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乾隆帝 >

第43章

乾隆帝-第43章

小说: 乾隆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断,而志不可屈。”徐鼐:《小腆纪传?弘光纪》,卷1。史可法被清军杀害后,连尸体都没有保留下来,其家人把他的衣帽埋在城外的梅花岭上作为衣冠冢。迄今墓仍在。    
    刘宗周,浙江绍兴人,天启元年(1621年)为仪制主事,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刘宗周上疏弹劾魏忠贤倚势横行,“势将指鹿为马,生杀予夺制国家大命”,“今东西方正用兵,奈何以天下委阉竖乎”。熹宗根本不听,他反被革职还乡。清军入关后,他与明朝官僚拥立福王朱由崧,主张抗击清军。多铎挥军攻下南京和杭州等地后,刘宗周心情极度悲痛,说:“北都之变(即北京)可以死,可以不死,以身在田者,尚有望于中兴也。南都(即南京)之变,主上自弃其社稷,尚曰可以死,可以不死,以俟继起有人也。今吾越(即浙江)又陷矣,老臣不死,尚何待也?若曰身不在位,不当与城为存亡,犹不当与土为存亡乎?”《明史?刘宗周传》,卷255。决心以身殉国。他祭拜祖先坟墓后即投水自杀,但被人救起。刘宗周回家后,绝食一连二十六天没死,又绝水十三天,死时年六十八岁。    
    黄道周,福建漳浦人,天启进士,官左中允。明人说他刚直不阿,卓绝伦表。黄道周因上疏直言,触怒崇祯帝,被充军广西,并终身不赦。他先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后来又参与建立唐王政权,主张抵抗清军。唐王政权由大军阀郑芝龙控制,郑芝龙不仅不主动进攻清军,收复失地,还暗中勾搭清军准备投降。黄道周请求赴江西募兵,组织起一支九千人的军队进攻清军,结果战败被俘。他被押往南京,经过东华门时,黄道周坐在地上说:“此与高皇帝(即朱元璋)陵寝近,可死矣”《明史?黄道周传》,卷255。,坦然就义。    
    乾隆很敬佩史可法、刘宗周和黄道周等人的大无畏气概,称:“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清高宗实录》,卷996,17~18页。给予如此之高度评价,连他们的后代都是不敢想象的。    
    乾隆提到应该褒奖的明朝官员还有:守城战死与被俘处死之人;不甘国破在家自杀之人;抛弃妻子田园为明朝复国流离颠沛之人;至死不肯到清朝当官之人。在乾隆看来,牺牲战场者算是“舍生取义”,能保持臣节者可称“疾风劲草”,他表示要抛弃前嫌,遵照封建正统观予以表彰。他说:“凡明季尽节诸臣,即能为国抒忠,优奖实同一视。”乾隆命令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等官根据《明史》、《通鉴辑览》等书所载史实,查核人数,考其事迹,按照原官给予谥号。    
    几个月后,乾隆又下令将明初死于“靖难之役”的官员列入褒奖范围之内。明太祖朱元璋生前大封诸子为藩王。他的长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建文元年(1399年),镇守北平(即北京)的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其军队称“靖难军”,朱棣与建文帝争夺最高统治权的这场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持续四年,以朱棣攻入南京夺取帝位而结束,朱棣成为后来闻名的永乐皇帝。靖难之役本是皇家内部权力之争,但朱棣攻下南京后,大肆屠杀站在建文帝一边的明朝大臣,齐泰和黄子澄全族被杀。文学博士方孝孺不肯为朱棣起草继位诏书,朱棣以诛杀九族相威胁,方孝孺答道:“便十族,奈我何?”严词拒绝。朱棣盛怒之下,兽性发作,不但杀了方孝孺的九族亲属,还把他的朋友学生算做一族杀掉,总计八百七十三人。兵部尚书铁铉守卫济南,多次击退朱棣军队,南京城破后被俘,见朱棣不肯屈膝下跪,朱棣将铁铉凌迟处死后,又将尸体投入油鼎烹炸。御史大夫景清,表面上投降,暗中怀藏匕首打算刺杀朱棣,被发现后,朱棣将景清全族处死仍不解恨,还扩大到杀景清老家的人,杀其乡邻,“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夏燮:《明通鉴》,卷13,考异引王鏊:《守溪笔记》,与《明史》不同。。除被杀者外,判刑流放充军之人则无法统计,且在明朝始终被视为叛逆子孙对待。乾隆从维护封建正统观出发评论说:“当时永乐一藩臣耳,乃犯顺称兵,阴谋篡夺,诸臣以大义自矢,固当不共戴天。虽齐泰、黄子澄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阔,未足以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迨大事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愧名教者。他若景清、铁铉辈,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其致命纵各不相同,而志节凛然如在。”《清高宗实录》,卷1000,22页。乾隆又说,他对朱棣如此残忍阴刻,大逞淫威,“未尝不深愤而痛嫉之”,为这些忠臣志士的英名长久处于冤抑之中深感不安。乾隆既然标榜身为大公至正的清国皇帝,当然不能容忍这些忠臣“湮没于千百世”,必要拨乱反正,为他们恢复应有的历史地位。


盛世修书褒忠贬奸:表彰明忠臣(3)

    根据乾隆的上述谕旨,大学士九卿制定出表奖条例。其主要规定为:1据明殉难官员职位高低、事迹影响大小分为专谥和通谥两种。凡大节卓然事迹感人者给本人专谥,平时无突出事迹但能临危捐躯者给以通谥。通谥分“忠烈”、“忠节”、“节愍”、“烈愍”四种。2。明天启、崇祯两朝已给谥号者从其旧,不再另给。3诸明臣得谥号后,应于原籍设牌位入祀忠义祠,由翰林院撰写谥文一篇,发给各省悬挂忠义祠内。允许明臣后人立碑。4.在明原为阉党奸臣、陷害忠良之人,虽死于国事,概屏而不录。5.应给谥之人事迹以《明史》、《通鉴辑览》两书为主要依据,兼顾《清一统志》和各省通志所载,其他野史家乘碑文行状一律不予承认,保证宁缺毋滥。    
    经乾隆最后核准,予以表彰给谥号的殉难明臣总数达三千六百人之多《清高宗实录》,卷1002,19页。,其影响之广,又岂能用数字来衡量,受到表彰的明臣后裔亲属,当然会对清朝感恩不尽。    
    与给谥号相配合,乾隆又命令保存明末官僚士人文集。清朝一贯标榜和明朝“向为与国”,入关是为明朝“报君父之仇”,从李自成农民军手中取得政权,不承认曾经受明朝的管辖。因此,清朝编纂的史书中,对努尔哈赤及其先祖被明朝委任建州卫指挥、龙虎将军等事一概删削不录。明末,努尔哈赤崛起辽东后,关心边事的明朝官僚士人的文集中保留对努尔哈赤向明朝进贡、受封、袭职等记载,且有一些侮辱用词,如称建州部为“建夷”,将努尔哈赤写做“奴儿哈赤”。清入关后,对这些文集一律收缴焚毁。编四库全书时,又下令搜书。乾隆阅读明人文集后,发现其中对清朝先世的记载极其有限,绝大部分内容是对明朝腐朽政治的抨击。如刘宗周、黄道周文集中指斥阉宦专权、朋党争斗之事。读他们的文集,从中可以悉知“明季秕政,渐至瓦解而不可救”,不能引起对明朝的思念。所以,乾隆认为保留下来对清朝统治无甚危害,“惟当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他特别提到坚决反对大宦官魏忠贤的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李应昇、周宗健、缪昌期、赵南星、倪元路等人的著作,“即有一二语伤触本朝,本属各为其主,实不忍并从焚弃,致令湮没不彰”。乾隆明确说,保存这些文集的好处在于“使天下万世晓然于明朝所以亡,本朝之所以兴”,作为教育后人的“殷鉴”。清初,多尔衮曾写信给史可法,企图招降南明,史可法回信严词拒绝,“语多不屈”。史可法给多尔衮的回信曾为广泛刊刻,以鼓舞抗清军民的斗志,因此敢保存者以死罪论处。乾隆很佩服史可法的节气,派人去书肆和藏书家处寻找这篇文献,当然没有人敢拿出来。最后,从内阁大库的档案中寻到原件,乾隆说一读再读,不忍释手,“惜可法之孤忠,叹福王之不惠,有如此臣而不能信用,使权奸掣其肘而卒致沦亡矣”《清高宗实录》,卷1021,3页。。他还说,史可法信中并无对清朝不逊之词,不过“明臣尊明之义耳,予以为不必讳,亦不可讳”《清高宗实录》,卷1035,3~4页。,下令将该信原件全文刊刻,还为史可法像题诗一首:    
    纪文已识一篇笃,予谥仍留两芳名史可法被谥“忠正”二字,见《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43,《题史可法像》。。凡此无非励臣节,监兹不可慎君纲。像斯睹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并命复书书卷内,千秋忠绩表维扬。    
    风励臣节以效忠大清王朝,这是乾隆的最终目的。    
    编辑《明臣奏议》。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决定编辑是书。如乾隆所说,明朝享国近三百年,其间志士仁人风节伟著者层出不穷,他们规陈治乱,匡救君主之失,敢言抗诤事迹与汉唐宋元各朝相比毫不逊色。“而奏疏未有专本,使当年绳愆纠谬,忠君爱国之忱,后世无由想见”,他要补上这一空白。乾隆提出,不能以人废言,凡上书言事,切中时弊,有裨时政之疏都要收入。编辑的重点放在明神宗之后,明朝主暗政昏善恶颠倒,宦官专权奸人执政,以致举措失当赏罚不明,特别要收录杨涟、左光斗、熊廷弼等人揭露上述问题的奏疏。乾隆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明亡仅一百四十余年,“殷鉴不远,尤当引为炯戒,则诸人奏疏,不可不亟为辑录也”。他强调“即有违碍字句,只需略为节润,仍将全文录入不可删改,此事关系明季所以亡,我朝之所以兴。敬怠之分,天人之际,不可不深思远虑触目警心”《清高宗实录》,卷1143,26页。。乾隆任命皇子和上书房总师傅蔡新为总裁官,皇孙、皇曾孙及他们的师傅与翰林官任纂修校录,让他的儿孙们通过编书,吸取明朝灭亡经验教训,以永保大清帝国万年江山。    
    录用熊廷弼、袁崇焕后代做官。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谕:“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暗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熊廷弼系湖北江夏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舒常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清高宗实录》,卷1170,1页。不久,湖北巡抚舒常报告,熊廷弼后人均以务农为业,没有一人出仕为官,其后代受迫害可以想象。他有个五世孙熊泗先,读书授徒,人尚明白。乾隆遂令任命熊泗先为训导官,“如能胜任,以后优先保举”。还下谕:“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即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据广东巡抚尚安报告,袁崇焕死后无嗣,由堂弟袁文炳之子入继为嗣,现有五世孙袁炳尚未出仕,乾隆令照熊廷弼后人例录用。《清高宗实录》,卷1170,10~11页;卷1181,4~5页。王钟翰先生已证袁崇焕有遗腹子,名文弼,世系班班可考。见其《清史新考》,123页。有意思的还在后头,袁崇焕的后人被编入了汉军正白旗,渐从满俗,六世孙富明阿官至吉林将军,七世孙寿山曾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抗击日寇,历官至黑龙江将军,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将领。袁崇焕生前,绝不会料到如此。    
    乾隆按照封建正统观念,表奖殉难明臣,给予谥号,入祀忠义祠,又保留其著作,刊刻其奏疏,都是打着“至正无私”的旗号进行的。但他的真实意图在于彻底清除反清复明思想的滋生土壤,博取过去敌对势力后代的好感,笼络士人。根据史载,予谥殉难明臣达三千六百人之多,他们的后代、族人、亲属恐怕要有几十万,政治影响更无法以数字计算。乾隆捐弃前嫌,意在化敌为友,使人们在思想上承认清政权是正统所在,要人们效忠服从其统治,不敢再存任何非分之想,达到统一思想之目的。


盛世修书褒忠贬奸:贬斥“贰臣”(1)

    明清之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与明朝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中,曾采用争取明朝降官降将的政策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战役,崇德七年(1642年)松山、锦州战役,清军入关和南下的进程中,先后有大批明朝文官武将降清并受到重用,其中许多人为清统治的确立建有不世之功,称得上清朝的开国元勋。    
    降清还是抗清,曾是清初衡量人们政治立场的大是大非,而今乾隆提出要改变这个标准,不问降清反清,唯以忠君为准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帝读文人钱谦益《初学集》,题诗曰:“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他指责钱谦益降清为失节,欲重新评价历史上曾投降清朝之明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正式提出编纂《贰臣传》,按照忠君标准,重新评价那些降清的明朝官僚。乾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称为“贰臣”,说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清高宗实录》,卷1022,3页。?从封建道德出发,乾隆斥责这些明朝官员“大节有亏”,说尽管这些人的子孙还在本朝做官,也不能隐匿原谅他们的变节行为。他下令国史馆编纂《贰臣传》,将在明和清两朝做官之人收录其中,以为“万世子孙树纲常”。乾隆举出洪承畴、祖大寿、冯铨、王铎、宋权等十几个人做收录标准。乾隆又说,出现贰臣现象,当皇帝的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一味责怪做臣子的不忠,像洪承畴这些人,本身原有若干才华,得以担任各级官僚,明朝皇帝腐败昏庸自覆宗社,本来没有贰臣,“所以致有二姓之臣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清高宗实录》,卷1051,25页。。他们不得已降清之后,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另一种人颜持禄,毫无建树。乾隆指示编纂人员要加以区别,“入贰臣传诸人详加考核,分为甲乙二编,俾优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钺凛然”,据史直书,以待天下后世公论。分为甲乙两编以示区别,反映出乾隆的精明之处,继续坚持了忠君标准,那些效忠清朝之降官可以列入甲编,使他们的后人感到乾隆的通情达理,减少了抵触情绪。对明清两不尽忠的人列入乙编,更加证明编辑《贰臣传》的必要,容易与汉族知识分子得出共识,达到统一思想、瓦解民族意识、维护统治的目的。    
    《贰臣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七十八、七十九两卷中,共收明末清初人物一百二十余人,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在明朝为低级末员,降清后忠贞效力得以高升,如李永芳。李永芳为辽东铁岭人,明万历末年任抚顺所游击,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首先进攻抚顺,李永芳未经抵抗即投降。努尔哈赤将李永芳所部降民一千户迁居赫图阿拉,按明制设官管理,擢李永芳为三等副将,并以阿巴泰女妻李永芳。李永芳为明朝职官降清第一人,当时明辽东巡抚王化贞多次派人招回李永芳,来人都被他捉住送交后金。后金进攻铁岭、开原、沈阳、辽阳,征朝鲜,李永芳均参与其间献计献策,功勋卓著,因此被免死三次。《清史列传?贰臣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