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熙十年(1671年)就取消了专管翻译的“通事”一职。康熙给兵部的谕令说:“各部院及各省将军衙门通事,原因满官不晓汉语,欲令传达而设。今各满洲官员,即谙汉语,嗣后内而部院、外而各省将军衙门通事,悉罢之。”《清圣祖实录》,卷35,5页。通事的取消,是因为满官已经掌握了汉语。雍正皇帝曾说:“满洲旧制最重学习清语,近见新挑之侍卫护军等,弃其应习之清语,反以汉语相戏谑。”《清世宗实录》,卷65,17~18页。这是满族人普遍使用汉语的一个明显例证。在皇宫里面人们如此抓紧时间学习汉语,外界其他方面的人就可以想见了。
满语满文越来越被使用得少了,到乾隆朝出现了满语文被汉语文替代的趋势。满语文的使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乾隆帝已经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乾隆本人是非常精通满语的,他开始发现很多八旗子弟“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俗”《清高宗实录》,卷181,12页。,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那时八旗满洲官兵在一起也不讲满语了。一次,乾隆在北京南苑行围,听到跟随他一起打猎的侍卫官员兵丁“俱说汉话”,他认为这是兵丁中的代表,竟然带头不讲满语了。《清高宗实录》,卷173,15页。又有一次,乾隆在赴圆明园的路上,跟随他的侍卫们不光讲汉语,还用汉族俚语互相开着玩笑,“编造刻薄语言”《清高宗实录》,卷366,11页。。乾隆十分恼火,把负责管理侍卫的奇通阿、丰安等大臣狠狠训斥了一顿。清政府规定八旗官员要娴熟满语,上任前见皇帝请旨时要用满语与皇帝讲话。乾隆接见八旗官员时注意到,大部分人只能用满语背诵个人履历,别的就不会用满语讲了。一次,他召见广东按察使富松,富松可能在广东待的时间久,把满语忘光了,“奏对全以汉语,深染汉气习”,乾隆生气地说,这全是富松平日养尊处优,不愿学习,“不复知有满洲旧风”,因此将富松调回北京以示惩罚。《清高宗实录》,卷844,2页。
满文的使用在乾隆朝也渐趋减少。乾隆十一年(1746年),驻扎西宁办理青海少数民族事务的副都统莽古赉及驻藏办事之副都统傅清,俱系满人,“所有事件理宜用清字奏折,伊等竟仿效外省大臣,用汉字奏折”《清高宗实录》,卷258,1~2页。。乾隆时驻防官员,“所钞清字黏单,或圈点多寡不合,任意长短违式。总缘缮写之吏,不识清字”《清高宗实录》,卷736,3页。。乾隆自己就说过,驻防各省的八旗官兵,“娴于汉字者,或更多于谙习清字之人”《清高宗实录》,卷854,8页。。乾隆为此而忧心忡忡。
乾隆认为“清语为国家根本”昭梿:《啸亭杂录》,卷7,《宗室小考》。,要想维护国家统治,必须坚持说满语,他采取不少办法来鼓励满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他提出八旗子弟应以“国语”为重,命令八旗三品以上大臣子弟,真正做到“娴熟国语、练习弓马”,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他说:
原因八旗淳朴素风,近来未免沾染虚浮,艳心诡遇,且从而钓弋其名,渊薮其弊,是以示之节制。俾知崇实黜华,非概从禁制遏其进取之途也。……我国家满洲世臣宣力赞政者多,原不藉文章一途。但承平百余年,满洲词臣,文藻黻饰,亦不可少,大臣子弟中果能于国语骑射之外兼习文艺,在伊等延请师资扩充闻见,较之寒素之家成材自易。《清高宗实录》,卷726,11~12页。
确立宗室考试满语制度。一天,乾隆召见宗室宁升额(宁僧额、宁盛额),此人受封为公爵,系皇族近支,但根本不能与皇帝讲满语。乾隆因此降旨给负责管理皇族事务的宗人府,调查王公子弟的满语状况,命令聘请满语老师,在家中学习,不能请老师的,“俱令入宗学学习”。乾隆担心左右翼宗学官员互相推诿,任命庄亲王永瑺总理宗学,监督王公子弟学习满语。乾隆还规定,由管理宗人府王公每年举行两次满语考试,时间定为四月和十月,“如有不能清语者,在学则将管理宗人府王公教习治罪,在家则将其父兄治罪”《清高宗实录》,卷980,7~8页。。他要求让所有的王公宗室成员都知道这个规定,以后努力学习,使皇族成员首先成为“不失满洲旧俗”的表率。
停止翻译考试。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起,下令取消旗人考试翻译举人进士科目,以禁止满族人热衷科举之风。清入关后,准满族同汉族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然而满族人文化水准低,故特为设立翻译一项,作为入仕做官的阶梯。翻译考试也分生员、举人、进士三等,当时与汉人科举同等看待。四十年,御史穆隆阿请求恢复考试翻译举人进士,乾隆不同意。他说:“从前令旗人考试翻译举人进士,原以清书为满洲根本,考试翻译,使不失满洲本业也。后因应试人员,每以寻章摘句为事,转失翻译本义,殊属无益。”《清高宗实录》,卷980,17~18页。乾隆还说,保留考试翻译生员一项,满族人只要掌握满汉语文,通过生员翻译考试,就可以担任笔帖式、内阁中书等职而步步高升,用不着做什么举人进士。
维系满洲旧俗“国语骑射”:倡满语根本(3)
设立族长,监督满语学习。族长之设是因为乾隆召见永皓和永泽两人引起的。永皓袭郡王爵位,永泽被赏给公爵衔,二人照惯例向乾隆帝叩谢皇恩。乾隆知道永皓和永泽二人的父亲满语讲得不错,所以用满语和他们两人谈话,“竟至奏对茫然”,令乾隆非常失望。乾隆归罪于永皓、永泽二人父亲管教不严、训导不力。他命令以后各支王公宗室设族长一名,“令其督催该族子弟习学清语”《清高宗实录》,卷992,12页。,如果满语照旧荒疏,毫无进步,就要将族长治罪。
编纂满语文工具书。为了方便满语文的学习,在乾隆的支持下,各种各样的满语文工具书纷纷问世。据不完全统计,在乾隆朝出版的有《清文典要》、《一学三贯清文鉴》、《翻译批答》、《同文韵统》、《三合便览》、《兼满洲字满洲套话清文启蒙》、《御制增订清文鉴》、《清语易言》、《清文鉴外新语》、《清文补汇》、《清文典要大全》,共11种工具书出版发行。
乾隆极力挽救满语文的衰落,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收到预期效果。四十年,乾隆召见来自盛京的户部笔帖式果尔敏,乾隆原想,果尔敏是满族故乡的本地人,一定满语讲得相当好,结果并非如此。果尔敏除背诵履历外,“询以清语,全然不能”,而这个果尔敏还是通过翻译生员考试才当上笔帖式的。乾隆感叹:“盛京乃满洲根本之地,风气日下至于此极,尚不可问乎!”满语文的衰落证明了满族人民聪明好学,向先进民族看齐,文化进步很快。对广大人民来说,并非不好。汉族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人为之倾倒。清朝的皇帝热衷于汉族封建文化,顺治、康熙、雍正,一个个“博览书史,无不贯通”昭梿:《啸亭杂录》,卷1,《世祖善禅机》。,“夙好程朱、深谈性理”昭梿:《啸亭杂录》,卷1,《崇理学》。,乾隆本人更是如此。乾隆虽然竭力提倡本族人使用满语文,但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阻止满族人学习汉族文化。这种矛盾的情况只能使满语文继续衰落下去,挽狂澜于既倒,毕竟徒劳。
维系满洲旧俗“国语骑射”:重骑射要务
清朝以武功定天下,骑射是满族的“长技”。满族擅长骑射与其生活环境很有关系。满族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他们常年进山打猎采参,练就了高超的骑射本领。男女老少,人人如此,“女人之执鞭驰马,不异于男,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李民:《建州闻见录》,见《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47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后来以其所长,建立了能征善战的八旗劲旅。皇太极曾赞扬说:“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清太宗实录》,卷32,9页。
满族入关以后,八旗兵战斗力大不如前。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率满洲八旗兵赴荆州前线,“终日嬉戏,挟弹手搏以为乐,旁及琴弈医卜之属,纳妾生子,不问军事”。康熙被迫起用绿旗将领张勇、赵良栋等人,主要依靠绿旗兵平定了叛乱。雍正朝,清政府用兵西北。副参领查廪受命牧放马驼,遭到准噶尔人的抢劫,查廪弃军而逃,反向绿旗将领求援。提督纪成斌因此嘲笑说:“满人之勇固如是耶!”昭梿:《啸亭杂录》,卷10,《岳威信始末》。到乾隆时,八旗兵已入关百年,受城市繁华生活影响,讲吃讲穿,竞尚奢侈。当时规定八旗兵不准穿缎靴,有的人就把缎子衬在里面,制成“宁绸靴”。有的八旗兵整天混在戏班里学唱戏,不上戏班的则天天在家唱。清政府规定八旗兵每月进行六次骑射训练,都不认真执行。负责训练的八旗将领,或根本不到训练场地,或轮流派一人前往,叫士兵放一二枝箭就算完事。乾隆说:“近见满洲人等并不以骑射为要,惟贪图安逸,畏服劳苦。即本身所有军器鞍辔撒袋等物,亦不知整顿,惟用意于浮华虚文,服饰衣物而已。”《清高宗实录》,卷143,12~13页。
为了扭转八旗兵骑射废弛的被动局面,乾隆六年(1741年),恢复了秋狝木兰活动。乾隆的祖父康熙生前为训练八旗兵,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起,常年率大批八旗兵到木兰围场行围。乾隆的父亲因激烈的政治斗争束缚,除必要的祭陵活动之外,不敢离开北京城,在位十三年中从未举行秋狝木兰活动。乾隆在取得内政外交的初步成就之后,即于六年举秋狝木兰,以后则坚持举行。在首次秋狝木兰中,除到围场打猎外,他还专门派王、大臣检查随从的侍卫章京和官兵射布靶情况,“分别等第赏赉”。这位清朝皇帝多次明确说:“朕每年行围射猎,正为使官兵等熟习骑射,不至废弛”《清高宗实录》,卷367,11页。;“每岁行围木兰,特欲令满洲臣仆服习劳苦、熟谙技艺之意。若不如此,则满洲各大臣侍卫官员兵丁等,必致俱不能骑射矣”《清高宗实录》,卷967,33页。。
立训守冠服骑射碑。十七年(1752年),乾隆在阅读《清太宗实录》时,对清太宗如下的教训特别看重。清太宗说:
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合喇及完颜亮之世尽废之,耽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乃知凡为君者耽于酒色,未有不亡者也。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挽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清太宗实录》,卷32,8~9页。
乾隆说,清太宗在崇德元年(1636年)说的这番话,“自当永远循守而勿替”。他经常率领八旗官兵行围较武,就是遵照这一祖训所做的。乾隆还说,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清太宗这一祖训,因此他下命令在紫禁城箭亭、御园引见楼、侍卫教场和八旗教场,分别立碑镌刻清太宗这段圣训。让八旗官兵在训练的时候学习祖训,“俾我后世子孙,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清高宗实录》,卷411,8页。。
奖优罚劣。乾隆利用各种场合告诫八旗将士勤习骑射,经常督促检查,优者奖之,劣者罚之。有一天,内大臣带领新来的侍卫见乾隆。侍卫是直接跟随皇帝的亲军,武艺必须高人一筹,才能担此重任。乾隆让侍卫们表演射箭,结果只有郎昆、乌尔卿额等七人中靶,其他多数人的射箭本领不仅平平,“竟有半途坠地而不能到靶者”。乾隆大发脾气,命令凡未中靶的侍卫每人罚俸三个月,负有训练责任的领侍卫内大臣每人罚俸一年。乾隆还告诉这些侍卫们,只有娴熟马、步射的人才能受到重用,如果骑射不行,别的本领有多少,“朕亦不用”《清高宗实录》,卷367,11页。。十七年(1752年),乾隆到木兰行围时,亲自检查随从王公大臣射箭。宗室永谦虽射中三箭,但姿势太差,受到训斥。侍读学士希贵、副都统祥泰等人,“非脱扣即不到靶”,被罚俸一年。副都统四十六,因箭艺太差被革职,而侍郎观保每发必中,乾隆叫观保补四十六副都统一职,仍兼侍郎衔以示鼓励。最差的是副都统李世倬,被革职,又罚俸两年以示严惩。乾隆一一处置之后,告诫各部院大臣官员们,骑射是满洲家法,务必娴习,刻苦研练,如果再如此荒废,“必以家法治之,勿谓言之不早也”《清高宗实录》,卷416,21~22页。。
乾隆加强八旗兵骑射训练,是有积极意义的。那时准噶尔问题还没有解决,与清政府在西北对峙。准噶尔军队经常骚扰喀尔喀蒙古和西藏地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一支战斗力顽强的军队。乾隆整饬武备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后来取得了消灭准噶尔政权、统一新疆的胜利就是很好的例证。
维系满洲旧俗萨满与丧葬:萨满祭神
满族信仰的对象极其广泛,祭祀活动名目繁多,萨满充当祭司,作为人和神的中介活跃于各种祭祀活动中,因而称为萨满教。居住在东北的满族人很早就有这种信仰习俗。朝鲜人李民在萨尔浒战役中被俘,他在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看到:“奴酋(指努尔哈赤)之所居五里许,立一堂宇,缭以垣墙,为礼天之所。凡于战斗往来,奴酋及诸将胡必往礼之。”李民:《建州闻见录》,见《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47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个建筑物就是后来清朝常设的“堂子”,是清朝统治者举行萨满教活动的地方。
清政权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即在北京长安左门外、五河桥东建堂子,把萨满教信仰习俗原封不动地带到了北京。乾隆说,北京的满族人都保留着祭神习俗,虽各不完全一致,“而大端不甚相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萨满教信仰也大不如昔。例如过去主持祭祀的萨满自幼熟知满语,凡祭神、祭天、背灯祭等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萨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满语编出庄重肃穆的祝词,以渲染场面。入关以后,萨满的满语也是现学现用,祝词不仅现编不出来,“赞祝之原字原音渐致淆舛”,本人都弄不清楚讲的是什么,听的人更是昏昏然。
乾隆采取鼓励萨满教政策。他认为萨满教是全体满族人共有的信仰习俗,对维系旗人的共同心理素质、增强团结有很大作用。为了使这种信仰习俗保留久远不弃,他命令庄亲王允禄组织一班人详细考订,将满族各种祭祀仪式的祝词汇编成文,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