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婚纱照的陷阱 >

第25章

婚纱照的陷阱-第25章

小说: 婚纱照的陷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丛炝颂跫K孀畔执恃兑档难杆俜⒄埂⑺孀胖泄尤隬TO,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在今后的20年内,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快速增长期。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唇齿相依,特别是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更是如此。在2001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为协助中小型企业开拓及扩展内地市场,港府计划推出一系列措施,政府将委任贸易发展局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援,以及为有意拓展内地市场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具实质性的市场资讯及顾问服务,同时会积极研究在广东省设立经济贸易办事处,以加强特区政府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联系。    
    花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中国“入世”及西部大开发对香港带来的商机与冲击;并建议香港人从近而远地加强与内地的联系,首先要与广东建立经贸伙伴关系,进而发掘与内地企业合作的机会。报告也指出了中国“入世”以及中央政府对占国家面积一半的西部进行大开发,将会为香港带来无限商机与挑战。    
    曾荫权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香港自回归以来,商贸活动一直与内地有紧密联系,如今中国“入世”在即,原来的一些税务和关卡将扫除,更是香港商人大举进军的时机,不论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还是有实力的中小型企业,都可趁机大展拳脚。并建议香港要深化地缘与语言的优势,应由近而远地与内地建立策略性经贸伙伴关系,主动与毗邻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加强合作,结合为区域性的优势。而长远策略则是紧握发展机会,使香港发展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都会、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国际财经及高增值服务的一个不可代替的特别行政区。曾荫权也强调说,在这场激烈竞争中,香港不是要与人“斗平”,而是要“斗靓”,譬如要将公司管理水平提高,达到世界级水平,才能吸引外资及内地企业到港投资,故注意力应集中在香港已具备优势的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上。    
    对此,曾荫权也就与广东地区的合作,从多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包括发展区域交通网络、扩展跨境电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援、提高出入境管制工作效率和鼓励两地商贸交流等。    
    总之,在香港如何与内地进行各方面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问题上,2001年的财政预算案一改以往政府被动接受、事后认可的态度,而是根据香港的制度势差、经济势差、地缘及语言文化的优势,调整为积极的心态,提出了具体政策,主动出击。这应该是加强香港竞争力,促进香港经济再上一新台阶的重大举措。这也应该是香港未来经济的基本思路。    
    (2001年2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0节 短期内上海无法取代香港的优势

    近日来香港的政务司长曾荫权到上海访问,回香港后对上海的近期发展大加赞美,呼吁港人必须增加危机意识。因此,曾经一直为港人十分关注的香港与上海比较的问题又成了媒体争论的热点。其实这个问题人们有很多的研究,也讨论不少。主流意见有二:一是以上海目前发展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海会超过香港;一是香港与上海经济基本上是优势互补,上海的硬件方面在长期内会有很大发展,并可略胜一筹,但就经济环境的软件方面说上海则大为逊色,短期内难望其项背。其实,这只是看到问题的表层,并没有切入其肌里。如果我们对这问题再深入分析与探讨,一层一层剥其表里,那么其实质自然呈现。    
    现在,人们可能会问,香港与上海孰优孰劣?在短期内上海能否超过香港?上海在多长的时间内超过香港?上海超过香港之后,香港的经济地位、国际影响弱化的状况如何?其实莫说是两地进行比较,就是两个人之间进行比较也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对各个人、各个地方来说,各自的约束条件不同,简单的优劣比较有时候会没有多少意义。其问题并不在于比较,而在于如何各自在自己的约束条件下把优势发挥出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地最大的优势,最好的条件都会变成劣势,都会不及他人或他地。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与香港相比,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香港鞭长莫及的。如果在那个时候有谁大嚷香港在20年后如何能赶过上海,人们还以为他在白日说梦话了。但现实的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香港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了上海,而且把上海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以目前两地的约束条件来看,上海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事实上是一日千里,也摆出一种与香港试比高低的态势。就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态势来说,以上海外滩金融街和陆家嘴金融保税区为核心的金融圈,大楼林立、设备先进,好一派国际金融中心的气势早已跃入人们的眼前。再加上政府的宏愿与蓝图;即在未来的10年里,把上海建设成立足中国,辐射亚太的国际金融中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海真有想取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势。但实际上,政府的宏愿、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及金融大厦的耀眼辉煌并不能掩盖上海金融基础设施的积弱。    
    香港则是一个自由开放、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中心。它不仅国际金融机构高度密集;金融市场齐全畅旺,而且金融体系高度开放化、国际化,没有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货币使用自由、内外金融机构统一国民待遇;自由经济政策与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相互辉映。    
    香港金融体系中的这些价值观念与制度安排则是其发展的核心。如果中国政治体制不能大步地向前迈进,上海是无法与香港比拟的。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上海金融业与香港金融业相比,最大问题应该是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所谓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体系、会计制度、审计制度、信息披露机制、交易与清算组织、监管机构等。因为金融市场的繁荣都是与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分不开的,而且金融基础设施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和金融活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刚刚开始,就是根本不能满足现实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会计制度只在侧重反映价值分配的信息,缺乏识别风险分配的有效的会计结构。还有市场信用观念缺乏、市场秩序难以建立。这些都使真正的市场经济难以确立。    
    但是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一百多年来不断地通过法律形式把实际的经济成果固化下来的结果。这些大量的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不仅使香港金融体系内的经济行为基本上有法可依,而且也形成了相应的健全的执法和司法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内地近年来法制建设不可谓不快,成效也不小,但法律执行困难重重。因此,仅就金融基础设施而言,在未来的20年里,上海要达到香港现在的法制水平并非易事,更不要说是赶超或取代了。    
    还有,尽管上海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可低估,除了在城市建设、公共设施管理、企业管理方面与香港比较有很大的差别外,而且在民众的意识与观念方面相距很远。比如说,同样是在城市公共设施(如机场、车站、地铁)进出,人们的感觉就不同。在香港可以做到标志清楚,人多不乱,但在上海则不同,人一多就会无所适从。同样是企业内,工厂的墙上有个脚印、有个手印在内地企业会视而不见,但在香港的企业内情况则不然。在上海,你可以看到许多老人家悠闲自在、享尽天伦之福,但在香港还有不少老人家还是那样忙碌,那样努力地工作(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没有收入)。也正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深刻地反映了两地的管理水平、价值观念及敬业精神的差异。而这些东西并非能一日千里的,它们是长期积累与陶冶的结果。而且这些东西正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经济能够发展的真正的动力。    
    最近,笔者随朋友到北京南边的保定访问,在以往的印象中,保定离北京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光地理的区位优势,它应该发展很好了。但到那里后,发现保定经济实在是太落后了。一个人口近百万的城市,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南方的一个县城。后来与当地民众交谈及更多地了解,其落后原因根本就在于观念上的落后,在于制度安排上不能激发民众奋进而为。也正是观念上的差距、制度安排上的不同,使得上海在短期内是无法超过香港的。由此可见,香港人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得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如何不断地改善香港的制度安排。    
    总之,在香港与上海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香港并不是如何想办法把上海比下去,而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如何不断地改变这种优势来适应整个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香港才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样也就不怕他地会来取代你了。当然港人也不可对上海那咄咄逼人的态势掉以轻心,而是要把其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动力,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2001年4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1节 港人可在内地大展拳脚

    早段时间,香港政府公布内地专才输入计划以来,港人为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大多数人都担心,大量的内地专才输入会抢去港人的饭碗。其实,这只是杞人忧天。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能够吸引人才的地方不都是经济最为繁荣的地方。回顾历史,美国是这样,香港也是如此。还有,这仅是问题的一方面,既然外面的人才可以流进来,难道本地的人才就不可以流出去吗?在香港,不少港人都认为自己能歌善舞,头脑聪明灵活,加上勤奋努力,岂有不成事之理?可以说,港人在香港是一条龙,出香港之外同样也是一条龙,而不是一只虫。最近,史美伦北京任职、香港律师公会计划开辟内地业务、大批地产中介公司到北京开业等都说明了这点。    
    最近有“香港‘知本’进上海”报道指出,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扩张与发展,与国际接轨、综合性、边缘性、高水平的服务业方面的人才为上海所亟须,那些受过国际正规教育、有国际背景、并谙熟两文三语的港人在上海的优势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例如,在最近举行的上海服装节国际时装模特大赛上,只见一个在舞台上前后张罗,不时地中英语交替,向来自法国、德国、丹麦、巴西等10多个国家的模特喊着指令的人,这个人就是香港设计师张天爱。她不仅被邀以著名设计师的身份代表香港参加上海服装节,而且被聘为模特大赛的艺术总监和舞台导演。也正是在这次模特大赛上,共有8位国际评委,香港人竟占两席。    
    由此可见,香港的人力资源优势并没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加快而减弱,反之,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中国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证券市场、会计行、律师事务所、大众媒体、演艺业等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越来越专门、越来越国际化,而香港正是提供内地所需要的这类人才的最好地方。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港人带着资本投资风起云涌,席卷内地各地,既造就了香港经济的繁荣,也带动着中国经济改革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可以说,今后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港人将挟“知本”、“技本”、“艺本”进入内地会灿若群星,如律师、评估、经纪中介、会计、资讯、工业造型设计、现代应用艺术等都是香港大力发展的方面。也正是就这一意义上说,港人在内地有大展拳脚之机会。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多数港人或许没有注意到;也就是,最近香港政府统计报告显示,2000年港人北上消费达290多亿港元。那么我们要问,如此巨额的一笔消费香港商人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吗?我们到世界各地旅游,只要是中国人多去的地方,就会有一系列为中国人服务的各种经营出现,而且这些服务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经营的。因为只有中国人才能知道自己同胞的需求,并从中获利。同理,港人北上消费,香港商人同样可以根据港人的需要情况把其经营拓展到港人北上消费的地方去。利用当地的资源、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同样可以为港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消费。而且香港商人比外地商人更能了解港人消费嗜好、风俗习惯、文化底蕴,更易满足港人的种种需求。可见,香港服务业如工业一样也可北移,这不仅可以吸收不少港人到内地就业,也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地方政府对此会拍手欢迎。    
    也正是面对这种发展与机会,2001年5月7日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大专生北上寻工论坛”。论坛吸引了在港不少大专院校学生参加。主讲嘉宾大多强调的是: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商机大增。面对着内地拥有庞大市场,对人才需求甚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可借助本身优势(如通晓两文三语及具独立思考力等),往内地寻找工作的机会。例如,除资讯科技界外,多个行业包括会计、律师、医生、设计、教育、金融、银行及服务业等,均需求大量人才,适合本地大学毕业生申请。内地有香港学生大展拳脚之机会。    
    不过,在这里有几个方面向香港青年学生提个醒。在中国,市场庞大、机会良多、潜力巨大,莫说是一些青年学生到内地工作,就是整个香港的600万人口融入到内地的13亿人口的汪洋大海中也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也就是说,内地有足够潜力容纳更多的香港青年学生到内地去大展拳脚。但是,这些机会、这些潜力都是市场在选择。在市场中,并不是谁要不要到市场去工作的问题,而是谁有能力为市场做市场所需要的事情。如果你有能力为市场做什么,那么市场自然会选择你;如果你没有能力为市场做事情,再多的机会对你也是徒劳的。因此,香港的青年学生要到内地大展拳脚,内地有的是机会,关键是你有没有知识与能力去把握这些机会。如果香港的青年学生现在不能从自己优越的生活中走出来,去增长知识,去磨砺自己,笔者想,莫说是北上就业,就是在香港工作也是难以胜任的。    
    其次,既然港人可以自由地进入内地工作,那么内地专才来港工作也就自然而然了。人才只有在交流中才得以发展与成长。试想,如果香港的青年在本地都无法与内地青年竞争,那么,他们岂有信心与能力到内地去发展。其实,内地专才来香港工作不仅有利于香港经济的发展,也是香港青年磨砺自己的一个绝好机会。如何利用其机会,就在于各人如何修行了。    
    总之,对港人来说,内地有许多大展拳脚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能力来施展。    
    (2001年5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2节 港商如何才能融入内地经济

    中国“入世”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将向全世界开放了!面对着这诱人的商机,面对着中国这个深不可测的市场,世界各国的商人都跃跃欲试,都希望千方百计地尽早进入中国市场。欧美国家是这样,东南亚国家也是如此,看看菲律宾第一个推出对中国护照的免签证,看看新加坡政府出面组成中国工商会,看看印尼对中国投资者的企望等等,都表明了国外的政府与商人已经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