终前最重要的一次外交活动。1941年,苏联为防止一旦遭德国入侵时腹背受敌,与日本签订了为期五年的中立条约,双方承诺互不侵犯对方领土,对方陷入战争时保守中立。美、英、中都希望苏联能对日宣战,共同对敌,斯大林在许多场合一再表示将参加对日作战。    
    1944年,盟国开始战略反攻。美军估计,日本关东军装备精良,会负隅顽抗,对日本的登陆作战将是一场殊死搏斗,美军伤亡有可能达100万之众。因此希望苏联尽早参战,把日本主力钳制、消灭在亚洲大陆,以减少美军登陆伤亡。    
    美国需要苏联出兵,但又深恐苏联在中国扩张势力。美国驻华使馆估计,如果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华北和东北“有可能变成俄国的卫星国”。    
    早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就向罗斯福表示过,他对远东有一些要求。他说,大连应当成为国际自由港,苏联西伯利亚的对外贸易应能通过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经由大连港进行。    
    所谓中东铁路,是甲午海战失败后清廷为联合俄国对付日本而作出的让步,由李鸿章于1896年赴俄签订中俄密约,密许俄国取道中国东北建造中东铁路。1917年俄国革命后,苏联政府曾一度宣布将中东铁路无条件归还中国。1924年,中俄协定规定,该铁路由中俄共同经营。国民党政府曾要求收回该铁路,引起两国关系紧张。    
    1944年12月,斯大林明确要求将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归还苏联,要求租借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要求承认外蒙古的现状,作为条件,苏联将保证不干涉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与罗斯福单独密谈,重申了这些要求,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并拟订了协定草案,经丘吉尔同意后签署。三国领导人同意,苏联在欧战结束二至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雅尔塔密约事关中国主权,可是中国政府却被排除在讨论之外。国民党政府对密约十分恼火,但不敢公开表示不满。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这次会议“只有苏联一国蒙受实利;美国徒获虚名,英国毫无所得。我认为雅尔达会议惨遭失败。尤其在宣言中,对于远东问题丝毫没有说明,颇令人疑惧”。    
     1945年6月30日,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带领外交部次长胡世泽、驻苏大使傅秉常和蒋经国抵达莫斯科,开始谈判中苏条约。在谈判中苏友好条约的过程中,蒋介石竭力想拉美国参加中苏谈判,以一项多边条约来代替中苏双边条约。美国表示无意共用旅顺港,不便参与中苏双边谈判。    
    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四项附加协定签订。中国方面承认外蒙古独立,中东铁路、南满铁路改名为中国长春铁路,为中苏两国共同平均所有,由两国合办公司共同经营,旅顺作为海军基地供两国使用,大连战时划入旅顺军事区,平时为自由港,行政权属中国,港口主任由苏方担任,中国允许将港口工事及设备的一半无偿租与苏方。苏联方面保证尊重中国对东三省的充分主权及领土和行政完整;关于新疆,苏联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条约有效期为30年。    
    6 联合国制宪会议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一败涂地,日本在中途岛战役中血本无归。随着战局的发展,联合国的筹备工作在加速进行。1944年秋天,中、美、英、苏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开会起草《联合国宪章》。中、苏仍不能面对面地坐在同一张谈判桌上。四国代表分成两个会场,以美国提出的草案为基础,确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资格、主要机构、职权范围等。     
    1945年,盟军开始战略大反攻。苏联红军的士兵挥舞着马刀,高呼着“为了斯大林,前进”的口号,如风卷残云般向纳粹德国的心脏挺进。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向麾下的士兵们发出号令:向柏林进军!    
    墨索里尼和情妇在企图逃往瑞士时被游击队逮住,死于冲锋枪下,尸体被吊在米兰的大街上示众。希特勒躲在官邸内,炮弹已经落在用混凝土筑成的掩体顶上。4月的最后一天,希特勒绝望地看着几天前刚同他结婚的伴侣爱娃,双双自尽。有人说他们的尸体在总理官邸的院子里被浇上汽油焚烧了,但人们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痕迹。    
    1945年5月8日,柏林投降。8月6日,美国的一架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迅速进入中国东北,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报了当年日俄战争的一箭之仇。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日本天皇在内阁和政界元老的劝说下决定投降。    
    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会师;同一天,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市的大歌剧院隆重举行制宪会议。    
    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参加会议的有46个国家的代表团,与会代表、随行人员、大会工作人员、记者超过5000人。中国首席代表为代理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是中国政府代表团的正式成员。    
    这次会议历时两个月。6月25日,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次日举行签字仪式,50个国家的代表在中、英、俄、法、西五种文本的宪章上签字。为了这个隆重的仪式,中国代表团专门到唐人街购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房四宝。在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的8位代表首先进入会场,依次在宪章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珍贵的历史记录至今仍保存在纽约联合国总部。1945年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宪章》共19章110条。它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主要机构的组成和权限、解决争端、处理对和平的威胁及侵略行为的办法等。宪章庄严宣告: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尊严、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     
    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宪章共有四项宗旨,七项原则,是联合国一切活动的准绳和依据。    
    四项宗旨是:    
    (1)维护国际和世界和平;    
    (2)促进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和人道主义事务方面的合作;    
    (4)作为协调努力以实现上述目标的中心。    
    七项原则是:    
    (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2)履行宪章义务;    
    (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4)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5)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    
    (6)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    
    (7)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    
    1946年1月1日,第一届联大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会员国与会。在为联合国总部选址的时候,美欧国家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