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娼肜舨浚纯际允币趴肀曜迹槐卣照娇际阅茄峡燎螅耙允靖裢馓逍糁狻薄肚甯咦谑德肌罚1076,18页。。
藏书之法。如何保管《四库全书》,是乾隆十分关心的问题。他早就听说浙江宁波府范懋柱家所建天一阁,纯用砖甃修造,不怕火烧,从明朝建成后,书籍保存完好。天一阁源于明代藏书家范钦,钦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喜购书,筑天一阁以藏之,其后子孙一直坚持其传统。因此,乾隆在书还没有编出时,就派寅著专程去宁波范家了解书房样式。他吩咐寅著到宁波去见范懋柱时,可直按说明奉皇上之命,“因闻其家藏书房屋、书架造作甚佳,留传经久。今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久远,故令我亲自看明,具样呈览”《清高宗实录》,卷961,21页。,让范家详细介绍建筑奥秘和藏书办法。
寅著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去宁波天一阁看过后,向乾隆帝报告:天一阁位于范家住宅东侧,是一坐北朝南的建筑。整个建筑以砖为主,房屋前后都有门窗,房梁柱用松杉木制成。天一阁共六间,最西面一间设有楼梯,东面一间因日照不足,恐有潮气,并不贮藏书籍。中间三间,排列大书橱十个专门藏书,其中六个书橱前后有门,可以两面放书,又便于透风。十个大书橱后面还有中书橱两个,小书橱两个。西数第二间屋子,排列中型书橱十二个。每个书橱下都放英石一块,吸收潮气。天一阁前凿池蓄水,以备火灾。关于天一阁的命名,据说当初凿水池时,土中隐约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阁用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是以高下深广及书橱数目尺寸,俱含六数”《清高宗实录》,卷961,22页。。
三十九年十月,乾隆下令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样式,建造文渊阁于皇宫内,以贮藏第一份《四库全书》。以后又陆续在圆明园内修文源阁,盛京皇宫内修文溯阁,避暑山庄内修文津阁,分别各存一份《四库全书》。从这些地方来看,都是皇家禁地,主要供乾隆个人使用。后来乾隆南巡,命令在扬州建文汇阁、镇江建文宗阁、杭州建文澜阁,供江南文人学士广为使用。
第一份《四库全书》的抄写全部完成时间,是在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从三十七年初乾隆下诏全国采访书籍算起,历时整十年,若从三十八年二月正式设立四库馆起,实际编纂时间则不到九年。
四十七年(1782年)初,乾隆在宫中接见了以质郡王永瑢为首的总裁、总纂、提调、纂修、分校、督催、收掌等全体四库馆人员,孙士毅以下分别加官。乾隆在文渊阁举行宴会,招待纂修人员,以庆祝成功。《清高宗实录》,卷1149,14~15页。
乾隆在《文溯阁记》中说:“所余三部,惟钞胥之事,然而豕亥陶阴,犹不可不仇校也。”《清高宗实录》,卷1189,10页。以后的工作主要是抄写和校对。至五十二年(1787年)四月,另外六部书也全部完成。后来发现质量问题,又花费几年整理,故有用二十年成书之说。
盛世修书修《四库全书》:寓禁于编(1)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暗藏销毁反清复明之书的目的。他在下令全国各地征集古今图书时,就指示江浙等地督抚,若发现有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攻击清朝统治内容的书籍,“或封固进呈,请旨销毁。或在外焚弃,将书名奏闻,方为实力办理”。然而事与愿违,各省半年之间进呈书籍上万种,竟没有任何督抚报告发现一本违禁书籍。于是,乾隆只好直接挑明寓禁于编的真实用心。他说:
明季末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官,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此等笔墨妄议之事,大率江浙两省居多,其江西、闽粤、湖广亦或不免,岂可不细加查核。高晋、萨载、三宝、海成、钟音、德保皆系满洲大臣,而李侍尧、陈辉祖、裴宗锡等亦俱系世臣,若见有诋毁本朝之书,或系稗官私载,或系诗文专集,应无不共知切齿。岂有尚听其潜匿流传,贻惑后世!不知各该督抚等查缴遗书,于此等作何办理?著即行据实具奏。至各省已经进到之书,现交四库全书处检查,如有关碍者,即行彻出销毁。至各省缴到之书,督抚等或见其书有忌讳,彻留不解亦未可知。设或竟未交一关碍之书,则恐其仍系匿而不献。著传谕该督抚等于已缴藏书之家,再令诚妥之员,前往明白传谕,如有不应存留之书,即速交出,与收藏之人并无干碍。朕凡事开诚布公,即经明白宣谕,岂肯复事吹求。若此次传谕之后,复有隐讳存留,则是有心藏匿伪妄之书,日后别经发觉,其罪转不能逭。《清高宗实录》,卷964,10~11页。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此旨颁布于三十九年八月,《四库全书》的编纂刚刚展开不久。这样,采访遗书的弘扬文化之举变成了摧残文化之弊。乾隆查禁书籍的目标指明在江南,具体要求凡藏书之家都要交出若干数量违禁书来,说明他完全是深思熟虑后才做出这一决策的。
各省禁书大量送往北京,乾隆亲自审阅销毁。自收缴禁书令下,两广总督李侍尧首先报告,查出广东人屈大均所著各种书籍均有悖逆字句,请将收藏人屈稔员、屈昭泗斩首示众。乾隆为了推动收缴禁书,故作宽大处理,不予追究。他又威胁说,现在若不及时交出,以后被发现了,“治以有心藏匿之罪”《清高宗实录》,卷970,18页。。一个月后,湖北巡抚陈辉祖报告在收缴书中,查出明末人黄道周所著《博物典汇》一书,进呈销毁。乾隆命令陈辉祖,不仅要毁书,还要连刻板一起毁掉,以求彻底。
乾隆对查缴禁书活动,似乎比编纂《四库全书》更加关心。贵州巡抚韦谦恒曾提出各省收缴禁书于原地销毁的建议,被乾隆斥为“实属乖谬”。乾隆要求各省必把禁书统统送到北京,“并经朕亲行检阅”,以决定存毁。乾隆这样要求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不放心各省督抚能真正销毁禁书,如江浙地方遇有禁书,甚至私下传抄。第二是他担心各地方官不分青红皂白,把不需毁的书也烧掉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根据《清实录》记载,乾隆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去阅读各省进呈的禁书。
四十年(1775年),乾隆批示处理僧人淡归所著《遍行堂集》。淡归,俗名金堡,明末进士,授知县,后来在桂王政权中任给事中,桂王失败出家。金堡事迹见《永历实录?金堡列传》,卷21,岳麓书社。乾隆阅读淡归著诗文,发现多有反清字句。该书由高其佩之子、广西韶州知府高纲出资刊刻并作序。乾隆下令去高纲之子高秉家搜查,又发现东莞人陈建著《皇明实纪》一书,“语多悖谬”。还有江宁人清笑生所著传奇《喜逢春》,“亦有不法字句”。乾隆以高秉身为八旗大臣子孙,家藏违禁书籍为由,将他交刑部审办;又下令两江总督高晋、两广总督李侍尧于所辖地方,“细查所有刷印之本及刻板,一并奏缴”《清高宗实录》,卷995,7页。。僧人淡归生前所建的丹霞山寺,改名为十方寺,削除淡归开山名目,不准淡归传人留住该寺,别选僧人进驻,并将有关淡归事迹的所有碑石全部推倒毁弃。由此可知,并非交出禁书就太平无事。山西巡抚巴延三报告发现江西人袁继咸著《六柳堂集》,乾隆下令山西各地要追查,江西也要追查,江浙地区为书籍荟萃之地,更应调查有无此书。宁波人周乃祺所撰《历志》一书,已经残缺,乾隆还要追查其他散卷,看到底有无问题。
乾隆规定交出禁书时间,从四十三年(1778年)起,下令各省查缴禁书,以两年为限。如逾期后,仍有隐藏违禁书籍,发现之后,“必将收藏者从重治罪”《清高宗实录》,卷1070,6页。。此旨一出,湖南巡抚李湖报告查出明末检讨陶汝鼐著《荣木堂集》,其孙陶煊编撰《国朝诗的》;江西巡抚郝硕报告查出明末进士黎元宽著《进贤堂集》,其子黎祖功著《不已集》;江苏巡抚杨魁报告查出明末颜季享著《九十九筹》等禁书。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次查缴禁书的高潮。
编纂《四库全书》时,到底销毁了多少部禁书,迄今为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比较少的可能是安徽,四十年(1775年),巡抚李质颍报告说,安徽全省共查缴禁书一百种。《清高宗实录》,卷995,35页。最多的恐怕是江西,四十一年,江西巡抚海成报告,各地方州县搜买以及民间呈缴应毁禁书共八千多部。虽经家喻户晓,还不能收缴净尽,请求展限购求。乾隆表扬海成办事认真,并说:“江浙为文物所聚,藏书之家、售书之肆,皆倍于他省,不应购获各书转不及江西。”《清高宗实录》,卷1022,20页。据姚觐元《禁书总目》四种,所列军机处四库馆河南、浙江两省题奏,应毁书目共二千六百余种。陈乃乾《禁书总录》,又别得江西、湖北、广东销毁书目,删并重复,校补缺失,合计全毁及抽毁加上书版石刻共二千九百二十九种。肖一山:《清代通史》,第2册,45页。以上五省毁书总量就超过了《四库全书》全部。毁书超过辑书,是后来学者们的一致结论。
由于要销毁的明末野史数量太大,乾隆提出区别对待禁书问题。他为此发表了上千言的谕旨,提出了区别对待的标准和处理办法。
首先要区别忠奸。乾隆说,像钱谦益、屈大均、金堡等人,原在明朝做官,后来降清,本来是不齿于人类的软骨头。这些人反而在诗文中标榜忠贞,诽谤清朝,以遮盖丑行留名后世。“其书岂可复存,自应逐细查明,概行毁弃。”而刘宗周、黄道周、熊廷弼等人,立朝守正,赤胆忠心,不愧一代完人。乾隆又说,王允成的奏稿弹劾权奸,指陈时弊,“亦为无惭骨鲠”;叶向高请补阁臣疏连上七十七次,足见其忠。保存他们的奏疏对清朝吸取明亡教训有好处。乾隆提出改的办法,“即有一二语伤触本朝,本属各为其主。亦止须酌改一二语,实不忍并从焚弃”《清高宗实录》,卷1021,3页。。
其次,要以书籍的实用性加以区别。乾隆列举黄道周《博物典汇》中关于李成梁谋害努尔哈赤事,说该书“可补当年记载所未备”。他命令将此段事实量加修改后,写进正在编纂的《开国方略》中。朱东观编辑的崇祯年间明臣奏疏,主要内容是揭露明朝秕政的,乾隆说,这部书可以作为教育爱新觉罗子孙的教科书,“永念祖宗缔造之艰难,益思兢兢业业”。
再次,对合众人之手而成的选集类书,要注意区别。如清朝不少诗文集,都收录了钱谦益、屈大均等人的诗文。“不必因一二匪人致累其众”,只要将他们的诗文削去,原书就可以保留。乾隆说,明朝人编辑的各种类书,只是在边塞、兵防门内,才有关于清朝先世的有碍字句,“然只须删去数卷,或删去数篇,或改定字句,亦不必因一二卷帙,遂废全部”《清高宗实录》,卷1021,4页。。
关于删改图书的范围,乾隆做了一些具体规定。
盛世修书修《四库全书》:寓禁于编(2)
第一,从维护君权神圣出发,乾隆要求凡对历代帝王大不敬的字句都要更改。他以宋朝人李廌《济南集》有“汉彻方秦政,何乃误至斯”诗句,大加发挥君主独尊思想。乾隆说,汉武帝刘彻是有为之君,虽有穷兵黩武、幻想成仙等事,不过是小疵。东汉桓、灵二帝特别腐败,“未闻称名指斥”,怎能将汉武帝与秦始皇并列?汉武帝不能直书其名,应该将李廌诗中的“汉彻”改成“汉武”。乾隆还说,南朝人直呼北朝皇帝的名字,北朝反之亦同,宋人对金、元皇帝,金、元人对宋,都有这种情况。他要求四库全书馆大臣凡遇此类问题,“俱加签拟改,声明进呈”《清高宗实录》,卷1042,13页。。
第二,关于少数民族称呼问题。我国汉族文人编纂的历史书,把少数民族常写成“夷”、“戎”、“狄”、“蛮”等字样。有的字加“犬”字旁,如“回”写成“”。人名也故作贬义,努尔哈赤写成“奴儿哈赤”。现在令其一律改正。《清高宗实录》,卷983,6~7页。这种问题,《辽史》、《金史》、《元史》最多,乾隆命令“按同文韵统例,概行更正”。
第三,凡史实记载错误,予以改正。清朝康熙年间修《明史》,至乾隆朝始完成。向以精核著称。乾隆对《明史》提出异议,《英宗本纪》有正统十四年(1449年)杀巡按御史汪澄、柴文显之事。乾隆认为此处“未详获罪之由,不足以资论定”。土木之变是由太监王振挟持英宗亲征,致使英宗被瓦剌部俘虏。乾隆指出:“乃纪中于王振事不及一语,尤为疏略。”《清高宗实录》,卷1032,25页。他下令英廉、程景伊、梁国治、和⒘踯热私睹魇贰匪斜炯停爸鹨豢己颂硇蕖薄3恼猓殖鱿痔砑游侍狻=癖尽睹魇罚坑⒆诒炯汀酚谕舫巍⒉裎南员簧敝拢⑽丛黾踊褡镏伞J导噬洗硕吮簧保飞弦恢庇腥巳衔镂了馈!
第四,改删地方志书。安徽巡抚闵鹗元首先提出,各省郡邑志书中如有刊载应毁书目及钱谦益之流文人的诗文,应该予以删削,乾隆立即表示赞同。地方志书一般都有人物、艺文两门,专载本地名人及诗文。乾隆很重视闵鹗元的意见,下令各省督抚除收缴禁书外,再将本省省志及府州县志悉心检查,“其中如有应禁诗文,而志内尚复采录,并及其人事实书目者,均详细查明,概从芟节。不得草率从事,致有疏漏”《清高宗实录》,卷1095,11页。。
第五,删改戏曲剧本。这是乾隆本人想到的。四十五年(1780年),他首先指出,明末清初时期的剧本肯定有问题,凡涉及清朝字句,“自当一体饬查”。又说,南宋与金朝,离清朝已远,但有些剧本过分夸张,与史实出入过大。有些乡间愚民,“转以剧本为真”,所以也要列入清查删改范围之内。戏曲剧本世代流传,经众人改动,作者难以实指。乾隆主张对此事要慎重,他嘱咐演剧最盛行的苏州、扬州等地方官暗中办理,“派员慎密搜访,查明应删改者删改,应抽掣者抽掣,陆续粘签呈览”《清高宗实录》,卷1119,18页。。
乾隆对图书的销毁和删改,引发了人人自危的局面。著书人、刊刻人、售书人、藏书人都害怕有违禁图书在手。各级政府官员也怕本地区出现违禁图书过多,对个人仕途有碍。特别是江浙地区,是乾隆指定的收缴禁书的重点省份,地方督抚多次被点名批评。于是,浙江巡抚三宝想出一个彻底的解决办法,以后士子文人欲刊刻书籍,先抄写正副两本,送本籍教官,转呈学政检查,然后才能刊刻。或未经官府检查,即使“无违碍字句,亦令地方官严行禁毁”《清高宗实录》,卷1054,17页。。乾隆考虑到,私人著书立说自由刊刻已有几千年的传统,设立书籍检查制度尚无先例,总算没有批准。
盛世修书用人有道:“乾纲独揽”(1)
《清高宗实录》,卷114,7页。康雍乾时期,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加上清统治者政策得当,乾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