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神_作者:[英]尼尔●盖曼-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者:这个名字非常好。他确实有点像个影子,同时又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他身边的人的各种不同侧面。
盖曼:正是。我有一个朋友,她给我写了封信,信上说“我不喜欢影子,更喜欢影子所假扮的迈克·安塞尔。为什么不干脆把影子写成迈克·安塞尔呢?”影子这个人物有一点非常怪。只要不跟别人在一起,他就没有自我。和别人在一起时,他才拥有自我,或者干脆像镜子一样模仿别人的自我。连说话都是这样。
我自己也很喜欢他模仿别人的时候。假冒别人搞诈骗,真是有意思极了。
记者:这本书里涉及了不少骗局,有些经典骗局简直成了我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盖曼:其实整部书所写的都是一个大骗局。正因为这样,我才说《美国众神》可以视为一部悬疑小说。我觉得写这种骗局很来劲。在观众意识到之前,把球藏进茶杯,到时候一揭开!写这本书有个最困难的地方:只要不看完,你永远猜不出这个骗局到底是怎么回事。做到这一点才够酷!
梦的主人尼尔·盖曼
马骁编译
他是谁?他是当今最重要的畅销漫画作者;是最著名的幻想小说作家和无数奖项获得者,被《文学传记辞典》(DictionaryofLiteraryBiography)誉为十大后现代作家之一。他是记者、诗人、词作者、影视编剧、制片人和导演;是生活在明尼苏达州某所歌德式宅院中的英国人;是顶着一头黑色乱发、只穿黑色阿玛尼、喜欢戴墨镜的英俊男子;是妻子的丈夫,三个孩子的父亲和七只猫的主人。
他,是尼尔·盖曼。
1960年11月10日,盖曼出生在英国汉普郡。尽管有犹太血统,但他却在几所英国国教学校就读,学习普通课程和宗教科目,这为他打下了广博的神学和宗教学基础,也成为日后的创作源泉之一。
成长在拥有独特幽默感和浓郁魔幻氛围的英国,盖曼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J·R·R·托尔金和C·S·刘易斯笔下的奇幻世界,进而又成为铁杆科幻迷。和许多热爱书籍的孩子一样,他有着成为作家的梦想;但也和许多孩子一样,他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动笔。盖曼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二十岁出头时,遇到了一个漆黑漫长的深夜,是那种你一生中只会遇到一两次的、连灵魂都随之暗淡的夜晚。我睡不着觉,脑袋里始终在想,‘我老觉得自己能写出好东西,但却完全没有尝试’。这还不算糟,更糟的是再过五六十年,我可能会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对自己说:‘我本可以成为一个作家’。但到了那时,我都不知道这是不是在撒谎。”
盖曼开始写作,但结果并不理想,稿子都被退了回来;于是他决定转变方式,先从了解出版业入手,记者和自由撰稿人成为了他新的目标。在其后几年中,盖曼为许多杂志撰写了访谈、书评、影评等大量稿件,甚至给被奉为传世经典的幽默科幻小说《银河搭便车指南》写了一本解读书。
此后不久,盖曼结识到美国漫画界的顶尖剧本作者艾伦·摩尔,随即开始了自己的漫画生涯。经过数年的历练和积累,27岁的他着手创作《睡魔》(Sandman)系列漫画,并一炮打响。在这个系列中,盖曼以掌管世人梦境的摩尔甫斯神为主角,创作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背景时而在中国西域大漠,时而又下到地狱冥府,有时甚至在其他文学或漫画作品的背景中遨游,时空跨度之广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曾与日本画家天野喜孝合作,出版了一本以日本鬼狐传奇为脚本的绘图小说《睡魔:捕梦》。而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美式英雄漫画的模式,以深沉黑暗的基调,旁征博引的对白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到大量知识分子和女性读者群,对整个漫画工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1987到1996年间,盖曼一共创作了七十五期漫画,由此得到的漫画奖项不计其数。其中第十九期《仲夏夜之梦》——讲述了摩尔甫斯与莎士比亚相遇,并达成合作关系的有趣故事——更赢得世界奇幻奖的殊荣,成为了头一个获取文学奖项的漫画作品。
在这十年中,盖曼也创作了许多其他漫画和小说。其中和《碟形世界》的作者、幽默奇幻大师特里·普拉切特合作撰写的《好兆头》(Good Omens)最为抢眼。在这本书中,11岁的撒旦之子亚当、相交4000多年的一对天使与恶魔、女巫后裔、工薪族兼职猎巫人等离奇吊诡的角色,在两位精擅英式幽默的作家笔下,演出了世界末日来临前的爆笑戏码。也获得了世界奇幻奖等多项提名。
其后几年中,他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小说和剧本上来。1997年,他与英国BBC电视台合作,为6集系列剧《无有乡》(Neverwhere)撰写剧本,并很快将其改写为小说。同年又出版了美轮美奂的绘图小说《星尘》(Stardust),并在1999年以纯小说形式再版,获得了当年的创神奖(My thopoeic Award)。
2001年对尼尔·盖曼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精心撰写的长篇小说《美国众神》(American Gods)堂皇登场。这部被读者戏称为“神话黑暗都市奇幻哥特恐怖浪漫幽默公路小说”的跨类型之作,讲述了以奥丁为首的旧时代诸神,和以“媒体”、“高科技”为首的新生代神祇之间的激烈斗争,体现出当代美国的真实面貌,和世界观价值观的激烈冲突。该书在许多排行榜上逗留许久,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造成不小的轰动,进而一举囊括当年所有幻想类小说大奖。
2002年出版的童书《卡萝琳》再次获得幻想文坛最高荣誉雨果、星云两项大奖,以及恐怖小说大奖布拉姆·斯托克奖。
而在2005年,他的新书《蜘蛛男孩》(Anansi Boys)出版发行,随即登上众多畅销排行榜。其中借用了《美国众神》中的配角蜘蛛神阿纳西,以他的两个儿子为主角,书写了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童话,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前者。
与此同时,盖曼开始与电影界大量合作。他和老搭档漫画家戴夫·麦克基恩合作指导了儿童片《镜面具》(Mirrormask),令人惊讶的想象力和精美绝伦的画面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由他根据英国古典史诗《贝奥武甫》撰写剧本的同名奇幻大片,预计将在2007年上映。而动画片《卡萝琳》和有影星罗伯特·德尼罗参演的《星尘》也都在紧张制作中。
就像笔下的摩尔甫斯一样,尼尔·盖曼仿佛有能力行走在人们的梦境和幻想之中,把它们变成一个个让人啧啧称奇的故事,为读者带来无可比拟的阅读享受。
《美国众神》之众神
奥丁Odin:挪威神话中的主神,是战神、智慧之神和死亡之神。在维京时代的古挪威语中,奥丁一词的意思是“激励”、“愤怒”和“疯狂”,显示出这位神灵复杂的性格。他将自己的一只眼睛奉献给智慧泉,以此获得智慧,还让人间的伟大诗人们饮下由矮人酿造的蜜酒,以刺激他们的灵感。
关于奥丁智慧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他用自己的长矛刺穿身体,将自己吊在世界之树上,长达九天九夜,从而获得了智慧。
身为死亡之神,他的殿堂接纳战死者的英灵;身为战神,他战无不胜。许多挪威传奇故事将他描绘成一位战争的煽动者,只要他掷下长矛,就能挑起一场战争。他的侍女们名为瓦尔基里,常在战斗中飞临战场,使战斗的发展符合奥丁的希望。她们还有一项任务:挑选最英勇的战死者,让他们在奥丁的神殿中宴饮,准备参加最后的决战。
奥丁拥有强大的变形能力。在传说中,他常常化身为一位独眼老者,灰色胡须,手持拐杖漫游世界。
洛奇Loki:挪威神话中的狡诈之神,主神奥丁的奶兄弟,被称为“一切欺诈手段的发明者”。他用唯一一种没有发誓绝不伤害奥丁之子巴尔德的植物槲寄生削制了一枝长矛,诱骗巴尔德的盲兄弟掷出长矛,刺杀了巴尔德。
洛奇也出现在尼尔·盖曼的另一部作品《睡魔》系列中。正是因为他犯下的罪行,最后导致梦神之死。
岑诺伯格Czernobog:在古斯拉夫语中,这个词意为“黑色神灵”。在古斯拉夫神话中,他是一位被诅咒的神灵。古斯拉夫人认为,每件好事背后都有一位善良之神,每件坏事背后都有一位邪神,其代表就是黑色神灵岑诺伯格。
安纳西:又名南西,西非最重要的神祇之一,是一位骗术之神,喜欢捉弄他人。他有时化身为蜘蛛,有时化身为人,还有的时候同时兼有蜘蛛和人的形象。
这个人物还出现在尼尔·盖曼的另一部作品Anansi Boys中。
伊斯特Eostre,Easter:月神,丰收之神,能使万物生长。在盎格鲁-撒克逊神话中,她是黎明之神。
伽梨Kali:印度教主神之一,毁灭之神。梵语中,伽梨的意思是“时间”,“黑色”,转意为“时间之母”,或“吞噬时间者”。她有四只手臂,一只持剑,另一只拿着人头,表示无人能逃避死亡。另两只手做祈祷姿势,表示信奉者能获得救赎。她戴着由五十一颗头骨组成的项链,这是梵文字母的数字。印度教认为梵文字母中蕴藏着神力,每一个字母代表着一种力量,或表示伽梨的一种化身。因此,伽梨也被视为语言之母。
透特Thoth:埃及诸神之一,计算、智慧之神。人身朱鹭头,拥有仲裁的神力,掌握着善恶之间的平衡。在冥界,他用天平称量死者的心脏,天平另一头是一根羽毛,以此裁定善恶高下。
阿努比斯Anubis:埃及神话中的冥界之神,也是制作木乃伊的保护神。常常化身为狗或豺。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冥界的使者与守护者,负责护送死者的灵魂。于是,他又成为濒死者之神,主宰与殡葬有关的事务。
荷露斯Horus:埃及神话中天空与太阳之神,化身为鹰,或鹰头人身。传说中,他的一只眼睛是太阳,另一只是月亮。当天空中既无太阳也无月亮时,荷露斯便成为盲者。
巴斯特Bast:埃及女神,常化身母狮或猫,或猫头人身的女人。埃及的保护神之一。
卓娅Zorya:卓娅是古斯拉夫民族的天空和光明女神,尤其在俄罗斯最受崇拜。她通常被描绘成一组三位女神。三位女神有各自的名字。乌特恩亚亚:启明之星,维切恩亚亚:晚间之星,以及午夜之星波鲁诺什娜亚。三位女神有着相同的工作,努力保卫大熊星座,让它不被一只天狗吃掉。而大熊星座又控制着宇宙的运行和时序轮转,因此卓娅们可以视为世界的守护女神。
如何把当代生活写神?
王化桥
无论对读者还是作者来说,一个野心勃勃的小说书名都是比较冒险的。《美国众神》这本书容易让人想起那些鸿篇巨制的史诗,现在这年头,你除了准备上央视的《百家讲坛》,谁还有心思把《神曲》读完。
小说的本质就是小,以小见大,以小博大,在生活的质感和细节之中,掀起震人的故事和目不转睛的传奇。作为一个写作者,《美国众神》这样的书名让我一时难以进入,但作为阅读者,我习惯性地翻了翻它的开篇。
它太容易让人进入了,如果没有出版商那些多余的广告语,可能会更好。因为任何一部优秀小说的第一段就是广告,开篇一百多来字,交待的细节很饱满,没一个多余的词,为后面的情节暗伏了两个线索。当我一口气读完最后一章,对我来说,这一场冒险之旅绝对不是国内旅行社安排的欧州十四国游“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屙尿。”它是一场探索发现之旅、感官愉悦之旅。多谢这位导游,哦,对了,他叫尼尔·盖曼,照片上看起来很年轻,很帅气,就这一点比较让我沮丧。
现在,我很难对这部小说进行归类,盖曼的叙述文字简洁平实,却机锋迭出,冷幽默用得极妙,用四川话来说,玩笑开得很大,咋一看像是冯内古特那一派的黑色幽默。但小说情节充满惊悚,奇异玄幻,因为中国图书市场的功利使然,它理所当然地被归为“奇幻文学”,正如封面上所写:“幻想文学的最高荣誉,雨果奖、星云奖双奖作品。”
也就是说,它被归为通俗小说了(这就让中国作协的很多朋友们松了一大口气)。当然,这可能会因此失去一部分专业读者(比如我就差点错过)。但是,我认为这也许不是坏事,还有可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那就是,沉痛地打击一下中国奇幻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创作者们,让他们知道,锅儿是铁铸的,幻想文学究竟可以写到什么样的程度——现在,中国人的想像力还是围绕着一只猴子和几个和尚打转转,连沙僧的日记和传记这几年也出了不下十本。
可能会有读者用金庸、黄易说事,说我们的作品也如何如何。金庸的武侠我也很喜欢,但他的所有作品都有一个“基督山模式”:少年负血海深仇,最终成为大侠。
和西方的通俗大师一样,尼尔·盖曼不会去创作一劳永逸的类型小说,他们从不故意设置悬念,情节推动往往在平淡的叙事中埋下线索,读者总是会读到某处恍然间领悟,并发出“哦!怪不得……”这样的感慨。
而我们的通俗小说的悬念设置除了有固定的模式外,还常常会经不起推敲,比如《天龙八部》,事先隐藏小说的节点——雁门关外的那一场伏击,萧峰和中原武林的所有恩怨,以及小说的悬念都由此而生,情节高潮时,当玄慈临死前完整地交待了这一事件后,有的读者会像我一样,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挑衅,因为这个事情不附合人性逻辑,它不成立,凭什么一个德高望众的方丈听说有人来偷东西,就像毛头小伙子一样冲动,不远千里,组织一帮人伏击,先动手杀了萧峰“不会武功的娘”。
其实,把想像力放在宋朝、放在古代的猴子身上,应该还有空间把小说写得更好的。因为那些年代大家都没经历过。而用当代生活写出想像力,把当下的生活材料、甚至包括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也处理得很“神”,很魔幻,就不太容易了。而这,正是西方的尼尔·盖曼们给予我们的启示。
但愿这样的小说多多益善。
第一部 影子
第一章
你问我们国家的疆界,先生?这个嘛,先生,在北部,我们紧靠着北极光;在东部,我们紧靠着东升的朝阳;在南部,我们紧靠着昼夜平分点;而在西部,我们紧靠着最终审判日。
——摘自:《美国人乔·米勒的笑话书》
影子在监狱里服满了他的三年刑期。他身材高大魁梧,脸上总挂着一副“别来惹我”的表情。所以,他在牢里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如何消磨时间。他花了不少时间健身,保持体形,还自学用硬币变戏法,除此之外就是不停地思念他心爱的妻子。
在影子看来,被关在监狱里最大的好处,也许是唯一的好处,就是让他产生了一种真正的解脱之感。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强烈。他再也不必为有人要抓他而担心,因为他已经被抓住了;他再也不必为明天将发生什么事而恐惧,因为明天肯定过得和昨天一模一样。
至于你究竟干没干给你判罪的事,这倒不打紧,影子想。以他的经验,监狱里遇见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因为某些事愤愤不平。全是老一套:执法机构弄错了,他们说你做了什么事,其实你没做;或者你干的事和他们说的不太一样。但是,真正重要的只有一点:他们抓到你了。
进来的最初几天,他就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