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生活的框框-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人类社会中种种残酷的斗争与挣扎融入故事的情节。
故事中提到这只灰毛虫长大后巧遇一只漂亮的黄毛虫,他们在一起过了段幸福的日子,直到灰毛虫对现状开始产生不满,执意要加入一大群毛毛虫的行列,来到一个毛毛虫柱的正前方。
在好奇心与好胜心的驱使下,它不惜一切随着大家往柱子上爬,甚至踩着它最好的朋友黄毛虫的头而爬过。
成千上万的毛毛虫们彼此践踏,踩着别的毛毛虫的身躯而上,形成一根耸入云霄的柱子。
毛毛虫们都不知道最顶端是什么,只是一味推挤,排除眼前的阻碍自己往上爬。
最后灰毛虫历尽千辛万苦总算到达了顶端,放眼望去,才发现原来周围是一柱柱巨大无比的毛毛虫柱。
眼见毛毛虫们争先恐后地爬向空无一物的柱顶端,谁也不让谁。它终于明白自己什么也没得到,还平白无故失去了最心爱的朋友。
当它回头寻找黄毛虫时,更惊讶的是黄毛虫早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于是它明白了,原来它不需要去追求什么,所有最美好的特质就在它体内,它的潜力,是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
我们生活的社会,数字挂帅;我们生活的社会,非赢即输——除非站在顶尖。一旦站上顶尖,却又深恐随时会被别人取代。
不断和别人比较、竞争的模式在我们的社会中是那么受到大众的认可,甚至连孩子只因某项表现未获重视,就会觉得自己“一败涂地”。
众人的眼光都朝向顶端少数的民众,忧郁像传染病一样淹没了顶端以下的人,不论男女老少皆有可能被抛弃。
于是,我们终日计较自己“够不够多”,而不管自己“过得好不好”,以为只要能在一些数字上占优势,自身的价值便获得了更充分的体现——即使那些数字对真正的幸福其实无关紧要。总是要在浪费了大半辈子时间后,才会蓦然发现自己的执著,竟是在一些无意义的事物上面。
一个人的价值岂是建立在一堆数字之上呢?
第二部分仇视社会——生活该是你的朋友,而非敌人
尽管我们偶尔会在生活中遇到不好的人,
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不好的经验,
只是生命旅程中帮助我们成长的助力,
并非完全无法控制或归结为生命的全部。
从小,他的家人就告诉他: 世风日下,人心险恶。 有朝一日当他走入社会讨生活,就会明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不朽真理。最糟的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尽办法占他的便宜。
高中毕业,他因没考上大学而尝试找工作,然而不是莫名其妙地被人解雇就是发现自己“不适合”那份工作。半年间他从杂志推销、送书、卖冷热饮、抄写,甚至连建筑工人都干过,却没有一样做得来。离职的原因不是他讨厌老板和同事,就是老板和同事讨厌他。
“都是这样的啦!这社会上有病的人多得是,你已经尽力。反正再怎么努力到头来都会碰到坏老板或坏同事,早点离开这种烂工作总比你辛苦经营老半天,到头来却功亏一篑来得好。”
就这样,他开始窝在家里,怪自己时运不济,埋怨没有人慧眼识英雄。然而他内心对外面的世界又怕得不得了,总觉得无法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另外有个女孩儿好不容易熬到商职毕业,眼见步入社会、一展所学的日子就要来临,她感到非常兴奋。一天,好心的老师在课堂上提醒班上的同学:“不要轻易相信工作上的伙伴,免得被人陷害了都不知道。”
同学请老师进一步说明怎么判断同事是好是坏,如何知道自己会不会被陷害?老师却笑得高深莫测: “到时候你们就会知道了……”
课堂上的气氛霎时变得凝重,等老师发现大家太紧张了,补充一句“但也不是每家公司都这样”时,已经无法抹去大家心里的阴影。
毕业后,她带着恐惧到新公司上班。为了怕被同事出卖,她从来不敢和同事聊私事。哪里有同事聚在一起联络感情,她肯定逃之夭夭。有人对她好,她怀疑他别有用心; 有人对她不好,她觉得是印证了最初的猜测,也害怕付出更多。
她封闭自己将近一年,寂寞得快要发疯。有位同事注意到她闷闷不乐,上前关心询问,她终于打开心门和同事谈,没想到这一谈,谈成了一辈子的朋友。即使多年后她另谋高就、结婚生子,这位老同事永远是最先知道她情况的人。
从商职毕业已经过了十多年,工作环境起码也换了五六次,她不是没有遇到过刁钻古怪的上司,或是不得不防的同事。这些年来,她慢慢分辨得出什么样的人能当朋友、什么样的人得保持距离。然而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而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拒所有人于千里之外。
故事开始提到的他在家里又窝了几年,在断断续续的求职生涯中,终于在一次兼差时被同事问起:“你不喜欢你的工作吗?”
他仔细想了想:“还好啊,挺喜欢这工作的。”
“但你看起来不太快乐的样子……”朋友说。
他好奇地反问同事,才发现自己进入新公司后,那防卫的态度给人的感觉竟然是自命清高的傲气——碰到困难也不问人,一味埋头苦干。有人想帮他,他把对方当贼来防。同事有难也未曾见他伸出友谊之手。缺乏工作热诚,总是等上司讲一步才肯走一步。进公司好几个月对自己的职位总是一副可有可无的模样,好像随时都准备要离职……
听完同事的话后他平心静气地反省,不得不承认,倘若自己是老板,也会想要解雇这种怪里怪气的员工。他终于明白整天疑神疑鬼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他应该培养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战友,而不是消极地逃避一切。
生活是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
尽管我们偶尔会在生活中遇到不好的同事、老板、朋友,但并不代表所有人皆是如此。
不好的经验只是生命旅程中帮助我们成长的助力,并非完全无法控制或归结为生命的全部。
无限扩大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并不会让我们开心,只会让我们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阻碍我们与别人建立友谊,进而将自己带进孤独的城堡里。
第二部分死守形象——偶像效应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问题,
而怪别人不够努力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榜样好不好是一回事,
自己愿不愿意克服困难是另一回事。
这世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某人很有名气,不管他的专业是什么,生活中举凡爱情、求职、教养子女等人生重大难题都会有人向他请教。因为人们倾向认为“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在各方面都具有超凡的特质,甚至在报刊杂志或网站上都会开始流传他们年幼时就如何伟大的传奇故事。
然而人们似乎都忘记“偶像”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凡人而已。
求学期间我认识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待人和蔼可亲且学识渊博。他在学校开了好几门课,其中一门课是如何经营两性关系。
等我毕业几年后,辗转从仍在学校念书的朋友口中得知,这位拥有美好家庭的教授,因为和女学生闹绯闻而丢了工作。朋友说:“这人真假,原来以前都是装出来的。说出来的话自己都做不到,还好意思教给别人。”
但我却发现自己无法对他生气。就某方面而言,我仍然非常尊敬他。因为他曾带给我很多启发。我怀念上他的课的日子,当我早期对婚姻生活不适应时,是他给了我许多良好的建议,让我早日走出内心的阴影。他给我的劝告,我至今铭记在心。
我相信当他在告诉我们家庭的重要时,他也深信那些带给人生幸福的理论。即使他无法把持其中部分的原则,但并不代表他过去的所作所为都该一并被推翻,也不代表他所有的教导都有问题,更不代表正确的理念经过他的诠释就成了错误的见解——对和错,是每个人自己能够判断的。
前几天,朋友很伤心地告诉我,她念大学的儿子酗酒问题十分严重,她请学校主任帮忙劝戒,但主任只是随便找个学生助教给他儿子警告,并没有亲自开导她儿子。她猜测主任的想法是干脆等她儿子功课一落千丈后再把他踢出校门。
朋友感到非常无奈。这位主任是多年前给过她很多启发的教授,她原本对他敬佩有加。
朋友的先生因为生活压力开始酗酒,婚姻、家庭和子女全被波及。几年前这位朋友的女儿已经因为酗酒问题毁了前途。在她眼中看来,当时已经担任主任的他,就已经没有了身为教授时那份对于教育的热诚。她的女儿在他的“不管事”中终于被退学。
“对于孩子,我有很深的愧疚。”朋友说,“如果不是我的无能,孩子也不会在父亲的影响下变成这个样子。现在主任又这样狠心,我的孩子难道这辈子都没救了吗?”
“你无能?”我问朋友,“一位母亲所能做的事,你觉得你有哪件少做了?”
她含着泪水说:“我所能做的都做了,但孩子还是怪我,还是不听我的话。我知道我也年轻过,也做过傻事。但我努力不让他们步先生的后尘,为什么他们不能明白?”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得学习在错误中看到自己的责任,努力去改进。有的人害怕改变,会将责任归咎于别人身上。”我问她,“你想,今天如果换成一位非常热心积极的主任,你的儿子就会马上因为主任的影响而放弃酒精吗?”
朋友望着我,默默地摇了摇头。无限的母爱让她希望能快点将孩子的痛苦移开。但她知道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在她做了一切应该做的事之后,要不要改变,其实是孩子的决定——她并没有造成孩子的不幸。
没有人规定母亲就必须万能,办教育的就一定对学生都有无尽的爱心,或是名人就一定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本事,也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当我们因为别人没有扮演好他们应扮演好的角色而指责时,或许该先问问自己——他们有没有扮演好他们的角色和我该不该做正确的事、或是该不该快乐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的教授是个很好的人,从他的决定中我看到: 一个再好的人也可能会有软弱的时候,也可能会做出伤害他最心爱的家人的决定。这个例子告诉我要更努力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因为“理论”还是需要有更多的信心和正确的行为才行。
我的朋友是位很好的母亲,在我认识的母亲中,没看到有比她为子女牺牲更多的。也许有人会无情地将她子女的问题,甚至她的子女也将自己的问题都怪罪于她。但她和其他怪罪她的人一样,都只是平凡的人,并不因为她不够“完美”,就变得什么也不是。事实上,她以她的平凡来付出不凡的努力,让我更敬佩她的所作所为。
朋友口中的主任,或许可以在他的身份地位中发挥更大的功效。但他愿意做怎样的主任,是他个人的决定。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问题,而怪别人不够努力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榜样好不好是一回事,自己愿不愿意克服困难是另一回事。
偶像的“完美”,常常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像和期望。
我们没有道理这样要求别人,也没有道理这样要求自己,更无需因为偶像幻灭或是自己的表现不符合“形象”,就对别人或自己丧失信心。
第二部分缺乏信心——茫茫人海中的孤寂
如果你愿意主动向人们招手,
总会有人举起手向你示意。
如果你情愿当那位拒绝别人善意的人,
久而久之,
就真的没有人再向你靠近。
认识朋友S已经有一段时间。从知道有他这号人物存在的第一天起,就没见他笑过。他仿佛始终罩着一张让人倍感压力的防护网,而且还是装满钩刺的那种。
他也从来不轻易相信任何人。当别人为他做事时,他怀疑这个人别有用心;当别人好心帮忙,事情却进展不如预期顺利时,他以为这个人故意找碴儿,给他难堪; 当别人因什么事耽搁,不能马上对他的要求立即应答时,他视之为拒绝,并且马上与对方有了敌意。
在他身旁的人,都无法否认他给人动辄得咎、不知所措的感觉。
他总是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信任,都没安好心眼。”
但你若反问他为什么别人有必要“特别”对他这么坏,他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总之,见过他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己好像欠了他几百万的感觉。不管谁,和他刚开始是多好的朋友,到头来总是落到一拍两散、怒目相向的下场。
不难想像,朋友S常常独来独往,大叹人心冷淡。他身边其实还有朋友和家人关心他,但也都不得不努力和他保持安全距离。
朋友小K却是个截然不同的人。小K是个已婚的女人,两个孩子相当年幼,夫妻近几年来都在海外念书。
谈金钱,大概没几对夫妻比他们更拮据;谈支援,他们一直没什么机会能享受家人的帮助。有趣的是,我很少看他们难过。喊穷的时候当然偶尔有,夫妻俩还是成天嬉皮笑脸。真碰上什么问题,总会有朋友,甚至是非亲非故的人伸出援手。
因为这份好奇,我问她秘诀是什么。
在接下来的一分钟里她向我表达她百分之百的感激时,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对夫妻俩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因为他们让帮助他们的人感到万分的荣幸。不论别人所帮的忙或大或小,他们从不怀疑别人的好意。即使别人有时只是顺口说说,开张空头支票,他们也不在意。
接着她说起早些年的经验: 某个学期,她因为学校图书馆馆藏不足,硬着头皮找网上一些素未谋面的教授和学生提供资料,没想到碰到的人都很热心,并不排斥她这个异乡学子。从写论文需要的参考资料、征求专业咨询,到请求协助进行学术研究,都有人热心帮忙过。
那次的经验给她很强烈的感动,仿佛所谓的“地球村”就在眼前一般,每个人都好像是好友、至亲。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和她先生学会信赖人性的善良,学会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友谊,也学会衷心去感谢别人的帮忙。现在,他们随时待命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等着回馈别人曾给予他们的善意。
信任别人是一种能力。缺乏信任,即使置身在人群中,也还是孤单寂寞。
认识他们的朋友都说这个小家庭运气很好,常有贵人相助。然而私底下当大家聊起他们时,也都知道彼此就是会时不时地想要关心他们,想看看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为什么?
因为他们让“日行一善”很容易执行,也让别人深深体会到“助人为快乐之本”。
他们让别人因为他们的完全信任与尊重而感到开心,更让别人从他们身上,看到真正“地球村”的美景近在眼前。
第二部分负面情绪——别做损坏自己形象的傻事
负面情绪,
最糟的不是它的破坏力,
而是它将持续烙印在对方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