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全集7-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赏识,他深有感触他说:卅年前在上海看过旧的滑稽戏,印象不太好。解放
后看过《三毛学生意》,感到确实不错。但是,对滑稽戏这个剧种,还没有
真正的好感。今天看了《宝贝》,感到滑稽戏是能作出出色贡献的。这出戏
里的笑料很健康。不仅能逗人笑,而且能使人笑出眼泪。对剧中这些“宝贝”
很是同情,流着热泪笑他们呵。
曹禺同志在与《宝贝》编导演员见面时连说了四个好:剧本写得好,导
演导得好,演员演得好,舞台美术设计得好。
他对《宝贝》的新颖风格,表示赞赏。他说,整个戏节奏明快,看了给
人一种流畅感,像我们的京剧优秀传统一样,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现在的
京剧用二道幕,令人看来不爽。你们不闭幕,戏演得如行云流水,给观众以
美的享受。
他对这出戏已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感到高兴。他认为这个戏给建设
四化的人民特别是待业青年和他们的家长增强了信心,鼓起了一个“劲”字。
(原载《新民晚报》1982年
1月
4日)
曹禺谈芭蕾舞剧《雷雨》
上海芭蕾舞团根据著名剧作家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芭蕾舞剧《雷雨》,
正参加《上海之春》的演出。剧中有那么一段情节:在周朴园的梦幻中,他
和侍萍在跳了一段表现恋情的双人舞后,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吹散了他俩
的欢乐。对这一情节,原剧作者看法如何?正巧,在某地,遇见曹禺同志,
我去向他请教。
“芭蕾舞剧《雷雨》这一场戏,对《雷雨》的主题——揭露封建社会的
卫道士、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周朴园的腐朽、虚伪和残忍,会不会
有所削弱?”
曹禺同志说:“估计到,会有争论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来认识问题,
似乎出身好的生来就好,出身坏的生来就坏。事实上,‘四人帮,的出现,
已经说明了人是具体的、复杂的。不能简单化,一概而论。
“周朴园为什么始终保留着侍萍在周家生孩子以后的房间里陈设的格
局,为什么侍萍的照片一直放在房间的显要地位,为什么他公开了侍萍与自
己的关系?一则因为他确知侍萍已死了,对他不能再有什么影响了。其二,
他把侍萍作为自己的正式夫人来宣扬,并做出各种严肃纪念的式样,是为了
显出自己‘德行高尚’,悼亡之情历久不衰;他也可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与安慰。三则,他认为自己是个‘有感情的模范丈夫’,他从不认为这与他
残酷惨害工人的行事有什么矛盾。这种心安理得的‘正直’情绪,就是他的
阶级属性所致。他年轻时也真心爱过年轻的侍萍。当时父母迫使他俩分离,
周朴园还叫入寻找过侍萍。周朴园对由父母包办的婚事很不满意。这促使他
怀念这个曾经无保留地给了他全部爱的侍萍,怀念这个绝顶的聪明、漂亮、
纯结无瑕的侍萍。这种怀念对周朴园在闲暇时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尤其是
现在他已经进入‘念经吃素’的阶段,他可以吮吸工人的鲜血,但对这个女
人自以为多情,赋有极美好的回忆,甚至流露出忏悔的心情,这是多么‘熨
帖’的情怀啊!这就是周朴园这个具体人的复杂性。
“但是,当侍萍真的到来,周朴园却惟恐因此而损害他在家庭里为自己
树立的所谓模范丈夫、模范父亲的形象,自然会拿出一笔钱企图逼走侍萍,
并以为这样就可以抵偿侍萍为他而受的屈辱。这就是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
行事。
“明清之际,有位哲学家王夫之,曾用‘习成而性与成’这句话来解释
人性,即人性是随着环境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就是说
人性是会受阶级、社会本身的性质的影响而变化的。芭蕾舞剧表现出周朴园
对侍萍的态度前后判若二人,更能说明封建社会是残忍的、虚伪的,我同意
芭蕾舞剧对周朴园的这一处理,他是一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当然这是
作者个人的见解,可能仍然不正确。我的话绝不应妨碍评论家们有另外的解
释。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不可能时时作出逻辑的判断,也常判断错了。”
突然,曹禺同志话锋一转,笑着问我:“不知我把你说服了没有?”
“你可以看看一九五二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雷雨》。”曹禺同志接着
说:“那时,我以为自己过去都写错了,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提高到我认为
的‘阶级观点’上来看待,于是改了,改得很浅薄;看了,就知道我搞错了。
再版的《雷雨》,我都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原载《新民晚报》1982年
5月
10日)
曹禺谈电视剧
本报昆明专电本报记者傅真、赵君谋报道:“电视剧这种新兴的艺术事
业,在我国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前途无量!”这是著名戏剧家曹禺最近的
讲话。
前不久,这位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前来昆明,参加第一届“大众电视金
鹰奖”和第二届“繁荣电视剧飞天奖”授奖大会。他就进一步繁荣电视剧创
作问题对云南电视台记者发表了电视录像讲话。
曹禺说,电视剧是一种新武器,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有人称之为“家
庭艺术”。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很短,但近几年有了了不起的发展速度,
数量多了,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他说,好的电视剧必然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但观众爱看的未必都是好的。因此,既要力求适合群众的口味,又要注意不
断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
曹禺说,电视剧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它
应该是电影、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而并非简单地把它们揉合在一起,
更不应片面地提倡电视剧向电影或戏剧靠拢。
曹禺说,关于电视剧的创作规律问题,世界各国都还正在努力探讨。要
认识这个问题,要靠实践,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这必然要有一个过
程。
曹禺说,电视剧的发展,必须具备必要的设备条件,特别是要有一支懂
行的专业队伍。剧本的创作对电视剧的发展是个重要关键。他希望这支队伍
应该是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现在有电影学校,是否也应该
办电视剧的学校?
曹禺说,好的剧本不易得,电影、戏剧都缺好剧本,好的电视剧本更缺;
外国也同样如此。他呼吁:老、中、青作家们为电视剧出一把力。他说,有
人看不起电视剧,认为它是不完整的艺术。这种看法不对。电视剧的影响范
围,它拥有的观众数量,是电影无法比拟的。国务院去年专门成立广播电视
部,也说明国家对电视事业的高度重视。
曹禺说,《大众电视》这次举办的评奖活动,对电视剧的进一步繁荣将
大有促进。
(原载《羊城晚报》1983年。。 3月。。 21日)
电视剧要走自己的道路
《大众电视》在昆举办一九八二年度优秀电视剧授奖,中国戏剧家协会
主席曹禺也前来祝贺。我们趁这个机会访问了曹禺同志,请他就电视剧谈一
些看法。曹禺同志虽已年逾七旬,依然精神很好,谈起话来滔滔不绝。
他首先说到电视剧是一门新的艺术品种。他说:“电视剧的历史很短,
有较大的发展是从一九八○年开始的,到现在才四个年头。今天已经做到差
不多每天晚上有电视剧看,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曹禺同志说:“电视剧是一种深入家庭的艺术,是个新的文艺样式。人
民群众对电视剧越来越关心。因为,一家人不出门就可以看一个晚上。”
当谈到电视剧现在存在的问题时,曹禺同志说,电视剧这几年全面铺开,
干劲很足。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缺少专业人员,缺少设备,缺少经费,工
作条件差,等等。这样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质量的提高,而观众的要求
却越来越高。电视剧应该有自己的道路和方法,有自己的艺术规律。
曹禺同志又讲:“我访问日本时,日本。。 NHK的负责人曾经问我,电视剧
究竟向电影靠拢,还是向话剧靠拢?我说,照我看,哪个也不要靠,电视剧
就是电视剧。当然,这不等于说电视剧不要向电影,向戏剧借鉴、学习。但
总要摸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电视剧的规律,我们还没有摸清楚。这需要时
间。实际上,全世界都还在摸索。”他说,“希望电视文艺工作者们认真研
究电视剧的理论、规律,以及电视剧的美学观念,大家要快快摸索,而不是
慢慢摸索。”
曹禺同志强调当前在抓电视剧数量的同时,要大力抓提高电视剧的质
量。他说,“常说从数量中求质量,这话对一半。数量多,固然产生好作品
的机会多一些,但数量多并不一定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高质量的剧目。我一
方面赞成数量多,多中求好,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在可能的条件下,集中精力,
搞一些高质量的剧目。”
当谈到电视剧的题材与质量的关系时,曹禺同志说:“电视剧的题材应
该丰富多样。因为观众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人爱看武打片,有人
爱看惊险片,不能说爱看武打、惊险片就低级。武打片、惊险片也可以搞出
高明的东西来。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搞低级庸俗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搞出
深刻反映时代,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高,文学性强的优秀电视剧来,用真正美
好的东西去影响观众,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不能用一些坏的作品去迎合群
众的落后趣味,这样只会降低群众的鉴赏能力。”
谈到提高电视剧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时,曹禺同志说,首先要强调电视队
伍的四化,这就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如果可能的话,再
办一些电视剧的学校或训练班,着力培养专门人才。电视剧需要自己的专家,
这是创作好作品的重要前提。现在电视剧碰到的困难很多,如专业干部不足,
设备不足,经费不足,改进领导方法也是个问题,剧本更是个大问题。好的
剧本少,不仅中国有这个问题,这也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电视剧的历
史短,所以这个问题更突出。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更需要大家团结奋斗。
曹禺同志最后表示,一定要在适当场合,多为电视剧呼吁,动员作家、
艺术家多为电视剧出力!
(原载《春城晚报》1983年。。 3月。。 23日)
曹禺谈他改编电影剧本《日出》
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曹禺和女儿万方将话剧《日出》改编成电影剧本。
前几天刚脱稿,将发表在《收获》上。日前记者在上海访问了他,曹禺不时
沉思着望望窗外。时隔几十年,他对剧中所描写的人物有了新的理解。重新
塑造人物形象是他在电影剧本改编中孜孜以求的。“这样做,使我感到又写
新东西了。我不必受原作的限制。”他朗朗地笑了,沉浸在再创造的欢悦里。
话剧中,陈白露不过是一个堕落而又不失单纯善良的女性,在改编的电
影剧本中,我们将看到她丰富而具有内在性格逻辑的色彩。聪明、美丽、自
负、软弱;玩世不恭掩盖着对严肃生活的渴望,自甘堕落而又眷恋青春和诗
情。。复杂而有机地组成令人信服的形象。瞧,她带着梦一般迷人的神态走
进大厅,迎着显赫们贪婪的目光,优美地扬扬手,大摇大摆地坐在黑社会头
子金八的那张空着的圈椅上,顾盼得意。在沸腾的琴声、欢呼声中,她又唱
又舞,为灾民募捐,金钱纷纷落入她的花篮,她感到了胜利。她凯旋似地回
到豪华舒适的房间,嘴角挂着微笑,在房间里来回走,任轻柔的纱裙发出令
人快意的》窸窣声。但在她心的深处,却怀念往日和诗人在乡村里过的纯洁、
美好的日子。茶房王福升进门告诉她:“小姐,潘经理来了,在四号等你
呢!。。”陈白露如梦初醒,目光茫然,明白现在终究不过是别人掌上的玩
物。方才的骄傲心绪荡然无存,代之以厌倦和愤怒。。这些多层次的性格魅
力是舞台上难以传达的,调动电影艺术手段可以更广阔地表现陈白露的多侧
面的生活。
李石清、潘月亭、方达生、黄省之,甚至顾八奶奶等都刻画得较丰满生
动。
《日出》电影剧本的末尾作了一些更改。一九四七年,曹禺在上海外滩
附近亲眼见到从华丽的大厦后门被人抬出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尸,嘴角印着一
道血痕。冷清清,晨光中的路人谁也不瞧她一眼。这个印象深深地刻在他心
里。这次改编,调动了曹禺许许多多生活积累。
“如果拍摄《日出》,您将有什么希望?”
“告诉青年们:时刻警惕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曹禺认真他说。
他认为演电影剧本的陈白露,比话剧本的陈白露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了。
他相信导演会找到称职的“陈白露”。
(原载《团结报》1984年
4月
19日)
曹禺再谈陈白露
前天下午,当剧作家曹禺,在他女儿万方的陪同下,与上海电影制片厂
《日出》摄制组会见时,一进门,就被来自天津、北京、长春和上海的演员
们围住了。——握手后,曹禺风趣地说:“这么多艺术家在一起,很难得。
我看是一种机缘,有缘才来合作啊。你们都是明星,我跟着一块儿发光。”
气氛十分热烈。
导演于本正请曹禺谈谈他改编电影剧本及对剧中人物看法。“改编电影
很费劲,终于搞成了。影片基本上以陈白露为主,话剧中陈白露的戏也重,
但线条没有电影明显。所以,陈白露如果演不好,整个电影就搞不好。”他
看看正在低头记录的方舒,谈了他对陈白露的见解。
瞧不起周围的人
陈白露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物。她聪明、爱美、骄傲、任性,
她有过美好的生活向往,但冷酷的现实驱使她挣扎、厮混。她是个知识分子,
又是个交际花,但不像《茶花女》中的茶花女;她瞧不起周围那些人:潘月
亭、黑三。。但又要依赖他们。在舞会上,她尽情作乐,跳得疯狂、热烈,
但一个人时深感孤单,灵魂上的孤单。
“舞会一场戏很重要。”他说:“要跳得美,跳着优美的探戈,甚至在
大厅中慢慢地形成他们一对在表演。乐队也要很有表情,似乎红人到了,非
常自豪与欣赏,人们都以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们,捧她:漂亮、有才华。她是
看透这一切的;但有时又看不透,就是在捧她时,她又陶醉了。舞场上的众
多人物都要性格鲜明,看得出身份,地位,揭示上层社会那种糜烂的生活情
景。”
“整个戏是暴露旧社会的。我写陈白露,是写知识妇女受压迫。不能使
人看了影片后,感到陈白露是下流的、自甘落后的。要是这样,那就失败了。
所以人物的分寸感,一定要掌握好。”
潘月亭要好看些
他在分析了陈白露后又说:“陈白露与诗人的分手,与方达生的重逢。
是她人生中两次重大转折。要演好。剧本写了黑社会的种种人物,演员在演
反面人物时,不能过火。过去往往演员一接受反面人物,就先自己批判自己,
一批判就不自然,不是真人了。是纸糊的人了。演反面人物,要当真的来演,
演员就要喜欢他。我看了试片镜头,很满意,我相信能演成真人的。”
他对将出现在银幕上的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等人都有新的看法。他
说,潘月亭要较好看些,不要演成旧时的商人,他有知识,也许是个大学生,
有点潇洒,不要搞成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