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昆明强制戒毒所的戒除毒瘾的成功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可这里的工作人员有时同样感到无奈,因为只要脱毒者的生活环境中仍有毒品存在,很大一部分人就会成为戒毒所的“回头客”。昆明人孙女士今年刚好30岁,而她的吸毒历史却有12年。她告诉记者:她已经记不清楚自己去过多少家戒毒所了。全国只要是有戒毒所的地方她都去戒过毒,而这次是她第18次跨入昆明戒毒所的大门了!每次在戒毒所脱毒成功后,走出戒毒所的大门,她总抵制不了周围毒友的诱惑。在记者离开昆明强制戒毒所时,戒毒所里传来戒毒人员的口号声。但愿他们能有一个没有毒品的明天。
踏上“毒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毒害我国的海洛因大部分来自世界著名的毒源地“金三角”。
当地的新闻界同行告诉记者:“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处,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现在的“金三角”已突破原有范围,地理位置不断北移。缅甸北部逐渐形成“大金三角”的主体。“金三角”的北移意味着“金三角”毒品贸易继大毒枭坤沙之后,出现了一个新阶段。作为世界毒源地意义上的“金三角”,其面积约15~2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丛林密布,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罂粟生长,是世界著名的鸦片产地。
当地新闻界的同行告诉记者,我们这次要去的是缅甸北部的佤邦。那里是缅甸高产鸦片的种植地,而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就是当年的“毒道”。
沿着澜沧江的这条公路,就是通往云南西部的大动脉,在古代的时候叫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过去的名称是“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
“蜀身毒道”这个词也暗含了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问题,就是毒品。因为“金三角”的毒品大部分就是通这条动脉流向内地的。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由云南出境。
我身边这条碧绿的河水,就是有名的澜沧江,出境后叫湄公河,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的湄公河流经的缅甸、老挝、泰国的交界地,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金三角”。
藏在三菱车挡风玻璃下的海洛因
我们早上7点出发,一直到凌晨1点才到达了临沧地区的行政公署所在地临沧县城。临沧地区与缅甸“金三角”地区的果敢、佤邦接壤,边境线长达300公里。因为地形复杂,所以禁毒缉毒任务非常艰巨。
我们和临沧地区公安局禁毒支队的李登荣政委刚刚见面,就得到消息,缉毒干警抓到了毒贩。我们立即赶往现场。李政委说,他们每年侦破的毒品案件都在1000起左右。
李政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汽车修理厂。
办案干警告诉记者:他们根据情报人员提供的消息,到320国道上面堵截了这个毒贩。经过细致的检查,干警们从这部三菱车的挡风玻璃下部的夹层暗箱里边,查获海洛因36块,共11630克。
这是记者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海洛因。这些白色的粉末,不知有多少人为它失去了幸福和欢乐,甚至生命。
第二天,记者离开临沧县城,一路的议论主题还是“金三角”,还是毒品。中午,车到达澜沧边防检查站。
记者采访来自北京的女战士小陈。
记者下车接受例行检查时了解到,今天上午边防站刚刚破获了一起毒品案件。
上午10点左右,边防战士在对一辆出租车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两个乘客随身携带的证件中夹带了两小包海洛因。经过仔细检查,边防站战士发现这两名男子体内有几个可疑的块状物,怀疑是人体藏毒。于是,按照有关规定对这两名嫌疑人进行留置观察。
在澜沧检查站的官兵中,记者在值勤的战士中见到了来自北京顺义的女战士,她正在进行检查。
记者注意到,来自北京的女战士小陈在叙述过程中不时夹杂着当地口音,她解释说:“要查毒嘛,就要学说当地话。”
与缅甸掸邦毗邻的云南省思茅地区,多年来一直是“金三角”毒品运往广东、香港的主要通道之一,而澜沧虽然是二线检查站,却是从边境到内地的最后一道边检。在这里,火眼金睛的缉毒卫士,忠诚地捍卫着中国广阔腹地的洁净庄严。
我们继续前进,一路上遇到了不少佤邦的车辆,我们感觉到距离“金三角”、距离毒品越来越近了。
亲眼看到了毒品的危害,也看到了贩卖毒品的猖獗。我们的车行驶在赶往缅甸佤邦的路上,而这时我们的心情已经没有了离开昆明时的喜悦,倒多了些沉重。
快到边境了。这时,我们接到了缅甸佤邦联合军总司令鲍有祥的秘书王丽的电话。她通知我们:在缅甸佤邦入境口岸,缅甸佤邦联合政府中央办公厅早已派人在口岸等我们。来接我们的是佤邦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周大福和佤邦政府主席、佤邦联合军总司令鲍有祥的秘书王丽本人。
即将踏上“金三角”的土地,不知道前方有什么等待着我们。
第十九章 探秘“金三角”2。探秘“金三角”(二)
一进“金三角”:深夜被枪声惊醒
从云南的思茅出发,我们在山路上颠簸了整整3天,终于到达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勐阿边境站。到了勐阿,大家都已疲惫不堪。但抬头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勐阿边境检查站”的牌子,记者的神经一下子又兴奋起来。办理完所有的出境手续后,记者徒步走过了中缅边境的勐阿大桥。勐阿大桥横跨南卡江,长约150米,是我国连接缅甸佤邦联合军控制区的通道。记者第一次进入了缅甸,第一次踏上了世界著名毒源地“金三角”的土地,进入了“金三角”缅甸佤邦联合军的控制区。
缅甸佤邦联合军是缅甸的一支地方武装,总部设在邦康,控制人口约60万人。1996年,“金三角”大毒枭坤沙被击败,缅甸佤邦联合军成为“金三角”地区势力最大的地方武装。佤邦每年种植罂粟80万至90万亩,占缅北毒源地的70%,其鸦片80%被加工成海洛因,销往世界各地。通过了缅甸的口岸,记者乘坐汽车来到佤邦首府邦康。邦康不大,看起来更像一个集镇。街上随处可见带枪闲逛的军人。在一家珠宝行前,迎面走来的娃娃兵,每人拖着一支步枪,枪身比他们还高。
尽管邦康治安尚可,当地的武装对我们也很友善,但看到满街带枪的军人,记者的心里七上八下,不敢大意。选择了佤邦联合军总司令开的一家宾馆,这让记者的心里多少有了点踏实的感觉。“金三角”的夜晚,比起喧嚣城市来寂静了很多。房间的窗式空调启动起来“嗡嗡”作响,像开
动起来的拖拉机。折腾了大半夜,记者好不容易入睡。突然,一阵清脆的枪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过了一会儿,枪声停了。这一夜,我再也没有闭上眼睛。
第二天,佤邦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周大福和记者见面时,腰上也别着一把手枪。记者很好奇,周大福告诉记者:我们是政党军合一,公检法合一。我们属于过渡时期的这样一个政府,有很多东西不可能健全。
在有关人员的斡旋下,缅甸佤邦联军总司令鲍有祥答应和记者见面。
鲍有祥领导的佤邦联军总数超过了2万人,是目前缅甸境内最大的地方割据势力,虽然和缅甸政府签订了停火协议,但是仍然保留自己的武装。
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是突然告诉我的,我被佤邦的军车拉到了佤邦军政干校的操场边的一棵大青树下。
记:这里种植罂粟的原因是什么?
鲍有祥:“金三角”罂粟种植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气候的原因。因为这里的地形和
气候比较适合罂粟的生长,所以种植罂粟比较多。
在“金三角”当地有大量的毒品生产,那么,毒品的交易是否是公开的呢?
鲍有祥:在我们佤邦境内,鸦片是自由买卖的。因为罂粟(鸦片)大家都种,交易是公开的,做生意的人买卖,我们不管理。
鲍有祥介绍,一方面有政治上的压力,一方面对自身也有危害,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佤邦已经开始削减罂粟的种植面积,他说:“我们减少了鸦片种植面积,但只能是慢慢地来。”
二进“金三角”:阳光下的毒品集市交易
记者转道临沧地区的沧源县,再一次踏上了“金三角”的土地。我们这一次是从沧源县和“金三角”的边境出境。
边防战士正在检查过境车辆和物品。
我们的车在一户烟农的小院子前停了下来。眼前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这难道就是“金三角”吗?在这个普通的院落里边,每一个角落都种满了罂粟,上边是罂粟花落了以后的罂粟果,满地都是收割完以后的大烟壳。
这家烟农衣衫褴褛,住的是用竹片和茅草搭建而成的茅草屋茅草房,像原始部落一样,家里几乎没有多少物品。据介绍,烟农都非常穷苦,一亩罂粟产出5公斤大烟,在当地只能卖1200元人民币,而且要上缴40%的税。因此,毒品的暴利都被毒贩、毒枭掠夺去了,烟农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
在进入“金三角”之前,我们从来不曾把毒品和贫困联系在一起。一提起毒品,就使人想到了财富和暴利,在这里,我们发现“金三角”的普遍贫困让人难以想像。毒品的巨额利润与“金三角”普通人的贫困形成了鲜明对比。
记者来到山坳边的小集市。在这里,鸦片的交易和集市上日用品的交易一样公开:破
旧的天平,简单的讨价还价,黑色的鸦片变成了纸币。阳光下的鸦片交易这样简单地完成着,是那么平静、从容,完全没有我们想像中的偷偷摸摸,躲躲藏藏。
“金三角”的毒品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但值得欣慰的是缅甸“金三角”地区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实施绿色禁毒工程。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他们开始搞替代种植项目,让烟农铲除罂粟,种植甘蔗、水稻、西瓜,取得了成功。同时,当地的旅游开发也初见效果。
用替代种植项目从根本上解决“金三角”毒品泛滥的问题,我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仅云南省就投入资金3亿多元,提供大量的粮食种籽和经济苗木20多万株,派出各类专家技术人员3000多人次,主动帮助“金三角”地区开展罂粟替代种植项目。
到目前为止,共发展替代种植的各类经济作物44;5万亩,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金三角”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
三进“金三角”:探访无毒区
5月27日下午,我们离开佤邦后,取道孟连,从打洛边境检查站过关,进入“金三角”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控制区。记者第三次走进了“金三角”。
据了解,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是“金三角”最小的武装势力。同盟军的控制区在1998年前也是重要的毒源地。中国的勐海县和该地区山水相连,成为“金三角”毒品过境的通道,因此受到的“毒”害也最深。1990年以来,勐海县有34人因吸食毒品中毒而死,公安机关缴获的海洛因就多达700多公斤。
据介绍,现在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在其控制区内已基本铲除了罂粟,是“金三角”的“无毒区”。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地方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谢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有感慨:“我们过去的经济支柱是毒品。以毒养军,以军护毒,是“金三角”特有的‘模式’。但现在我们搞了替代经济作物,开放搞了旅游,不但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年年有余,没有必要再种罂粟,毒害世界各国。”
据了解,在我国勐海县的帮助下,1993年以来,该区已种植高产茶叶、杂交水稻、甘蔗和橡胶等6万多亩,完全实现了“替代种植”。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地方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谢斌说:“我们能摆脱‘罂粟经济’,建设了一个健康的财政,成为‘金三角’的‘鱼米之乡’,中国的勐海县功不可没。”
由于贫困,在短时间内,“金三角”还很难摆脱毒品经济的束缚。但记者感到欣慰的是:缅甸“金三角”地区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绿色禁毒工程,在国际社会和中国的帮助下,他们开始搞替代
种植项目。这使我们看到了“金三角”的希望。
第十九章 探秘“金三角”3。走进“金三角”(一)
文/杨博
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像这片土地那样,背负着百年的耻辱、长久的与世隔绝,又承受着全世界从未间断的关注;盛开着娇艳无比的罂粟花,又制造着猛于虎蝎的罪恶;延续着原始贫穷的生活,又充斥着战火、冒险、财富和纷争……汹涌的萨尔温江隔阻了这里与外部世界的往来,连绵不断的山峦拥抱着世上最具神秘性的地域——“金三角”。
有关“金三角”的传说太多太多。扑朔迷离的传说,将它笼罩于层层迷雾之中。
“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和老挝的交界处,它不是个国家,然而又是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这里军阀称霸,枭雄割据。由于这一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又是几个国家管不着的地方,过去除了极少数人冒险走私贩毒之外,外界很少有人进去,因而“金三角”在人们的心中非常神秘。但无论这里怎样扑朔迷离,形势怎样尖锐复杂,一切问题的核心,都归结到两个字上:毒品。
“金三角”,没有明确的行政划分,一种被大致认可的说法是:北起中缅边境,西到缅甸萨尔温江,南至泰国清迈、清莱山区,东抵湄公河老挝丛林,外形看如一只倒置大三角的区域。
联合国禁毒署资料表明:20世纪下半叶,在亚洲南部以种植罂粟为生的各国人口超过1000万人,地域主要分布在萨尔温江流域直至湄公河流域大约20万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面积相当于7个台湾岛加在一起的总和,人称“魔鬼金三角”。
赶往佤邦来到云南才知道,云南和缅甸“金三角”漫长的边境线上,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山水相连。
有时候一条并不太宽敞的溪流或一个平缓的山坡,一个竹篱笆就是边境线,有的地方界桩就钉在横穿一个村落的小街上。边境上,有不少“一村两国”、“一寨两国”、“一田两国”、“一井两国”、“一河两国”、“一路两国”现象,稍不留神,我们的车就行驶在了“金三角”的土地上。
在云南省勐海县,当地一位政法委负责人带着记者来到一大片田野里,说:“我现在是一人跨两国,左脚在中国,右脚在缅甸,田埂就是国界。”
中国有句俗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这些云南边境地区背后是毒品王国“金三角”,那里盛开着成千上万亩的罂粟花,那里有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毒品加工厂,那里的百姓据说像卖萝卜、白菜一样地练摊儿卖毒品。那里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