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无压力生活 >

第2章

无压力生活-第2章

小说: 无压力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所占比例已达25%—30%。    
    来源于身体的焦虑——自己吓唬自己    
    焦虑的身体反应可以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本来,担忧、害怕或恐慌的感受是正常的,但当这种感受被曲解或过度强调时,就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紧张状态焦虑。焦虑发作时,正常的生理反应会被误解,如“胸痛→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呼吸困难→以为是窒息”;“头晕目眩→晕倒,我可能得了中风!”除此以外,焦虑的反应可能简单地表现为“我应付不了!”要知道,做出这些吓人的结论会明显增加你的痛苦。    
    即使你意识到肌肉的疼痛不适和呼吸困难是一种正常反映,然而,当你过度体验到身体反应的不适,或对这种反应产生恐慌时,就会引起对焦虑症状的一种害怕感,即对害怕的一种害怕。    
    焦虑的身体反应也能以其他方式造成心理问题的持续存在。发抖、出汗、恶心和说话结巴,当你过分关注自己的这些身体症状时,极易削弱自信心,加重对自身行为的担心,这反过来又加重了这些身体症状。    
    来源于心理的焦虑——错误的思维观念    
    当害怕加重时,心理和情绪过程会更加强烈,并会出现紊乱。过分夸大危险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英琦就是过分夸大工作的压力、低估自己的潜力,引起过度紧张感,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这种极端不合理的观念会加重一个人的痛苦感,换言之,会促使心理紊乱不到显而易见的地方,从而陷入一种歪曲的负性思维中。    
    1大难临头    
    这是预期到非常可怕、灾难性的后果即将发生的一种想法。一个人总是臆断事情的发生将是糟糕至极时,会导致个体陷入痛苦的情绪体验之中。    
    朱莉曾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在办公室里,同事不经意的一个皱眉会让她认定是对自己的一种憎恨或不满,“一定是我得罪了她。”一次出公差,飞机在中途出现摇晃,她认定是发动机出了障碍,“我恐怕要丧命了。”在她眼里一个外科小手术也将导致死亡。尽管大难临头的思维是一种夸张和极端的表现,但这一思维过程会立即引发严重的焦虑。    
    2非黑即白    
    这是一种以“全或无”的方式看待世界的一种观念,把任何事都看成非此即彼的单色世界,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没有中间状态。    
    “我的心情总是很糟糕”,而不是“此时我的心情不好,但在他人的帮助下会好起来”;或是“人们总是批评我,非难我!”而不是“他人对我的批评,有时是不公正的”。 非黑即白的思维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要是不完美,那是无法接受的。”“没有全对,就意味着失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事事要求完美的人,极易感到不满,容易受到失败和挫折的打击。    
    3杞人忧天    
    是指过分夸大消极或可怕体验的一种观念。“杞人忧天”就是这类思维方式的结果,他们过分关注和夸大自己的小小失误和过失。    
    英琦会为自己一个小小的失误引发一连串的想法“我绝对无法完成任务;经理一定会认为我是个无能的人,或许我会失去这个位置!”这些想法会加重自己的压力,导致思维的紊乱,同时妨碍自身工作能力的发挥,激起更强烈的忧虑和害怕心理。    
    4无视长处    
    表现为,看问题时,只看到不足,忽视了积极、有意义的因素,看不到成绩和希望,看不到自己的能力。    
    朱莉只注意到自己脸上的“美丽痘”,为此烦恼、痛苦时忽略了自己漂亮的眼睛和更重要的气质的优雅。任何一个人,要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将会缺乏信心,最终影响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合理的思维并非完全是坏事,它在处理危险情景时有时是有好处的。一个曾经出过事故的司机和另一位未曾出过的相比,前者一定会更加注意危险性,从而也更安全些。但如果习惯性地使用这些不合理的思维来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或这些思维方式会被轻易唤醒,那么对其心理过程必将产生危害。    
    来源于行为的焦虑——寻求安慰    
     一个人觉察到危险时,其自然反应之一是逃跑或躲避,这在短时间内令人感到舒适和满意,并且,如果真的使我们脱离了危险,这种反应是有益的。然而,当你躲避的东西并非是真正的危险时,反而会引起持续的担忧,这是因为丧失了学习处理问题的机会。如一个人害怕水,他就永远体会不到游泳的快乐。    
    当我们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应该想到从家人、朋友那里去寻求帮助,从别人那里也许可以发现一些好的对策来处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幸的是,这种安全感的获得仅能起到暂时性的心理解脱,很快又会再次去寻求安全感。    
    简而言之,安全感的获得虽能给人以某种心灵上的解脱,但丧失了去积极获得更好地处理问题方法的动力。这使得一个人更加依赖于安全的需要,而无法面对和处理真正的问题。更糟糕的是,朋友、家人或同事会逐渐对此感到厌烦,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并产生更大的压力。


第一篇压力的十大罪状之三:失眠症

    第三节 罪状三:失眠症    
    失眠的产生常常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心理治疗对从根本上缓解心理压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情景一:    
    “数绵羊数到3517只的时候,我看到:疲惫不堪的绵羊宿命般起跳,头微扬,波光一转,那细节像极了一个人——本来心如死水,忽而又起微澜——何止是微澜!我分明感到四肢百骸里每一个细胞都在燃烧,在争战,在崩溃,这左冲右突令人绝望——我开了灯,从小几上拿过安眠药的小瓶。    
    这是他离开后的第109天。109天以来,再也没有进过卧室,怕见那张空荡荡的大床。朋友特地送了《西雅图夜未眠》,作为情感教育片,而我每次看到失眠人说爱妻去世后的生活,“清晨起床,整天呼吸”时,都忍不住泪雨滂沱。“在好多好多翻滚的夜里”,我所乞求的就是:晨光快来,这漫漫夜色实在令人窒息。不禁想:如果可以像《沉睡森林》中那个小女孩一样被催眠——就像‘在曾经茂盛着苹果树,被山火烧毁的森林中,植入橘子树’,从而,将那一段惨痛记忆连根抹去——就好了。”    
    背景资料一:    
    就这样误解了失眠     专家:周东丰、张彤玲(精神卫生研究所)    
    误区一:失眠不是心理问题,完全没必要进行心理治疗    
    除了少数身体疾病引起的失眠外,失眠的产生常常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心理治疗对从根本上缓解心理压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失眠反映到生理上,已出现了神经介质不平衡。心理治疗的关键就是打断这种恶性循环。催眠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种,使患者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其间所产生的心理平静和愉悦,对平衡神经介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引起生理变化,从根本上改善睡眠。    
    误区二:失眠治疗的核心就是睡觉,睡着觉    
    失眠的治疗不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这么简单,因为它可能反映的是更深层的问题。很多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都是失眠,比如可能是焦虑,体现为入睡困难;可能是抑郁症,突出症状是早醒,醒后感觉疲乏、困倦、疲劳;也可能是躁狂,表现为突然少觉。如果是心理问题所致,就不只是简单的睡眠问题了。    
    误区三:我都几个月睡不好觉了,长此以往,大脑一定会坏掉,甚至精神分裂    
    生物钟有自己的规律,这一段睡不好没关系,过一阵自然就能睡好,不必过于担心。如果睡不着,可以抱着不睡也没关系的心态,看看书,看看电视,让自己放松下来,学会顺其自然,与失眠和平共处,带着失眠的症状干你该干的事,不必过于焦虑。    
    误区四:我长期失眠,精神很差,为此必须抓紧一切时间睡觉,无论白天、黑夜,一有时间就爬上床    
    保持正常日夜节律和生活节奏非常重要,尤其要避免黑白颠倒。注意脑力和体力要有一定交叉,工作压力大的人尤其要锻炼身体,有计划地调整自身的状态,即使工作非常忙,也要注意有张有弛,因为兴奋点长久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对神经系统健康非常不利,适当转移兴奋主题有助于转移紧张情绪。    
    误区五:尽可能不要服用安眠药,因为会成瘾    
    如果失眠不是很严重,不吃药最好,但如果你已经失眠到痛不欲生或者坐立不安的状态,那可能已经是抑郁或者焦虑了,就必须服药了。不能因为怕药物的副作用跟病较劲儿,抗抑郁药成瘾,与麻醉品成瘾不是一个量级的。    
    情景二:    
    “失眠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比如原来我酷爱走路,尤其喜欢在大太阳下一路走一路晒骨头,看俊男美女掠过便觉得生活真是乐趣无穷。现在?顶着木瓜一样的脑袋僵硬地走在路上,乐趣?那是别人的,看到路上笑颜如花就想起了自己的一脸菜色。还不安全,想起某天下楼走着走着就歪倒了便心有余悸,从此,一出门就打车。    
    更重要的是节约时间,争分夺秒般,把工作以外每一分钟都用于睡眠。而事与愿违,在渴睡却不得睡中虚掷的又何止是一时一刻?夜将尽,只觉被耗尽。    
    头发掉了许多,头顶上的新生力量孱弱但倔强地支楞着,是一头一脸的晦暗中惟一的生命力。”    
    背景资料:    
    美国医学协会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深眠的时间越少,会使得体内脂肪组织增加并囤积于腹部,同时还会减少肌肉的质量、力量及运动的负荷量。而失眠者由于经常处于浅睡状态,很难进入深眠阶段,固而生长小肚子的几率大大增加。    
     由法国和瑞士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证明,大脑前部一个被称为脑侧室前视核(VLPO)的区域主宰着睡眠。这项发现可能为研制使VLPO细胞活跃或静止的新药开辟道路,帮助医治失眠症或使人保持清醒不眠状态。    
    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一个有早睡早起习惯的家族时,首次发现控制睡眠周期的基因。    
    情景三:    
    失眠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爱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悲惨的是你并不是那只幸灾乐祸的猫,而是任猫摆布、鱼肉的可怜老鼠。痛苦可想而知——即便你有很强壮的体魄,很坚强的意志,但在失眠面前,你发现原来你什么都不是。    
    不喜欢失眠,因为失眠的时刻是失去主张的时刻,它完全游离于你的意志之外,恶笑连连。而你,在漆黑中,没有时钟报时,昨天和明天混在一起,空间和时间混在一处,混沌中,不知是清醒还是在梦中。当注定要长夜不眠时,逃脱不了的就是宿命。我感到抬眼就望到了生命的尽头,于是哭了,对着长夜发出哀求:“求佛祖点化我吧,让我安睡!”    
    许久以来,能睡个好觉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背景资料:    
    失眠易感人群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30%的成人患有失眠。    
    失眠偏爱以下人群:    
    1。 工作狂。尤其是睡前还止不住要思考的工作狂。    
    2。 压力过大者。包括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尤其是当工作、生活环境发生骤变时,压力导致的紧张和兴奋最容易导致失眠。    
    3。 生活无序者。生活没有节律,作息混乱,随心所欲,黑白颠倒的人。    
    4。 咖啡因迷恋者。咖啡、巧克力等含有令人兴奋的咖啡因,晚间饮食尤其不利于睡眠。    
    5。 脑力劳动者(或从不运动的人)。长期坐办公室的人,尤其是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而毫无运动量的“劳心者”易患失眠。    
    6。 饮食无度者。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或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都不利于睡眠。    
    7。 恋床赖床者。把一切活动都尽可能挪到床上的人,真正把床用于睡眠时往往受挫。    
    8。 烟酒茶瘾者。令人兴奋的东西当然不利于睡眠,尤其是在睡前,尤其是当这些嗜好真正成瘾后。    
    9。 感官敏感者。对强光、噪声甚至气温、蚊虫敏感的人,睡眠容易被中断。    
    10。 胆小者。对睡眠环境缺乏安全感、怕神怕鬼的人,容易患失眠症。    
    11。 对睡眠过分紧张者。固执地认为必须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一旦不够,就焦虑,或随时补觉的人。    
    12。 睡前哲学家。喜欢在睡前躺着思考、总结的人,容易失眠。    
    情景四:    
    “我酸涩的眼睛终于闭上了,可脑子里那一双却大大地睁开了,在暗夜里清晰如许。    
    我戴上眼罩,没有用,有关夜的声音不由分说涌来:楼下有车驶过,管道里有异响传来,每一处细小的声波都仿佛与耳朵里的脉动共鸣着,放大了很多倍响给我听,挑拨着我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敏感的神经。    
    尽管脑袋里像灌了水,或塞进了木头,钝钝地转不动,有时不禁会想:所谓疯牛病的海绵大脑也不过如此吧?这一刻倒真希望能失去意识,我觉得我的大脑已经变成了棉花枕头。可即使如此,我仍旧睡不着。    
    于是就顺带着想想白天未完善的方案——没准儿能碰上灵感夜游呢,只可惜这侥幸从来没兑现过。反倒是夜半从似睡非睡间醒来,那‘棉花枕头’里魔症般地塞满了方案的碎片,而且是以噩梦的形式:秘书哭丧着脸说,方案没有通过,客户撤了订单,老板在大发雷霆……”    
    失眠可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过总是伴随着脑电图的改变。医生把失眠分成急性失眠与慢性失眠来区别对待。类似于你当年高考前夜死活睡不着,或是准备了两周的SPEECH终于要见人你却得“戴”着两个黑眼圈,这种令人恼火的事都得归罪于急性失眠。这没什么大不了,谁还没有过彻夜难眠的经历?你可以选择挺着,或是直接找点儿药吃,问题都不大。真正麻烦的是慢性失眠。长时间睡不好觉,安定从半片增加到一片可是还不太管用。在慢性失眠患者中更有很多人长期依赖于药物。    
    心境恶劣,这么听起来很情绪化的词组现在用在了失眠病人身上。对于失眠的临床实践最近有些变化,更加注重于失眠病人的心理和情绪。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现在的社会学模式,医生更加关心病人本身的情感。对于那些主诉失眠的病人,有经验的医生会查出他相关的很多问题:情绪低落、焦虑、烦躁、食欲不振、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当这些症状出现在我们身上,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睡不好觉引起的,我们不会因此去就诊,尽管事实上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情况的失眠,单纯依靠安眠药物始终不会得到很好的治疗。人为造成药物依赖,吃上就不能停,否则反跳得更厉害。    
    以前对于失眠的临床诊断往往会靠到“神经衰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但随着医学发展,“神经衰弱”这个词逐渐被淘汰掉,在美国干脆已经没有这个词了。在病理学上,它被划归到神经症之下的“心境恶劣”,病情继续发展会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