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288-原子弹演义 >

第17章

2288-原子弹演义-第17章

小说: 2288-原子弹演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玻尔肯定以为不存在时间方面的问题——他或许能够从容地等到弗里希通知的到达。事实上,他想错了。    
    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的文章于1月6日在柏林刊出。这正是弗里希把自己的部分初稿送到车站递给玻尔的那天。    
    第二天,也就是1月7日,载有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的文章的刊物到达哥本哈根。    
    像以前的维尔纳·海森堡一样,弗里希也住在研究所楼上。搞得筋疲力尽之后,他上楼去睡大觉。这一天是1月13日。睡前他想到,13,对他来说是一个幸运的数字。    
    更为幸运的是,早晨7点钟,他被邮差的敲门声所唤醒。一份电报,是父亲发来的:他的老爸已从集中营被放出来了。    
    他的双亲将移居到斯德哥尔摩和他姨妈合住一套公寓,姨妈的家具,由于哈恩的帮助,终于运出来了。    
    次日,弗里希又重复他的实验,任何想看的人都可以前来。    
    那天早晨,到地下实验室来看实验的人中,有一位黑头发、蓝眼睛、爱尔兰人后裔的美国生物学家,名叫威廉·阿诺德。当天晚些时候,弗里希找到阿诺德,问他:“你是搞微生物实验的,你们这一行管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的过程叫做什么?” 阿诺德回答说:“叫双体裂变”。弗里希产生了灵感,他决定把原子核的“双体”生成,也叫做“裂变”。    
    姨妈和外甥在周末再次通过电话进行研究,决定写出不是一篇而是两篇文章给《自然》杂志:一篇是两个人对这个反应的解释,另一篇则是弗里希实验证明的报告。在这两篇报告中均采用了“裂变”这个新名词。    
    六、带有“裂变”术语的论文问世    
    弗里希在1月16日星期一晚上把两篇文章写完,第二天早晨就航空寄往伦敦。因为他已经和玻尔讨论过那篇理论性文章,而那个实验仅仅是验证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发现,所以他并没有急于通知玻尔。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玻尔无法履行承诺

    一石激起千层浪。玻尔带来了原子实现裂变的消息。在美国,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顿时都出现了裂变热。    
    一个疏忽,玻尔无法履行承诺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玻尔和他的儿子埃里克同乘瑞美轮船公司的客轮“德鲁特宁霍姆”号前往美国。    
    费米一家已在1月2日到达纽约,劳拉有身处异国之感,费米却以他一贯的诙谐而庄重的口吻宣称:“我们已经建立了费米家族的美国分支。”    
    他们暂时住在哥伦比亚大学对面的皇冠饭店,齐拉特也在那里。    
    当时,29岁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也赶到拥挤的西57街码头加入了迎接的队伍。他在30年代中期曾和玻尔一起在哥本哈根工作过,而且将在普林斯顿再次和他共事。他是在教完星期一上午的课后乘中午的火车赶来纽约的。    
    费米和劳拉·费米把玻尔当成恩人,自然都来到了码头。    
    那是1月16日下午1点钟,当“德鲁特宁霍姆”号靠岸的时候,劳拉·费米看见玻尔在上甲板靠着栏干寻找人群中的熟人。她觉得玻尔憔悴了。她在等候的过程中,对身边的丈夫说:“上次我们去他家中拜访,才过去没多少天,可教授看上去老多了。”费米道:“近几个月里他一直为欧洲的政局极度担心——这他还不老!他仿佛是背着沉重的包袱而被压弯了腰。”    
    玻尔下了船。人们发现,他的迷惑不安的眼光在熟人之间转来转去,却不停留在一个人身上。    
    玻尔与大家见了面。在他们就要离开码头时,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子从远方奔了过来。    
    “奥本海默!”玻尔叫了一声。    
    是奥本海默。他是从伯克利赶过来的。    
    “您终于来了!”奥本海默奔过来握住了玻尔伸出来的大手。他们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    
    奥本海默与费米在欧洲时就认识。与惠勒就更熟了。他们彼此见面后,玻尔、费米夫妇和奥本海默一起离开了。惠勒还有课,自回普林斯顿去了。    
    为了遵守对弗里希的诺言,玻尔没有向费米、奥本海默或惠勒谈起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的发现和弗里希与迈特纳的解释。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细节:在欧洲他与弗里希约定时,正好他的儿子埃里克离开他们去查看行李,因此,并不晓得有那样一个约定。埃里克以为,弗里希和迈特纳已经把论文送出发表,这将使他们的解释核分裂工作取得优先权。这样,他便当作“好消息”,把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的发现和弗里希与迈特纳的解释告诉给了费米夫妇和奥本海默。    
    第二天玻尔来到普林斯顿,住了下来,儿子漫不经心地谈到了他告诉给费米夫妇和奥本海默的话。    
    玻尔立刻大吃一惊。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裂变热提前到来(1)

    正是这一疏忽,使美国的裂变热提前到来这不仅是一个涉及遵守诺言的信誉问题,虽然仅仅这个问题也足以引起玻尔良心上的不安,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迈特纳和弗里希都是流亡者,他们可以利用这个轰动一时的成就来巩固他们在流亡中的地位。    
    随后,玻尔不得不花费三天的时间写成一封给《自然》的信,信中一开头就明确地指出,裂变的发现权归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归于迈特纳和弗里希。三天时间他写出了700字,这对玻尔来说已是一个高速度了。    
    与此同时,玻尔将他写给《自然》的信寄给在哥本哈根的弗里希,信中说:“我所希望的是,哈恩的文章已经刊出,同时,你和你姨妈的短文也已送出……”    
    消息既然已经传开,再无保留的必要。于是玻尔转换角色,成为裂变消息的一个积极宣传者。    
    他到费米的办公室找费米,费米不在,他碰见了美国年轻的物理学家赫伯特·安德森,便向这位年轻人做了宣传。安德森后来回忆道:    
    玻尔走过来,拉着了我的胳膊。他从不大声像讲课一样地对你说话,他总是轻轻地向你耳边低语。这次,他对我说:“年轻人,让我向你解释物理学上一件令人激动的新发现……”然后他向我讲了铀核的分裂和这件事如何顺理成章地与液滴模型的概念相吻合。我完全被他迷住了。这位伟大的人物,身材也很魁伟,却和我一起来分享他的兴奋感,仿佛对他说来要我了解他要对我说的情况是那样地重要……    
    实际上,费米本人也成了宣传员。他一连跑了好几处,向人讲玻尔带来的重大信息。他找了利奥·齐拉特、爱德华·特勒、埃米利奥·赛格雷等等。    
    知道消息之后,特勒一下子领悟了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费米一定很失望,来哥伦比亚大学后他想做尚未做的实验,在欧洲,哈恩却做成功了。    
    特勒接着想到,现在,费米会毫不费力地将那个实验做成功。    
    玻尔了解这种局面。他刚刚给玛格丽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都是我的过失以致让他们大家都知道了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的发现以及弗里希和迈特纳的解释。我没有权利不让别人去进行实验。但是我真诚地希望他们等到我收到刊登弗里希短文的《自然》杂志之后,再公开宣布他们的实验的结果。我期望很快就收到这本杂志。”    
    他也给弗里希写了信。信中说:“任何公开的阐述……如不提到你和你姨妈对哈恩的发现所做的最早的解释都是不合法的。”    
    只是,从费米的反应看,玻尔多虑了。    
    费米确实要做那一实验,但即使他做成功了,他也绝对不会抢先公布它。他是一个有科学良心的科学家,他不会干出那种事情来的。更何况还有玻尔这层意思呢!他绝对不能让玻尔作难。    
    实际上,这多天来,他在宣传中,一直讲的是“哈恩他们的实验”,一直讲的是“弗里希他们的解释”。    
    齐拉特知道消息后的反应则显示了“齐拉特式特色”。他有什么想法呢?我们看看他的一段回忆:    
    费米告诉了我哈恩的发现。我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认识到这些分裂的部分的重量比相应于它们的电荷数的重量大,因而必然会放射出中子来,而如果放射出足够多的中子,那就应该有可能维持一个链式反应……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裂变热提前到来(2)

    不能不承认齐拉特思想的敏感性,当别的人在为裂变而欢呼的时候,他已经想到链式反应了。    
    事情还不止此。他的头脑里还同时出现了原子弹的概念,而且迅速采取了一项行动——给一位赞助商写信,以便为核能的开发做出铺垫,他的信是这样写的:    
    我认为我应让你知道在核物理领域里有一件轰动的新发展。哈恩发现,用中子轰击铀时,铀分裂了……这对一般的物理学家是一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激动人心的消息。我最近在普林斯顿住了几天,那里的物理系已经乱哄哄地像一堆被挠动的蚂蚁一样了。    
    除了这个发现引起的纯科学性的兴趣之外,还有一点至今还没有为同我谈过话的人们所注意。首先很明显的是,这个新发现的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要比以前任何为人所知的反应释放的能量大得多得多……这一点本身就使利用核能成为可能……    
    我看到,这可能导致大规模产生能量和放射性元素,很不幸地也许会导致原子弹的制造……    
    为了进行证实性实验,齐拉特想到了邓宁,因为邓宁那里有一台回旋加速器。等他到了邓宁的办公室时,他发现,费米也在那里。当时,邓宁正坐在办公桌旁看着天花板,费米则在窗口俯视整个曼哈顿岛。齐拉特看到,费米看着看着,便攥起一只拳头,自言自语:“只要像这样一颗小炸弹,这一切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西海岸,消息是奥本海默带过去的。讲一讲奥本海默当初听玻尔的儿子埃里克·玻尔讲裂变之事后奥本海默的反应是很有意思的。他听后的第一个反应是绝不相信,立即说:“这是不可能的。”接着,他就讲了一大堆为什么裂变不可能发生的理论上的原因。讲着讲着,他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分钟,他就把事情想明白了,并确定,在反应中有些中子可能会放射出来,从而形成链式反应。埃里克十分吃惊。埃里克后来对人说:“这一切都只是在几分钟内完成的……他脑袋动得如此之快,真令人惊奇,而且,他后来的结论都是正确的。”    
    回到伯克利,第一个得到消息的是欧内斯特·劳伦斯。劳伦斯听后很是激动,并立即想到他的两个学生,一个是菲利浦·埃布尔森,另外一个是格林·西博格,他们正在进行哈恩那样的实验。他要去看看他们,看看他们事情进行得怎么样了,把玻尔带来的消息告诉他们。他先去找菲利浦·埃布尔森。走过学生俱乐部理发处,他望里一看,见坐在理发椅上理发的正是菲尔·埃布尔森。劳伦斯走进去把消息告诉了菲尔·埃布尔森。菲尔·埃布尔森听后的反应让劳伦斯大吃一惊:他的学生立刻从理发椅中跳出来,几乎是用跑百米的速度跑出了理发室,头发的一边被剪短了,而另一边还没有剪到……后来菲尔·埃布尔森告诉劳伦斯说:“当时,我几乎浑身麻木了,因为我认识到,我已如此接近但却错过了一个伟大的发现……我一直麻木有24小时之久,浑身器官都不能很好发挥它们的功能了……”    
    劳伦斯从理发馆出来直接去找格林·西博格。西博格正在他自己的实验室。劳伦斯把消息告诉了他。结果,劳伦斯的这个学生听后的表现同样令劳伦斯吃惊: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出神地走出实验室,仿佛自己的老师并不存在。    
    劳伦斯跟了出来,看着西博格的背影,惊叹道:啊,铀这个东西竟把人们弄成了这个样子!    
    西博格要去哪里?他哪里也不去,只是在大街上游荡——在黑夜中,他一连游荡了好几个小时。    
    埃布尔森呢?他清醒后,立即去找奥本海默,想打听更加详尽的消息。但奥本海默没有在办公室。埃布尔森发现,办公室的黑板上有一幅草图——一幅画得很差劲但令人胆战心寒的一颗炸弹的草图,它的弹芯标着一个巨大的“U”。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探索

    核裂变的实现向制成一颗原子弹的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但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铀的裂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铀有铀235,又有铀238。下一步,一是进一步闹清楚,究竟是铀的哪种同位素发生了裂变。第二步,是实现“链式反应”。而要实现“链式反应”,必须先得到第二代中子,即让中子轰击核后,核分裂产生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再对其他核实施轰击,像锁链那样连续下去。    
    齐拉特病了。在病榻上他还惦记着铀的事。前一天,他曾打电话给特勒,要特勒找费米谈一谈连锁反应的事。现在,他又打电话给特勒问跟费米谈过没有?     
    特勒说:“谈过了。”    
    齐拉特问:“费米说了些什么?”    
    特勒说:“费米说‘坚果’。”    
    齐拉特问特勒:“ ‘坚果’,什么意思?”    
    特勒回答说:“我也没闹清楚是什么意思——他在办公室,要是你能够起来,我们可以一起去问他。”    
    齐拉特拖着病体,和特勒到了费米的办公室,特勒问费米:“喂,我曾和你谈过齐拉特的想法而你却说‘坚果’,齐拉特想知道你的‘坚果’是什么意思?”    
    费米问了齐拉特的病情,然后回答说:“是这样的……原子核依然是个坚实的家伙,即使发生裂变,产生链式反应,可能性也极小……”    
    特勒问:“你说的‘极小’是个什么意思?”    
    费米说:“啊,10%的几率吧。”    
    特勒还是兴奋起来,道:“如果我患了肺炎,而医生告诉我死去的可能性极小——约为10%,我会感到激动不已,不是吗!”     
    三个人在室内沉默了片刻,费米道:“要估算出一定数量的铀所产生的爆炸力是很容易做到的事——甚至一名新闻记者也可以计算出来。但是,裂变在天然铀中进行才有实际意义。我们现在依然是实验室中的玩艺儿……”    
    齐拉特这次沉住了气,一直等费米讲完。费米一讲完,他就问:“如果裂变能产生第二代中子呢?并且,它们具有了足够的数量……”    
     “可你用什么方法获得‘足够的’这种中子?”费米解释了他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工作迄今尚未做过。”最后,他总结了他的话:“现在,稳健可靠的做法是不要高估出现链式反应的可能性……”    
    齐拉特立刻反驳了他:“我却认为,现在,稳健可靠的做法倒是假定它会出现,从而判定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必要的措施去迎接它,并且不能让我们的敌人了解到它的秘密。”     
    这次,他们的讨论没有结果。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发现了慢中子和铀的关系

    突发的洞察力使玻尔发现了慢中子和铀235之间的特殊关系齐拉特找费米的当天,玻尔和费米约好,要在普林斯顿教职员中心的拿骚俱乐部请乔治·普拉切克一起吃晚饭。乔治·普拉切克是一位波希米亚的理论物理学家,是一个受纳粹迫害的流亡者,从欧洲来美国不久。玻尔和费米要从普拉切克那里了解欧洲的近况。    
    他们边吃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