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完整版 易中天 >

第52章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完整版 易中天-第52章

小说: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完整版 易中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三个原因,诸葛亮自己清楚呜?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啊,怎么会不清楚呢?也许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还有点乐观,但是也很谨厦,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好,那么我们只好又问下一个问题,既然清楚,那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北伐呢?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安内必先攘外。有证据呜?在哪里?有,在《出师表》。我们去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开篇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姐,今夭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才是它的真正原因。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认为蜀汉政权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呢?是曹魏的威胁呜?我们翻翻历史就知道,自从赤壁之战以后,后来灭蜀之前,曹魏可从来设有主动进攻过刘备和蜀汉,他们发动过一次战争呜?那个时候曹魏老打孙权的,相反,刘备征汉中,关羽围襄奕,诸葛出祁山,都是你刘备集团、蜀汉政权屡屡桃衅,怎么能说威胁来自北方呢?再看看东边有威胁呜?夷陵之战以后,吴蜀两国就队复了盟好当然这里面有诸葛亮的外交的功绩。诸葛亮执政以后,立即执行联合孙吴的这个国策,还做得很好。威胁既不来自北方,也不来自东方,那么让诸葛亮感到不安的威胁在哪里呢?只有一个地方,内部。而内部陇患重重的原因,我在前面己经多次讲过了,就因为他那个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的,所以,诸葛亮之陇,陇在箫墙之争。在这样的清况下,他就只有采取这样的政策,对内依法治国,对外发动战争。战争对于转移注意力,加强凝聚力,镇压反对派都是很有利的,这叫做安内必先攘外。第二点小国更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是最弱小的,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强,你不能坐在家里等着人家来打你,所以《后出师表》说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就有争论,我们只能说是“疑似”。都说《后出师表》里面,“诸葛亮”说“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伐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去攻打曹魏,大汉王朝也是要亡的,与其坐在这儿等死,莫不如去拼他一下。如果说这个话因为《后出师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认定是诸葛亮的意思的话,那么《华阳国志》的八个字,我觉得是可以采信的,就是“以弱为强,犹可自保”,而且王夫之,大家知道,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在他的《读通鉴论》里千脆把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锁定为四个字,就是“以攻为守”。而且这个以攻为守包括两个内容,用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巩固以存和待时以进,就是说以攻为守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另一方面,万一在进攻的过程中有个机会呢,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为了抓住机遇,必须使蜀汉政权时刻保持战争状态,这是第二点小国更要图强。第三个原因,理想必须坚持。我一再说过,诸葛亮是个有理想、有饱负的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只要有一丁点机会,都会抓住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共同特点。问题是诸葛亮的理想设变而形势变了,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设计将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条件是什么呢?刘备集团能够跨有荆益,荆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然后两路出兵,一路从荆州出发,一路从益州出发,而且还要有个时机,叫夭下有变,这是很科学的规划,但是形势是怎样的呢?首先是曹魏非速亡之国,设有夭下有变的条件,另外荆州丢了,理想设变形势变了,形势变了策略要变,也就是说他必须继续高举“汉贼不两立”的旗帜,坚持这个政治立场,坚持北伐,坚持讨贼,但是另一方面在具体行动的时候,小心翼翼,做到万无一失。你要知道诸葛亮统帅的十万大军是蜀国的命脉所在,是蜀国的命根子啊,我不能孤注一掷地把十万大军投入在战场上,豪赔一把,这种豪赔是土匪千的事清,孑匕明先生不会千,所以诸葛亮是不能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这个风险太大了。对此,王夫之也有一个结论,王夫之说:“公盖有不得己焉者,特未可一一与魏延辈语也。”就是诸葛亮在做北伐的决策的时候,有很多不得己的地方,有很多难言之隐,这样一些复杂的清况,这样一些复杂的形势是不可以和魏延这些人说清楚的,我不能公开告诉魏延,说不清魏延也听不匿,何况这个时候诸葛亮也需要有魏延这样坚定的抗曹分子,因为我现在高举的是汉贼不两立、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这样一个旗帜,我也有人打先锋啊,有这么个嚼头青夭夭说要灭曹魏不是很好嘛,我千嘛跟他说穿啊。



'画外音'通过以上易中夭先生的分析,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政治账是把蜀国内部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上,然后靠北伐来振奋蜀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一直对他的政治理想耿耿于怀,不肯罢休,而作为蜀国后期唯一的猛降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后的北伐继承人,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设有把北伐的接力棒交给魏延呢?



刃万么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什么要跟杨仪他们说这个魏延恐泊是不会听命令的,他要是不听命令你们走你们的,别管他,为什么?现在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就因为魏延是个坚定不移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贼,而且是坚决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诸葛亮很了解魏延这个人,这个人自命不凡,自视很高,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老觉得不得志仗设打过瘾,但是诸葛亮威望太高,他设办法。现在诸葛亮去世了,什么杨仪啊,什么姜维啊,什么费杯啊,你还镇得住魏延,魏延听你的,他才不会听呢,只好让他去,设有办法,留不住,挡不住嘛,所以诸葛亮的遗命说的很清楚,“着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你们走你们的,不管他,设有说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你就杀了他。因为诸葛亮心里很清楚,魏延绝不是反贼,只是设办法而己,因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清是赶陕把大军撤回成都,把蜀汉政权保卫起来,只有保住了蜀汉,将来的什么兴傅汉室、还于旧都或许还有一丝希望,你如果连蜀汉都保不住了,你一点希望都设有了。为了顾全大局,这个时候也只好说随魏延去吧,这就是诸葛亮一片良苦用心。我认为,他临终时候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汉,但是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蜀汉还是亡了,而且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国是最早灭亡的。那么蜀汉为什么又会最早灭亡呢?请看下集:无力回天。


易中天品三国(42)无力回天

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内依法治蜀,做事公平,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在他死后二十九年,一位有职无权的大臣谯周,竟然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蜀国给说降了。那么诸葛亮创下蜀国大业,为什么经不住谯周的三言两语呢?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无力回天。



公元263年,在曹魏军出兵两个月之后,原本经营不错的蜀汉政权被刘禅拱手送给了魏国,成为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这让许多历史学家感到困惑。刘禅君臣的不战而降,是蜀汉史上最后一个不解之谜。回溯蜀汉政权危机存亡之秋,大敌当前,没有人能够提出退敌良策,朝臣们是投降声一片。然而蜀汉一把手刘禅第一个反应是不想投降的,想逃到南方去避避风头。就在刘禅犹犹豫豫的过程中,有职无权的光禄大夫谯周在朝廷上侃侃而谈,竟然把刘禅说得心服口服,最后不战而降了。



那么谯周为什么要极力主张投降曹魏呢?谯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刘禅又为什么要听他的呢?在蜀汉迅速灭亡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层政治背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无力回天”。



易中天:



事实上,曹魏政权一直是把灭孙吴放在第一位的,后来才调整政策来先灭蜀汉。而且,从出兵到蜀汉灭亡,一共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迅速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的解释,一般是四个原因:刘禅昏庸,黄皓弄权,陈袛乱政,礁周误国。刘禅就是后主了,不说他了,大家都知道;黄皓是他身边的一个宦官;陈抵是让黄皓得逞的一个人。那么这些事情今天没有时间讲,请大家去看我的《品三国》(下部书),我今天就讲第四个原因:谯周误国。



我们先把事情的情况交待一下。当时,司马昭命邓艾和钟会各率一支军队南下灭蜀。八月份从洛阳出发,十月份邓艾的军队就已经打到了成都的跟前,打到哪儿呢?打到现在四川的广汉,是到成都门口了。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混乱。因为此前,刘禅身边的宦官坏了事。一年前,姜维就已经发现曹魏有灭蜀汉的可能,姜维是给刘禅上了疏的,希望刘禅命令张翼和廖化赶紧在路上设防。这封信送来以后落到黄皓手上,黄皓是个信兔神的,黄皓就去问巫婆,也可能是巫公啊,反正是问这些巫师,说你看这个事情可能不可能哪?这个巫师或者巫公或者巫婆说,哎呀,不可能,不会打来的。黄皓就跟刘禅说不会打来的,这个事我们就扣下吧,就扣下了。但是没想到人家真打过来了,而且呼两个月就过来了,一片恐慌,老百姓都跑到山里面去了,躲起来了。



刘禅召开御前会议,说大家看看怎么办呢?两派意见,两派意见都主张跑,但是一派说跑吴国去,一派说跑南中去。吵个没完,刘禅也没主张。这个时候有一位光禄大夫,这个光禄大夫是个荣誉职务,没有权力的,相当于什么国务院参事室的参事之类这样的,叫做谯周。谯周就出来说话了,谯周说跑到吴国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就是自从咱们有了皇帝,有没有跑到别人国家去当皇帝的?没有吧,一个皇帝跑到了别人的国家只能称臣。那么既然反正是要称臣,反正是要做小,那为什么不挑个大国家呢?也就说你既然称臣,与其向孙吴称臣,不如向曹魏称臣,你反正是称臣嘛。而且根据政治斗争的规律,从来都是大国兼并小国,所以吴国终究要被魏国吞并,等到那一天,我们难道再跟看吴国去投降第二回?如果说投降是一种耻辱的话,谯周说:“再辱之耻,何与一辱?”就是投降反正是耻辱嘛,那你是耻辱两回合算呢,是耻辱一回合算呢?那还不如耻辱一回投降曹魏嘛,你何必那么麻烦投降两回呢,所以不能奔吴。那么为什么不能去南中呢?谯周说,南中嘛还是可以去的,因为南中还是蜀国的地盘,就是孟获他们那些人的地盘。说那个地方去去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早做准备啊,你这个时候去你来不及了呀,为什么来不及呢?“群小之心,无一可保”,说陛下啊,你以为你现在手下的那些小兵、小卒、小1各、小官、小吏们他们都拥护咱们吗?他们不拥护,他们一听说陛下要往南跑,恐怕陛下还没有抬足,他们先闹起来了。哪里去得了南方?去不了的!结论很简单一一投降曹魏。



谯周这个投降理论一发表,朝廷上面一片安静,谁都不说话。只有个别人出来怯生生地间了一句,说谯大夫啊,不行吧,邓艾都到广汉了啊,他会接受我们的投降吗?“恐不受降,如之何?”人家不让我们投降怎么办?谯周说不会,怎么会不接受我们投降呢,东吴还没有灭亡嘛,曹魏要室我们做个榜样嘛,所以他肯定接受我们的投降,不但接受我们的投降,还有客客气气地对待我们,还要给我们陛下封一块土地、封个爵位。如果他们居然不这样做,诸位放心,我瞧周亲自到洛阳据理力争,凭什么亏待我们这些投降派?谯周把这个话讲完了以后大家都不说话了。



刘禅还犹豫,刘禅总觉得这个投降也不是个事儿啊,我还是跑南边去吧。谯周又跟他说,不行啊,南边是些什么人?是蛮夷嘛,是少数民族,本来就不服我们,那是垂相发兵压下来的,原来他们跟我们就没有什么关系;垂相一去了以后他们跟我们有关系了,每年都要进贡啊、交税啊,它本来就不高兴。你现在跑到那去以后,我们这么多人要生活,不是又要加重收税了吗,你不多收税怎么过日子?你再一加重收税,他们不反了吗?去不得的。



刘禅就投降了。所以,可以说,蜀汉之亡就是谯周说亡的。刘禅投降就是谯周说降的。陈寿就说:“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这话是正面在说,说刘禅一家平安无事,蜀汉百姓免遭战祸,这都是谯周的深谋远虑啊!谋划得好啊!和平哪!那么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是痛骂谯周的,卖国赋,这个蜀汉就是被你卖了。想我们昭烈皇帝,想我们诸葛垂相,千辛万苦,打下了这么个江山,你不烂三寸之舌却把它说没了。有很多人提起谯周是气都不打一处来,小人,贼人。这当然有道理,是吧!这种义愤是可以理解的。



*在国家命悬一线的时候,作为有职无权的大臣谯周没有退敌良策也就不说了,他竟然在朝廷上大谈起投降曹魏的好处,散布投降理论,引导蜀汉朝臣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可以说蜀汉的投降,谯周是很有责任的,因此历史上骂谯周是“误国”和“卑鄙小人”的不绝于耳。那么谯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小人吗?



谯周是个什么人呢?通儒。什么叫“通儒”啊?就是学问非常大的,把书都读通了的一个大儒,他学问非常之好。当然马上就会有人来反驳,说学问好不等于人品好,对不对?现在学问很大、人品很差的人咱也见多了。问题是我们从《三国志·谯周传》里面我们看不到谯周有什么不良记录,相反我们还看到他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方说安贫乐道。谯周家里是非常贫穷的,而谯周本人不置产业,埋头读书,废寝忘食,读古人的书读到会心的地方自己就笑起来了,饭都顾不得吃。安贫乐道嘛,不是要肯定的吗?第二个,谯周对诸葛亮非常敬重。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成都,谯周第一个冲出去就往汉中跑,奔丧。结果谯周冲到汉中以后,刘禅下一道命令,谁都不准奔丧,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去,就是谯周去吊唁了。英雄惜英雄嘛,既然诸葛亮是君子,不会有一个小人崇拜他,对不对。第三点,敢于直谏。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就开始管不住自己了,要修宫殿啊,要增加乐队啊,还要增加那些歌舞伎,歌伎、舞伎啊,还出去游山玩水啊,没人管了嘛。是谯周上疏直谏,说陛下不能这样啊。这难道是小人吗?所以,谯周不是小人,至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小人。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谯周并不是一个小人,而是一个大儒。那么谯周作为一个以修身、齐家、治国你、平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学者,为什么在大敌当前不想想退敌之策,而是带头散布投降理论呢?谯周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因为我们一般的思维就是一个卖国贼肯定是小人,君子怎么会卖国呢。一个不是小人的人,而出卖蜀汉,什么道理?请大家想一想是什么道理?我看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这个国,该亡。或者说,在谯周看来这个国该亡,早就该亡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三国时代,除了国家还有天下,是两个概念。那个时候的国家概念和我们现在国家概念不是一个概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